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政“第一课”的特点及德育价值
——基于26篇思政“第一课”讲稿的文本分析*

2020-03-16陈惠莲

高校辅导员学刊 2020年1期
关键词:第一课理论课领导

陈惠莲

(集美大学 航海学院,福建 厦门 36100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1]习总书记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并将领导干部登台开讲思政课当成推动思政课提质增效强的有力抓手。为此,党中央先后发布了一系列的文件鼓励领导干部上讲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其中,《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指出,“高校党委要强化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党委书记、校长要旗帜鲜明地站在宣传思想和意识形态工作第一线。”[2]《关于领导干部上讲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规定,每个领导干部每学期至少上一次讲台。[3]2015年秋季学期起,各高校党委书记、校长纷纷站上讲台为学生讲授思想政治理论课。当前,思政“第一课”已在高校生根发芽,形成高校党委书记、校长带头走进课堂,带头推动思政课建设,带头联系思政课教师的局面。

一、思政“第一课”的现实诉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让党委书记、校长旗帜鲜明地开讲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形势所需。高校领导干部必须意识到“第一课”是长期的系统性工程,更是时不我待的具体工作。

(一)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

高校历来是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前沿阵地,是党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我们一刻也不能忽视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和斗争。但由于意识形态工作本身非常复杂,短期之内又难见成效,部分高校领导干部未能旗帜鲜明地履行主体责任,致使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有所悬浮。高校领导干部理所应当旗帜鲜明地站在意识形态工作的第一线,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话语权和主动权。因此,思政“第一课”工作成为高校领导干部掌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的主要载体,是高校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的必然选择。

(二)形成思想政治工作合力

新时期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国际环境的复杂多变使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复杂局面内在地要求高校形成思想政治工作的合力。思政“第一课”工作的开展需要学校多个部门的配合,有助于形成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格局,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奠定主基调,把握大方向。因此,“第一课”是高校党委承担思想政治工作主体责任的重要举措,有助于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各方面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三)推进高校思政课提质增效

自“05”方案实施十多年以来,各高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仍不够重视,教师队伍建设、课程建设体系不够完善等问题不同程度存在。这些问题成为制约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性提升的重要因素。高校党委书记、校长在高校中属于决策层次,很大程度影响着高校各部门的行动方向。高校领导干部带头讲授思想政治理论课,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有“规调”功能甚至“定向”作用,有利于促进思政课在改进中加强。综上,思政“第一课”是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提质增效的必然选择。

二、思政“第一课”的特点

当前,思政“第一课”已在高校生根发芽,成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新常态。笔者通过对思政“第一课”实地走访和通过广东省26篇思政“第一课”课程讲稿分析得知,目前“第一课”主要呈现以下三大特点。

(一)教学选题的个性化

“第一课”的选题主要结合所在地域、学校传统特色、学生特点、领导干部的特长以及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展开,呈现个性化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选题结合学校办学特点。如嘉应学院的“第一课”结合梅州地区客家文化的特征选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嘉应学院弘扬客家优秀传统文化为例》这一选题;广东农工商学院结合学院农科的办学特色选取《农垦精神的时代传承》这一选题。第二,选题结合学生的特点。华南理工大学党委书记针对国防生选取《初心如磐 着力成为“四有”新一代革命军人》这一选题,激励国防生将“个人梦”和“强军梦”结合。第三,选题结合主讲人的特点。中山大学党委书记陈春声结合其历史学研究的专业特长,以《读书不忘革命 革命不忘读书——中山大学文化血脉中的红色基因》为题,生动地讲述中国的革命基因和中山大学的红色传承,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等等。

(二)教学内容的导向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和价值导向性,思政“第一课”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殊形式,同样具有意识形态性和价值导向性。通过对26篇“第一课”的讲稿分析得知,“第一课”教学内容具有鲜明的导向性。第一,时政导向性。“第一课”紧密围绕“中国梦”、“四个全面”、“国际关系”、“传统文化”、“全面从严治党”、“一带一路”、“新常态”、“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反腐倡廉”等时政热点展开,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当前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和重大战略部署,准确掌握新形势,及时了解新情况,增强学生对党和国家的认同。第二,价值导向性。当下社会存在急功近利、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盛行等问题,学生受负面价值观影响大。针对青年人的思想特点,领导干部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功能有机统一起来,有利于发挥思政“第一课”的政治导向和价值导向功能。

