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体育高职院校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现状的调查
2020-03-16柳军
柳军
[摘 要] 体育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体育专门人才,担负着体育文化的传播与推广,因此在教学、管理工作中,有意识全方位地对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以湖南体育职业学院为主,以问卷形式调查学生在体育知识、技能、意识、品德、行为与个性等方面的现状,并针对存在的问题分析其中的原因,提出对策建议,以期为体育高职院校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培养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 键 词] 体育;高职院校;体育文化;素养;调查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30-0038-03
一、前言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均提出要把发展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作为高校体育教育的目标。这就要求高校体育教育不仅要向学生传授一定的体育知识、体育技能,增强其体质,培养其良好的体育习惯,而且还要将体育作为一种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以及生活方式传授给学生,即体育文化素养的培养。体育高职教育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体育专门人才的教育,担负着向社会传播与推广体育文化的任务,因此在教学、管理工作中,有意识全方位地对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二、调查方法与对象
(一)调查方法
本研究采用的是问卷调查。在充分查阅文献资料,访谈业内相关专家的基础上设计问卷。具体问卷发放、回收见表1。
(二)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对象为湖南体育职业学院在校学生共计300人,男女比例及年级分布具体情况如表2、表3。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学生的体育知识掌握情况
体育知识是人对体育运动规律的正确反映,主要包括体育基础知识、体育保健知识、身体锻炼知识、身体评价知识、各单项运动技术知识等。为了解学生体育知识掌握现状,本次问卷对学生日常锻炼是否制订训练计划、是否制订饮食营养方案等方面进行调查,结果如表4。
通过对以上两项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我们发现:两项调查反映出的选项分布情况类似,均为少数人制订了相关计划、方案;近1/3的人因为“不会”而没有制订;出乎意料的是有一半以上的人认为“没有必要”而不制订计划、方案。这一结果反映出我院高职体育生一方面对体育理论知识的掌握需要加强;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提高对体育理论知识重要性的充分认识。只要有了足够的动力才能达到好的知识习得效果,进而运用。
(二)学生的体育意识基本情况
体育意识是指人们在参与体育活动过程中对体育及其重要性的认识,以及由此产生的思想观念、心理活动的总和。主要包括体育存在状况、体育价值、体育与自己的关系等内容的认知和体验。本次调查主要设计了学生对体育精神及体育运动中非正当肢体碰撞行为的看法问卷,结果如表5:
在调查学生对“体育精神”的了解和定位时,有89名占比37.08%的学生认为体育精神、锻炼效果、比赛成绩都重要,而有19.17%的学生认为锻炼效果、比赛成绩更重要,还有20.83%的学生选择了“视情况而定”。由此可以看出,部分学生对体育精神的理解有偏差,甚至存在误区,这是需要改进的。
在调查学生如何看待比赛中出现的非正当肢体碰撞行为,有46.67%的学生认为比赛中出现的非正当肢体碰撞行为严重违反了体育道德,绝不允许,有14.58%的学生认为应该视比赛中的情况而定。
当对学生在比赛中被非正当肢体碰撞后的表现进行调查时,有45.00%的学生表示会选择“直接用肢体碰撞反击”,有11.67%的学生会对选手进行“辱骂和报复”,仅有26.67%的学生会“保持冷静并与裁判沟通”,还有16.66%的学生选择了“不管,继续比赛”。
调查数据显示,部分学生的体育意识存在偏差,当面对非正当行为时,他们会选择用不太成熟的方式解決。
(三)学生的体育技能掌握情况
体育技能是人们借助身体运动表现于外的动作方式系统。主要包括基本运动技能、身体锻炼技能、身体娱乐技能、体育审美技能等。本次问卷主要从学生获证(运动等级、段位、裁判、社会体育指导员等)及每周课余技能练习次数进行调查。
从获证多少调查反映出的情况来看,有86.66%的学生获得了至少一项以上的体育技能相关证书,其中更有45.83%的学生获得了两项以上的证书,仅有13.34%的学生未获得相关证书。考虑到样本中有相当部分大一、大二学生,如果仅对大三学生做本项调查,则获证比例应该还会更高。
对学生每周课余技能练习次数调查时,有94.17%的学生都会参加锻炼,其中22.50%的学生每周课余锻炼次数在3次以上,仅有5.83%的学生表示没参加课余锻炼;说明多数学生均有自我锻炼提高的意识,部分学生还很强。这为学生体育技能的习得和提高打下了较好的基础。当然,部分学生的锻炼频次还可以在科学指导下优化提高。
(四)学生的体育品德基本情况
体育品德是一个人依据一定的体育道德规范,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是体育道德在个体行为中的反映。通过体育行为表现出的体育品德也是体育个性的重要方面。本次调查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对在比赛中发现裁判有误判、漏判或错判时学生的行为表现和对使用非正当手段获得更好成绩的态度。结果如下:
