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兼职过程中的职业认同研究
2020-03-17郝金华
郝金华
摘 要:媒介环境的变革不仅对新闻行业的发展产生了影响,那些曾经依赖于传统媒体这个工作平台的新闻从业者也做出了相应的改变,部分记者开始在媒体机构任职的同时寻求职业外的第二份工作,产生了职业身份上的分裂。通过对该群体的访谈发现,兼职的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传统媒体经济效益下滑而带来的收入压力,另一部分则是为了适应新媒体的发展而进行蓄力,以避免自己在未来被淘汰的命运,在此过程中,他们的职业认同产生了明显的冲突与张力。
关键词:记者兼职;职业认同;媒介环境;专业成就;经济回报
中图分类号:G2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0)02-0075-03
一、研究缘起
社会转型与新媒体兴起推动了新闻业的不断发展,如果将新闻业整体的变革沉淀于行业内的个体身上,我们可以觉察到新闻从业者的生存方式及职业认同也发生了悄无声息的转变。
今天的新闻工作者十分清楚自己的职业生涯正在发生变化。他们不再依赖于明确的雇佣、全职的工作和特定的供职媒体,而更多地认为专业性来自于一套相对稳定的实践和技能的结合[1],由此,大量的新闻从业者开始考虑提升自身技能并尝试向职业外谋求发展,这种尝试通常有两种表现方式,一是以记者的离职与转型结尾;二是在做记者的过程中同时参与职业外的兼职活动。
记者兼职群体在中国当下的媒介环境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们一方面头顶职业内的记者光环;另一方面出于各种原因在业余时间从事职业外的兼职工作,拥有双重或多重的职业身份。但该群体由于制度与工作环境等原因常处于“隐性”状态,并未引起人们的注意。因此,本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问题入手:哪些因素推动了记者向外寻求兼职工作,以及在多种职业身份之间,他们会产生怎样的认同冲突与矛盾。
本文对做兼职记者的职业选择进行深刻分析,不仅是对该群体认同画像的一种直接描摹,同时能够明确新闻从业者的内心挣扎,从而对新闻业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和健康成长提供一定的现实参考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职业认同
职业认同由Erikson1994年提出的“自我同一性”理论发展而来,后继学者基本都借鉴了这一概念,但不同的研究者对职业认同持有不同的观点[2]。在Holland看来,职业认同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是个体认识自我和环境后的一种结果[3]。与此不同的是,Meijers 等人更倾向于职业认同是在自我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构建的,他们认为,个体在与职业环境的互动中对自我的认识过程,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并且关注形成某种状态的原因[4]。
正如Smamia C, Bernie W & Bob H 所述,职业认同是个體在所属职业中的成员的自我定义,它和职业角色的制定有关[5]。也就是说,个体所在的组织和职业环境会显著影响个人的身份认同,张淑华据此概括出,我们对职业认同的把握应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职业的社会认同,它指大众对某一职业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功能贡献的理解;二是从业人员个体身份认同,指从业者对该职业的心理认可度和从事该职业给自身带来的心理和物质的满足度[6]。
随着新闻业职业化程度的发展,以及新闻从业者职业意识的缺失等问题出现,记者的职业认同开始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相关的研究也越来越多。
(二)记者的职业认同
国内学者樊亚平首先对记者的职业认同概念进行了界定,此外,姜红、於渊渊曾着重选择了近代中国四位不同时期和类型的新闻人,在社会空间、职业空间与职业角色三个层次的互相建构中观照他们的职业认同与身份认同的变化[7]。多位学者关注过记者的职业角色转变,王肖潇探讨了新中国成立后新闻记者从宣传者到建设者再到参与者守望者的身份转换,以及社会环境给记者身份带来的冲突与困境[8]。具体到新闻工作者对自己职业的认可度,陆晔主张从物质待遇、工作环境以及工作成就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认为这三个因素是在当今新闻体制下,造成记者职业角色内在冲突的重要因素[9],这对本文的整体框架产生了指导性作用。
