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生成长发展中和谐育人环境的建设
2020-03-16郭敏敏
郭敏敏
【摘 要】 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發展事关一个国家的未来,需要多种因素的综合努力,其中优秀和谐的育人环境建设也是必不可少的。本文主要结合学校和本地区实际情况,简单地谈及建设育人环境的重要性并重点从校园自身建设及地区资源的利用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以期有助于帮助高中学生更好地成长和发展。
【关键词】 高中学生;成长发展;育人环境
环境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潜移默化的影响甚至会伴随人的一生,在长时期内决定着个人的眼界、视野、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正因如此,孟母三迁的故事才广为流传。这也启示我们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应该结合学校和地区的优势资源,多途径努力为孩子构建一个和谐健康、积极向上的育人环境。
一、构建和谐育人环境对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性
1.“和”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具有特殊的意义。“和”在中国文化中具有特殊的意蕴,也渗透至个人、家庭和社会各个层面,小至个人的为人处世,大至处理国家大事,以和为贵、家和万事兴、天下大同、和谐世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法都很好地印证了这一特点。为此,在个人发展中,我们也应该积极营造和谐的环境,让孩子们在轻松愉悦、健康快乐的氛围中逐步成长。
2.高中学校应该特别重视和谐育人环境的建设。学校作为青少年时期重要的学习和生活场所,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其作为社会重要的组成细胞,承载着一定的文化宣传和教育责任,发展的健康与否,和谐与否,直接影响着教育使命的完成情况。由于每个个体的家庭环境不同,且21世纪的高中生对个性的诉求强烈,对独立自由等人格的渴望更高,加之网络环境和社会某些不良风气的影响,极容易使他们在学校日常生活中出现各种矛盾纠纷。如何有效地处理和协调学生的关系,是每一个关注孩子成长的有识之士都应该思考的问题,作为教师的我们,更应该如此,为此有必要在学校教育中适时地补充关于和谐团结等方面的内容,营造良好和谐的育人环境,既有助于学生个体的成长,也有助于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促进当地各方面的发展。
二、建设和谐育人环境的意见建议
1.营造和谐团结、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我们需要营造和谐团结、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帮助学生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中健康成长。在实际营造和建设过程中,应该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在贴近学生和生活习俗的基础上,走近学生,走进生活,积极建设富有学校特色的有益学生健康发展的校园文化。为此,笔者结合自身的日常教育教学实践及思考和观察,认为有必要从以下方面进行努力:
一是利用各种集会的机会,渗透团结教育。如利用周一国旗下讲话和一周总结以及师生大会等机会,邀请一些为进步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模范人物或知名人士为顾问或校外辅导员,向师生讲述相关的实例,体会团结的重要意义。当然也可以由师生群体中优秀的代表进行发言讲述,自然这些内容的宣讲是一种日久天长,潜移默化如涓涓溪流般的情感渗透教育,切不可操之过急形式化。
二是建设特色“画廊”,打造和谐团结视觉风景。学校或班级可将枯燥单调的墙面、楼道等位置开辟成特色“画廊”,由学生负责分期介绍相关的人物历史、地区现状及风俗习惯等,让学生在彼此了解的基础上加深理解,更加友好融洽地相处。
三是利用校园广播,建设和谐团结听觉风景,让师生在愉悦的心情中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也可增强学校的文化品位。
四是举办系列活动,提高自信心与凝聚力。学校和班级的凝聚力及集体荣誉感很多时候需要一些大型的活动进行培养。如可以通过举行知识竞赛、演讲比赛、运动会和艺术节等形式,为同学们提供展示才艺和凝聚人心的平台,也有助于将教育教学推向更大的空间,增强自我认同和集体荣誉感,逐步形成团结、积极的浓厚育人氛围。
五是利用学校各种自办媒介如校刊、板报、主题班会、广播等宣传相关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合理利用地区资源,逐步培养和谐育人环境。学校环境的优化、教育的成功都离不开其所处的地区环境,尤其是对于农村学校更是如此。社区环境或文化有其值得汲取之处,但也存在着一些糟粕和落后的东西。因此,要建立和谐的育人环境,就应在一定程度上融入当地风俗习惯,避免脱离现实生活的同时有所超脱和引领,避免被同化而陷入可有可无或者是附庸的境地。换言之,我们应该有效整合地区资源,如一面旗帜一定程度上引领地方的文化和思想,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是摒弃片面看法,挖掘积极资源因素。如看到地区土地上蕴含的特色“乡土文化”,因为这是每一个生活在当地的人“精神的庇护所”,教育不应是对内心深处思想的否认,而应是对植入内心深处思想的启迪,这种思想就是我们从小耳濡目染的“乡土文化”。
二是认可文化,培养和谐育人环境。这种在教育过程中建立在以和谐团结为核心的对地方文化的认可,某种意义上是对这一地区的认可,是对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的认可,也是对我们所面对的学生和家长及教育工作的认可。没有了这种认可,我们必然脱离于当地的环境,教育过程需要教师“身在此山中”并“识庐山真面目”。换言之,融入当地教育环境并利用本区域的教育资源,对于学生的教育责任不再只是局限于政府、学校和老师,而是扩展到社区、家庭、家长和学生,由此逐步形成教育在“政府——学校——家庭”以及“老师——家长——学生”间的良性互动,在彼此的认可和理解、相互的团结和配合中共同培养和谐的育人环境,提高教育的质量。
总之,和谐育人环境的培养需要各方面的努力,我们需要结合自身的实际工作环境及情况,积极探索实践,为高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做出应有的努力和贡献。
【参考文献】
[1]孙峰.少数学生思想状况的特点及教育管理服务模式探究[J].科教导刊电子版(上旬),2016(01).
[2]刘慧群.地区学校教育与传统文化接轨问题研究[J].教育文化论坛,2010.1.
[3]张天军,刘卓雯.重视乡土知识传承文化:“中国乡土知识传承与校本课程开发研讨会”综述[J].教育研究,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