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背景、内涵及建设路径
2020-03-16门利娟
门利娟
[摘 要]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和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没有职业教育现代化就没有教育现代化,由此可见职业教育之重要。“三教(教师、教材、教法)改革”是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关键和突破口,而“三教改革”又以“教师”改革为首,只有教师的教育水平得到提高,综合素质得到提升,才能培养出高素质复合型的技术技能人才。因此,建设一支高水平、结构化教学创新团队是切实加强教师改革的重要手段,是将职业教育改革落到实处的重要举措。
[关 键 词] 高水平结构化;教学创新团队;背景;内涵;建设路径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30-0041-03
“双师型”教师最早是在1995年教育委员会颁布的《关于开展建设示范性职业大学工作的通知》中被明确提出。2002年5月,《关于加强高等职业(高专)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中在技术层面进一步明确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渠道和建设措施。“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走过了将近20年,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2018年,我国高职专任教师49.8万人,其中“双师型”教师为19.14万人,占专任教师比例39.7%。[1]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职教20条”)提出多措并举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探索组建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教师分工协作进行模块化教学。[2]至此,对“双师型”教学队伍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由之前教师个体的双师素质要求上升到根据专业群发展要求具有“结构化”的“双师型”队伍。
一、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背景
(一)探索组建高水平结构化教学创新团队
“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最早出现在2019年1月印发的“职教20条”,其第十二条“多措并举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中提出,探索组建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教师分工协作进行模块化教学。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教师队伍的基础性建设,是最低门槛。当“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果后,要对教师队伍的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我们不仅要考虑教师个人素质的双重资质,更应该从专业群的角度去思考教师团队的知识结构、来源结构、技能结构等问题。“教师分工协作进行模块化教学”揭示了今后课堂教学的改革趋势,为了更高地服务课堂需要相应的教师队伍作为支撑。因此,“职教20条”提出了探索组建高水平结构化的教学团队这一提议。
(二)打造高水平结构化教学创新团队,推动课堂改革
2019年3月,《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9〕5号),第七条“打造高水平专业群”中提出促进专业资源整合和结构优化,发挥专业群的集聚效应和服务功能,实现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组建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探索教师分工协作的模块化教学模式,深化教材与教法改革,推动课堂革命。[3]从文件中可以看出,今后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将由传统的“大课堂”授课转变为“模块化”的细化授课,一门课程不再是教师从头上到尾,而是由课程团队成员根据各自的特长分工进行模块化的教学,每位教师负责一门课程的某一模块。这里,我们所讲的课程模块之间是相互联系、具有关联性的,每个模块具有其标准,能够实现培养学生知识、技能、素质的能力要求。模块化教学对教师团队提出了新要求,教师具备“双师”素质仅仅只是基础,还要全面考虑团队的结构问题。在“双高计划”中打造高水平专业群明确提出了产教对接的组群逻辑;行业优势明显的教学组织构建;能力本位的课程建设。[4]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今后的课程都是对接产业的群组课程,提倡能力本位,因此对教师团队的构成给出了新形势下的考验。
(三)打造高水平结构化教学创新团队,深化“三教”改革
2019年5月,《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教师函〔2019〕4号)提出,打造一批高水平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示范引领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深化职业院校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经过3年左右的培育和建设,打造360个满足职业教育教学和培训实际需要的高水平、结构化的国家级团队。[5]文件中明确了建设任务:加强教师能力建设、建设协作共同体、构建对接职业标准的课程体系以及模块化教学模式。对教师、教法提出了明确的改革要求。2019年,国家启动第一批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遴选,确定首批国家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立项建设单位120个,培育建设单位2个。以此开始,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成为师资队伍建设的风向标。各省根据教育部的文件要求,纷纷制定了省级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并组织遴选、培育省级的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由上自下,开展了教师队伍建设的升级强化版。归根结底,教学创新团队的建设是为了更好地进行“三教”改革。周建松,陈正江提出“三教”改革是一个综合性的改革,包括主体——教师,客体——教材,内容——教法,针对主体教师的改革提出了组建高水平、结构化教学创新团队、建设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等改革路径。[6]因此,“三教”改革与教学创新团队的建设是相互印证、相互促进的关系。
