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发生认识论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认知

2020-03-16张一迪

启迪与智慧·教育版 2020年2期
关键词:因材施教实践教学

张一迪

【摘   要】  发生认识论否定经验论和唯理论,主张知识来源于动作,在主体适应客体的过程中习得知识,也在这个过程中将知识内化。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应考虑到儿童的身心发展特征,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提供适应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的教育内容,关注到学生的差异性进行因材施教,同时还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关键词】  发生认识论;实践教学;因材施教

认识的建构是个过程,主体作用于客体,客体又作用于主体,认知的建构通过主客体间的互动实现。这个过程包括两种活动:一方面是关于活动本身的;另一方面是作用于主体认知结构的外部事物的相互关系。通过这些活动,主体和客体形成了结构。个体从出生到不断成熟,其认知结构也在不断变化,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断重构,表现为四个不同阶段,即皮亚杰的认知发展四阶段:感知运算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小学生是指6~12岁的儿童,处于具体运算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能够形成概念、发现关系、解决问题,但是所有这些都必须与他们熟悉的物体或场景有关。该阶段儿童也有了守恒的观念,能推断所见之物背后的意义,也形成了序列化、类包含的能力。将发生认识论的观点运用到教学中,结合笔者实践,作为教师,数学教学时应结合儿童的身心发展特征,帮助学生提高认知能力;教育内容要与儿童的认识发展水平相符;关注学生的差异性进行因材施教;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占据主导作用,学生发挥课堂上的主体作用。

一、教育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教育是在人类社会诞生以来才产生的。当今的小学阶段教学任务主要由教师担任,教师在学生成长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人的发展不是只在学校中进行,还要经历各种不同的环境。因此学校中老师教授给学生知识不是目的,最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比如数学中教授两位数的加减法,最主要是让学生学会正确列竖式计算并熟练运用,对齐数位,从最低位算起,加法里满十进一,减法里不够减时借一当十等计算规则要熟记于心。如果学生能学好两位数加减法的竖式计算,那么在之后三位数或多位数加减法计算中就不会有什么大问题,甚至于碰到类似的题目时根本不需老师过多讲解。

二、教育内容应适应儿童认知发展水平

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下,幼儿教育中的“小学教育”现象严重。表面上看增加了儿童的知识储备,为之后进入小学阶段打好基础,实则是超前教育,违背了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学龄前的儿童正处于前运算阶段,各方面的发育都还不够完善,比如不能理解守恒原理,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该阶段很多儿童做不出算术题。同时,儿童多以自我为中心,著名的“三山”实验正说明了这一点。正因为学前阶段是小学阶段的基础,因此这一时期更应进行适合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的教育。

小学六年可分为较低年级(1年级和2年级)、中年级(3年级和4年级)和高年级(5年级和6年级),教师应根据每个阶段学生的不同认知特征,有针对地开展教学。六年级是小学与初中的分水岭,部分学生已开始发育。尤其现在社会环境比较复杂,学生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经常有很多想法,也会出现早恋现象,此时的学生相对地比较“难教”。这一时期学生的教学除了教授语、数、英等知识,还应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发现不良倾向应及时予以纠正。思想观念对人的一生发展意义重大,在小学阶段教给学生正确的观念,为学生们之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三、教学时应注意因材施教

人类的认识起源于物理范畴与逻辑数学范畴的相互作用的运动,物理范畴从属于逻辑数学范畴,逻辑数学范畴的建构又以物理范畴为基础,二者螺旋交错,相伴而生,在这个过程中,知识得以发生。然而并不是所有人在这个过程中都能得到良好的发展,表现在教学上便是学生的认知水平存在差异,学生对知识的内化程度存在不同。经过教师的讲解,有的学生可能很快就学会了,有的学生可能根本就没学会,作业里面更是一塌糊涂。也正是因为学生认知水平的不同,反映在成绩上便有了高低之分。作为教师而言,应尽力准备好授课内容,课堂上认真讲授,课后仔细批改作业,但也要认识到学生群体具有认知差异性,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式。

学有余力的学生可让其去拓展相关方面的知识,也可以在指导其他学生的过程中强化知识;中等生则要求他们按时完成作业,错误之处要订正,努力向更高的水平发展;成绩稍差的学生可降低要求,先学会基本的概念和知识,保证能够在遇到類似的题目时解答出来,之后再寻求进一步提升。这在数学教学中尤为明显。在当今核心素养教育大力发展的当下,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也是当今教育的持续追求。

四、教学应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图式是主体动作的认识结构,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本模式。皮亚杰把图式假定为人们表征、组织和解释自己的经验和指导自己行为的心理结构,最初的图式来源于遗传,是一些本能动作。学生的学习也是通过最初的图式拓展为多种图式的相互协调,低级的动作图式经过同化、顺应、平衡而逐步建构出新的图式。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挥着主体作用,他们的学习也是自我建构的过程。

当前学校中确实存在着老师满堂灌、“一言堂”等现象,这与多方原因相关,并不能一时半会得到解决。然而身为教师,所能做的便是尽力发挥主导作用,让儿童成为课堂的主体,发挥学生的作用,更好地习得知识。

【参考文献】

[1]刘万伦,田学红主编.发展与教育心理学[M].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9.

[2]李艺,冯友梅.支持素养教育的“全人发展”教育目标描述模型设计——基于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哲学内核的演绎[J].电化教育研究,2018,39(12):5-12.

[3]冯友梅,颜士刚,李艺.论核心素养语境下教育目标分类体系的构建逻辑——源自对布鲁姆风格教育目标分类体系的拷问[J].电化教育研究,2018,39(06):5-10.

猜你喜欢

因材施教实践教学
基于“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初中数学隐性分层教学研究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从《论语》看因材施教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研究型学习在传热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高职院校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刍议
《数据库高级应用》教学创新方法研究
卷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