三、研究方法
从文献回顾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界对新闻从业者的职业认同研究已进行了广泛的探讨,职业认同能够准确地反馈出新闻从业者在职业环境的改变下如何形成自己的职业期待,并最终形成相应的行为方式,但需要注意的是,学界的讨论多集中于记者在职业内认同的讨论上,随着新媒介技术的扩散,部分记者受到影响,开始在职业外进行兼职,或许因为他们的“隐性”与“灰色”特征,导致学界对这部分群体的职业身份讨论较少。
基于此,本文选取来自广电、报社及新闻网站等媒体机构任职,同时兼有其他职业身份的记者为对象进行了访谈。从工作年限上看,受访者包括刚入职一年的年轻记者,以及在媒体工作十年以上的中层管理者,从地区分布上看,他们工作于深圳、成都、沈阳以及济南等地,如果以工作内容进行划分,则包括采访、写作、编辑、评论人员。最后,本文排除掉实习记者及爆料人等与媒体机构不存在正式聘用关系的新闻从业者共8人。访谈方式分为两种,第一种为面对面的半结构式访谈,第二种则受限于地理位置的因素,采用微信语音的方式访谈。出于对受访者隐私的保护,我们对他们的工作单位及姓名进行匿名处理,使用A01~A08代替。
此外,笔者在一家提供记者兼职的网络平台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田野调查,来更深入地探析做兼职的新闻工作者,在职业外寻找另一份工作的根本原因,以及当面临职业外与职业内的多种身份时,他们产生了怎样的认同冲突和矛盾。
四、研究内容
(一)经济压力:记者兼职的根本原因
物质回报是受访者提到最多的一个原因,通常情况下,记者每月的显性薪资包括底薪及稿费,需要注意的是,本文所提到的物质回报不包括红包、车马费等涉及有偿新闻的“隐性收入”。
在不同媒体机构的不同职位上,记者的收入因人力资源及行业经验的变化而有着很大的差别。受访者A04是刚刚入职不到一年的“萌新”记者,他表示进行兼职的最重要原因就是出于经济考虑:“大部分记者收入低,而且很容易摸到天花板,因为你写新闻的收入根本比不上随便做其他东西的收入,如果纯靠写稿的话就不用想了”。
在跟A04接触的过程中,他表示虽然一进报社就申请到了单位的廉租房,但代价是不得不依据相关政策放弃毕业补贴,并且在进入报社后才发现,每月的收入远远达不到应聘时单位曾应允的薪资,再与同届毕业的其他朋友相比,明显感觉到做记者的收入较低,导致没有安全感,只能继续向外寻找兼职的机会。
受访者A06同样表达了经济压力对记者的影响:“我们省电视台都大半年不开资了,而那些被迫离职的记者群里每天都是负能量,比整容失败群还丧”。
收入的多寡虽然在不同职位、不同地区的记者身上有所差异,但在传统媒体整体式微的大背景下,薪资走势的低迷加强了记者们的焦虑感,削弱了对本职工作的认同感,职业忠诚度也会相应降低。当工资或稿费不能满足“赚钱”需求,机构之外的收益就成为必然取向[10]。
(二)工作环境:媒介环境变迁引发离职前的蛰伏蓄力 在访谈中,受访记者不仅表达了对物质回报的不满,同时对新媒体冲击下的传统媒体变革也保持了高度的关注:“面对新媒体的崛起,广电的发展环境其实不太好的,这几年冲击蛮厉害的,那他留住人才,就是一个很难的问题”,A02说到。
媒介环境的变迁促使记者们开始考虑自身的职业发展,A04明确跟作者表示,因为新媒体的冲击以及现在工作带来的不稳定感,以后也会一直保持对大的就业环境的关注:“虽然目前来看不一定会转行,但一定要做好随时可以跳的打算,不然以后万一失业了怎么办”。
A04的忧虑不是个例,部分平面媒体记者在这样的大环境背景下,开始选择为自媒体平台撰写商业稿件进行兼职,认为兼职写稿也在是积累和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以增强自己在新媒体环境中的专业能力。
此外,在这种职业焦虑以及为日后蓄力的过程中,记者身份也成为打通各种人脉资源的有效途径,多位受访者都提到报社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因为在职业内不论跑哪类新闻,总会结识各行各业的人,自己也由于这份工作以及记者身份结识了很多的资源。也就是说,记者在兼职的过程中,一方面,是在多变的工作环境努力积累资本;另一方面,也在去适应媒介环境的改变,等待着厚积薄发。
(三)矛盾的职业认同:专业上的价值实现与名誉诉求 1.去新闻化与再媒体化
在低经济回报与多变的媒介环境背景下,记者在兼职的过程中似乎有一种带着无法抹去的被动感。但事实上,现状并不总是悲观的,在受访者A01的描述中,他认为兼职不是单纯为了获得经济效益,同时还包含着基本的道德诉求:“当年我是带着理想入行的,现在不谈这个了,只是把文字当作信仰,为职业操守找一个容身之处,之前有莆田系医院找过我,让我写医院专访,我给推了,因为太不靠谱,新闻做久了,对文字有点强迫症”。
