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教学“项目引领,工学结合”的教改探索
2020-03-17苏世海
苏世海
[摘 要] 中职语文教学“项目引领,工学结合”的教改实验研究以建构主义为理论依据,结合行动导向教学理念,强调“职业性”,结合工作与生活精选项目,强化职业情境以“学”定“教”,引入企业、社会参与评价,以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进而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发展为核心,课题研究方向契合新中职语文课标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理念。展望未来,与时俱进,融入课程思政,强化知行合一、工学结合,不断探索产教深度融合背景下深入研究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对学生职业能力的推动作用。
[关 键 词] 核心素养;项目引领;工学结合;行动导向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37-0020-02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中职语文新课标的重要内涵,结合职业教育特点,选择与职业生涯密切相关的教学内容,融入职业道德、职业精神教育,强化与职业能力密切相关的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满足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需要。中职语文教学“项目引领,工学结合”的教改课题立项的初衷刚好契合中职语文新课标的精神,着重将服务流程和企业生产经营融入人才培养中,引导学生投入真实环境中掌握真本领,真学真做。通过体验职场情景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一、课题研究方向契合新中职语文课标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理念
(一)本课题研究强调“职业性”,契合新课标培养学生语文六大核心素养的理念
新课标从文化性、自主性、社会性三个方面培养学生的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从而强化职业性的特点。新课标课程性质与任务明确“对学生专业学习、提高就业创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课程目标也强调“掌握日常生活和职业岗位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通过本课程学习,能“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课程内容更贴近生活、贴近职业,如“语文实践活动”要求根据社会生活和职场生活,确定活动主题与内容,制订活动计划,设计活动项目,开展体现自主性、探究性、实践性特点的语文综合实践。而本课题以行动导向教学理论为基础,研究目标“通过中职语文课程的研究,把握职业教育课程建设的内部规律,建立中职语文教学与职场应用无缝对接的教学机制,以职场应用为目的,以项目为载体,将在校的理论学习、技能训练与在企业的实际工作有机结合,培养学生运用于专业岗位的语文能力和创新意识,形成较强的职业素养”,着眼于语文的职场应用,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二)本课题研究聚力构建的教学模式,契合新课标突出“职场情境教学”的课程实施建议
新课标在课程实施建议中,建议“开展以学生自主体验、合作学习、主动探究为主要方式的言语实践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读写听说活动,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思维能力”,要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活动,实行“做中教”,推动“做中学”,强化职业教育特色,实践和应用必须要加强。在职业模块的专题教学中,根据文本教学内容来运用语文相关知识、加强实践、设置职场情景等,如,在教学中运用职业工作或学校生活相近的情景来加强职业生活和社会生活与所学专业课程的联系,以此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本课题的教学模式是要构建中职语文“项目引领,工学结合”,基于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和行动导向型教学模式理论,结合中职生就业的需要和语文学科的特点,以职场应用为目的,以项目为引领,将在校的理论学习、技能训练与在企业的实际工作任务有机结合,从课程内容、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改革实验,突出“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用“做中教,做中学”方式组织教学,培养学生运用于专业岗位的语文能力和创新意识,形成较强的职业素养。
二、“项目引领、工学结合”教改的策略与方法
(一)结合工作与生活精选项目
教师构建课程内容,要围绕工作岗位的需求和其专业特点,遵循“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为学生分析职业工作过程、行动领域,确定学习的领域和工作过程中相对应的学习行动任务,以及所学专业学科特点,以此可以在不改变学业水平测试规定内容的情况下,让实际工作的完整过程与所构建的课程内容紧密相连。如果想要让学生在较真实的工作环境中了解和掌握所在岗位的能力要求,就要根據行动领域和学习领域的要求创设学习情境、设计高度仿真的职业经营实际环境等,从而让学生学到工作过程知识和职场工作过程所需的技能。如,如针对口语交际比较侧重选择应变和职场实用等内容,如“自我介绍”“讲解”,工作中涉及与客户的“接待”以及“洽谈”等;家居、工艺、服装等专业的特点,则加强审美、民俗文化与服饰文化交融等内容的教学;应用文写作则侧重于与其就业岗位紧密相连的内容,如“计划与总结”“调查报告”等;综合实践活动则要根据其校园、社会和职业生活来确定。以项目为引领,开展与岗位对接的综合性语文活动,在活动上要延伸学生的生活领域以及社会活动领域,让学生运用有关语文知识与技能提高职业素养和语文应用能力。
(二)强化职业情境以“学”定“教”
语文课程教学的基本策略即“语文课程教学的基本策略”和“强化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强调老师教的前提是学生怎么学。可以通过工作仿真实际情景把学生带到实际的工作环境中去训练,以项目为载体,以职场应用为目的实现“项目引领、工学结合”。不同的学习地点和工作场所会为学生提供不同职业领域的技能需求以及个性发展条件,从而高效培养职业能力。重视“案例”和“解决具体/实际问题”,将语文学习与工作过程和工作任务有机结合,让学生完成职场岗位所需的语文知识与技能的训练。在职场情境中,学生通过眼睛、耳朵、手、口等身体综合参与,调动感官、思维等内在心智活动,在实践中学习语文、感悟语文、体验语文,从而生成、发展和提升语文核心素养,也进一步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形成。
(三)评价是衡量学生核心素养的准星
教改的评价体系应从多维度构建,除了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外,应该增加企业评价、客户评价,这样才能真正从职业性的高度评价学生语文应用的掌握程度。而评价内容也是要围绕职业性根据具体的项目来确定,如我们根据实际设定的“安溪藤铁工艺博物馆解说”语文实践活动项目,主要从自我表现性评价和职业能力评价两大方面展开,自我表现性评价主要包括学习态度、拓展能力等方面,职业能力评价包括解说流程、解说内容、合作能力、仪表仪态等方面。整个评价体系应该是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结合,突出职业性,以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进而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发展为核心。
三、研究的主要成效与展望
(一)理论上不断创新,与时俱进
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我们坚持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也坚持教改人文性、思想性、职业性的特点,在实施“项目引领,工学结合”的教改过程中,注重将大课程思政融入项目教学中,让学生在职场中除了接受语文应用能力的训练,也接受思政教育。如上文提到的“安溪藤铁工艺博物馆解说”语文实践活动项目,我们进一步强化“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优秀传统文化”等要素,着力培养学生精益求精、勤劳敬业、创新创业的精神和非遗传承意识。
(二)实践上成果丰硕,辐射引领
在本课题的带领下,本人参与的《军装风格女风衣细节设计》项目获得国家级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二等奖,国家级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二等奖,《基于现代学徒制的服装专业EIP-CDIO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获得福建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课题组成员张伟杰也运用此课题的理念指导学生《禅文化服饰互联网+订制工作室》参加创新创業文案现场赛,获得全国“挑战杯”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其他的学生征文、书法、演讲比赛获奖,在此不一一赘述。
(三)展望未来,此课题具有一定的导向性,大有可为
中职语文新课标已颁布,此课题契合新课标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理念,努力实现从“教书”向“育人”的转变,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因此本课题将以课程思政为指导,紧扣“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这一条主线,配合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围绕“知行合一、工学结合”,加强调研,进一步推广“项目引领,工学结合”教改模式,促进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服务。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井绪伟.行动导向教学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3(3).
[3]李冲锋.语文课程观的丰富建构:倪文锦语文课程观述评[J].语文教学通讯,2018(11).
[4]喜娟.行为导向教学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职业教育,2017(17).
[5]蒋光明,罗自强.中职语文职业模块综合性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的实践探索[J].教育科学论坛,2019(6).
◎编辑 张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