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思政教育模式创新性探索
2020-03-17张敏
张敏
[摘 要] 十八大以来,“精准扶贫”“精准资助”思想逐步进入大众视野。这些理念的施行具有积极的育人价值。“精准教育”作为“精准资助”相关理念的延伸,将其纳入思政育人的视野是对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新模式的探索与具体化。由此,对精准教育理念的研究以及对新时期高校思政教育的创新探索,对于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意义重大。
[关 键 词] 精准教育;精准思政;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36-0008-02
随着当前社会的高速发展,我国教育发展方向朝着改革深化、教育现代化水平提升、个性化教育投放加强等更为精细、精准、精确的方向发展,精准思维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为必然趋势。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重要讲话中强调过精准思维的重要性,提出“要对准瓶颈和短板,精准对焦、协同发力”“有针对性地实施精准对策”,要“精准把握各项改革举措”,“不断提高精准性、有效性、持续性”[1]。在此大背景下,精准教育理念作为精准思维在教育领域的科学延伸,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一社会意识形态领域,成为顺应历史和时代的选择,更将是保障青年学生健康成长的坚强基石。本研究以精准教育与思政教育的磨合、融合及实际实践为主要考察对象,以进一步探察“精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理论聚焦,剖析其中的不足和羁绊,重新审视“精准+”思政教育模式现实发展路径。
一、思政教育现存问题与限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2]。然而在实际教育工作中,时代进步、大数据发展、学生个性化成长给思政教育带来深度变革的同时,也使思政教育面临诸多严峻挑战,如:教育模式陈旧,传统思政教育模式无法满足时代进步与学生发展需要,其权威性和主导性随之削弱;体系欠完善,“大锅饭”式教育往往忽视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体系的科学性、完整性欠缺;主体参与度严重不足,重说教,少实践等问题仍明显存在,学生学习目的大多偏功利且缺乏主动性。不可否认,当前的思政教育存在诸多问题,而常规举措往往收效甚微或长期教育效果匮乏,缺乏问题长效追踪及反馈机制,问题的解决浮于表面,问题根源仍旧存在,未能得到有效彻底的解决。
如此形势下,思政教育作为意识形态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被各级各类高校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主动整合各类教育资源,推进其发展改革。但作为一项庞大而繁复的系统教育工程,其中的各种矛盾、问题依然比比皆是:如何解决教育内容、形式、手段与时代进步发展不匹配的问题?重视度满满与学生主动参与度欠缺的矛盾如何解决?当前思政教育的针对性、感染力、吸引性缺乏该如何改善?如何破除固有观念,紧跟时代步伐,对标学生创新性发展需求,追求思政教育精准个体化创新性教育?这些问题均值得更深层次地分析与探究。而这些问题的深究与逐步改善解决也将有助于永葆思政教育活力、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精准供给,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性、思想性、亲和力和针对性。
二、“精准+”思政教育模式构建
(一)育人为本,树立“精准+”教育理念
教育实施,理念先行。何为精准?“精”乃提炼出来的精华,是最完美、最好的东西。“准”是标准、准确的意思,指行为或行动的结果完全符合现实或预期[3]。“精准”即为非常准确、精确。要想在当前大教育环境下实施准确且精确的思政教育,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观念和理念:要全面把握“精准+”教育,要明确教育主体,以学生为本。青年学生是构成大学的根本因素,要坚持将“以生为本”作为谋划学校各项工作和处理矛盾冲突的出发点和落脚点[4]。思想政治教育更是如此,要想达到思政教育的精准供给,在考虑各项教育规划时,要首先考量学生的实际需要与迫切需求,持续聚焦学生成长规律和學生发展需求,启迪学生、引导学生、成就学生。
要明确个性化精准教育,但绝不能忽视整体发展。在实际的思政教育中,我们包容并重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可采用个案化管理教育,但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整体化群体性教育依然必不可少,个性化与普适性的协调平衡发展才会最终有利于形成学生受益、教师发展、社会进步的良好教育局面。在理念树立上,我们应坚持个性化与普适性相统一、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理论性与实践性相融合、知识传授与主体体验相融汇等先进思想,在精准化思维运用实践之初便选取正确导向。
(二)准确研判,推进“精准+”教育实施
精准思政教育的实施需要教育者精确研判教育主体成长规律与特点、教学目标及教育内容,同时精准把握新时期思政教育特点、聚焦课堂教学价值,最终构建科学的教学结构,促进学生主体的精准有效学习与吸收。此处精准教育不仅要包含学生的课堂教育与知识传授,同时也应深度考量学生的技能获得、学习过程及方法、学习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等等,在准确的教育投放后,也要精准识别教育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及时调整,精准帮扶,帮助学生获得可持续的进步与发展,更好地实现预期的教育教学目标,有效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精准掌握与吸收。而教师往往也会在同时收获更多的精准教育技能与经验,可有效促进教师教育技能的提升以及对学生情况的精准把握,更有助于精准地掌控课堂与学习情况。