(三)教学组织的联动性

据笔者走访发现,部分高校“第一课”工作的组织体现部门联动的特点,充分带动高校各个部门参与到“第一课”工作中。如广东海洋大学“第一课”的实施情况如下:学生处负责组织学生参加;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相关教师参加授课活动,同时组织听课学生和教师填写授课情况反馈调查表,收集和汇总整理,呈送书记、校长及党办、校办和教务处;宣传部负责利用校园媒体广泛宣传,扩大“第一课”影响力、辐射力。广东警官学院、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的组织形式跟上述做法类似,均由多个部门紧密配合完成。由此可见,“第一课”的实施集合多部门的力量,带动高校各个部门参与到“第一课”中。各部门能充分意识到自身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责任,在今后开展工作过程中将更加重视思想政治工作。

三、思政“第一课”的德育价值

传播学研究表明,信息传达者的群体特征、个人魅力能够直接影响受众对传播信息的接受和认可程度。领导干部作为特殊的传播主体,具有非常鲜明的特点和独特的优势。通过对“第一课”讲稿的文本分析,笔者认为思政“第一课”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德育价值。

(一)树立“四个正确认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对比、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思政“第一课”紧扣时代脉搏,谨遵总书记指示精神,在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四个正确认识”上下功夫。

第一,思政“第一课”主讲者积极回应青年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结合中国特殊的国情、独特的历史文化,畅谈国内外大形势。如在“第一课”《见证伟大时代 践行神圣使命》中,主讲人说道:“当前处于世界大变革的时代,世界政治版图朝着多元化局势发展,国际经济格局朝着全球化方向发展,全球治理体系朝着参与式的方向发展。”广东石油化工学院主讲人在“第一课”中结合石油价格变化畅谈国际局势。众多高校领导干部畅谈国内外局势,有助于深化大学生对世情、国情和党情的深刻认识,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的大势。第二,思政“第一课”主讲人善于将中外进行对比,引导学生明确中国发展的优势,认识中国发展存在的不足。如广东青年职业学院主讲人在“第一课”讲道:“面对山河破碎的现实,一代又一代的人前赴后继寻找富国强兵之路。当今的中国国民生产总值位居世界第二,但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思政“第一课”的主讲者往往注重向学生阐述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通过中外对比,明确中国在世界的发展方位。第三,思政“第一课”注重引导青年学生认识到自身肩负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较多“第一课”主讲者选取与“时代责任”和“社会责任”相关的话题。如广州大学“第一课”的主讲者启发学生要深刻体会到自己与家、国之间的这种不可割舍的关系,负起对家国的责任,才能使我们的生命获得价值。第四,思政“第一课”主讲者非常重视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如东莞理工学院主讲人在“第一课”中讲道:“面对未来的生活,我还希望你们为自己树立一个小目标,并在学习生活中一步一个脚印”。“第一课”的主讲者情真意切地引导学生脚踏实地,不懈奋斗,不断成长为担当实现民族复兴重任的有生力量。

(二)鼓励学生成长成才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引导和栽培。”[1]当领导干部站在讲台上或者传道授惑,或者强化公共责任,或者注重美德熏陶,或者弘扬传统文化,这些源自领导干部的肺腑之言和独到见解,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对处于青少年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分析讲稿得知,思政“第一课”有较多内容涉及引导学生成长成才。广东工业大学主讲人在“第一课”中讲道:“奋斗最终要坚守本分,刻苦读书学习是学生的天职,同学们要求真学问、练真本领,成为有理想有学问有才干的实干家。”广东财经大学主讲人在“第一课”中结合自身的成长经历勉励大学生要谨记自己进入大学的初心,清晰认识自己的使命和责任,努力掌握知识和本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所担当。领导干部基本上都有大学生活的经历,都是从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成长起来的。领导干部的亲身讲述,让大学生感到亲切可信,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斗志。领导干部上讲台给予大学生成长成才正确的价值导向。领导干部上讲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成才观,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激励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能力、勤于学习、扎实干事、踏实做人,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

