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陈邦彦诗歌的岭南色彩

2020-03-16梁巧丽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诗风诗派顺德

梁巧丽

(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工商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510)

陈邦彦(1603~1647),字令斌,号岩野,顺德龙山人,是著名的民族英雄,也是明清之际有影响力的诗人和散文家。他有“粵中杜甫”之称,与黎遂球、邝露并称为“岭南前三家”。他是“岭南诗派”的传承者,诗风雄直苍凉、笔力老健,既继承了“岭南诗派”一直以来“雄直”的风格,又影响了“岭南三大家”艺术风格的形成[1]。

陈邦彦诗歌的岭南色彩,首先表现在他的诗歌具有典型的“岭南诗派”的特点。“岭南诗派”之所以得名,主要有两个因素:一是“岭南”的地域特色,如诗人的岭南籍贯,诗歌中的岭南地方色彩;二是以“雄直”为主体风格的“诗派”。陈永正在《岭南诗歌研究》中说:“……六百年来,一批又一批被认为是‘岭南诗派’的优秀诗人,其主体风格始终不离‘雄直’二字,只有两个因素都具有的诗人,才能真正算是‘岭南诗派’中人。”[2]陈邦彦的籍贯是广东顺德,而且他是生于顺德长于顺德,他的诗歌师法杜甫,诗风雄直,诗中多描写岭南的景物。此外,陈邦彦的诗歌具有以粤语入诗的特点,这也使得他的诗歌具有岭南色彩。

一、标举唐音

标举唐音是“岭南诗派”的特色之一。所谓唐音,指的是唐代的诗歌及其风格。历代的岭南诗人,多数以唐诗为宗。清人韩海在《郭苾亭诗集序》中指出:“吾粵诗多以唐为宗,宋以下概束高阁。远自南园五先生开其源,近在屈、梁、陈三大家之帜。粵人士从之,翕然如水之赴壑。”[2]由于岭南地处僻远,诗派人物较少与中原相接触,这就使得岭南诗人在学习对象上,具有属于岭南地域特色的共同特点。

陈邦彦的诗歌师法杜甫,笔力老健,感慨深沉,诗风苍凉沉郁,温汝能在《粵东诗海》中称其为“粵中杜甫”,评价其诗曰“吾粵诗笔老健,无逾陈岩野先生。先生身著大节,诗亦力企大家。感时之作,气啮长虹,骨凌秋隼,直摩少陵之垒而拔其帜。”[3]

陈邦彦的诗歌不仅继承了杜甫事真、情真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而且在诗歌风格上与杜甫有一致之处。其《疏草成》《南上述怀》《丁亥仲春余归自岭右暂憩乡园读杜工部秦中杂咏怅然感怀因次其韵》,这些作品风格苍凉沉郁,和唐代杜甫风格非常相似。其中《丁亥仲春余归自岭右暂憩乡园读杜工部秦中杂咏怅然感怀因次其韵》二十首是陈邦彦在丁亥(1647年)仲春,读杜甫的二十首《秦州杂诗》,次其韵而作。这些诗是诗人极意之作,风格慷慨苍凉,其中透露出的家国之痛,逼肖杜甫原作[4]。如其中第二首:“物产川原尽,生涯寇盗问。无愁惟岸柳,不改是春山。古戌饥鸟集,江村乳燕还。未须愁远道,多恐泪痕斑。”诗歌中,展现了生灵涂炭的悲惨景象:万物凋零,到处是战火和盗贼,饥鸟云集,人家寥落,已经找不到食物了。多么令人心痛!

陈邦彦的诗歌还喜欢套用或者化用杜诗中的句子,如“同时陆浚仪,一见惊绝倒”(《赠梁渐子》)中的“同时陆浚仪”,就是套用唐杜甫《九日杨奉先会白水崔明府》“今日潘怀县,同时陆浚仪”句中的“同时陆浚仪”。“扬舲伐鼓发江干,变徵声高七月寒”(《舟发珠江承诸子携酒饯送次韵赋别》)中的“扬舲伐鼓”是化用杜甫《十二月一日诗》中的“打鼓发船何郡郎”句。“鼙鼓连三月,车书隔九秋”(《丁亥仲春余归自岭右暂憩乡园读杜工部秦中杂咏怅然感怀因次其韵》二十首之一)诗句是化用了杜甫《春望》诗中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狱中自述》中的“入梦翠华频想像”句则是化用杜甫《咏怀古迹》诗之四中的“翠华想象空山里”句。

二、诗风雄直

用“雄直”来评价岭南诗歌,早有定论。岭南诗歌受到了汉魏以及唐代诗风雄直的杰出诗人影响,其中对岭南诗歌有重大影响的是韩愈和苏轼。张籍《祭退之》诗有云:“独得雄直气,发为古文章。”就是用“雄直气”来评价韩愈作品的风格。明末及清初“岭南前三家”和“岭南三大家”的作品,最能体现岭南一贯的雄直阳刚诗风。但是,在雄直的共性中,不同的诗人又各具特色,如“岭南前三家”中,邝露的诗风是汪洋恣肆,黎遂球的诗风是苍劲悲凉,陈邦彦的诗风雄奇老健。清温汝能所编辑的《粤东诗海》这样评价陈邦彦的诗歌:“梁鬱洲云:‘先生诗使笔如铁,运腕如风。绝去华靡,独存真气。精沉遒健,纯是忠义之气所发者’。”[3]

