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数据时代高校辅导员本领提升的三重维度*

2020-03-16李正军

高校辅导员 2020年1期
关键词:辅导员精准教育

李正军

(湖南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株洲 412007)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与人们的生活已经深度融合,当今社会已经迈进崭新的大数据时代。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言,大数据环境已经成为不可抗拒也不可避免的新环境,这给高校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辅导员应该时刻保持“本领恐慌”的危机感和知识不足的“饥饿感”,顺应新时代要求,转换思维,真正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不断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路。

一、大数据时代对高校辅导员本领提出了新要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当前高校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已不能仅仅凭借着经验“摸着石头过河”。面对“Z时代”的工作新对象,大数据的发展可以为辅导员提供更多的思路。利用大数据进行预测性分析成为思政工作的必备之选。

辅导员应提升大数据教育素养。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得数据处理的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在过去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由于精力和技术限制,辅导员大多采取“抓两头,带中间”的传统管理方式,重点做好家庭经济、学业困难学生的帮扶工作。而在新形势下,由于信息传播方式的成熟和移动互联网的发达,大学生无处不网、无事不网、无时不网,他们利用微博、微信、QQ等网络通讯工具不断更新自己的动态,产生了大量的数据。辅导员要打破传统教育范式,掌握“样本等于总体”的思维方式,利用数据挖掘技术以及云计算功能,尽可能多样全面地掌握学生信息。要面对大量信息不畏难,全面把握学生所产生的数据,采用科学的量化分析方法了解学生诉求,提升教育、管理的精准度。

辅导员应培养大数据分析意识。首先,辅导员应该努力转变原有的“强道德教化,轻量化分析”的工作观念,在尽可能多的占用相关数据的同时,提升对大数据的使用、存储及处理能力,分析不同数据之间关联度。其次,辅导员应强化数据敏感意识,关注学生QQ、微信、微博、公众号,了解学生日常思想动态和方向,并锻炼自己从海量的数据动态中提炼能反映学生学习情况、生活方式、行为习惯、心理动态的实际数据,为开展学生工作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

辅导员应具备大数据预警能力。在大数据时代,辅导员需要利用尽可能多的渠道获取学生信息来源,确定预警信号,通过分析判断进行预测,实现超前采取措施,将问题消解在萌芽时期,预防问题的发生。首先,辅导员提高预警能力要加强信息收集意识,注重在平时工作和生活中搜集各种数据。除加强与学生日常线上线下的交流,辅导员还应该跟上新时代潮流,学习网络语言,熟悉学生的沟通交流模式,与学生接轨、与信息同步,并通过社交手段进行网络舆情监控。其次,辅导员应该提升信息研判能力。一个完整预警流程应包括信息收集、聚焦预测、科学评价、即时干预和即时反馈等五个方面。[2]辅导员对收集到的信息需要经过筛选和了解,对事情轻重缓急进行一个初步的评估、判断和预测。

二、大数据时代高校辅导员本领提升的新内涵

在大数据背景下,辅导员没有“三招四式”的本领是不行的。开展“辅导员PMC磨刀计划”无疑是一条不错的路径。此计划寓意“磨刀不误砍柴工”,辅导员要着力强化笔头功夫、嘴上功夫和指尖功夫,才能更好地驾驭大数据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P即Pen,强调的是辅导员的笔头功夫。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令第43号)将理论和实践研究作为辅导员的九项主要工作职责之一。辅导员应该努力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和相关学科知识,参加相关学科领域学术交流活动,参与校内外思想政治教育课题或项目研究。事实上,很多辅导员都非常注重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他们“白天跑忙讲,晚上读写想”,根据大数据的研判认真思考实际工作中的问题,用心撰写高质量的网文,许多辅导员接地气的原创微信文章受到广大学生青睐。这些网文实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转换,能够依据受教育者的需要和习惯,用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传达教育内容,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因此,想给学生熬制一锅美味而又有内涵的“鸡汤”,辅导员的笔头功夫就需要具备良好的理论素养、网络素养和教育话语转换能力。