(四)创建高水平结构化教学创新团队,深化“双师型”队伍建设
2019年8月,教育部等四部门印发《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教师〔2019〕6号)提出,创建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经过3~5年的连续培养,打造高素质“双师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各地各校对接本区域重点专业集群,促进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改革创新,实施团队合作的教学组织新方式、行動导向的模块化教学新模式,建设省级、校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7]从文件中可以看出,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已经是“三教”改革,乃至职业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三教”改革的主体是教师,职业教育的操盘者也是教师,没有教师改革,就没有教材改革,就没有教法改革,更不会有职业教育的改革。在新时代背景下,深化“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结构问题、准入制度、协同制度、考核制度和保障制度等是保证“教师”改革的护航舰,是促进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改革的制度保障。
通过梳理政策,我们发现国务院、教育部、财政部等部门一年内连续推出4个重磅文件推进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可见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团队的建设决定了职业教育改革的关键,是解决当前高职院校教师来源单一、专业结构不合理、校企双向流动不畅、结构性矛盾突出等问题的核心。
二、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内涵
(一)高水平结构化教学创新团队的概念
高水平结构化教学创新团队是“双师型”教学队伍的升级加强版,是随着职业教育深化改革而进行的适时调整。之前我们一直讲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基于“专业”建设而言。专业群建设的概念最早在2006年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中提出,建设500个左右重点专业为龙头,其他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标志着“专业”建设正式走向“专业群”建设,高职专业群建设从探索转向实施。2019年国务院发布“职教20条”里将建设50所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150个骨干专业(群)纳入建设目标后,“专业群”建设走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因此,现在我们讲的高水平结构化教学创新团队是针对“专业群”来说的。基于专业建设的“双师型”教学队伍建设,强调教师具有双师素质或者“双师型”素质,而针对专业群建设而言的高水平结构化教学创新团队是基于双师素质之上,讨论如何就产教融合及专业群对接产业发展的需求而进行的结构调整问题。以前针对某一个专业建设,我们只需要求该专业的老师具有专业资质(专业技术职称)和实践资质(职业技能等级证)。但是就某一个专业群而言,要考虑的因素就比较庞杂,因为一个专业群至少要有5个相关专业组成,即便专业相关但毕竟不是同一专业,还是有其不同的地方,所以就连双师素质的要求都不尽相同。特别是,除了要考虑教师个体的双师素质之外,更要综合考虑专业群核心专业与支撑专业的关系、平台基础课与核心课的关系等。因此,对教师队伍提出了结构化的要求。
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建设是为了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是为了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也是为了执行“职教20条”的决策部署而进行的高职师资队伍的创新建设。因此,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是契合职教20条针对师资建设的有利举措和及时反应。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与以往我们所讲的“双师型”教师团队、“协同合作”教学团队等有所不同,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是一个新概念,是一个多元结构的教学团队,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的总体目标——2019—2021年,服务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和“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简称1+X证书)制度试点需要进行国家级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建设中找到答案。
(二)高水平结构化教学创新团队的特征
1.模块化教学是基础
启动创建高水平结构化教学创新团队,首先要打破学科教学的传统模式,探索“行动导向”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新教法,创新模块化教学模式,鼓励每位教师形成“独具一格”的特色教学方法,做到“一师一优课”。模块化教学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每一个工作过程就是完成一个一个的仿真任务,在完成这些仿真任务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知识(工作知识),需要在工作实践中获得,或者学科知识在工作实践中的应用。以“工作过程为主导”的模块化教学所强调的是建构主义理論,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根据实际工作岗位的需求,将教学任务分解成一个个独立的任务(模块),任务(模块)间又有机联系,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任务,学生和老师共同对任务进行提炼和升华。[8]每一个工作任务都有其内在体系和标准,都应该达到培养学生知识、技能、素质的能力要求。因此,课程模块化要求进行课程结构化,课程结构化需要教师结构化,只有满足以上条件,才能谈创建高水平、结构化教学创新团队。