当调查学生在比赛中遇到裁判有漏判或错判等行为时,多数学生均表示会冷静对待(其中11.67%表示会服从裁判,57.50%表示会与裁判冷静沟通),但出现了22.50%的学生会忍不住冲撞辱骂裁判,8.33%的学生会停止比赛聚众抗议等冲动行为。鉴于在实际操作中,错判、漏判是不可避免的,学生在遇到这类问题时的认识和处理方式还有待改善。
在调查学生如何看待在比赛中用非正当手段获取更好成绩的态度时,面对问题“若在比赛中采用非公正手段将获得更好的成绩,且不会被发现或不必承担责任,你会这样做吗?”出现了有意思的情况。调查数据显示,有15.83%的学生“会”这样去做,有36.67%的学生选择“不会”,有47.5%的学生选择了“不好说”,表现出一种矛盾的心态。针对第三部分学生,我们又随机选择了10人在后期跟进私下沟通。结果仍有4人表示“不好说”,却有6人表示“实际上很有可能会去做”。我们可以合理推测:在实际操作中,如果真实出现选题的情况,选择“会”的人还会增加,因为选择“不好说”的人群中会有相当部分实际选择“会”。由此看来,我们在体育品德、职业操守等方面的教育引导还有提升空间。
(五)学生的体育个性基本情况
体育个性是指人们在体育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个性心理特征的总和。是一个人有别于他人的具有自己个人独特的体育行为、思想等精神面貌的总体体现。本次问卷调查了学生擅长体育运动项目、特别喜欢的体育运动项目数量,结果如表6。
在对“擅长的体育运动项目”的调查中,数据显示仅有10%的学生认为自己没有擅长的体育项目,而有1/3以上的学生认为自己有2项以上的擅长项目。
在对“特别喜欢的运动项目数”的调查中,绝大多数学生均表示有特别喜欢的体育项目,其中有近半(46.67%)的学生表示有一项特别喜欢的运动,仅有7.92%的人表示没有喜欢的运动项目。
总体来说,我院作为一所体育专业院校,学生表现出热爱体育运动、技能较强、个性鲜明的特点。
(六)学生的体育行为基本情况
体育行为是指人们进行体育生活和体育活动的表现形式,是体育文化素养在人的行为中的直接反映。它包括体育活动、体育消费、体育时间与空间利用、体育绩效等。本次问卷调查对学生是否参加校内外体育社团或群体组织、是否参与策划、组织过体育活动、购买体育运动设备的态度进行了调查,如表7。
从以上三个方面的调查数据显示来看,学生中有1/4左右(25.83%)没有参加任何体育社团和群体组织;有近3/4(73.33%)从未参与策划、组织体育活动;有相当部分(15.83%+26.67%)的学生不倾向于购买运动专项装备。
由此可见,学生对体育活动的组织参与能力和参与度还有待提升;此外,对专业运动装备的重要性还缺乏必要认识。
四、调查结论与建议
(一)调查结论
1.学生的文化基础相对较差,体育知识储备较少且认识较肤浅。
2.部分学生的体育意识淡薄,对体育精神的理解有偏差,甚至存在误区。
3.学生自我锻炼与提高的意识较强,学生的体育技能水平较高。
4.对体育品德、职业操守等方面的教育引导还有待提升。
5.学生普遍表现出对体育运动的热爱且个性鲜明。
6.学生自觉的体育行为还有待强化。
(二)建议
1.加强体育文化传播的高素质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教师队伍建设是关键,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体育高职院校要将文化素养的培养纳入教师队伍的规划与建设中,建立相应的制度与考评体系,抓实落地。
2.构建培养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课程体系,修订完善相应的课程标准,包括增设部分体育人文课程;在已有课程(含实践课)中增设体育文化相关模块;改变传统的单一技能的培养,将体育文化素养的培养明确设定为教学目标并予以实施。
3.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是文化育人的重要载体,课堂教学是教师培养学生文化素养的主渠道,包括理解体育知识、增强体育意识、培养体育技能、完善体育个性、锤炼体育品德、塑造体育行为;课外活动与实践是渗透与践行体育文化理念的辅渠道,包括社团活动培养体育兴趣;赛事活动展示体育技能;明星互动彰显体育精神;社会服务传播体育文化等。
参考文献:
[1]王晓东,章翔.体育专业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创新路径探讨:基于专业教育融合的视角[J].石家庄学院学报,2020,22(3):46-49,54.
[2]冯峰.大学体育教学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38(6):100-102.
[3]张枝尚.新时代大学生体育文化发展的使命、挑战与对策[J].体育科技,2019,40(4):113-114.
[4]王丹.提高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途径探究[J].新西部(理论版),2016(3):125,128.
[5]杨姗姗.大学生体育文化教育的困境及应对措施研究[J].青少年体育,2015(6):8-9.
[6]徐立彬.体育专业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4,33(5):81-83.
[7]于霞.普通高校学生体育文化素养培养重要性的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3,3(21):141,143.
[8]范果.我国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现状与培养路径分析[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31(11):92-94.
[9]劉洋,崔胜利.试论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培养对策[J].现代交际,2011(10):134,135.
[10]孙云樵.对吉林省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培养的调查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1(16):113-115.
[11]秦翠萍,赵勇.论体育文化素养[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2(S2):334-336.
◎编辑 冯永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