M即Mouth,强调的是辅导员的嘴上功夫。思想“说得透”必须理论“讲得通”。为此,辅导员应增强学习意识,做思想政治工作的探索者和学习者。辅导员要践行终身学习的工作理念,适应网络社会不断变化的形势,使得自身理论素养和业务素养始终跟上时代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在任浙江省委书记时,曾就一些干部“不会说话”而批评道:“他们与新社会群体说话,说不上去;与困难群体说话,说不下去;与青年学生说话,说不进去;与老同志说话,给顶了回去。”说话,既是一种思想观点和能力水平的展现,也是一种领导艺术和技巧的反映,同时也是一个人立场、态度、方法和感情的表达。能不能讲、会不会讲,往往是一个辅导员的水平的体现。尤其在大数据时代,要着力分析学生的话语体系,在工作中应该采用更生动活泼、贴近生活的语言与学生交流,探索“生言生语”“文言文语”“网言网语”“世说新语”以及“学术语言”等各种话语的融会贯通,使之言之有物有理有法有情,形成入耳入脑入心的立体化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系统,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C即Computer,强调的是辅导员的指尖功夫。当前,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学校鼓励和支持辅导员利用“两微一端”新媒体、网站,运用大数据为思想政治教育助力,全面形成了“点线面三位一体、网上与网下相结合、变学生为网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的新格局。在这种新形式下,辅导员应不断提升自己的融媒体素养,拓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路径和新方法;要利用大数据积极开展网络舆情研究,发现大学生思想中存在的重点、难点和疑点,并自觉充当新媒体时代的舆论意见领袖;要利用大数据积极开展学生工作创新,实现为学生“精准画像”,提前发现问题学生、家庭经济、学业困难学生和特殊学生,为他们的学业引导、困难资助和就业服务等提供帮助和指导。

三、大数据时代高校辅导员本领提升的新路径

大数据时代要求辅导员在提高数据素养的同时,还要增强对数据的敏感性,提高数据意识,通过真实的数据深入分析学生的生活状况和思想动态,提高预警能力以达到实时监控和精准研判。在具体工作中,辅导员要运用大数据优化工作内容,真正在感情上贴近学生、行动上深入学生、工作中为了学生。大数据思维与中医诊疗中的“望闻问切”四诊法相结合,可以让辅导员迅速精准研判、精准分析,找到问题症结,做到精准帮扶和精准教育,从而提高学生工作的实效性。

(一)精准研判:“观”其言行,“望”其全貌。

所谓“望”,就是一边掌握大数据,一边认真观察、深入了解学生。只有如此,才能选用更科学的方法给学生提供帮助。辅导员工作做得越细致,就越能全面地为学生精准画像,对学生形成一个全方位、多角度的认识。辅导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细致观察,从而有的放矢地为学生提供就业指导、困难资助等方面的帮助。第一,观其兴趣爱好,提供就业指导。为了实现充分就业,教育部要求各个高校建立精准就业机制,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实现供需匹配,面向大学生就业开展个性化和信息化服务。辅导员要根据大学生的就业需求和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辅导工作,使大学生立足自身优势,结合兴趣爱好规划职业生涯。辅导员利用大数据收集学生的兴趣爱好及特质技能,对大学生的专业水平、兴趣、自身能力等方面进行充分评估,从而帮助大学生明确自身的就业方向。同时,结合职业生涯课程的学习和就业求职培训,实现更高质量就业。第二,观其消费水平,提供困难资助。学生入校前,辅导员可以利用大数据完成学生经济困难程度的精准识别,挖掘学生家庭经济困难指数,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情况,并以此为依据将资助对象列入数据库。[3]学生在校期间,学生资助管理系统能够充分反映学生在校期间受资助的情况;学校财务系统能够反映学生的缴费情况、勤工助学酬劳等信息;学生校园一卡通消费查询系统则能基本反映出学生在一定时期的就餐和其他消费情况。这些都是分析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状况的很好参考。通过对这些大数据进行实时监测,往往能查漏补缺,使学生获得更加人性化的资助。第三,观其行为数据,建立评价体系。传统的学生评价系统往往用“分数”来量化衡量,以学生的考试成绩、日常表现得分作为评价标准,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忽视了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导致评价失之偏颇的情况时有发生。而大数据则可以建立学生多元化的评价系统,通过教务管理系统、宿舍门禁系统、图书借阅系统等,全面掌握学生平时的晚归次数、图书借阅数量、上课次数、运动时间、课外实践等数据,对学生进行综合的立体性评价,使评价方式更加全面、准确、合理。

