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普通高校民族班新生的入学适应性研究及其对策

2020-03-17谢惠娟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0年36期
关键词:适应能力适应性入学

谢惠娟

[摘           要]  大学是每个人学习过程中的重要转折点,进入大学,学生个体将会获得更多的教育资源和发展机会,但也面临着环境的巨大变化、学习模式的改变及全新的人际关系。而民族班新生的入学适应性有不同于普通高校的特点。对入学适应性进行研究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关    键   词]  普通高校;民族班;入学;适应性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獻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36-0140-02

美国ACT的统计发现:学生在大学一年级的学习生活情况,特别是新生的适应期情况,对以后的学习、工作的差异分化的贡献率达53%。这表明新生入学适应性是否良好,将直接影响每个学生个体在大学阶段的发展,包括学习和生活。研究表明,刚步入大学生活的大一学生或多或少会出现适应不良的情况,而这种情况可以概述为新生的入学适应性问题。有研究者将入学适应问题分为六个维度:学习适应、人际关系适应、校园适应、情绪适应、自我适应、满意度。随着高等教育不断深化和发展,越来越多的普通高校开始定向招收少数民族地区的大学生。少数民族地区的大学生在地域分布、民族文化、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等方面有不同于一般高校学生的特点,因而其进入大学后的适应性问题与一般高校学生相比,既有共同之处又有其独特性。然而和民族院校相比,普通高校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服务方面缺乏成型的体系和模式。目前,对这一领域的研究相对较少。

本研究以福建省厦门市厦门医学院2019级护理学系民族班学生的新生入学适应性为研究对象,对普通高校民族班新生入学适应性现状进行调查,对影响新生入学适应性的因素进行分析,同时对如何帮助民族班学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提出对策。

一、研究方法

(一)学生整体情况分析

2019级护理学系民族班学生44名,男生19人,女生25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31人,汉族学生13人。在这44名学生中,家庭经济普遍比较困难,经学校困难认定的有24人,部分学生虽然没有经过学校的困难生认定,但大部分学生父母务农,家庭收入较少。整体学业情况不算理想,以他们的高考入学成绩为例,高考总分为750分,班级最高分为347分,最低分为164分。成绩340分以上2人,330分以上3人,其他学生均在200~300期间,学习基础较为薄弱。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的问卷以方哓义、沃建中等编制的《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CCSAS)为基础模板,设计了《厦门医学院护理学系民族班新生入学适应性调查问卷》,共有50道选择题,主要从少数民族班学生的人际适应关系、学习适应、校园适应、情绪适应、自我适应、满意度六个维度等进行调查,了解民族班大学生进入大学后的适应程度。

问卷采用量表形式,通过量化手段对新生入学适应性进行研究的结构性问卷。量表从“完全不符合” “不太符合” “不能确定” “比较符合”“完全符合”五个层次测量填写者对相应题目的符合性程度的看法,并相应从低到高赋值1~5分。得分越高说明被调查新生的入学适应性越好。

(三)数据统计

问卷回收后,对问卷进行统计,最终得到问卷44份,回收率为100%,筛选出有效问卷43份,问卷有效率为97.72%。

二、研究结果分析

从六个适应性维度的统计上来看,民族班新生入学后的适应情况如下:

(一)大多数民族学生学习适应性能力较弱

在调查过程中,对学习适应维度设置的题目较多,维度总分为40分。根据对问卷统计结果分析,学习适应维度的平均得分仅为26.51分,大部分学生得分较低,认为在学习上存在一定困难。对问卷结果的分析中还发现,学习适应能力存在个体间的明显差别,最高分值与最低分值相差26分,不同学习个体对学习适应差别大。

从学生个体情况上看,人际适应能力对学习适应能力有比较大的影响,一般人际适应能力强的学生,学习适应能力也相对较高。

(二)校园适应方面

设置的总分为30分,学生的平均得分19.53 分,得分较低。大学新生第一次离家求学,有的学生甚至是第一次住校,新生对新环境和不同气候的适应性表现出明显的困难。但学生得分较均衡,整体没有明显差异。

