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手机媒介环境下的儿童新生活教育

2020-03-17陈家庚

今传媒 2020年2期
关键词:儿童成长社区

陈家庚

摘 要:手机媒介作为新兴媒介出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其中就包括儿童群体。手机媒介对儿童的健康发育、人际关系和学习造成了影响。健康发育影响表现为身体健康危害和心理界限模糊;人际关系影响体现在交际网扩展和现实社交问题;学习影响表现为手机媒介在学习中的应用及其隐患。手机媒介作为人类发明的一种工具,应当被正确合理地运用,手机媒介影响下的儿童生活需要家庭和社区共同呵护。

关键词:手机媒介;儿童成长;童年消逝;社区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0)02-0046-04

新世纪以来,随着科技的发展,智能手机作为当前社会新兴的电子媒介,影响力远远超过传统媒介,“它的基本特征是智能化与数字化,最突出的优势是携带与使用方便,并融合传统媒介所有的功能,且具有双向交流能力,是全媒体时代的代表”[1]。智能手机所具有的新鲜多样的功能,不仅能够用于聊天、发短信,还可以进行在线活动,如发邮件、玩游戏、参与社交网络等,手機媒介拥有大量的成年用户,还“吸引着各年龄段的儿童,成为儿童成长的重要环境变量”[2]。

现有关于手机媒介对儿童的影响研究,重点在于给儿童造成的消极作用,包括“童年危机”“童年异化”“童年消逝”等方面。一方面,儿童通过手机可以尽享学习的便利,但同时“这个‘高科技消遣玩具无疑占用了儿童的业余时间、影响了课堂学习”[3]。手机占用了儿童原本用于发展自身兴趣、锻炼身体的时间;另一方面,儿童思维能力和心理发展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儿童对手机媒介的诱惑缺少抵御能力,及对儿童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研究手机媒介对儿童成长造成的影响是我们应该关注的重点,正确处理儿童与手机媒介使用的关系,是保护儿童健康童年生活、保障儿童健康成长的关键。

一、手机媒介对儿童健康发育的影响

(一)身体健康问题

长时间使用智能手机会给儿童造成严重的健康问题。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报告指出,手机辐射对孩子的伤害是成年人的50倍,“儿童使用手机通话几分钟后,大脑的活动会迅速减弱,手机辐射还会对孩子听觉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4]。Soderqvist曾对瑞典青少年使用手机媒介和健康关系做了评估调查,研究发现,手机媒介与健康有显著相关性,会出现如疲倦、头痛、焦虑、注意力不集中和失眠等问题[5]。儿童的大脑尚未发育完全,使用手机媒介严重影响了儿童的学习方式和行为方式,在儿童身体发育的关键期,长时间操作手机媒介会使儿童保持固定的姿势和视线距离,极易引发视觉疲劳,造成近视等问题,儿童通过手机媒介获取信息的同时承担着高度身体健康的风险。

(二)心理界线模糊

手机媒介所带来的无差别信息,模糊了儿童与成年的界线。现代科技的发展为人类带来了便利,掌握电子媒介的使用是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儿童具有强大的学习模仿能力,很容易掌握手机媒介的基本操作,也容易通过手机媒介认知新的信息。但是手机媒介本身所传达的信息是没有区分的,儿童将手机媒介作为窗口观察世界,接触到的是以成人世界价值观为主流的信息,包括所有的电视节目、网页和游戏,当下火热的短视频APP里的内容更是一些儿童模仿的对象。

尼尔·波兹曼在《童年的消逝》一书中认为“电子媒介完全不可能保留任何秘密,如果没有秘密,童年这样的东西当然不存在了”[6]。国外学者也都基本把媒体批判为导致童年消逝或童年危机的主要原因。在我国,随着儿童童年生活慢慢被网络、电视、手机等电子媒介占满,国内学者们也开始逐渐重视童年消逝的研究。“人们不难发现,成人和儿童在行为举止、语言习惯、处世态度和需求欲望上,甚至身体外表上,越来越难以分辨了”[7]。手机媒介让儿童过早地认识成人生活,又限于自身的理解能力和经验,缺少信息甄别的过程,对接触到的信息全盘接收,好奇心被手机媒介中传达的信息填充,儿童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慢慢向着“伪成人”的方向发展,导致了“小大人”的出现。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手机媒介的普及和功能的强大对儿童心理和生活环境的影响将越来越大。

