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景坤英雄本色守初心
2020-03-16刘锦鑫
刘锦鑫
战争年代,他舍生忘死,战功赫赫;和平时期,他深藏功名,不计得失。先想着党、想着国家、想着别人,把自己摆在最后,这就是孙景坤一生不变的精神境界,更是一名优秀共产党员坚守了一辈子的初心。
70年前,他是中国人民志愿军一员,告别家人,舍生忘死,血战沙场,九死一生,战功赫赫;65年前,他主动放弃复员后留在城市的机会回乡务农,深藏功名数十载,带领乡亲们改变家乡贫困面貌,发展生产,建设乡村。
耄耋之年,他深藏功与名,不计得失,不提要求,活得朴实而纯粹。
他,初心不改,用一生踐行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
他,就是抗美援朝老英雄、时代楷模孙景坤。
英雄无畏岁月有痕
1924年,孙景坤出生在安东(现辽宁省丹东市)山城村。1948年1月,结婚后不到一周,他就打起背包,告别亲人,踏上从军路,成为东北人民解放军的一名战士。临走前,留给妻子一句话:“只有打了胜仗,咱老百姓才能过上好日子!”
男儿从军去,百战卫家邦。
解放战争期间,孙景坤跟随部队参加大大小小数不清的战斗,他作战勇猛,数次挂彩。打锦州负伤、打黑山阻击战负伤、打唐山负伤、渡江战役时负伤……“轻伤不下火线;如果是重伤,就跟着团部的大车,走到哪拉到哪。”最危险的一次,子弹贴着他的后脑勺飞过,万幸的是,只是擦伤。
在一次次浴血奋战中,孙景坤快速成长起来,并在战火中光荣入党。
解放海南岛的战斗让他记忆犹深。1950年4月,119师官兵乘木船冒着敌人火力,渡海向海南岛方向进发。敌舰发射的炮弹和敌机投下的炸弹不断在船队中爆炸。一时间,血染海面。接近登陆点时,孙景坤所乘小船被炸弹掀翻,瞬间解体。危急时刻,他抓住一块木板,拼命游上岸。回头一看,一个排的战友只剩下12个人。
1950年,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40军119师357团3营7连战士孙景坤随部队从海南战场撤回后集结在安东,待命过江。部队驻地离孙景坤家不远,老家山城村就在眼前。
自从参军后,孙景坤就没见过亲人了。每当战友们问及他的家人,他的心里都会涌动起潮水般的思念。战友们劝他回家看看,但他却总是拒绝:“在外边打了三年仗,咋能不想家?但别人都不回家,就我特殊?”
战斗在即,孙景坤知道自己不能离开部队。在部队待命的40天里,他从未提过探家的要求。
数年征战,到底打了多少仗,孙景坤已记不清了。不过,有一场战斗却深深烙刻在他的心底。
1952年10月26日黄昏,孙景坤所在的357团在炮火支援下,经过两个多小时激战,占领161高地,随后由8连副连长支全胜带领2排官兵坚守阵地。
次日,不甘失败的敌军在飞机、坦克的配合下向161高地猛攻,2排官兵连续打垮敌人多次反扑,自身伤亡很大。已是7连副排长的孙景坤临危受命,带领9名战士,扛着8箱手榴弹、2箱子弹,冲过多道封锁线,从敌人火力死角突上161高地。此时,坚守阵地的2排几乎弹尽粮绝。整整一个排,打得只剩下几个人。
敌人又开始进攻了,孙景坤和战友们奋力阻击,从日近中午,一直守到半夜,他们打退敌人6次进攻。战后,战友们在炮弹掀起的泥土中,找到了受伤昏迷的孙景坤。
回忆起那段出生入死的经历,老人的眼中总是荡涤着泪光。“我伤心落泪,是因为那些牺牲在朝鲜战场上的战友。有些战友的名字我已经记不清了,但他们的模样就印在我的脑子里。我的战友就牺牲在我跟前,我还活着,就已经很幸福了。真正的英雄是那些牺牲了的战友……”
孙景坤因其英勇表现,荣立一等功,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战士荣誉勋章”1枚。1953年,他作为志愿军回国英雄报告团成员,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连年征战,孙景坤身上留下20多处伤疤,腿上还有一颗子弹至今仍未取出。那些留在身上的伤痕,成为孙景坤戎马一生抹不去的军功章。
英雄卸甲荫泽桑梓
孙景坤和他的战友们,以及千千万万的英雄们,舍生忘死,浴血奋战,终于赢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
英雄,在惊涛骇浪中向死而生,也在平凡的日子里甘守寂寞清贫。
从穿上军装的那天起,孙景坤就踏上一条九死一生的道路。而脱下军装,他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尘封功绩、褪去传奇,返回家乡务农。
1955年,南征北战的孙景坤复员返乡,回到老家丹东市金山镇山城村。他把党组织关系交给了村党支部,退伍手续交给了地方民政部门,将奋斗的“战场”转至亟待脱贫的家乡,却对自己的功绩只字未提。
从回到山城村的那一天起,一个战斗英雄便“消失”了。
