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构建
2020-03-17张萌王建兵王春荣陆兆华
张萌 王建兵 王春荣 陆兆华
[摘 要] 课程思政是现代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且错综复杂,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亟须传播、落实,生态学课程思政体系构建迫在眉睫。总结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在开展生态学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构建过程中实施的主要方法、重要经验,并对未来的发展模式进行探讨与展望。
[关 键 词] 课程思政;生态学;生态文明;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36-0046-02
一、引言
生态类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是环境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面临的水体、土壤、大气、固体废物等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且错综复杂,在环境科学与工程中融入生态学理论、从系统角度耦合各环境专项技术已成为当前环境类教学、实践、科研的发展趋势。特别是党的十八大首次把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独立成章,提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贡献”。
随着人类对生态环境认识有了历史性飞跃,培养生态环保行业高级人才逐渐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同时也对专业教学提出了挑战。在“创办研究型大学,培养研究型本科生”的号召下,环境工程与科学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尤其是在矿大这样一所由传统工科学校向综合性大学过渡的进程中,对其核心专业课程生态学的课程思政建设显得尤为突出与重要。
课程思政是指在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兼顾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和方法论,形成和社会责任同向同行的合力。生态学思政课程体系在讲授生态学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关键技术的同时,紧密结合生态文明思想与学校的能源特色,建立“清洁能源、绿色生产、生态环保”的教学主线,构建“生态文明价值引领、生命共同体系统观念引领、能源可持续发展导向引领”的教学方法,以阶梯化“生态类”课程讲述生态文明概念、一体化“生态类”课程研究生态文明内涵、多元化“生态类”课程践行生态文明的方式方法,构建生态学课程思政教学模式。
二、生态学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构建
(一)阶梯化“生态类”课程讲述生态文明概念
理论型课程是本科生课程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约占总学分的80%。通过理论型课程的学习,可促进学生完善知识体系,夯实理论基础,由浅入深地使学生理解生态文明内涵。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环境类专业本科生理论型课程主要包括通识教育等理论课程、专业大类基础理论课程、专业核心必修理论课程、专业提升选修理论课程。理论型“生态类”课程,则以“生态学”为核心,同时包括专业导论、环境土壤学、环境监测、固废处理与利用等课程的“生态学部分”。生态学教学团队充分发挥“本科生导师制”的平台作用,通过阶梯化的理论型生态学课程教学方式,首先在生态学中明晰生态文明、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等概念及内涵,初步形成生态环保意识;其次在生态类课程中进一步讲解土壤、水、光、热等环境因子与生态系统植物、动物、微生物的关系,进一步形成生态环境要素的系统观、整体观;并通过“水十条”“土十条”等法律法规的解读,使学生逐步树立生态环保、节能减排、绿色生产、清洁利用的生态文明价值观。
(二)一体化“生态类”课程研究生态文明内涵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环境类专业本科生研究型课程主要包括科研导论、科研选题训练、大学生创新实验环节、学科竞赛、毕业设计(论文)结合科研、毕业设计(论文)等。生态学教学团队充分发挥“本科生导师制”的平台作用,通过一体化的研究型课程教学方式,在科研导论阶段即加强生态文明的导向性与针对性,使学生按照各自兴趣与爱好选择导师、确立方向并进行开题。导师以学生特点为基础,结合自身在研项目,为学生量身设计一体化的研究型课程培养计划:科研选题训练重点培养学生阅读、分析、管理文献的能力;大学生创新实验环节重点培养学生实验设计、实验技能、数据分析能力;学科竞赛重点培养学生总结、归纳及应用能力;毕业设计(论文)环节则全面提高学生对生态文明内涵的掌握。
(三)多元化“生态类”课程践行生态文明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环境类专业本科生实践型课程主要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生态学教学团队在完成专业统一的实习实践类课程之余,针对性地为所指导的本科生加入植物认识实习、生态规划类的毕业实习等环节,弥补了学校实践教学空间的不足,也提高了学生对生态文明理论、生态文明研究的认识和理解。与此同时,生态学教学团队利用暑期时间亲自指导学生开展暑期社会实践,学生跟随教师深入矿区、深入工厂、深入农村、深入生态环境脆弱区域,进一步加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实践水平,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意识及生态文明价值观。
(四)本科生导师制全面保障课程思政
本科生导师制是一种应对素质教育的挑战而进行的教育改革的新思路和新探索,成为适应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趋势的一种有效培养模式。在大学本科生教育教学过程中引入导师制的培养模式,符合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有利于人才素质的提高和培养效果的优化,对本科教育改革、提高本科生的创新素质以及学风建设有着积极的意义。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立足自身优势和特色,借鉴其他高校经验,注入新的时代内涵,探索实施本科生全程导师制,通过构建新型师生关系,发挥大学教师在人才培养中的主导作用,重塑教师在人才培养中的多重角色,创设师生学习、科研和生活经验的互动空间,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制度化,充分保障生态学课程思政建设的顺利实施。
三、结语
生态学课程思政教学体系(见图)保障了核心理论教学环节质量,提高了研究型教学环节水平,进一步强化了实践教学环节,为本科生考研、出国、就业、创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在运行过程中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和水平,调整、改进、优化导师的“职能”与“定位”,使教师水平与时代发展保持同步,使教学内容与研究前沿保持一致,使教学方式与学生特点协调统一,使教学内容与学科发展相辅相成。生态学课程思政体系的建设对促进该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仅针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实践中取得的经验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教学改革的几点框架性构想,很多具体问题如专业思政、学科思政等尚未展开研究,有待在今后的研究中继续深化。
参考文献:
[1]田鸿芬,付洪.课程思政:高校专业课教学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J].未来与发展,2018,42(4):99-103.
[2]谭晓爽.课程思政的价值内涵与实践路径探析[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8(4):44-45.
[3]陆道坤.课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问题及解决思路:基于专业课程思政的探讨[J].思想理论教育,2018(3):64-69.
[4]匡江红,张云,顾莹.理工类专业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管理观察,2018(1):119-122.
[5]余江涛,王文起,徐晏清.专业教师实践“课程思政”的逻辑及其要领:以理工科课程为例[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64-66.
[6]楊仁树.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内涵、运行模式和制度保障[J].中国高等教育,2017(6):58-60.
[7]杨仁树.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J].北京教育(高教),2016(9):11-13.
[8]陈秋兰.教学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导师制实施模式探析[J].
学理论,2014(23):254-255.
编辑 司 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