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知我心
2020-03-16魏伟王宇萌
魏伟 王宇萌
蒋胜,哈尔滨市急救中心副主任,2017年6月任木兰县新民镇新华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先后获得“全省优秀驻村干部”、2019年全省脱贫攻坚奖(贡献奖)等荣誉。
2019年入冬后的一天,蒋胜在送妻子去医院检查的路上,接到一位工作队队员的电话:“队长,过几天咱们要做例行体检,你可别忘了。”
“我就不参加了,检查得小半天,太耽误事儿!送完你嫂子,我就回村。”
每天马不停蹄地奔走,对蒋胜来说已是常态。“家里是有困难,但跟群众的困难比起来,都不算啥。”简单的一句话,道出一个扶贫干部的境界与担当。
用诚心换信心
2017年5月,哈尔滨市急救中心的领导通知蒋胜:组织上安排他赴木兰县新民镇新华村任驻村工作队队长。
面对新的挑战,蒋胜欣然赴命。
等蒋胜满怀信心到新华村赴任时,严峻的现实却给他浇了一盆冷水——新华村是省级贫困村,有3个自然屯,在540户、2081名村民中,光贫困户就有170户、530人。在入户走访过程中,贫困户大多对驻村工作队敬而远之,在于师长屯,有一家竟然连门都没让进。户主冷冷地说:“你们来有啥用啊,镀镀金就走了……”
回去的路上,蒋胜心里翻江倒海——群众冷脸相待,说明对我们还缺乏信任;只有真诚相待、真心付出,才能换来村民的认可。他用带有重庆口音的东北话宽慰队员:“别泄气,这很正常,人家是怕咱走过场。走访一遍不行,咱们就走两遍、三遍。”
于是,在每天忙完急事儿之后,蒋胜就抽空到各屯转转,和村民们唠唠嗑儿。一来二去,村民们逐渐对他敞开了心扉。
随着走访的深入,蒋胜越发意识到,贫困户之所以长期身处困境,除了各种各样的外力因素外,最主要的是对生活失去了信心。
就拿贫困户林福有来说,他本是一个会酿酒的手艺人,也曾有一个生意不错的小酒坊。谁知,儿子接手后经营不善,导致酒坊倒闭,加上他和老伴儿相继患上癌症,家境一落千丈。沉重的生活压力压得林福有喘不过气儿来:“唉,活着都是一种奢望了,哪还敢想未来啊!”
了解到林福有的情况后,蒋胜经常到老林家唠家常,鼓励他们夫妇勇敢面对困难。一次次入情入理的开导,让林福有逐渐打开了心结。
一次,蒋胜问林福有:“你有好手艺,咋还能‘捧着金饭碗要饭吃呢?”
“嗨,我也想把酿酒这活儿再捡起来,可一没钱,二没销路……”
蒋胜等的就是这句话。他高兴地拍了拍老林的肩膀说:“启动资金不用担心,只要你有信心从头再来,钱的事儿我来想办法。”
接下来,蒋胜四处奔走,为林福有筹措了4万元无息贷款,并帮他办理了酒类生产加工许可和销售许可。
2017年9月,酒厂建成,经过3个月的酿制,1万斤高粱酒出锅。原本不喝酒的蒋胜带头买酒,又和队员在哈尔滨市帮忙卖酒。不仅销售不愁了,林福有还利用空闲时间送技术上门,通过指导其他酒坊酿酒来收取服务费……从2017年秋至今,林福有已经赚了9万多元。如今的林福有与3年前判若两人,双眸中透出了一股精气神。
在驻村工作队的帮扶下,在哈爾滨市卫健委及木兰县委、县政府的倾力支持下,2017年新华村贫困户户均增收2000元,2017年12月便摘掉了“省级贫困村”的帽子。
用爱心换民心
家家都有难唱的曲儿,新华村也不例外。
