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工科类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2020-03-16吴文彬
吴文彬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 创新创业教育学院,广东 广州 510405)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提出,到2020年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点任务之一就是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1]。调查发现,在目前国内外关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相关研究中,内容多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问题的研究,或是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宏观性研究,针对工科类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探究非常少。工科类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研究意义在于:一是立足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探索工科类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工科专业教育结合方式;二是可以将创新创业教育科学合理地融合到工科类专业课程中;三是完善工科类高校的教育教学体制改革。因此,有必要通过文献分析、调查问卷、实例分析等方法对工科类高校目前设计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所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一、工科类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理念认识不足
目前,一些工科类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理念认识上存在一些不足,认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与学生所学专业课程设置关系不大[2]。此理念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程变成“两张皮”,未拧成“一股绳”,非常不利于工科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创业综合素质的提升。再就是一些工科类高校认为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仅是为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将课程当作专业必修课之外的“放松的活动”,此种错误理念,忽略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塑造、创新精神的养成、创业能力的培养,没有正确引导学生认识所学专业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相互作用关系。
(二)课程设置与专业教育融合度待提升
目前工科类高校创新创业课程设置以开设通识课程、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实践活动课程为主。其中,实践活动课程以引导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大赛、项目、社团活动为主,如: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国大学生服务外包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中国创新创业大赛、众创杯、创新创业训练(实践)项目、创新创业社团活动等[3]。
目前,高校设置的通识课程、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数量足够,质量不高,仅为了开课而开课,并不是为了需求而开课,其中创新创业课程的课时受到压缩、因没有充分展示创新创业的作用,体现其价值,导致课程地位不高、师生认可度低、受重视程度不够[4]。
从实际情况看,一些高校所设置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没有与专业相融合,甚至仅简单地将创新创业教育当作是就业指导课程中的一部分,缺少系统化的设计。再就是,开设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还仅停留在创新精神、创业意识的培养,与专业教学脱钩,甚至没有融入教学体系中。
(三)师资力量薄弱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实践性强,工科类高校操作性更高,更需要教师自身有过硬的专业素养、丰富的实践经验与能力,对教师胜任力要求更高。目前,担任创新创业课程教师在专业素养、实践经验与能力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并且创新创业教育专任教师非常少、欠缺企业工作经验,投入精力不够,没有形成教学梯队,导致教育教学效果不是很好,在相当程度上遏制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发展与教师团队的成长[5]。
二、工科类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路径探索
(一)提高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认识
1.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现在人才培养方案中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造能力为重点,以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为主要手段,以专业教育为支撑,注重“专创”融合,开展创新创业课程的教育教学工作。制定符合社会需求、符合校情、符合学科特点、符合专业特色、符合学生学习背景的严谨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
2.创新创业课程设置有规划
针对大学生设置的创新创业课程,大一年级为启蒙阶段,应注重职业生涯规划、创新思维、创业意识的培养;大二年级为懵懂阶段,应注重创新想法、创业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大三、大四年级为实践阶段,应注重以创业带动就业、基于创新的创业能力的培养。课程设置不仅要纳入学校正常的人才培养方案,还要设置一些具有创新性、可操作性的实践项目或任务的相关课程,教师指导学生共同完成。这样,才可有效保障创新创业教育取得好的效果。在潜移默化的培养过程中,落实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任务。同时,更应注重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专业教育之间的深度融合。
(二)创新课程体系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应更注重实践。高校各院系应根据社会需求、学生学习背景、专业特点等组织行业专家、学校骨干开发“专创”融合课程,并以此为基础,持续开发跨学科、跨专业的“专创”融合课程体系。
高校应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打造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课程[6]。如:工程造价创新创业课、物联网应用技术创新思维课等。在课中主要围绕融合的理念开展教学,并明确培养目标。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课程内容侧重点不同,大一年级学生注重专业知识的培养,大二年级学生注重专业知识中创业意识的培养,大三、大四年级学生注重创新创业知识与专业知识如何融会贯通、如何实践及就业前景的培养[7]。
(三)加强校内院系间合作
创新创业教育综合性和实践性非常强,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要“两条腿”走路,开发“专创”融合课程,同时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要集群化,不能“单打独斗”,要充分加强各院系间协调合作,实现跨专业、跨学科间的交叉合作,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开发跨专业、跨学科课程,制定课程标准,明确理论与实践学时的比例,拓宽学生视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有条件的高校可根据自身情况设立“跨专业”学院,满足创新创业教育的需求,培养复合型的创新创业人才。
(四)精炼师资队伍
为使学生更好地开展创新创业事业,高校应在引路人上下重拳、出大力。一是引进高水平、经验丰富的创新创业专任教师;二是提高创新创业专任教师的待遇;三是选派骨干教师到企业锻炼;四是聘请业内专家、企业高管担任校外创新创业导师,增强师资团队力量;五是定期开展培训、交流等活动,开拓教师视野、增强教师业务水平;六是制定创新创业专兼教师激励机制。
三、结语
在新时代背景下,根据社会需求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工作,为国家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创新创业人才,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工科类高校应紧密结合专业特点,构建完整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打造“专创”融合课程,使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驾齐驱,同时要不断探索创新创业课程思政建设,使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业意识、创造能力,更好地推动大学生择业、创业、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