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传统文化于《道德与法治》教学之中
2020-03-16刘永梅
刘永梅
【摘 要】 开设《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的目的就是为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能够学会做人、能够主动参与社会。在传统文化中,更偏向于个体的德性形成以及发展,有助于顺利实现上述教学目标,而且就育人这一价值取向而言,二者之间具有明确的相通之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等等。基于此背景,本文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策略与方法进行了探究,希望能够达到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道德与法治;传统文化;渗透
对于国家民族而言,优秀的传统文化是确保其得以传承、发展的根本所在,如果放弃这一根本,必然会彻底割裂精神命脉。这一观点落实于教育教学实践中,要求我们必须要关注传统文化教育层面,这样才能树立文化自信。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是最适合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关键载体,这门课程具有非常典型的综合性特点,不仅涵盖德育教育,也包括爱国主义教育以及环境教育等诸多层面,而且促进了与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的相互交融。
一、基于教材内容,挖掘传统文化元素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编排了很多和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实际讲解过程中,教师也可以选择恰当的契机进行传统文化渗透或者基于教材内容进行延伸和拓展,这样学生便能够基于教材了解和孝道相关的知识,体会其内涵,更有利于传承与发展。例如,在学习《团团圆圆过中秋》时,我首先设计提问:“中秋节即将来临,大家对这个传统节日拥有怎样的了解呢?”很多学生都回答:“这是一个大家坐在一起赏月的日子,所有的子女都要回到家中,和父母共同庆祝节日。”我就此做进一步阐释:“对我们来说,家就是最温暖的港湾,不管走到哪里都能够体会到家的温暖,而且会伴随我们一生。从我们出生开始,父母就给予我们无限的关怀,也从未终止,这就是他们对我们的爱。所以不管多远,子女都会赶回自己的家中,和父母一起吃团圆饭,度过美好的一天,表达自己对父母的孝心。”在了解中秋节这个传统节日的过程中,通过引导,可以使学生体会父母和自己之间的情感,还能够意识到自己应当选择怎样的方式回报父母的爱。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中,必然能够使亲情永远流传。
二、突显情感意蕴,体验传统文化内涵
1.渗透情感元素,感受文化意蕴。价值观的认同需要经历一个由外到内持续推进的过程,是对个体认知以及原有观念的改变。对于教师而言,要对本学科形成更深层面的认知和把握,不仅体现于丰富的学识储备,还体现在教师对于这门学科的热爱之情。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共同的家》时,因为特别钟情于民族文化,不仅了解各个民族的不同特点,还了解其风俗习惯,然后结合对话访谈的形式,将这些内容制成极具个性化的PPT,改变了传统文化的抽象特质,将其化解成为一个个真实的意象,并结合具体的情境,对这些文化知识进行还原,充分展现其深厚内涵,不仅以生命形象传递传统文化之美,而且也易于学生接受。对于教者而言,只有对传统文化拥有无限热爱之情,才能够在教学和诠释的过程中,充满情感和温度;在展现思想与行动、认知与情感的过程中,只有以生命体验的方式进行诠释,才能够真正展现其不可估量的教育价值。
2.丰富情感体验,激发文化需求。对于道德知识而言,所体现的并非仅局限于规范意义,而是具有典型的多层次特点;其所蕴含的也不仅仅是孤立的历史沉淀,还包括流动的情感以及丰富的体验。因此课堂教学过程中,只有當其充分关联起学生的情感之后,才有助于激发这一群体对传统文化知识的情感,才能够成功地将学习转化为学生的情感需求。例如,在教学《我们为祖先而骄傲》时,一位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较为细致地阐述了我国中医药的发展历史,还简单介绍了五行、经络以及养生等相关知识,完美地呈现了中医药的科学价值以及其独有的文化特点。学生也能够在实际学习的过程中融入真切的情感,对教师的输入也能做到积极回应,能够从中体会到其作为传统文化要素中的一员所具有的宝贵价值,这样教师就能够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基于移情性的回应对学生的思想观念以及价值取向形成显著影响,因为对于这一阶段的儿童来说,大都处于认知结构的不稳定期,不管是教师的价值判断,还是认知重构等,都会对其形成较为深远的影响。
三、采取多元手段,拓展文化渗透路径
1.在成语趣读中渗透传统文化。在传统文化中,成语可谓是其文化精髓所在,其所展现的是中华文明以及民族智慧,可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适度引入成语教学,既能够丰富教学内容,也能够满足教学需求,同时也实现了有效的传统文化学习。例如,在教学《诚实守信》一课时,一位教师选择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每个小组基于内部讨论,梳理和“诚信”相关的成语,并进行归纳总结,之后再展开班级交流。基于这一过程,不仅能够充分调动每一个小组成员的积极性,也有助于提升学习兴趣以及团队协同合作的能力,还有助于深化学生对于成语的认知、理解,透过成语学习体会传统文化中的智慧,实现有效传承。
2.在寓言故事中弘扬传统文化。寓言故事也是学生比较喜爱的一种体裁形式,不仅通俗易懂,而且充满趣味,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寓言故事丰富教学资源、实现高效利用。同样以《诚实守信》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所截取的寓言故事来自于商鞅的“立木为信”。春秋战国时期,因为战争频发,人们惶恐不安。在这一背景下,秦国的商鞅为了树立威信,也为了全面推进改革,许下了一个诺言。先置一根木头于城南门,并许诺:谁可以将其搬到北门,可以得到十两赏金。虽然围观的百姓很多,但是没有一个人愿意相信,也没有出手尝试者,于是商鞅将赏金提升到五十。这时,一位勇夫前来成功地将木头搬到了北门。商鞅立刻赏他五十两赏金。商鞅遵守承诺的行为,在百姓中成功地树立了威信,也为接下来的商鞅变法的快速推进提供了强大的助力。正因为这一变法,推动了秦国的发展,使其逐渐走向强盛,最终实现中国的统一。通过寓言故事的引入,可以显著提升课堂的趣味性,能够使学生对诚信拥有更深层面的认知,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
总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能够促使传统文化基于学校教育这一载体实现有效传承,也需要教师紧扣教学内容,对有限的教学资源展开进一步开发,提升其教育效能,以实现事半功倍的教学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