岭南诗人的“雄直”诗风,在不同的诗人笔下会有不同的体现。陈邦彦诗歌的“雄”,就是雄壮。诗歌语言铿锵有力,内容多关注国家社稷、黎民百姓,抒发的是忧国忧民、建功立业的豪迈之情。诗歌“意”和“境”都很大,画面宏阔,境界雄伟。其诗歌的“直”,主要体现在表现手法上,多运用赋的手法,抒情上多用直抒胸臆的方法,而且往往在诗歌的结尾卒章显志。他的诗歌中,较多地运用了直书其事、铺叙陈述的写法来写事、写人,客观上使诗歌产生“直”的效果。在抒情方式上,虽然也借助叙述、描写、景物进行抒情,但是最主要的抒情方式,还是运用比较直观的直抒胸臆手法。卒章显志的方法也常用,往往在诗歌的结尾进一步明确本诗的主题思想和创作目的,这也是陈邦彦诗歌“直”的一个体现[1]。关于陈邦彦诗歌的“雄直”特点,笔者曾专门论述过,见《论陈邦彦的“雄直”诗风》,在此不一一展开。

三、描写岭南景物

陈邦彦是顺德龙山人,岭南人的身份,具有岭南特色的所见所闻,如岭南的山水、花木、气候常常出现在他的作品中,使其作品充满了岭南色彩。

(一)自然之景

1.山水名胜

(1)梅岭。历代不少诗人歌颂过梅岭的风采,但是在陈邦彦的诗歌中,梅岭是这样的,其《梅岭行》云:“谁云梅岭高?山椒鸡犬辨鸣号。谁云梅岭险?刘汉丸泥曾不掩。稠叠连峰小径纷,东西百里望如云。悬车束马皆堪度,缀却关门仍有路。……古来守国在人谋,潼关剑阁未云优。”诗人用军事家的独特视角,书写梅岭的特色,他的诗,把梅岭交通要道的特点写了出来,山高险要,小径纷纷,难以攻破。

(2)“粵中三峡”。陈邦彦北上经过“粵中三峡”(包括浈阳峡、大庙峡、中宿峡)的时候,写了三首诗描绘了这三个峡的风景和特色。《浈阳峡》将浈阳峡双峰的形态、水流的湍急以及地理位置的险要写了出来,“双峰若人立,举手相攀摘。步障四十里,愷崇势均敌。浈水出其下,石窍怒奔激。南去沧溟深,北上危峰逖。磴道虽新凿,猿猱愁绝壁。……从王未厌纡,御侮贵其僻。”在诗人笔下,大庙峡同样的山险水急,而且是重关之地,“舟次看山山欲堕,更看锦石中流嚲”“水涸如逢滟灏堆,流深却拟横江锁。湟川浈水两汤汤,掣电奔雷怒欲狂”“重关三叠潴潭深,悬丝两溜奔流折”。对于中宿峡中的飞来寺,历代诗人多有吟咏,诗人重点写的就是峡中被毁的飞来寺,“古刹尚能来远道,劫灰何事付飚轮?千龄兴废疑先兆,半岭诛锄忆达人。此日巨灵应有意,片帆如驶渡江津。(峡中古寺志称飞来者也。近毁于火,而国难告。因忆嗣今已往,有毁产修寺,如山中人朱叔子者,庶鼎新可期。盖不独一寺为然也。)”飞来寺是建于梁武帝时的峡山古寺,传说是因为轩辕皇帝的两个儿子太禺和仲阳施展了神力,令其自安舒城飞来,所以得名。

(3)庾关。五岭中的大庾岭自古以来就是南北交通要地,在陈邦彦所作的《度庾关》中,庾关地理位置非常偏僻,动物的叫声令人极为不安,但是却是连接南北的要地,“渴骥奔猊吼未将,天开悬磴道炎邦……经行北望中原浅,莫更关前有犬庞。”

(4)厓门。厓门是岭南著名的旅游胜地,是南宋覆亡最后一场血战的古战场,宋少帝与丞相陆秀夫殉国于厓山奇石之下。1647年的春天,陈邦彦到此凭吊“宋末三忠”,他写了《厓门吊古》四首,忧愤国事,凭吊先烈,唯恐自己落后了,表达出强烈的舍身卫国、收复中原的情感,“中原极目今戎马,凭吊先朝一涕零”“数乘此险渐明发,只恐微丹后古人”“舂陵佳气中兴日,借取当年义士心”。诗人追效“宋末三忠”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的决心表露无遗。