二、手机媒介对儿童人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一)手机媒介为儿童建立了更广阔的交际网  手机媒介为儿童带来了超越时空限制的人际交往体验,儿童社交范围从线下拓展到线上,社交领域变得更加宽广,休闲娱乐的需要得到多样化满足。一方面,手机媒介提供的在线交流方式,让儿童能够通过媒介体验实现虚拟社交,找到共同需求的虚拟玩伴。又可以联系现实生活中无法见面的伙伴,让儿童的同伴关系得到深化,儿童的私人空间通过手机媒介被扩大,儿童与同伴的交流通过手机媒介变得密切,甚至会形成一套内部交流暗号。“网络似乎是促进而并非削弱了同伴互动,这使他们的交往很有活力,很具挑战性,同时也促进了社会技能的发展”[8]。另一方面,手机媒介是具有多样性的社交功能软件,例如,QQ、微信、微博、抖音、游戏等,这些可以以匿名、昵称形式出现的社交场景,让儿童无所顾忌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心理,通过手机媒介向别人展示自己的生活,为儿童提供了一个可以平等交流的平台,满足了儿童渴望被平等对待的心理需要,而“归属的需要与从众心理成为影响更多儿童追逐手机的重要原因之一”[9]。

(二)过度使用手机媒介会造成现实社交问题  儿童过度使用手机媒介,还可能对学校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Seo等调查了韩国2 159名学生的个人心理因素(注意力、抑郁)和人际关系(朋友关系、师生关系)与手机依赖的相关性,及其对学业成绩的影响。调查结果显示,手机依赖对注意力有显著影响,对抑郁症有较强的预测性,反过来会影响与朋友的社交关系。当儿童在学习上受到一定的挫折,面对教师和家长的训责以及同学的嘲笑,这时儿童就需要一种新的方式排解压力,他们“通过手机发短信、上网聊天这些具有虚拟性、间歇性和平等性的方式,保证了最大的自由”[10]。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现在越来越多的家庭生活在空间折叠的单元房,家庭周围公共空间的减少和邻里关系的弱化,儿童几乎很少独自外出,童年生活不再像以前那样丰富多彩。此外,儿童的闲暇时间被日益繁重的课业和学习活动挤压。在这种情况下,过去真正的人际交往慢慢被虚拟交往所替代,手机媒介由于便捷性、易得性,消耗了儿童生活的大部分时间,同时也加剧了儿童现实社交的困境。梁业梅认为,过度使用手机的儿童容易变得孤独、怯懦,使其社会化进程出现问题[11]。

三、手机媒介对儿童学习的便利与障碍

(一)手机媒介在儿童学习中的应用

手机媒介具有可携带性、便捷性的优势,相比于电脑和网络教学媒介则更加便利。在国际上已有相关观点提出,“移动电话是学校教学工作的潜在资源”[12]。手机媒介上所具有的多种功能,涵盖了以往所有媒介的形式,包括电视、书籍、报刊、词典等,立体化了学习的空间。手机媒介所具有的多功能、多途径的手段,让儿童接触到的不再是枯燥乏味的课本知识,而是多感官参与的协调性趣味学习,儿童可以在这种交互式的参与中,通过亲身参与、探索,获得新知识。

国内研究者已经开发出可以符合儿童需求的通过手机媒介学习的方式。“把已经规模化了的PC教学游戏和手机游戏相整合, 在儿童手机上开发其教学功能。这不仅拓宽了儿童手机推向市场的新亮点, 更能在儿童教学领域开拓新的渠道”[13]。儿童在当今社会环境下通过手机媒介学习获得新知识,会逐渐发展为普遍的趋势,越来越多的儿童将通过手机媒介获得教育。

(二)手机媒介作为学习媒介的意识不足

一方面,儿童将手机媒介作为学习媒介的意识还不强,主动通过手机媒介学习的愿望较弱,认识不够,造成手机作为学习媒介的资源浪费。陈雪等人调查了城市儿童手机媒介素养发现,儿童对手机的认知水平较低,局限于通信和游戏功能,体现儿童对手机媒体的接触不够,造成了儿童对手机媒体不够了解,认识不够深入[14]。韩姝也调查得出相似结果“少年儿童的新媒体素养和网络素养还处在较低水平,自己对新媒体的解读鉴别能力和判断批判能力还不成熟”[15]。大部分儿童在使用新媒体学习的时候基本上还是依赖教师教学使用,利用手机媒介学习知识的主动意识较低,还是以娱乐为主。

另一方面,手机媒介作为教学媒介在提供了学习机会的同时,又存在着不可避免的隐患。儿童如果将手机带进校园,在上课期间使用手机媒介,必然会使学习效率降低,对学习成绩造成影响。同时,手机媒介具有强大的搜索功能,据目前应用市场来看,常用的替学生解题、做题的软件就不下数十种,学生只需要将作业拍照上传便可获得答案,根本就不需要思考的步骤,这和手机媒介作为学习媒介启发引导儿童学习的初衷是相违背的。一旦儿童轻易地获得学习的成果而缺少抽象思维的参与,很可能会导致儿童认知上的退化,儿童并没有获得手机媒介作为学习手段带来的便利,反而深受其害,“儿童就会成为被动的儿童、受限的儿童和包办的儿童”[16]。

