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疆高校民汉合宿的影响因素与对策建议

2020-03-16亚合亚江吾拉依木

高校后勤研究 2020年9期
关键词:民汉分配比例语言文字

亚合亚江·吾拉依木

新疆高校民汉合宿的影响因素与对策建议

亚合亚江·吾拉依木

[乌鲁木齐职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

民汉合宿是新疆各类高校在民汉合校和民汉合班基础上,为了提高少数民族学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水平和少数民族教育教学质量,以及促进族际交流,增进民族团结,维护新疆社会稳定与长治久安采取的重要举措。然而频繁调整宿舍和调换宿舍成员,民族分配比例不合理是直接影响新疆高校民汉合宿的两个主要因素,少数民族学生国家通用语言水平也会一定程度上影响民汉合宿。为达到民汉合宿的预期目的,新疆高校要避免频繁调整宿舍,做到“换宿不换人”,保证民汉分配比例的“相对平衡”,并以此促进各族学生间的交往交流。

新疆;高校;民汉合宿;混住;各族学生

促进族际交流有利于各民族彼此了解、减少偏见,有利于新疆的长治久安和社会稳定。民汉合宿是新疆高校为促进族际交流,增进民族团结,推进各族学生间的深度交往、交流和交融采取的重要举措。

一、新疆高校民汉合宿的背景

民汉合校是民汉合班与民汉合宿的前提,换言之,民汉合班与民汉合宿只有在民汉合校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实现。

新疆的民汉合校是从1959年开始的,当时的乌鲁木齐实验中学作为最早的实行者,认为民汉合校“有利于民族团结,有利于民汉师生之间互相学习,是提高少数民族教学质量的一种办学形式”。[1]虽然此时的民汉合校大体上处于“合校不合班”状态,用维、汉两种语言文字授课,但汉文班里也有一定数量的少数民族学生。为了提高少数民族学生进入汉文班的积极性,乌鲁木齐实验中学“对上汉文班的民族学生给予特殊关怀”。[2]

随着民汉合校措施在提高少数民族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族际交流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民汉合校的教育措施在全疆范围内全面推行。为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实现新疆社会稳定与长治久安总目标”的治疆方略,“自2014 年起,新疆各高校为推进民族团结教育工作,逐步实行民汉合宿”[3]。民汉合宿对促进新疆高校各族学生之间的语言学习、交往交流和文化交融等提供了机会和平台。

二、新疆高校民汉合宿的影响因素

推进民汉合宿措施以来,新疆高校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但频繁调整宿舍和调换宿舍成员,民族分配比例不合理,少数民族学生国家通用语言水平低下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民汉合宿积极意义的实现。

(一)频繁调整宿舍和调换宿舍成员

民汉合宿措施的实施是各族学生交流的开始阶段,他们在长期混住的前提下,才能实现彼此了解和深度交往交流。因此,在民汉合宿环境下,相对稳定不变的舍友是影响各族学生间关系的重要因素之一。“多数情况下,同学们居住一室会产生比较深厚的感情,轻易都不会也不愿意调动宿舍或寝室”[4],如果学校强制性调整宿舍,将会影响学生之间的感情。学生入住新的宿舍,会经历一段时间的适应期,频繁的调整宿舍导致学生一直处在彼此了解和彼此相知的初步阶段,不利于深度交往交流。

(二)民族分配比例的不合理性

新疆高校的学生宿舍以六人间和八人间为主,但也有四人间和十人间。民汉合宿以后,在同一宿舍内混住的少数民族与汉族学生人数比例上,各高校根据校情,采取了“1:1”、“2:1”、“3:1”等多种合宿模式,但是,由于种种原因,部分混住宿舍的民汉比例为“5:1”、“7:1”,甚至“9:1”,“民汉比例的不合理或多或少会影响民汉合宿积极意义的实现”。[5]

混住宿舍内民汉学生比例的严重不合理,即“5:1”、“7:1”、“9:1”的分配比例,不仅对达到民汉合宿的预期目的,而且对本宿舍的汉族学生心理健康产生消极影响。具体来讲,由于在人数上占绝对优势,少数民族学生在民汉比例为“5:1”、“7:1”、“9:1”的宿舍内很少使用国家通用语言,也很少跟汉族舍友进行沟通,致使汉族学生在本宿舍“边缘化”,长期独自面对“忽视”自己的舍友,将会影响其心理健康。因为,宿舍就是大学生在校园里的“家”,“如果感到这个‘家’没有温暖,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无乐趣,学习无动力,从而出现学习态度心理障碍、学习动力心理障碍和惰性心理等”[6]。在这种情况下,民汉学生虽然混住在同一宿舍里,但他们有可能成为“最熟悉的陌生人”。

