试论基于“赏识教育”模式的中职班主任工作开展
2020-03-17马冲
马冲
[摘 要] 班主任是班级管理工作的第一责任人,一个班级管理的好坏跟班主任的教育理念有关。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的好坏对每一名学生能否健康成长非常的重要。所以对班主任来说,管理是一件极具挑战的事情。作为具有人性化、人文化的赏识教育就很适合当前中职学校的班主任工作。因为此模式不仅能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因材施教施赏、激发学生潜能,还可以正确处理奖励与批评的关系,进而调整师生关系。主要论述赏识教育模式在中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应对策略。
[关 键 词] 赏识教育;中职教学;班主任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37-0162-02
什么叫赏识教育?它是指把赏识融入教学中,即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给予学生鼓励,用正确的态度去看待每一位学生,让师生心灵相通。其实,此教学模式基本特点是注重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弱化学生的缺点和不足。中职学生相对于初、高中生而言,综合素质比较低,因为在中考时成绩不佳未能考取高中,所以在心态上,对同龄人会有落差感,导致他们越来越自卑。若班主任在中职教学中开展“赏识教育”模式,可以为学生树立自信心,使他们敢于发现探索新事物,不断地学习新知识,形成内在动力。
一、中职班主任运用赏识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一)赏识应落到实处,避免形式化
赏识教育在中职教育中非常重要,它受到越来越多教师的关注。在学校,多数教师会用“真不错”“说得真好”等对学生进行表扬,但是这样的用词过于大众,没有针对性,造成的实际效果会使其走向反面,背离赏识教育的初衷。因此,教师在利用赏识教育教学时,一定要有针对性地分析学生之间的差距,客观公正地合理评价[1]。教师切忌用过度或浮夸的词语进行点评,因为这样容易导致中职生产生虚荣心和骄傲的心理。所以在利用赏识教学时,教师要避免形式化,面对学生的问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一视同仁地看待学生。
(二)教师统一要求学生,忽视差异性
中职教师为了更好地管理学生,会采用“一刀切”教学模式,即用统一标准要求全班学生。这样做虽然班级看似整齐划一,管理统一,但是教师忽视了学生是独立存在的个体,况且中职生本身就不爱学习,不想让班主任管理,性格十分调皮、活跃,用统一要求来管制学生,效果只会适得其反,让学生产生厌烦的心理,也会给班主任的工作带来严重的阻碍。因此,教师可以采取拥有包容性的赏识教育方式,与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样有利于提高中职班主任的工作效率。
(三)学生叛逆心较强,性格极度骄傲
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都是不愿意学习,成绩较差,没有足够的学习能力上高中的学生,况且年龄尚小,也不能到社會中工作,所以只能进入中职学习。在学习上,中职生的自我管控力很差,属于时时刻刻要被教师监管的学生,再加上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正处于叛逆期,逆反心理很强,一些教师面对他们时,也会无可奈何。课堂上因为一些性格极为骄纵的学生,会导致班级秩序混乱不堪。
(四)一味进行赏识教育,扭曲是非观
中职教师一定要从严格意义上理解什么叫赏识教育,赏识教育并不是毫无原则地去表扬和鼓励学生,而是在此教育中也存在批评教育。有人会有疑问,赏识教育和批评教育不是相对的吗?两者其实是转化作用,教师如果一味地赞赏学生,为了迎合他们的观点,让其有可能会丧失奋斗的决心,甚至会扭曲自己的价值观,分不清什么是对与错[2]。如果学生内心够强大,教师的批评教育也会激励学生,让他们改正自身的缺点。因此,教师要适当、合理地运用赏识教育。
二、赏识教育在中职班主任工作中的应用
(一)坚持师生平等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基于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所有的教育者都不应只坚守着传统的教学模式,而要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调整好心态,构建一个师生相互尊重和信任的平台,这也是班主任运用赏识教育的重要前提。只有在师生平等的情况下,他们才能有更好的交流状态,达到完善赏识教育的目的[3]。首先,班主任想要带领好一个班集体,本身就要积极正面地看待生活,用这种积极的心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班主任在遇到学生的问题时,应该站在学生的立场看待问题,并采取适当的方式进行处理。
比如,对刚入学的学生来说,他们是没有时间观念的,性格也比较随性,天不怕地不怕,有时让教师也无可奈何。在我们班有几个男生十分热爱打篮球,不分时间地点,有时候为了显摆自己引起他人的注意,直接在课堂后面打球,声音十分响。我就对打球的男生说“如果你们再不分时间、地点打球,我就把你们的篮球没收”,说完这句话之后,他们把球放下,瞬时安静了下来。次日上课时,这几位男生又在打球,看来我昨天的话他们完全没记住,我就对小A说:下课后,你把球带上来我办公室。过后,小A把球带过来了,我直接告诉他:我昨天已经给过你们机会了,现在把球没收。小A:“老师,我们错了,再给一次机会吧。”我说:“既然你知道错在哪里,就再给你一次机会,下星期学校要举办一次‘师生篮球赛,如果你们输了以后不能在教室中打篮球,赢了会有奖励。”通过这一件事情,让学生感受到教师是以朋友的心态来和他们交流,这样才能建立平等的师生观。
