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零售模式下物流管理专业群建设实践探索研究*
——以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20-03-17张利分唐军荣

物流工程与管理 2020年1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校企岗位

□ 张利分,唐军荣

(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新零售”在目前电商日益火爆的今天,是比较流行的说法。早在2016年,在阿里巴巴年会上,马云首先提出了新零售这一概念,预示着新零售时代将悄无声息的到来。2016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动实体零售创新转型的意见》,从六大部分、总计十八个方面为“新零售”发展指明了方向。新零售时代的快速降临,对于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高职院校来说,如何适应市场需求,培养更贴近新零售时代要求的技术技能人才愈加紧迫。国内外对“新零售”和物流管理专业群建设进行了不同形式的探索与实践。

1 新零售模式下物流管理专业群发展存在的不足

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自创办以来,在办学基础、师资队伍、质量工程及技能大赛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肯定。但如何应对新零售模式提出的新要求,如何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新零售模式下,校企深度融合的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

高职办学教育的基本特征就是校企合作,把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虽然高职院校能够深刻认识到深入产教融合对高职教育的重要性,在产教融合方面有些院校做出了突出的成就,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校企融合的体制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创新,为该项工作的开展提供更为有利的环境。

1.2 课程体系建设需要进一步完善

完备的课程体系,是一个专业建设的基础,也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载体。在传统物流背景下,课程体系的建设已经明显不能适应新零售模式,迫切需要进行课程体系建设的完善。

1.3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需要进一步增强

经过多年的建设,物流管理专业群的师资队伍整体素质较高,职称和学历比例适中,但在新零售模式下,物流管理专业群学生的培养,需要更高层次的双师型教学团队,需要有行业影响力的专业带头人,需要有较高实力的骨干教师,需要加强企业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

2 改革与建设的主要任务

2.1 专业建设机制

2.1.1 成立物流专业群共建委员会

成立由行业、企业、学校、行业主管部门、科研院所等五方组成的物流专业群共建委员会,建立促进校企深度融合长效机制。其中行业成员来自于知名企业和单位。物流专业群共建委员会主要负责确定专业群发展方向、规模、培养目标、人才规格;开展专业教材建设、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审定教学过程的组织实施、评价考核等各项制度,实现共建共管。

2.1.2 实时优化专业群结构

对准物流产业链,适应物流产业上、中、下游市场的发展,实时优化专业群结构,形成以物流管理为核心,道路运输与路政管理、快递运营管理、市场营销、会计为骨干专业的专业群,并根据物流产业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要求,增设智慧物流专业。

图1 物流管理专业群结构图

2.2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2.2.1 完善“四融合、学做融通”的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

“四融合、学做融通”人才培养模式就是通过校内实训与校外实习融合、能力培养与岗位需求融合、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融合、素质养成与技能培养融合,实现学中做、做中学、学做融通。

从四个方面完善“四融合、学做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升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

变革教学管理模式,与企业联合办学,实现教学管理参与主体多元化、学生身份多元化,建立专业教学与企业工作的血肉联系,将教学空间从学校延伸到企业,强化实训内容与岗位工作任务的对接,形成“工”与“学”的有效衔接,促进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的紧密融合。

通过每年的“职业院校企业行”活动、省交通职教集团和武汉物流协会等行业组织举办的校企联谊和年会等活动,进一步加深与企业的沟通和联系,深入了解企业的实际需要,以工作岗位需求为驱动,校企共建订单班,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资源、共同开展教育教学、共同培养学生掌握岗位必备的能力。订单班学生毕业之后,直接上岗率100%,实现企业岗位需求与技能培养上的无缝对接。

校企合作扩建、改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深化建设内涵,树立“课堂就在车间,车间就是课堂”的理念,将企业的生产任务和学生的实训内容紧密结合,将企业先进生产技术与学生的实训项目实时对接,促进教学内容和工作任务的紧密融合。

校企共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深化建设内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精神、中国传统美德、职业道德、职业操守等素质教育内容融入到企业人才培养全过程,校企共同将学生培养为社会、行业、企业所需的技术出众、技能领先、素质优良的优秀人才。

2.2.2 实施多样化人才培养

坚持“着力改革,提高质量,创建特色”的思路,实施“分层次、多规格、因材施教”的多样性人才培养战略,实行灵活的招生入学管理制度,通过与企业联合培养现代学徒制人才、与中职学校合作开展“3+2”中高职转段人才培养、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定向培养直招士官,实施多样化人才培养。