(三)少数民族学生国家通用语言水平较低

除了促进族际交流、增进民族团结外,新疆高校采取民汉合宿措施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水平。其实,上述两个目的具有很高的紧密性,即少数民族学生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水平越高,本宿舍各民族学生之间的关系越密切;同一宿舍的各族学生间的关系越密切,对于提高本宿舍少数民族学生的国家通用语言水平越有利,两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彼此互补的。

语言是人和人之间进行交往交流最基本的工具之一,混住宿舍成员之间的语言互通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各族学生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因为相互交谈“是人们相互之间传递信息和交流情感,彼此增进了解的基本方式”。[7]语言互通有助于信息的正确传递和情感的有效交流。少数民族学生国家通用语言水平低下的问题,有时会导致其“缺乏与人交谈的勇气,结果只会失去社交交谈的机会,甚至越来越害怕交流”[8]。这种“缺乏勇气→失去社交交谈机会→害怕或不愿交流”的恶性循环在少数民族学生,尤其是来自南疆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水平较低的少数民族学生那里表现的尤为突出。他们在口头表达能力方面缺乏自信,因此自觉不自觉地避免与汉族舍友直接交流,而汉族学生有时由于缺乏耐心,也会自觉不自觉地减少跟少数民族舍友直接交流的机会。可见,语言不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混住宿舍内各民族学生之间的日常交往交流。

三、对不断提升新疆高校民汉合宿效益的对策建议

民汉合宿是新疆高校为了提高少数民族学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水平、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民汉大学生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增强民族团结、提升民汉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共同认同,不断巩固大一统的局面而采取的重要措施。正确把握民汉合宿的内涵、宗旨、特征和目的,有利于“对症下药”,而发现问题并科学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找出比较合理的解决方案,对于不断完善新疆高校民汉合宿模式是至关重要的。

(一)避免频繁调整宿舍,做到“换宿不换人”

“学校调整宿舍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或者为了管理方便,或者因为建筑改造,都有进行调整的需要。”[9]但如果调整次数过于频繁,容易遭到学生的不满,调整范围涉及到舍友时尤其如此。因为,大学生入学后就开始积累很多生活用品,搬宿舍,特别是频繁的搬宿舍会造成学生身心疲倦;其次,学生入住以后,舍友之间彼此相知、互相信任、深度交往交流是需要一段时间的,换言之,学生对于新的宿舍环境是有一个适应期的,频繁调整宿舍致使学生很难顺利度过“适应期”,学生渴望与人交流和融入群体,却很难做到,久而久之,学生甚至出现不愿与人交往的情况。

新疆高校为达到民汉合宿的预期目的,应该制定《学生宿舍调整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规定大规模调整宿舍的条件(如建筑改造等),一个学年、一个学业周期内调整宿舍的最多次数等具体内容,更重要的是,《办法》应该明确规定,调整宿舍时不得调换宿舍成员。这就要求,各高校在学生入学前就做好比较合理的民汉比例分配,并能够做到大规模调整宿舍时“换宿不换人”。

(二)保证宿舍民汉分配比例的“相对平衡”

如上所述,宿舍内当民汉一方的人数明显多于另一方的时候,人数占优势的一方很难关注另一方的语言等,在人数占优势的环境下,学生更倾向于使用本民族语言进行沟通,不同民族学生之间的交往交流会受到一定影响。宿舍民汉分配比例不合理,不仅直接影响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水平,而且直接影响民汉学生之间的族际关系。

对于新疆高校民汉合宿来讲,最理想的民族分配比例是“1:1”,因为在民汉学生比例能够达到“绝对平衡”的环境下,学生能够充分关注彼此的语言、文化和风俗习惯等,这对提高民汉学生互学语言,更深入地交往交流都是有利的。但是,在一般情况下,部分高校较难实现宿舍民汉比例的“绝对平衡”,所以,“2:1”和“3:1”(6人间内4民2汉,8人间内5民3汉,10人间内6民4汉)的民汉分配比例就成为了大部分新疆高校的最佳选择。然而,对于部分新疆高校来说,做到“2:1”或“3:1”,即实现宿舍民汉比例的“相对平衡”也困难较大。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方案是,将本校第一语言为汉语的少数民族学生,比如回族、蒙古族、满族等,纳入到宿舍内民汉学生的“汉”一方,并以此解决本校“民多汉少”的问题。新疆部分高校在民汉合宿工作中已经开始采取上述措施,并取得较好的效果。