(二)精准分析:细“听”其声,窥“闻”其动

所谓“闻”,就是要学会倾听,始终贴近学生。辅导员不仅要关注大数据表面反映出来的信息和现实存在的问题,更要善于挖掘和及时解决问题。大数据时代,面对海量的信息,需要进行有效的分类、量化、存储等数据处理,将各类现象呈现的数据量化的过程才是数据化的核心。个性鲜明的“00后”大学生情感宣泄和表达大多依托于网络,通过微信进行日常动态展示,通过微博宣泄个人情绪,通过“贴吧”“知乎”表达对组织管理者的意见等。面对海量的学生日常动态信息,辅导员可以通过大数据对学生在网络上出现的高频词汇进行提取分析,对网络“爆点”“热点”进行总结,在了解学生在“干什么”的同时,采取必要的决策,积极引导网络舆论,有针对性地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例如,针对个别学生在QQ空间流露出来的挫折感和悲观、失落情绪,辅导员可立刻展开心理帮扶,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帮助学生度过心理难关。而对于性格十分内向、不愿向他人吐露心声的学生,辅导员应把握教育时机,抓住机遇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并同时利用校内的信息记录关注其行为动态,并对学生的动向进行预测,预防危机事件的发生。

(三)精准帮扶:“询”其所思,“问”其所想

所谓“问”,就是多找学生谈话。要善于提问,主动引导学生;积极设问,发现和挖掘问题。从一定角度上讲,做学生工作就是一个交流沟通的过程,而交流沟通的方式方法必须与时代相适应,与当前学生心理发展状态相契合。[4]辅导员需要熟悉学生所使用的网络交流工具,养成在新媒体上经常登陆的习惯,主动加入学生社交网络,了解其中的网络规则、网络语言,和学生成为网络好友,在社交媒体中保持自己的话语权。对于那些性格较为内向的学生,辅导员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可能达不到理想的效果,而通过网络新媒体对话交流却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成效。以往要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我们常常会采取匿名调查问卷的方式。而纸质档的调查问卷由于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较多,调查过程繁琐,周期长,收不回问卷的情况时有发生,并且采用的样本收集数据往往代表的是某个群体而不是整体。运用网络开展问卷调查刚好避免了这些问题,网络问卷由于填写便捷,时间段选取灵活等特点,能够更全面地收集数据,甚至可以实现样本数量等于总体数量,能够分析全部的样本,最大程度地减少误差,使得辅导员能够更全面的了解学生。

(四)精准教育:辅导员要做到“把”握节点,“切”其脉搏

所谓“切”,就是要科学区分,正确对待学生。辅导员要擅于整合校园信息资源,主动收集学生学习、生活和网络使用数据,充分利用大数据及其技术分析和研究数据中蕴含的信息为学生“把脉”,区分不同时间节点,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首先,辅导员应该把握工作关键点。对于易爆发突发事件的节点,辅导员应该特别关注,针对不同情况予以特殊对待。例如,在开学初,新生身处新的学习环境可能会出现不适应;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面对新学期学费和生活费产生较大压力;有厌学情绪的学生可能会产生逃避现实的想法。在毕业季,毕业生面对人生转折点的选择和初入社会的压力更容易爆发心理矛盾。在期末考试期间,学生的学习压力增大,由学习而引发的焦虑现象较为严重,成绩不理想也容易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在季节更换时,学生的心理更容易出现波动,多发大学生情感问题。在这些重要节点,辅导员更需要利用大数据进行及时预测,密切关注学生日常行为和思想动态。其次,辅导员需要突出教育精细化,转变以往粗放和无为而治模式,注重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精细化的管理。面对学生个性化的需求制定教育方案。互联网时代,学生是更加独立鲜明的个体,每个学生呈现出来的个性和行为特点都不同于以往。利用大数据可以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教育管理,使得工作发生本质上的进步和飞越。大数据时代,学生个体情况都可以通过数据精心收集,将学生行为进行可视化展示。[5]这就好比购物平台能根据顾客的购买习惯和浏览记录进行针对化的推送。总之,大数据能够帮助辅导员了解个体的思想倾向和行为特点,从而提升学生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猜你喜欢

辅导员精准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精准的打铁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精准扶贫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