(5)龙山。“公生于龙山之小圃,长乃奉二亲徒居县城。”[5]陈邦彦的家乡顺德龙山是“水乡”,其《九月六日归龙山同黄秉昭夜泊江上》言及“水乡”的特点,而且赞誉家乡人杰地灵,“渺渺乡城一水悬,扁舟相约泛晴川。移家十载翻疑客,旅泊三更未解眠。名以龙山传胜事,会当重九较居前。明朝共试登高屐,寄语黄花着意妍。”

(6)海珠寺。海珠寺坐落在海珠岛上,海珠岛因岛上有海珠石而得名,位于今广州市海珠区。从宋代开始,海珠岛就是著名的旅游景点。陈邦彦诗《题海珠寺次梁文康公韵》描写了海珠寺的盛名和美景,“江流不转盖臣心,先代遗踪阅古今。地借招提雷间气,人瞻山斗惬登临。明珠照处天南北,寒玉香时雪浅深。自是星精垂粵海,谩将名胜拟东林。”

2.花木特产

(1)木棉。岭南诗人对木棉这种岭南著名的观赏树木歌颂不绝,陈邦彦写有《和徐巢友咏木棉花》三首,在诗人的笔下,木棉花颜色鲜艳,花朵繁密,“晓日趣装红叱拔,春风酣宴锦缠头”“宿叶飘萧谢故林,朱殷相亚粵江浔”。木棉又名英雄树,它不怕霜雪,是诗人英雄抱负的象征,“去日雪霜留干在,他时衣被报功成”“仙人近识南中好,不住琼楼住绛楼”“君王许借宜春苑,万户千门待火城”。

(2)荔枝。荔枝是岭南特色水果,歌咏荔枝的作品非常多。在陈邦彦的作品集中,没有发现有完整的咏荔枝诗,但是可以发现有相关的诗句,如《送叶公士还吴》“五月荔子丹,榴火焰相烛”句,说到荔枝是农历五月成熟,成熟的时候颜色鲜艳。再如《寄吴朝泗崔家象垣》(二首)中有“菡萏香浮荔火齐,故人遥在二禺西”句,同样说到了荔枝成熟后的颜色,非常鲜艳。

3.气候特征

关于气候,陈邦彦没有整首的诗歌谈及,但是岭南夏天气候炎热,冬天相对温暖,树木茂盛的特点,在其诗歌中有言及,如《送叶公士还吴》中有“冬气仍暄暖,严岫多卉木”句。此外,他的《秋风》诗中有“剧饮经时暑未消”,虽然只有一句,但是谈到了岭南颇有特色的天气特点:秋天的日子到了,但是岭南的天气是依旧炎热,暑气没有消退,大量喝水才能满足身体需要。

四、以粵语入诗

古典诗词中方言入诗是一个颇具历史渊源的现象[6]。陈邦彦生在顺德,长在顺德。顺德属于粵方言区,故陈邦彦使用的是粵语,其诗歌具有以粵语入诗的特点。

《狱中自述》中有“去岁承恩桂海漘,何期国步倍多迍”句,“桂海”,古代指南方的边远地区,据说南海有桂,故称桂海。广州及附近的南海、顺德等地习惯把“河”称作“海”,如把从广州市珠江北岸到南岸称为过海。故此处的“桂海”应理解为“广西的河”,即作者所到的广西梧州西江河段。据《明史》和陈邦彦的儿子陈恭尹的上永历帝请求抚恤的疏文记载,1646年12月,陈邦彦曾到梧州并得到永历帝在船上接见。在此,诗人使用了粤语“海”代替现代汉语中的“河”[7]。《樟树阻风》中有“舟人惯耐愁”句,其中的“耐”字,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受得住,经得起”,动词。在粤语中,“耐”有“长时间”的意思,形容词。在本句中,“惯”为动词,“愁”为名词,所以它们之间的“耐”字应该是形容词。结合意思理解,“耐”字在此是“长时间”的意思。《十八滩》中有“轻舟睇两岸,迎眸如电闪”句,其中的“睇”字,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斜着眼看”,粵语“睇”是“看”的意思。在本诗句中,诗人在船上看两岸的景色,很悠闲,不需要“斜着眼看”,所以“睇”在此句中是“看”的意思。《拟古八章呈王园长先生》中有“睇彼燕山,遗弓渺止”句,其中的“睇”也是粵语“看”的意思。这些都是典型的粵语入诗现象。

五、结语

陈邦彦身为岭南杰出的诗人和散文家,他的诗歌具有鲜明的岭南色彩。这些岭南色彩,表现在学习对象上、表现在诗歌风格上、表现在诗歌内容上、也表现在诗歌用语上。从中,我们看到了岭南诗人及诗作的共性和个性。

猜你喜欢

诗风诗派顺德
7.1声道定制影院+KTV案例 顺德华侨城
《诗》第27卷·三个“十”特大卷征稿
以健为美,力求诗风刚健
当代诗词史稿(八)——“三友诗派”给我们的启示
世界美食之都——顺德
盛唐精神的缩影
学苑诗风
顺德糖厂改造策略研究
如何上好会计岗位实践课
略论江湖诗派产生、发展的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