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舆情治理和思政教育协同创新机制研究*

2020-03-16王珊

高校辅导员 2020年5期
关键词:舆情思政信息

王珊

(华东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上海200237)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新媒体是网络舆情汇聚的重要平台,是大学生表达意见的主渠道。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需要利用好新媒体工具来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心理情绪和意见诉求,把舆情治理工作纳入思政教育工作中,从而更好地引导大学生的意识形态,培养新时代接班人。[2]

一、高校舆情内涵分析

在互联网时代,高校的舆情多是以网络为平台的表达。它的主体是高校师生,同时它可以引起公众关注,载体为与现实社会存在着纽带的网络空间,表现方式为情绪、态度、意见等行为。[3]概括说来,高校舆情主要是大学生通过校园官方网站、微信、微博、论坛、贴吧等校园常用网络媒介,对关乎自身利益或自己感兴趣的校内外政策文件、人物事件、现象问题等持有各种言论意见、情绪意愿和态度观点。它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国内外时事政治的网络舆情;第二,校园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第三,学生利益相关问题的网络舆情。

高校舆情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多样化。随着移动媒体的不断发展,高校主动被动地暴露在不同的舆情信息之下对其舆情观养成有很大的影响。二是有一定的情绪化成分。斯塔夫·勒庞认为群体的共同心理将诱发出情绪,而意识形态也通过情绪的相互感染而得到传播。[4]高校学生思维活跃,敢于自我表达,但思想、价值观还不够成熟,对网络舆情事件容易缺乏理性的思考和评判能力。三是外显性明显。当社会属性以及身份识别物通过网络从幕后走向前台,最明显的表现是追求关注度等。四是群体极化性强。在群体策划的作用下,个人可能更为冒险或者保守,而且群体决策比个体决策更容易走极端,治理更加复杂化。

二、高校舆情治理与思政教育的互动现状

当前,高校舆情治理主要采用的是正向干预方式,发挥了舆情晴雨表、预警器和减压阀的重要作用,通过制定并严格执行管理规范,升级硬件设施与技术工具,有效应对移动互联网发展对学生信息环境的冲击。[5]这种正向干预方式形成的是一整套舆情管理系统,依托于前期对外界舆情传入的筛查应对,来形成后期的舆论干预措施,从而达到舆情治理目的。正向干预本质上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由高校所主导的舆情治理方式。[6]但是,这种正向干预在实践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

首先,舆情的正向干预手段主要依托于舆情管理系统,只是在后期舆情干预过程中才与思政教育系统进行对接。因此,后者更多时候位于从属地位,更多承担了被动接受舆情反馈、制定应对方案的角色。这使得很多思政教育课程或其他舆情干预方式具有相对的滞后性和局限性,致使很多舆情已经演化到了无法回避、非常紧急的地步才启动舆情干预措施,这时学生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认知体系和系统化观点,对于舆情保持着相当的非理性化情绪,很难再接受传统的教育灌输。有时舆情热度已经消减,快速流动的爆炸性信息已经把新的舆情热点推上高潮,而滞后进入的思政教育工作却可能还在对原有的舆情信息开展生硬的干预措施,已然无法适应学生的需求。

其次,思政教育在舆情治理中的被动性也阻碍了思政工作的有效开展。很多思政课程设置和教育内容由于缺乏灵活性和主动性,只能被动接受舆情干预的特定要求而成为生硬的填鸭式教育。同时,自上而下的舆情治理方式也限制了学生群体的主动性,经过处理筛选过的舆情信息,在课堂上或课堂外被动接受信息传导和观点灌输。而滞后的舆情干预和随之而来的填鸭式的教育方式既使得学生难以对舆情信息进行真实性判断,又使他们无法对舆情信息进行深刻、理性化的思考,最终导致舆情信息的失真以及受到错误舆情的左右。

最后,在信息化时代,高校所设立的舆情管理系统很多时候不能完全控制信息的输入和传播,高校的舆情干预和引导也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开展。当学生已经通过各种网络途径获取来自四面八方的信息,游离于高校控制之外进行舆情发声时,自上而下式的舆情治理效果也会大打折扣,这时的思政教育开展起来收效基微。

总之,虽然舆情的正向干预手段在高校中被广泛运用,但仍存在诸多问题和困境。校方主导的单向舆情治理方式已经越来越难应对复杂多变的舆情环境,越来越难把控强调个人独立性的学生思想。改变高校的网络舆情治理,使之与思政教育协同并进,已经成为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高校舆情治理与思政教育协同创新的必要性