回村第三天,孙景坤就拿起农具到生产队参加劳动。村里人只知道他参军前当过农会副主席,在部队打过仗、入了党。正直能干的他很快成为村里生产一队的队长,农忙时,促农事,争取多产粮食;农闲时,抓收入,搞活集体经济。
山城村处于鸭绿江支流大沙河转弯处,是防洪能力最薄弱的地方。河水常年成灾,淹没庄稼,修堤筑坝迫在眉睫。但当时没有机械化设备,独轮车都罕见,孙景坤就带头用筐挑、用肩扛,运送土石,带领乡亲一起开山碎石拦河造田,改造耕地,筑起一座简易大坝,自此河水安澜。
后来又经过几年的努力,大坝越建越高,越建越厚实,两岸土地得以保护,村民的生命财产有了保障。
孙景坤当了生产队队长后,拿出了战场上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每天都忙得不着家,吃完饭就带上一把锄头或铁锹出门,率先垂范、身先士卒,走到哪,干到哪,一心扑在集体事业上。他的干劲也鼓舞了所有人,全村男女老少都积极地跟着他干了起来。
山城村是有名的蔬菜村,市里曾划分一片公厕供村里挑粪施肥用,村民都不愿意去挑粪。正犯胃病的孙景坤第一个站出来:“没有好的肥,菜怎么能长好,我来挑。”挑着100多斤粪,走七八里的山路,他硬是挑了回来。看他忍着胃痛满头大汗颤巍巍的样子,村民们纷纷挑起了粪桶。
“当兵打仗的时候,他舍生忘死;复员回家了,他又抛家舍业地在生产队搞建设。”在二女儿孙美玲的童年记忆里,父亲孙景坤就是个“不着家”的人,“他的全部身心都用在为国家、为别人上了。”
为了让村民们尽快脱贫致富,孙景坤组织村民先后成立了共同致富小组、扶贫致富小组。并用几年时间在家乡滚兔岭上栽种下13万棵松树和板栗树,彻底改变了家乡的面貌。靠着他的带动引领,山城村把上百亩烂泥滩改造成良田,在数百亩荒山上种植板栗、落叶松等经济林,一跃成为十里八乡有名的富裕村。
就这样,回乡务农数十载,孙景坤吃苦在前、不求享受,默默行走在百姓中间,出现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他的地方。
英雄无言一生本色
越是丰功伟绩,越是低调朴实。山城村变美了,变富了,可孙景坤家却没变。清苦,一直伴着他。一直以来,孙景坤住在低矮的平房里,从不向组织开口、伸手。
战争年代,孙景坤征战沙场,经常几天几夜吃不上一顿饱饭,患上了严重的胃病,每次犯病,他只是吃两片药顶一顶。几十年间,孙景坤都按规定数额报销药费,从没提过其他特殊要求。
多年来,孙景坤主要靠参加生产劳动获得的收入养家,除了政府每年发放的优待抚恤金,他一分钱也不向国家多要。
孙景坤之前住在大女儿孙美丽家。他们住的房子年久失修,每逢外面下大雨,家里就会下小雨。房子冬冷夏热,老人岁数大不扛冻,夏天有时还需要穿棉袄,但他常说:“和当年在坑道里相比,现在的苦又算得了什么。”
吃苦在前、不求享受,从不争名争利,孙景坤这么要求自己,也是这么要求家人的。他时刻教育自己的子女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我是一个兵,很普通的兵,为国家为人民,我从不后悔。”
在孙美丽看来,父亲对自己严苛,对孩子们也几近“无情”:小时候家里穷,交不起学费,老师说你爸是生产队长,开个证明来,学费就可以免了。孙景坤却火了:“就因为我是队长,才不能这样做。”孙美丽被迫辍学。在生产队干活时,她手脚勤快、干活麻利,别人评3分工,生产组长给她评了7分工。孙景坤知道后,开会严厉地批评了村民小组长,并要求把工分降下来。后来,当地电信局招一批话务员,选中了孙美丽。孙景坤得知后,硬是把她的名额让给了别人。
大儿子孙福贵也遭遇了类似的境况。不少好的工作机会都被父亲逼着让给了别人,他一咬牙,参军入伍。这一次,孙景坤没有阻拦,拿出珍藏多年的抗美援朝时用过的茶缸和毛巾送给儿子。
近些年来,孙景坤的故事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知悉,一些爱心人士多次提出要帮助他,但都被老人拒绝:“不是我应得的,坚决不能拿。”
为什么对自己的功劳不提不念?为什么不向组织要求应得的待遇?外界不理解,孙景坤的7个儿女起初也十分不理解。
村里有人说:“老孙,你参加革命带回一身傷疤,却没有得到什么好处,太吃亏了。”孙景坤回答:“从我参加革命那天起,就从没想过什么叫吃亏,什么叫好处,也根本没有想过要捞点什么。和那些牺牲在战场的战友比,我受这点苦又算得了什么。”
孙美丽说,年轻时她对父亲有很多抱怨,可随着年岁渐长,她渐渐明白:经历过生死的父亲,总想回馈社会更多,他是在替战友活着!
“到部队后,首长看到我的茶缸上写着‘赠给最可爱的人,他举着茶缸给战友们说,孙福贵同志是革命战士的后代,我们为有这样的战友感到自豪!在战友们的掌声里,那一刻,我突然理解父亲了。”孙福贵动情地说道。
战争年代,他舍生忘死,战功赫赫;和平时期,他深藏功名,不计得失。
先想着党、想着国家、想着别人,把自己摆在最后,这就是孙景坤一生不变的精神境界,更是一名优秀共产党员坚守了一辈子的初心。
初心不变、本色不改。坚守初心的人,注定会被时代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