图2 物流管理专业群多样化人才培养示意图

2.3 课程体系与教学资源建设

2.3.1 整合课程,建设“专业+模块+方向”专业群课程体系

基于专业群各岗位操作特点,按照专业的实际岗位要求,分析胜任岗位所需要的能力要素,按照每个能力要素设置课程,搭建集基础能力、专项能力与拓展能力培养于一体的三层次课程平台;构建满足职业安全服务课程与创新创业就业需求的素养课程和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的特色项目模块,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建成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顶层互选的“专业+模块+方向”的专业群课程体系。具体课程体系如图3所示。

图3 “专业+模块+方向”物流管理专业群课程体系结构图

2.3.2 利用信息化技术构建“PIARS”课程设计流程

建立专业课网上学习平台,将《采购管理》、《物流营销》等2门专业优质核心课程教学资源整合到网络教学系统,并通过校园网向外发布,逐步实现专业课程的网络化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利用信息化技术创新教学模式,构建“PIARS”课程设计流程。

课前通过平台自学,初步体验和网络调查做好计划准备,课中按照情境导入、创设任务和探究获知的顺序获得知识储备,然后通过分工合作、深入体验和汇报分享三个步骤实施任务,其次是评价总结,目标是做到多方评价和总结可视,最后是拓展提高。PIARS方法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学习规律,让学生最终获得必备的工作技能。

图4 PIARS课程设计流程

2.4 改革教师评价制度

依托职教集团平台,采取与行业企业、国内国外、校内校外共同开展培养培训工作的方法,改革教师评价制度,建设一支与物流管理职业教育品牌相适应、结构合理、具有较强教学能力的教师队伍。

制定并完善一系列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和质量评价制度,包括《专业课程教学德育准则及考核办法》、《教师工作量计算办法》、《教学差错与事故认定处理办法》、《教学成果奖励办法》、《教学建设与社会工作考核办法》、《科研绩效考核办法》、《职业技能竞赛管理与奖励办法》等,将绩效考核结果和薪酬分配挂钩。

3 改革与建设主要成效分析

本专业群围绕“四融合、学做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校内实训与校外实习融合、能力培养与岗位需求融合、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融合、素质养成与技能培养融合),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改革与创新,做法与成效如下:

3.1 创新了校企共育人才的途径和方法

根据学生来源多样化特点,按照职业岗位要求,按照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原则,合理确定专业培养目标,细化培养要求,校企共同编制科学合理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方案,如“3+2”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方案、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等,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课程标准,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需求。

同时校企共同构建学生实训与员工培训一体的人才培养基地,开展“寓学于工”专业教学,共同实施校企共管、共培、共聘的“互聘共培”师资队伍建设。与知名快递物流企业共建顺丰速运营业部、智慧物流园等“校中企”,将课堂搬到企业工作现场,做到学习中工作、工作中学习,极大地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3.2 创建了“学习、训练、生产”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

一是课程、教学实践化。以项目为载体、生产实训为抓手,设置与学情相匹配的课程模块,改革课程教学方法,推行理论实践一体教学,强化理论知识的灵活掌握,夯实专业基础。

二是教学、训练岗位化。构建“循环递进式”岗位技能训练体系,分岗位开展综合训练,锻炼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团队互助等职业岗位素养。

三是生产、教学真实化。学生在顺丰营业部和智慧物流园等校中企参与企业真实生产,不仅可以检验知识技能掌握程度,还能实现生产与教学的无缝链接。

该教学模式三个环节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具备先进性、可操作性和前瞻性。

3.3 构建了“四位一体”竞赛体系,提升技术技能水平

以企业岗位工作要求为导向,将课程与校级、省级、国家级技能竞赛项目对接,将校赛、省赛、国赛内容引入课堂,通过技能名师指导、技能冠军演示,打造名师课堂、冠军课堂,积极推进“赛生先赛师”、“师生共赛”等活动,层层推进,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激发学生兴趣,不断提升学生技术技能水平。

图5 “国-省-校-课程”四位一体的技能竞赛体系

综上,是在新零售模式下,物流管理专业群建设的一些思考和建设路径的研究,由于建设实际情况不同,物流管理专业群的组成不尽相同,希望对同类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提供经验借鉴。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校企岗位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实施HR岗位轮换 打造复合型HRM团队
张晓东:倒在岗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