四、基于手机媒介下儿童阳光生活构建建议  手機媒介的使用同时存在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需要多方面合作引导儿童,采取相应措施保护儿童的童年生活,尽量避免不利因素。对于手机媒介这一工具的应用,关键在于对其要树立清醒的认知,找到正确的使用方法,构建儿童的阳光生活新环境。

(一) 家庭引导与教育

家庭作为儿童生活中的主要场所,家庭环境对儿童使用手机媒介有着直接关系。手机媒介的使用和操作是社会的发展趋势,也不应该彻底杜绝孩子应有的需求,在家庭中完全杜绝孩子对手机媒介的使用,反而会让孩子在其他地方寻求满足,在家长不知情的情况下滥用手机媒介。家长应该认识到手机媒介对儿童健康所带来的潜在危害,能够以身作则,减少自身对手机媒介的依赖,同时尽量避免儿童长时间使用手机媒介,为孩子的成长创造一个健康的生活环境。家长应在沟通理解的基础上,和孩子共同制定使用手机媒介的规则。一方面,限制儿童使用手机媒介的单次时长;另一方面,限制儿童通过手机媒介的操作功能,把手机设置为“儿童模式”,相关应用加密,尽可能地避免孩子接触到过多的成年人价值观内容,防止孩子浏览暴力、犯罪、死亡等不利于成长的信息。

(二) 社区构建儿童阳光生活

目前在我国城市化生活环境下,社区是儿童生活的密切场所,应该增加社区中针对儿童的活动和服务,让儿童走出家门,建立健康的人际交往和社会经验,以减少儿童使用手机媒介的时长和机会。但是目前社区工作还有待完善,“由于社区这一概念引入国内的时间不长,我国城乡社区建设中存在许多不足,特别是社区儿童服务还处于发展状态,其中的问题尤其明显[17]。首先,社会活动场所需要进一步完善,增加儿童活动区域,建立社区活动的组织,社区居民组织成立相关负责单位。其次,改善社区中的建设规划,加强社区管理,开辟儿童活动场地,严禁违规占用儿童活动场地,保证儿童的活动空间。最后,社区应该定期举行家长交流活动,分享教育经验,亲近邻里关系,同时也方便孩子认识伙伴,开展属于儿童应有的童年生活。

参考文献:

[1] 梁业梅,唐荣德.手机媒介下儿童童年新生活的建设[J].当代青年研究,2017(6):123-128.

[2] 杨晓辉.促进低龄儿童发展的电子媒体使用[J]. 学前教育研究,2016(11):24-30.

[3] 孙珊珊.关于儿童的手机媒介需求与影响的研究[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0(5):32-33.

[4] 王东梅.手机电磁波,怕不怕[J].绿色中国,2014(4):67-69.

[5] Soderqvist, F., Carlberg, M., & Hardell, L. (2008). Use of wireless telephones and self-reported healthsymptoms: A population based study among Swedish adolescents aged 15-19 years. EnvironmentalHealth, 7(18), 15-19.

[6] 熊秉真.童年忆往:中国孩子的历史[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23.

[7] (美)尼尔·波兹曼著.章艳,吴燕莛译.娱乐至死 [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52.

[8] (美)David R. Shaffer,Katherine Kipp著.邹泓等译.发展心理学——儿童与青少年(第六版)[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9] 陈钢.媒介技术变迁对儿童同伴关系的影响[J].现代教育技术,2010(6):11-14.

[10] 孙珊珊.关于儿童的手机媒介需求与影响的研究[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0(5):32-33.

[11] 梁业梅.学前儿童使用手机媒介的影响及对策[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6):6-10.

[12] Wishart, J.(2018).Mobile learning in schools: Key issues, opportunities and ideas for practice. New York:Routledge.

[13] 薛俊彦,张际平.手机游戏在儿童教学中的应用与发展——儿童手机与教学游戏的整合[J].电化教育研究,2006(8):58-61.

[14] 陈雪,高琴,孟梦.城市儿童手机媒介素养调查——以湖北省宜昌市小学生为样本[J].调查与研究,2015(12):8-9.

[15] 韩姝.少年儿童的新媒体使用习惯及互动行为研究——以重庆市T小学调查为例[J].传媒,2018(3):46-49.

[16] 伍香平.童年体验的追忆与童年的本质及其消逝[J].学前教育研究,2011(8):28-31.

[17] 严仲连.我国社区儿童服务的问题与对策[J].社会科学家,2016(1):125-129.

[责任编辑:杨楚珺]

猜你喜欢

儿童成长社区
影像社区
影像社区
影像社区
电视广告影响儿童成长的因素分析与防范措施研究
浅析隔代教育对儿童成长的影响
溢彩童心
影像社区
开展礼仪教育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研究
基于学生成长的和谐师生关系构建策略研究
浅谈音乐教育与儿童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