(二)承认学生差异性,因材施教、施赏
每位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因为学生受家庭环境、自身性格等因素影响,他们之间肯定存在差异性。所以班主任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时,就应该有不同的教学方式和赏识教育理念,进行因材施教施赏,使学生的能力不断提高,使其进步。在学校里学生犯错是正常现象,教师不应该站在自己角度看待学生的问题[4]。他们犯错时教师如果只知道指责,就会使师生距离越来越远。如果教师带着“允许失败,包容鼓励”的心态去面对学生,让学生从心底接受自己的失败,才会有更大的进步。
在我的教学中有很多精彩的故事。比如,小C是我班的学生,他的性格十分开朗,也乐于助人,班上的学生都很喜欢与他做朋友。但是他对学习一直都不上心,听其他学生说,小C有时间就喜欢上网打游戏。作为一名学生,他现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如果玩游戏是爱好的话,教师应该适当进行引导,让他游戏与学业相结合,在游戏中找到学习的地方。有一次,我正在上课,多媒体不知什么原因,电脑黑屏,无法再进行授课。我当即在课堂问:谁可以试着来修一修?这时,小C突然站起来,在电脑跟前操作了一番,使电脑恢复到了原有界面。通过这件事,我了解到每个学生在自己了解的领域是有特长的,这种技能是能发光发熱的,所以教师应该尝试着发挥出学生的优点,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施赏。
(三)发现、肯定学生优点,激发学生潜能
班主任在班集体中起主导作用,他不仅是一个组织者、管理者,更是一个引导者和开发者。在众人眼中,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较低,只有差生才会去中职学校,所以教师有时在看待学生时戴着“有色眼镜”,看不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这就需要教师转变自身的理念,树立“天生其人必有用”的学生观。因为再“差”的学生身上都有长处,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日常观察,把有潜能的学生一一挖掘出来。
比如,每一个班集体都有“著名”的学生,在上课的时候不好好听讲,喜欢做小动作,作业不按时交,我每次看到这类学生确实很头疼。可是我一直相信人不可能特别完美,何况是十几岁的中职生,只要班主任能引领这些学生,适当地为他们做心理辅导工作,我们就能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小D是我们班的“刺头”,脾气很差,一说就炸,在我眼里确实属于难管教的学生。可是,没想到在私下里他却是一个乐于助人、友爱同学、十分讲义气的孩子。在一天班会上,我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让他们写出同学中任意一个人的优点。当学生写完交上来之后,我看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答案。有一名学生对小D这样写道:“我现在最想感谢的是小D。因为有一次出校门不久,有两个小青年抢我的钱,小D非常勇敢地把两个小青年吓唬跑了,我觉得他十分勇敢,内心很善良。”紧接着,我用这段话当着全班学生鼓励小D,小D反而不好意思地笑了。通过这一件事情,我对自己也进行了反思,不能只用自己的眼光看待每个学生,要多了解学生的情况,才能发现他们的优点。
(四)赏识不是溺爱,调整工作原则
班主任运用赏识教育时,不一定非要对学生直面用对话的方式鼓励,可以有多种形式,比如爱抚、鼓励的动作,欣赏、和蔼的目光,若有需要教师也可以用适当的物质当作奖励。可是我们所说的赏识并不代表溺爱,对于学生的错误教师熟视无睹,会导致学生在偏路上越走越远。因此,班主任应该调整自己的工作原则,把严格教学和宽容大度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恩威并施”的共同教育体系,达到赏识教育在中职教学中实施的最终目的。
比如,我班有位学生自律性非常差,经常会受到其他教师的吐槽。我听到最多的话就是“你班这个学生毛病很多,怎么说也不听,一点都不受管教”,听到这些话的时候,我心里很不是滋味,有一种有心无力的感觉。这位学生就成为我上课关注的重点对象,在面对这类学生时,不能再放纵他们,放任自流只会害了学生。因此,我要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在上课的时候,时不时地向他提出问题,如果回答对了,可以夸赞给他鼓励,即使回答错了也要有颗宽容的心,让他感受到错误是很正常的事情。由此得出,再难管的学生也是学生,和大家一样都希望得到赏识,所以教师在今后教学中要调整方式。
综上所述,赏识教育在中职教学中是一把“双刃剑”,只有教师衡量教学中的尺度,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班主任要想用此模式展开工作,需要全面地、深刻地理解赏识教育,并在教学中不断探索,为学生创设一个真正受尊重、信任和宽容的成长环境。
参考文献:
[1]肖七妹.中职班主任工作运用赏识教育策略研究[J].北极光,2019(7):177-178.
[2]刘轩.浅谈赏识教育在中职班主任工作中的运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8(46):173.
[3]何翠梅.“赏识教育”在中职学校班主任工作中的运用[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10(5):71-72.
[4]李璟.提高中职学校班主任管理工作的实效性[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0(8):179.
◎编辑 郭起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