A01长年在职业外兼职写稿,他身上同时携带了新闻记者的文字理想与道德诉求,但这种对专业成就的期待与记者本身的职业身份存在矛盾,他向外寻找实现专业理想的出口时,兼职的内容是去新闻化、再媒体化的,这意味着要不可避免地融入一些商业倾向,服务公众与商业价值之间存在着一种天然的冲突与张力,如何处理这种关系是记者兼职时面临的问题。
2.职业认同中的名誉诉求
受访者A07是一名报社记者,由于工作时间较短,报道的新闻通常是污水、道路、井盖等小事件,因此被同事戏称為“井盖记者”,他表示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下的工作认同感很低:“在报社里发现所谓的新闻理想只能是理想,和我之前对记者的想象很不同……因为我们是省报的地方站,所以报道的新闻事件有局限性,经常是一些鸡毛蒜皮的民生小事,感觉自己没什么大的成就,理想与现实有很大的矛盾”。
在访谈过后不到五个月,A07辞去了报社的工作,打算读研以便以后找更适合自己的工作。如果说年轻记者在职业内因为低认同感而受到挫败的话,有经验的记者则会更多地考虑职业中的名誉诉求,受访者A05是在广电系统工作超过十年的记者,长期的记者经验使他积累了非常广阔的人脉资源,因此会和相关企业合作拍摄视频赚取外快,但当问到他后期是否会有转型的想法时,他即刻进行了否定:“努力和积累到什么样的资源,你才能够去到一个更好的平台上面做一个品牌总监呢,如果你去了大企业,即使薪资很高,你去了后还是当个小兵,没什么意思”。
记者身份带来的资源与福利让他享有了一定的社会名望,在此条件下,职业外的兼职成为一件顺水推舟的事情。此外,在传媒经济兴起的大背景下,内容的“商品属性”不断得到加强[11]。在A05看来,正职与兼职工作都是利用专业技能进行的内容生产,二者之间不过是喉舌功能与商业宣传的区别,而安住在正职工作中不仅能够维持自己的名誉诉求,还能带来额外的兼职福利,在这种情况下,正职与兼职工作之间并不存在认同的冲突。
四、结 语
通过以上研究发现,在新媒体崛起的大背景下,传统媒体经济效益的断崖式下降给记者们带来了收入上的压力,也就是说,经济回报是记者进行兼职的根本原因。工作环境与媒介环境的变化不仅提升了记者的焦虑感,也给记者在外兼职提供了机会与动力。在兼职的过程中,记者一方面,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拉扯,使得职业内的兼职行为与职业外的认同产生了一定的冲突与张力;另一方面,职业认同感低的记者最终彻底离职,而职业认同感高的记者出于名誉诉求等原因而会选择继续坚守。
参考文献:
[1] 陶文静.“创业时代”如何保障新闻业的未来——牛津大学路透新闻研究所“未来新闻业”研究报告述评[J].新闻记者,2016(12):52-62.
[2] 高艳,乔志宏,宋慧婷.职业认同研究现状与展望[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47-53.
[3] Holland,J.L.,Johnston,J.A.,&Asama,N.F.(1993).The Vocational Identity Scale:A diagnostic andtreat ment tool. Journal of Career Assessment, 1(1),1-12.
[4] Meijers,F.(1998).The development of a career iden-tity.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the Advancement of Coun-selling,20(3),191-207.
[5] Smamia C, Bernie W & Bob H. Interlevel influences on the reconstruction of professional role identity.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7,50:1515-1539.
[6] 張淑华,李海莹,刘芳.身份认同研究综述[J].心理研究,2012,5(1):21-27.
[7] 姜红,於渊渊.从“名士”到“报人”:近代中国新闻人职业身份认同的承续与折变[J].新闻与传播评论,2010:206-212+243-244.
[8] 王肖潇.从身份认同看建国后记者的职业身份转变[J].新闻传播,2011(6):127-128.
[9] 陆晔.社会控制与自主性——新闻从业者工作满意度与角色冲突分析[J].现代传播,2004(6):7-11+16.
[10] 彭华新.作为社会阶层的都市记者群体:日常生活中的“底层”呈现与抗争[J].国际新闻界,2019(8):168.
[11] 彭华新.互联网时代的影像新闻研究[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8:132.
[责任编辑:杨楚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