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政策执行视角下大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策略探析

2020-03-17侯迎锋刘东升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0年36期
关键词:场域体质体育教师

侯迎锋 刘东升

[摘           要]  采用文献资料法,从大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政策执行的困境出发,重点反思和探讨大学生体质健康促进存在的问题与应对策略。认为要解决高校执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政策的现实问题,有必要“超越执行、激活主体”,建构基于主体性发展的政策执行场域与行为实践。

[关    键   词]  大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政策执行;治理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36-0066-02

大学生体质健康是一个在理论中受到重视,在实践中却被漠视的话题。本文的目的在于从政策、学生、教师三个层面,反思大学生体质健康促进中存在的问题与应对策略,以期对未来我国大学生体质健康治理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政策:执行必然伴随的纷争需要耐心对待

高校各职能部门和二级学院、系部作为执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政策的下级代理机构负责体测、体育课、课外健康干预等政策的贯彻执行,组织开展面向学生的体育与健康课内外活动。对绝大部分的中国高校来说,它们无须为教育资源竞争,拥有相对稳定的生源和政策资金支持[1]。高校场域运作的诸多特殊性使其并不是以执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的基层力量和创新力量出现,这就与大学生甚至体育教师对高校的服务期许有了很大的差距,使冲突的发生成为必然现象。

大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政策的施行遭遇两难境遇。学生体质健康是不是评价学校体育课程与教学的应有内容,将二者放在同一范畴内进行考量,具有极强的功能主义实践特征,带来的是一种两难境地,既要在理论上体现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与干预的合理性和评价的科学性,又要符合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两难之下形式主义必然滋生。实际的情况是,大学同样以甄别学生成绩作为课程评价、教学评价的依据。

“体质弱势群体”“达标者和未达标者”的区分是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的一个悖论。依据实践考察,大学体育教师在某些情况下,如公开课、示范课上,学生体质健康促进与体育教学能够互相嵌入,体现了大学体育教师对理论的改造与实践的创新,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学生体质健康促进也好,嵌入体质健康促进的大学体育课也好,都不会也不能脱离考试。

必须耐心看待政策执行过程中必然出现的矛盾和纷争。大学生体质健康不仅是个问题,更是特定社会条件下被问题化的身体操作,还是在权力规训下对当代大学生身体的生产过程[2],处理这个问题的高校执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政策,必然伴随多元主体的利益权衡,矛盾与纷争不可避免。

二、学生:体质健康自治发展需要热心激活

健康的概念从早期单指生理指标上的健全,到现在意指身心平衡以及社会适应各方面,皆处于多方面和谐的完美状态。因为社会进步,工业化、都市化的兴起,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产生了许多健康危机,于是健康生活的推广和形塑,便成了我们所积极寻求的目标[3]。

大学生体质健康促进主要得益于两股推动力:(1)根植于大学生个体的实践,需要大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关注体质健康,养成运动习惯,学会运动技能,提升体质健康水平;(2)源于组织的期望与力量,需要通过高校及教育行政部门的规约与支持。

在大多数情况下,没有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体育教学部门的奠基作用和推动,就遑论大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的自组织,但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体育教学部门的奠基作用和推动终究是受制于外力的,不是理想的、长久的组织方式。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体育教学部门的奠基作用和推动不是目的,自组织才是目的,即大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养成健康素养、学习运动技能、关注体质健康才是目的,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体育教学部门的奠基作用和推动的目的在于促进大学生自组织。

学生对自身健康的自治管理需要一个载体渠道,社团活动则是帮助成员实现不断提高自我体质健康水平、完善自我人格素养的有效途径。所以理论上,社团活动是大学生进行体质健康自我促进的重要渠道。但现实中,这一实现是需要以激活式管理为保障的,单纯地以学生身体素质指标的得分高低来评价大学体育教学效果容易导致自然科学化,甚至记录化倾向。倘若学生只关注大学体育课的身体素质测试、技能评分等方面,大学体育课的长效化也就沦为分数操控的长效化。因此,培育大学体育文化成了更加迫切的课题。