2.协作共同体是动力
“人心齐,泰山移”“上下同欲者胜”,自古以来我们就知道团队的力量大于个体力量之和。创建高水平结构化教学创新团队一定要基于团队成员的共同愿景、相同的奋斗目标和共同的理想信念。教学创新团队协作共同体有三个特点:
(1)开放性
专业群建设是为了推进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促进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强化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因此高水平结构化教师创新团队的建设是基于校企合作、校校合作的基础上进行创建的。那么,一支高水平、结构化的教学创新团队就应该包含行业企业的专家(大师),以及其他院校的优秀教师,充分体现了开放、包容、融合的特点。
(2)复杂性
高水平结构化教学创新团队的开放性决定了复杂性。团队成员身份的多样性,给团队的管理提出了新考验,团队成员技能的专业性为模块化教学提出了新课程标准,校企深度融合给学生学习过程提出了新课题。校企间的互通制度、校校间的资源共享等,均体现了复杂性,有待进一步专项研究。
(3)综合性
高水平结构化教学创新团队具有综合性。首先,专业群包含至少5个相关联的专业,对接社会中的某一产业链,无论是专业群里的专业群组还是产业链条上的各个环节都体现了综合性的特点。其次,创新团队成员构成多样化,学校、企业、行业、其他院校、民间的“能工巧匠”等也体现了综合性。最后,创新教学团队的协作共同体在对模块化教学进行研究的同时,还要充分考虑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培训,鼓励学生至少获得1个以上X证书。
三、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建设路径
(一)机制保障
“三军未动,粮草先行”,机制保障是高水平结构化教学创新团队的基石。包括准入机制、奖励机制、职称晋升机制、考核评价机制等。
1.准入机制。按照高水平结构化教学创新团队的建设理念,教师从单一来源走向多元化,那么企业行业的“教师”如何进入学校,如何体现他们的身份,其他院校或者企业兼职教师如何保障课堂质量以及队伍的稳定性等,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2.奖励机制。针对创新教学团队的奖励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1)对团队成员个体的奖励,包括成员的培训、会议交流、企业挂职锻炼、评优评先等,对成员个体的综合素质提升作为奖励。(2)对团队整体的奖励,可以体现在承担项目建设、承担科学研究课题,在每年的绩效考核适度倾斜等。
3.职称晋升机制。将师德师风、工匠精神、技术技能和教育教学实绩作为职称评聘的主要依据。对创新团队的成员根据团队所做贡献给予评分,相应分值在职称晋升时给予加分。
4.考核评价机制。破除“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唯身份、唯奖项”的顽瘴痼疾,一方面开展专业课教师技术技能和教学能力分级考核;另一方面对创新团队的人才培养、社会服务进行考核,作为教师聘期考核、岗位等级晋升考核的依据。
(二)協同发展
协同发展是高水平结构化教学创新团队的内在要求,没有协同发展就谈不上团队发展,协同发展体现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校校联盟等方面。
1.校企合作。高水平结构化教学创新团队就是解决教师来源单一、校企双向交流不畅等问题,因此,加强校企双向流动是协同发展的关键。
2.产教融合。高水平结构化教学创新团队是基于专业群建设基础上,对接社会产业链发展的,因此,高水平结构化教学创新团队必须与相关联企业深入融合。
3.校校联盟。增强立项院校之间的人员交流、研究合作、资源共享,在团队建设、人才培养、教学改革、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考核等方面协同创新。
(三)共同愿景
共同愿景是高水平结构化教学创新团队的内在动力。共同愿景是团队全体成员自发自愿为了同一个目标而努力奋斗的意愿。随着高职院校改革的深化,特别是双高计划的实施,高职院校的社会地位、人才培养质量等均有显著改善,高职教师的自我认可度、自我发展的前景规划均有所提升,教师发自内心希望能够得到自我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因此,我们在进行高水平结构化教学创新团队建设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团队教师从制度管理走向愿景管理,将个人的愿景融入学校的发展中,激发教师主人翁意识。另外,要注重教师个人愿景的实现,充分给予教师个体成长与发展的平台和机制,让教师在参与学校的发展过程中切实得到自我的提升,激发教师内在潜能。最后,将学校的愿景与教师个人的愿景统一结合、相互渗透,形成耦合关系共同发展,真正做到个人的成长就是团队的成长就是学校的发展,学校的发展就是团队的平台及个人的机遇。
本文对高水平结构化教学创新团队的研究还不是十分全面、深入,在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中创建高水平结构化教学创新团队将是一个热点课题,需要我们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化不断更新与完善。
参考文献:
[1]李彤.教育部:将明确“双师型”教师的国家要求建立准入任用制度[J/OL].人民网(教育频道),2019-02-21.
[2]国务院.国务院关于EPEP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2019〕4号)[Z].2019-01-24.
[3]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9〕5号)[Z].2019-04-01.
[4]潘家俊.关于“双高计划”中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若干思考[DB/OL].
[5]教育部.《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教师函〔2019〕4号[Z].2019-06-18.
[6]周建松,陈正江.高职院校“三教”改革:背景、内涵与路径[J].中国大学教学,2019(9).
[7]教育部等四部门.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教师〔2019〕6号)[Z].2019-08-30.
[8]李辉.高职会计专业模块化课程改革的思考[J].财会通讯·综合(下),2009(6).
◎编辑 冯永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