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分制下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2020-03-16王芳彭云波郑怡文黄德聪
王芳 彭云波 郑怡文 黄德聪
[摘 要] 针对学分制管理模式下浙艺音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研究,根据学分制实质,紧密结合音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突出学生的自主发展、可持续发展和实践能力,提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优化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
[关 键 词] 学分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音像技术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30-0028-02
随着我国文化娱乐事业的飞速发展和舞台技术水平的日益提高,专业音响师、灯光师、舞台技术工程师等岗位所涉及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社会需求量也越来越大,作为高职院校内鲜有承担此类技术和艺术并存的人才培养院校,要培养出专业基础厚实、实践适应能力较强、个性特色鲜明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文化艺术人才已迫在眉睫。
一、学分制实质
学分制是一种以选课为核心,教师指导为辅助,通过绩点和学分来衡量学生学习质和量的综合教学管理制度。本科院校早在三十年前开始试行学分制,目前学分制改革已在高职院校全面铺开。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学时和课程,真正达到学有所用、学有所成,同时可以促使教师不断更新知识,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也能整合教学资源。
实施学分制管理模式其最核心点就是既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又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所以各专业中设置的课程结构应表现很强的组合性和导向性。在学分制管理模式上为音像技术专业科学、合理地设计出一套既符合教学内在规律又适应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需要的课程体系,从音像技术专业课程结构和课程设置等方面,研究其基于产教融合、项目式的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条件。
二、高职音像技术专业现状分析
浙艺音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理想信念坚定、德技并修、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水平、良好的职业道德、工匠精神和创新精神,具有较强的就业能力、一定的创业能力和支撑终身发展的能力;掌握电工电子的基本知识和现代剧场音响、灯光、机械、音视频应用的基本技能,面向剧场剧院、电视台、学校、舞台工程公司等用人单位,能够从事调音、灯光艺术设计、音响/灯光/机械系统工程设计及施工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为更好地适应高等职业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办学规模急剧扩大的新形势,我院把学分制作为教学管理模式改革的方向,取得了理论和实践的成果。于2015年9月开始在音像技术专业中正式实施,通过两年的運行,学分制管理模式在本专业实施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专业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实践教学不够注重,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衔接不够,导致学生就业对口率有所下降。
音像技术专业课程结构分必修课、选修课和职业岗位实践环节三块,总学分为125,其中必修课学分58,占46.4%,选修课学分67,占53.6%。以上学分包括综合素质课、专业课和艺术素养拓展等,去掉它类剩余专业课的学分仅87,其中还包括职业岗位实践15学分,要在有限的学分内,培养出相应岗位的人才,最后的结果是所有学生都学习电子电路、音响、灯光、机械等相关的基础课程,专业缺乏灵活的方向性,选修课由于各种原因学生不能真正根据自身的特长、兴趣、爱好等有针对性地选择方向模块进行组合学习,无法如期享有较大的自主选择权促进其个性化发展。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人才需求的多样化,势必要突出以学生为本的培养理念,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中的创新意识和潜能。
三、学分制下音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对策
(一)构建学分制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依据高等艺术职业教育人才成长规律,突出人才培养的应用性、实践性和创新性,升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修订完善形成有利于学生个性成长和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为“文化浙江”建设培养专业基础厚实、实践适应能力较强、个性特色鲜明的高素质技能应用型文化艺术人才。音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着重加强实践教学,突出音像技术专业特色,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
(二)优化学分制下课程体系