(三)以民汉比例的“相对平衡”助推少数民族学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水平的提高

少数民族学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水平的提高虽然有助于促进族际交流,但值得一提的是,少数民族学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水平低下的问题并非一定会对族际交流产生消极影响。就是说,在少数民族学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水平低下的情况下,同一宿舍的民汉学生也能实现和平共处、和睦相处,甚至出现语言互学、互帮互助的良好局面。来自南疆的大部分少数民族学生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水平虽然较低,但是在混住宿舍内,在汉族学生的帮助下,能够提高其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水平。

语言学习具有长期性的特征,虽然新疆高校专门针对本校少数民族学生(即民考民,不包括民考汉和双语生)设立了预科教学部,但是对于那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水平很低的学生来说,一年的学习时间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语言学习是学生在校期间的必修课之一。新疆高校采取民汉合宿措施最主要的目的之一就是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水平,事实上,混住宿舍对提高少数民族学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水平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在民汉合宿环境下,提高少数民族学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水平的有效措施之一,是保证民汉分配比例的“相对平衡”,避免混住宿舍的少数民族学生在人数上占优势地位,进而在宿舍内不使用国家通用语言交流。据统计,“中国大学生有近2/3的时间是在集体宿舍里度过”。[10]在分配比例“相对平衡”的宿舍内,各族学生能够较高程度上关注对方的语言,各族学生进行交流的机会也较多,而同汉族舍友进行沟通就能成为少数民族学生加强学习、不断提高其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水平的动机。

总而言之,新疆高校经历了从民汉分校到民汉合校,再从民汉合校不合班到合校合班,最终到民汉合校合班合宿的发展过程。在此过程中,新疆高校在不断提高少数民族教育教学质量,整体推进教育质量,促进族际交流,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促进民汉学生深度交往交流交融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民汉合宿模式在维护促进当地族际交流、维护社会稳定与长治久安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民汉合校合班合宿,尤其是民汉合宿对新疆高校大学生产生了深远的积极影响。然而,频繁调整宿舍和调换宿舍成员,民族分配比例不合理,少数民族学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水平低下等因素,也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民汉合宿模式积极效益的实现。对此,各高校应该制定《学生宿舍调调整管理办法》,避免频繁调整宿舍,要做到“换宿不换人”,保证民汉分配比例的“相对平衡”,并以此助推各族学生间“语言互通”程度的不断提高。此外,各高校应从实际出发,找出本校民汉合宿遇到的问题,“对症下药”,不断完善民汉合宿模式。

[1]黄家庆.新疆民族学校教育研究[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94.

[2]黄家庆.新疆民族学校教育研究[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96.

[3]党洁.新疆高校民汉合宿现状及对策[J].文化学刊,2016(02):110-111.

[4]李正军编著.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概论[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201.

[5]张琪.新疆高校民汉合宿与宿舍管理的分析与思考[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06):48-50.

[6]广东金融学院学生工作处编.高等教育大众化与学生工作创新[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199.

[7]胡映,刘轶编著.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社会交往与修身[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3:20.

[8]胡映,刘轶编著.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社会交往与修身[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3:46.

[9]杨三喜.调整宿舍难道不该听听大学生的想法[EB/OL].(2019-08-07).[2020-5-25]. http://guancha.gmw.cn/2019-08/07/content_33061620.htm

[10]赵熙山主编.新时期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225.

乌鲁木齐职业大学2020年度校级课题重点项目:“民汉合宿”背景下,学生管理新模式的构建与实践研究——基于嵌入式居住的视角(项目编号:2020XZ001)。

(责任编辑:张宝岭)

猜你喜欢

民汉分配比例语言文字
语言文字运用专项练习
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变与不变
小题精练(四) 语言文字运用
小题精练(三) 语言文字运用
新疆高校民汉合住宿舍管理制度探究——以新疆工程学院为例
新疆民汉合校发展历程回顾与反思
海南北部幼龄小叶榄仁单木生物量及空间分配特征
民族地区高校民汉合宿中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以新疆工程学院为例
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中的分配比例探析
保障农民公平分享征地增值收益问题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