村民看病困难,很多孩子学习成绩不好,村里缺少娱乐活动场所……这些家家户户的挠头事都成了蒋胜的牵挂。他对队员说:“将心比心,各个群体咱都要关心到,这样才有人支持,工作才好开展。”
根据调查了解到的情况,蒋胜不断深化、完善帮扶计划,啃下一个又一个村民最关心的“硬骨头”——从医疗问题入手,帮助村里新建80平方米的卫生室,协调市直卫生医疗机构14个科系的80名医疗专家到村里开展4次大型义诊和多次入户问诊活动,累计赠送药品7.5万元;从教育问题入手,牵头组织村干部和老师为20多名小学生义务补课;从活动场地入手,多方争取项目资金180余万元,为三个屯各建了一处文化广场……
随着困扰村民多年的难事一件件得到解决,村民对工作队的信任与日俱增。“有事找蒋胜”成了大家的共识。
“蒋书记,能不能帮我们把卖粮受骗的问题给解决了?”2018年7月的一天,有村民找蒋胜求援。
新华村是产粮大村,以前村民在卖粮称重时没少吃粮贩子的亏。用村民的话说,称重时就像“被人用大被子把脑袋蒙上”,人家说多少斤就是多少斤。
蒋胜当即答应,然后马不停蹄地带着队员调查、搜集意见。经过一番分析,蒋胜提出,既然新华村有强烈的卖粮需求,何不自己装一台地磅,把粮食称重权掌握在自己手中呢?
自己安装地磅?村民们一个个面面相觑——那么大个儿的家伙,谁出钱买?
蒋胜说:“没事儿,我有招儿。”
蒋胜的“招儿”,就是“厚着脸皮化缘”——给地磅销售厂家一遍遍打电话,拿出一条条数据和意见说服有关部门领导……经过蒋胜的努力,2018年10月,由哈尔滨市卫健委捐赠的价值12万元的地磅安装在新华村村口,村民们从此再也不用担心卖粮受欺负了。
“真办实事儿,急老百姓所急,蒋书记他们真是好样儿的!”村民杨忠林道出全村人对蒋胜和驻村工作队的赞许。
用真心换恒心
如今,新华村21户建档立册贫困户已全部脱贫。有了产业的支撑和兜底保障政策的扶持,脱贫户的生活充满希望。这背后,正源于蒋胜一片真心、不辞辛劳的付出和努力。
驻村之后,蒋胜就没日没夜地操劳,吃不好、睡不香。有病在身的妻子心疼他,便主动搬到新华村给工作队做饭,一住就是两年多。后来,妻子病情加重,需要经常去医院复诊,蒋胜常常把妻子送到医院门口,转身就往村里赶,“还有一堆事儿呢!”
对妻子,蒋胜内心满是愧疚。
“有恒产者,才有恒心。新华村要蓄起长远发展的后劲,村民要有持续稳定的收入来源,还得靠有可持续性的产业!”经过两年多的探索与实践,蒋胜找到了答案。
2019年4月,蒋胜通过协调市财政,争取到两年扶贫项目专项经费100万元,用于发展村级光伏扶贫项目,每年能为村集体增收十余万元。
蒋胜还在庭院经济多元化种植上开动脑筋,筹划引进一个蒲公英茶厂。蒋胜把本村考出去的大学生杨小伟请回村里投资办厂,引导村民在自家房前屋后种植蒲公英,成品收购价每斤7毛钱,预计每户村民每年可增收5000元左右。
为增加村集体收入,蒋胜通过与村“两委”研究,决定采取收场地固定租金的形式,年收益6万元,又给全村贫困户增加了一项分红收入。
为留下一支“不走的工作队”,蒋胜在村级党组织建设上也下了一番功夫:抓整章建制,梳理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抓党员教育,邀请县老促会专家宣讲抗联精神,提高党员觉悟;抓干群关系,激励党员多为群众解决困难、多办实事……
“干工作就要动真情。”在蒋胜看来,“只要心换心,和村民当亲戚一样处,就没有解决不了的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