(三)精确评价,助力“精准+”教育持续优化
精准的教育评价既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又能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更兼有反馈、管理、监督、激励、导向等功能,对于教育教学的正确有效施行意义重大[5]。教学质量评价可以促进精准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对于学习者、施教者、管理者三方皆有促进作用。对于精准教育而言,我们要构建精准教育评价机制,明确教育目标、细化施教流程、确定规范评价程序,确保各项评价准则适用并实用。整个评价应当贯穿整个教育过程,从精准教育规划、实施、成效、反馈等方面进行把握。评价可利用新媒体技术,做到反馈全覆盖、意见全收集,除准确跟踪教学实施过程外,还可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跟踪分析与反馈。精准教育评价要规避单一标准,应采取多维度判断审核,从知识传授、实践体验、能力提升等多方面进行考量。
(四)强化管理,保障“精准+”教育顺畅施行
精准教育就是遵循规律,合乎发展,因材施教。要达成精准教育目标除了各种措施的实施与实践,更重要的是我们应强化管理,落实制度,保障精准教育各环节顺利进行。而从精准的角度来谈教育管理,此处更要强调的是明确教育服务主体,明确其真正的学习需求及学习目标,而后准确设定管理目标及制度,目标作为导向,制度作为保障,以服务主体为中心,从教学实际出发,以制度管理强化保障精准教育切实施行。首先,要持有正确的管理理念,坚持学生为教育服务主体,积极寻求学生的真实学习需求,及时更新教育管理理念,紧跟时代步伐,保障管理理念的精确性[6]。其次,要确立管理目标,明确教育教学目的,结合社会、学校、教师、学生多方需求,以精准服务为引领,不断创新教育管理制度。最后,要活用管理手段,教育管理制度的强化实施在规范各种教育行为的同时为精准化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重要的保障,也给予精准化教学一定的导向,使教育工作的开展能够精准地服务于学生的现实需求。
(五)识别情境,推动“精准+”思政最终达成
如今,社会发展与大学生成长呈现出与以往截然不同的发展态势,追求个性的自我意识和多元化的价值取向让大学生更希望获得符合自身情况的“定制式”教育,而不满足于传统“大水漫灌”式的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思政用以替代传统的“上大课”“开大会”应运而生。这要求教育者做到:精准研判,判断并分析学生的真实需求;精确供给,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与网络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实际内容相结合,聚焦学生关注,提升思政教育的针对性、趣味性、感染性做好做实;精准实践,当前缺乏思政教育的实践性,实效性下降,我们应将体验教育、实践教育适度引入,适宜地提供,使精准思政教育达到内容与形式的深层统一,创立思想政治教育转型的新范式;精确反馈,要着力构建精准思政教育长效反馈机制,以真实有效的反馈为思政教育精准化提供导向与激励,长效促进精准教育效果的持久完善。
总之,青年大学生是构成大学的根本要素,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需求出发”,精准分析,科学研判,以达到预期教育目的。现实中,精准思政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形式,在教育形式、过程和效果等多层面还需要我们多加观测、调整,以改善传统思政课堂的诸多弊端,从而以精准的教育定位,实施精准的个性化教育教学,运用精细的教育方法,满足学生的多种教育需求。而今,创新的理念、完善的制度管理、精确的主体定位、精准的考评反馈机制以及新时代自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均为精准思政教育的实施提供了便捷的条件,使精准思政教育实施的可行性及现实性大幅提升,这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選择,对于构建教育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具有重要意义[7]。
参考文献:
[1]陈蔚.论习近平关于“一体两翼”网络强国的思想[J].观察与思考,2016(8):21-26.
[2]梁方丽.着眼“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创新贵州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方法:以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西部素质教育,2017(18):136-137.
[3]尚小寅.实施精准教育改革推进特色教学发展[C].素质教育教科研成果,2018:136-137.
[4]田歧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基本问题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7.
[5]谢继华.大数据视阈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18.
[6]刘丹.小学特岗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现状调查研究:以吕梁市为例[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8.
[7]孙树彪.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立德树人”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9.
编辑 曾彦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