在课程设置上真正体现德智体全面发展方针,切实贯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必备文化基础,注重实践教学,灵活方向模块”的原则,积极推进课程设置、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衔接。结合音像技术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岗位和岗位群设置、工作任务性质和职能要求,分析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艺术+技术应用为核心,确定音像技术专业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分类制定实践教学标准,增加实践教学比重,提高实践教学学时占总学时比例。综合素质必修课按照国家统一规定要求执行,专业必修课设置各方向模块必须掌握的专业基础理论、基本技能等课程,为学生具有较为扎实、宽厚和系统的专业素养奠定扎实的基础。专业限定选修课必须衔接各岗位,体现出专业特色,专业任意选修课统筹协调,各专业交叉相融,根据一专多能的思路进行设置,形成对接紧密、特色鲜明、动态调整的课程体系。
(三)建立选课制度
自实施学分制管理模式以来,设置选修课是学分制改革中的亮点,选修课设置及学生的选课安排是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中要重点考虑的因素。音像技术专业根据学院统筹在新生入学第1学期安排必修课和限定选修课,不安排任意选修课。第2学期开始安排任意选修课,规定最低、最高学分。选课遵循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内容的前后递进关系,顺序修读。所选课程一经选定,必须参加学习并按规定考核。音像技术专业学生正常修业年限为3年,最长延长到5年,为学生自主学习、安排修学计划创造条件,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四)创新教学模式
通过“互联网+”、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等多种教学模式创新音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在理论教学中,如音响技术、音响工程设计等课程,积极引入案例、项目教学,各方面加强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消化。充分利用本院现有的演出场所,如实验剧场等进行现场模拟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部分课程采用校企合作、引企入校的方式展开,结合企业开展的实际项目,以任务驱动的方式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毕业即上岗奠定基础。
(五)建立多元化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分校内外岗位实践、毕业实践和素质技能与社会服务三种类型的实践教学环节,并进行相应的学分认定。校内外岗位实践,根据音像技术专业特点,第1、2学期以校内实训室为主,提高专业基础课程的实践动手能力,第3至第4学期,学生分批次分配到大剧场、小剧场、演播厅等演出场所、舞台工程公司、各种灯光音响国际展等地方进行采风、考察、实践,平均每学期1.5周时间。
毕业实践包含毕业综合实践、毕业论文撰写、毕业顶岗实习三个部分。音像技术专业于第5学期后7周安排毕业综合实践,主要以声音设计、灯光艺术设计和职业资格考证的形式体现。第6学期统一安排到相应的剧院剧场、舞台工程公司进行顶岗实习,并完成相应的毕业论文撰写工作。
素质技能与社会服务方面,学生在校期间积极参与校内各个演出场所进行实践活动,协助实践部老师顺利开展演出期间的各项舞台技术工作;另外积极参与到本院创业园项目《舞台实操技术设备外协项目》中,解决社会上需要舞台设备及人才的问题,例如婚庆、商业演出、小型户外演出等文化活动。从推进教学、科研、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出发,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学生职业素养养成的重要环节,融入专业艺术人才培育的全过程,能够充分发挥自身专业特长。
(六)建设、提升师资队伍
由于音像技術专业的特殊性,引进专业课程的教师存在困难,主要采取自主培养和行业聘用的方针,提升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内部采用国内外培训、企业挂职锻炼、访问学者等方式,逐步提高教师学历、职称、专业素养,外部聘请高知名度、高学术、高技能的专家,优化师资结构,提升音像技术专业师资水平。
四、结论
实践证明,学分制管理模式下的音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必须要进一步完善音像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同时以学分制为依托,构建方向模块化课程体系,建立合理的选课制度,创新教学模式和多元化实践教学体系,整体提升师资队伍建设,最终构建科学、合理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文化艺术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程瑞芳,何军.基于学分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08(3):89-91.
[2]胡新宇,张道德,杨光友,等.学分制下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教改创新,2013(6):44-45.
[3]程瑞芳,刘磊.基于学分制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8(8):90-91.
[4]何雪利,段智敏.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创新创业,2020(2):169-170.
[5]李如平,李雪,吴房胜,等.产教融合视角下高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科技经济导刊,2017(22):168-169.
[6]梁燕妮.高职音乐表演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6(5):52-53.
[7]吴刚,田祥宏,王池社,等.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7(6):17-19.
◎编辑 张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