通过激活式管理,使大学内的体育场地设施、体育传统与习惯、体育规章与制度能够有机融合在一起,形成“适宜体育运动”的环境氛围,从而带动学校的日常向学生健康发展方向转换。

三、教师:健康促进的学习共同体需要精心打造

立足于教育场域,高校执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政策离不开体育教师和学生两大核心主体的唤醒,只有激发二者的主观能动性,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学生体质健康政策的良性运作与执行。

因此,大学体育教师与学生在执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政策场域内要变成一个共同体。体育是一个互动性非常强的领域[4],“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在体育领域也常有发生,只是长期以来,我国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实践一直沿袭着某种“权威服从”式的传递方式,这种教学实践更多的是依赖“灌输”线性的教学活动和考核的教学评估,经过长期实践,这种权威服从的方式造成一种结果至上、服从权威、功利主义的学习习惯,这种学习习惯不仅在文化课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对发生在教育场域中的大学体育,也一样产生深刻的影响。应试性的大学体育导致高校体育文化缺失了对体育的审美价值追求,也让体育成为失去精神意义的机械化身体活动。学生甚至“乐于接受强迫”,乐于接受体育教师、学校、教育主管部門安排的教学内容和各种测试,对主体在其中的意义并不关心,只关注分数。

破解这种僵化的局面,更多的要依赖体育教师的主观能动性。要将体育活动中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作为践行大学生体质健康促进行动的重要组织形式,变“师教生学”为“师生学习共同体”。在教学、科研评价机制尚无法根本改变的条件下,要加强培训,为高校体育教师创设一个批判性的学习环境。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所谓建构大学体育教师的批判性学习环境,就是改变大学体育教师“作为劳力者”的僵化思维,努力培养和强化大学体育教师“作为劳心者”的角色和立场。高校体育教师不是一名仅有技能的“匠”,应从批判性的立场出发,在自己对学生的期待和学生的学习目标之间建立有效的连接,思考如何帮助学生理解和体验体质健康行为的意义和价值。

打造高校体育教师学习共同体平台,既需要高校体育教师自身反思、批判,也需要关注高校体育教师的发展,为其体育教学、科研与大学生体质健康促进事务的联系创造多学科交叉平台,精心设计配套措施,解除后顾之忧。

四、结语

要解决高校执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政策的现实问题,有必要“超越执行、激活主体”,建构基于主体性发展的政策执行场域与行为实践。强化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各级主要领导、负责人对政策的关注。更重要的是,学生方面要改善大学生对学生体质健康问题的弹性认知,克服体测、体育课、课外体育只是大学场域中边缘的“认知阻滞”,创新宣传和反馈机制,让体测、体育课、课外体育成为一种参与体验式的生活、学习实践,促使大学生的体育与健康生活朝着理智和情感相互协调、融合的主体性发展方向演进。教师方面,建构基于大学体育教师主体性发展的自反性学习策略,在教学、科研、评价机制尚无法根本改变的条件下,加强培训,创建基于学生体质健康问题的大学体育教师学习共同体平台,将学习、工作、考评情境打造成批判性的自反环境。

参考文献:

[1]李春玲,肖远军.学习型学校变革中的阻力及其化解[J]. 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12(4):1-7.

[2]张之沧.论福柯的“规训与惩罚”[J].江苏社会科学,2004(4):25-30.

[3]李洁,郭丽娜.健康管理:在国家、市场及个体之间[J].医学与哲学,2019,40(1):12-16.

[4]亚历山大·托马斯.杜威的艺术、经验与自然理论[M].谷红岩,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編辑 赵瑞峰

猜你喜欢

场域体质体育教师
安徽省合肥市中职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调查
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配置结构与优化
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质量缺口与配强提升
查无此人
兼加体质
刘晓玲:突破学校德育的场域困境
中日青少年体质PK
基于“学习场域”的专业成长方式构建漫谈
针对产妇体质特定食补
“体育教师压力大”折射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