(三)人际适应关系方面

学生的平均得分相对较高,大多数学生认为能够处理好新的人际关系。自我适应、情绪适应和满意度这三个维度,总体得分较相近,说明大多数学生在面对大学新生活时自我调适,情绪调节还处在转换的关键期,需要来自学校、老师的积极引导和鼓励。

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学生在进入大学后适应性最主要的是学习适应性问题,这和民族班学生普遍来自少数民族地区有关,少数民族地区多处于较偏远地区,基础教育相对较薄弱,加上新生入学,对新的环境、新的学习方式要有一个适应过程。

三、提高普通高院校民族班新生入学适应性的对策

(一)培养学习主动性,提高新生入学适应能力

为提高少数民族新生入学适应性,在新生入学之初开展广泛的新生入学教育,引导学生形成对专业的正确认知、形成专业认同感、增强学习的动力。还可以通过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明白高校学习不同于以往的学习,学习方式更多是自我学习。学会制定学习的目标,合理利用时间,快速地适应大学生活。提前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以目标为导向进行学习,从而提高新生的学习适应性。

(二)关注学生的生活需求 ,增强新生入学适应能力

关注学生的生活需求,有助于增强新生入学适应能力,比如通过介绍学校所在当地的风土人情、饮食习惯、气候特点、交通情况、城市简介等,形成学生对新环境的认同感。同时,饮食对学生的适应性也有重要影响,民族班的学生一般都有宗教信仰,对饮食有特殊的要求。学校管理要将少数民族学生特殊的饮食习惯考虑在内,详细了解本校民族学生的饮食习惯,设立专门的少数民族学生食堂,听取少数民族学生关于饮食方面的意见,完善后勤服务,提升少数民族学生的饮食满意程度。通过关注学生的生活需求,增强学生自我适应能力。

(三)关注个体差异,开展个性指导,巩固新生入学适应能力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发展的个体,从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用不同学生习惯的方式,对学生展开有针对性的指导。对家庭贫困的學生,适当地给予资助,减轻学生的生活负担;对少数民族中能歌善舞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展示舞台,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对明显表现出无法适应大学生活的学生,给予更多关爱和心理辅导,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开展多维度立体式服务。只有针对不同学生,开展不同的教育方式,才能真正促进学生比较迅速融入新的环境,有效提高新生的入学适应能力。

(四)定期走访寝室,发展新生入学适应能力

新生入学之初,对老师有比较强的交流欲望,我们要善于抓住这个时机,多和学生进行交谈。走访学生寝室就是一个非常有效的交流方式,在学生学习之余,老师走入学生寝室,和学生多聊天多沟通,有利于提高学生校园适应,从而增强学生在新的环境中的情绪适应和自我适应,从而提高新生整体入学适应性。

参考文献:

[1]Jamis S Martin,Kate Hanrahan.Criminology Freshmen:Preparation Expectations and College Performance[J].Journal of

Criminal Justice Education,2004(15):22.

[2]桓晓龙,于琪.生适应性状况比较分析及其教育对策[J].沈阳医学院学报,2010,12(14):215-218.

[3]方晓义,沃建中.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的编制[J].心理行为与心理研究,2005,3(2):95-101.

[4]常永才.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适应的生活事件:对北京高校做的调查研究[J].2005,3(2):95-101.

[5]何莹,张庆林.少数民族与汉族学生学习适应性的调查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30(3):44-47.

[6]李梅,陈亚飞.非民族院校少数民族班新生入学适应性问题的调查研究[C].全国高校学生工作年会,2011.

[7]张小蓉,兰继万.高校少数民族新生适应状况调查与研究[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107-113.

[8]梁益梦.人格、气质、宿舍气氛对大学生学校适应影响[D].湘潭:湖南科技大学,2010.

编辑 王海文

猜你喜欢

适应能力适应性入学
国内外适应性学习的研究热点、演进路径与发展建议
入学通知书
雷鸟
五行真经
入学面试
针对数字化变电站继电保护适应性的相关探究
艺术职业院校表演专业现状及人才培养创新模式探索
入学第一天
沙漠里的精灵
你容易适应新环境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