(三)培育爱校荣校情怀

“大学精神是大学自身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的文明成果,它是科学精神的时代标志和具体凝聚,是整个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式。”[4]每一所大学都有自身独特的大学精神,大学精神不仅是大学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大学生生不息发展的动力。高校党委书记和校长作为学校的核心人物,是大学文化的引领者,肩负传承大学精神的重任。高校的党委书记和校长除了在盛大典礼讲述大学精神、传承大学文化之外,也不忘在“第一课”中深入挖掘学校的历史传统,传承和延展大学精神,增强学生对学校的认同,培育爱校荣校情怀。在26篇“第一课”讲稿中,有6篇通过梳理中外大学的历史发展、培养理念和职能的变迁来阐述大学深厚的历史传统;有4篇通过名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来阐述大学的宗旨;5篇涉及大学的历史、办学宗旨、人才培养理念、文化基因及学校发展前景。如华南师范大学主讲人在“第一课”中讲道:“经过长时间实践,华师形成了今天的十六字校训:‘艰苦奋斗,严谨治学,求实创新,为人师表’。我们华师的校训虽然平实,但是非常能体现我们学生的精神气质。”集美大学主讲人在“第一课”中结合“诚以待人 毅以处事”的校训,勉励学生要牢记嘉庚精神,并将嘉庚精神发扬光大……思政“第一课”主讲者通过对学校的历史传统和文化基因的阐述,启发同学们自觉传承学校的文化基因,培育学生爱校荣校的情怀。

(四)为思政理论课带来新风

高校是一个科层制组织,高校领导干部的影响力尤其显著。高校领导干部可以通过组织领导、计划实施等手段,左右高校系统的运行和资源的分配。高校党委书记和校长带头讲授思想政治理论课,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带来了新风,为打赢思想政治理论课提质增效攻坚战吹响号角。思政“第一课”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带来新风,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思政“第一课”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强化作用。领导干部带头讲授思想政治理论课,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同样的课程,授课主体不同,效果必然不同。高校领导干部登台讲授思想政治理论课,为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形式打开了一扇窗,为此后多样化尝试提供借鉴。今后高校也可以邀请社会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走上高校讲台,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搭一把手,添一份力。另一方面,思政“第一课”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具有示范作用。高校党委书记、校长凭借领导干部的身份权威及个人独特魅力,充分发挥榜样和示范作用,构成鞭策思政课教师不断改进教学的强大“感染场”,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的提升。

(五)凝聚思政工作的合力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战略工程、固本工程、铸魂工程。”[5]高校党委必须对思想政治工作承担主体责任,牢牢把握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导权,必须“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领导干部带头讲授思想政治理论课,守好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是落实党委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体责任的重要举措。一方面,领导干部承担政治责任,把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向和大局。高校作为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我们必须牢牢地坚守阵地,防止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等错误思想乘机而入。领导干部登台旗帜鲜明地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引导青年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让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失去生长土壤。另一方面,领导干部承担推动责任,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高校党委书记、校长亲自抓思想政治工作,牢牢掌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导权,对思想政治工作部门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引领作用。思政“第一课”能够有效地整合资源,协调校内各个思想政治工作部门,协同演奏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合奏曲。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形势的变化,党和国家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必须在改进中加强。思政“第一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新形式,有助于“推动形成全党全社会努力办好思政课、教师认真讲好思政课、学生积极学好思政课的良好氛围。”[1]目前,思政“第一课”工作已成为引导学生成长成才、培育学生爱校荣校情怀、促进思政课提质增效、凝聚思政工作合力的重要举措。

猜你喜欢

第一课理论课领导
观《开学第一课》有感
早上第一课
家教第一课:有话好好说
科学第一课
2016重要领导变更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不能比领导帅
领导去哪儿了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