(一)理念契合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办好我们的高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7]在2015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和2013年8月教育部、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网络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意见》中,都明确强调要提高高校网络舆论引导能力和阵地建设,要求管好导向、管好阵地、管好队伍,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话语权,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由此可见,高校的思政教育与舆情治理的理念相契合,两者都要求师生要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不断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运用科学理论指导我们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化解重大矛盾、解决重大问题的能力。[8]

(二)目标契合

加强意识形态与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9]当前,我国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也对大学生思政教育提出了新目标和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0]这要求高校必须加强网络阵地建设,抢占网络宣传阵地的制高点。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的目标既包括对不良舆情进行改变和纠正,也包含着对积极舆情的弘扬与支持。高校应利用新媒体及时掌握舆情动态,及时发现广大师生关注的热点问题,构建畅通的沟通渠道,引导高校师生客观、理性、平和地看待各种问题,从源头上阻断非主流意识形态信息的不良传播,统一思想认识。总的来说,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的目标就是高校及相关人员对于大学生现实和网络中思想行为的一系列引导,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降低不良舆情信息对大学生的影响。由此可见,高校舆情治理与思政教育工作在目标上是契合的。

(三)方法契合

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舆情治理的基础就是做好思想引导。做好高校思政工作要改进话语表达方式、善用高新技术手段。要围绕学生的实际状况和实际需要开展工作,改变以往的单向灌输式的教育模式,这样才能让他们爱听想听、入脑入心。新时代,高校可以发挥互联网优势,运用学生所熟悉的高新技术、新媒体技术,开展具有较强趣味性、受学生普遍欢迎的教育活动,使他们在课堂内外成为积极参与者、践行者。与此同时,在互联网时代,做好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紧跟时代的创新手段必不可少。要主动走到意识形态工作前沿,用青年人喜欢的语言引领他们,更好地指导学生活学活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方面要密切关注、主动融入学生使用频繁、关注度高的网络平台;另一方面,要结合网络技术,充分用好各类网络平台,深入学生、了解学生、关注学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塑造学生。通过网络技术与协作能力,打造属于高校的网络阵地,使其成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发展的主要载体,成为开展网络思政教育的重要阵地。由此可见,思政教育工作与高校舆情治理在方法上是契合的,两者都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充分利用高新技术、网络平台等,通过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形式,引领学生、凝聚学生。

四、构建高校舆情治理和思政教育协同创新的有效机制

建立舆情治理与思政教育的协同创新机制,需要在高校内部整合资源,实现对教育教学的思路转变和结构调整。思政教育需要以舆情治理作为根本目标,在对舆情信息进行先期分析和判断的基础上,开展相应的思政教育,以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舆情认知,形成必备的知识储备和判断能力。

(一)建立高校舆情治理和思政教育双向干预机制

正向干预手段是当前高校舆情治理的主要手段,从功能上看,它具有快速、高效的特点。由于舆情管理系统主要由高校所构建,舆情在思政教育工作中的引入也受到特定的控制。因此,高校在舆情治理过程中扮演了权威者和领导者角色,具有很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也使高校能在舆情治理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能够针对舆情信息进行先期预警和快速应急。

思政教育的干预是以舆情德育平台为主导。在思政教育系统内首先开展舆情干预工作,其遵循的思路不再是正向干预那样,在对舆情信息的甄别、分析基础上干预舆情,以期引导学生对特定舆情的认知,而是开展先借助信息系统和思政工作,预先收集可能会成为关注热点的舆情,在对舆情的预判之后作进一步的分析,针对舆情分析设立相应的思政课程和教育方案,以为未来的舆情发展提供先行必要的知识储备和思想引导。这种舆情干预手段不再是正向干预的“事后修补”,而是基于舆情预判分析上的“事先预防”,是反向干预。

双向干预运作模式是正向干预和反向干预在舆情治理中同时调动。一方面,正向干预需要依靠舆情管理系统,借助信息处理工具密切监控舆情的走向变化,在舆情发展的每一阶段都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进行有针对性的线下思政教育,达到舆情认知的充分调适,防止舆情的扩大激化。另一方面,运用各种工具对舆情的未来发展进行全面准确的预测,借助思政教育的系统化舆情干预措施,在课堂外开展学生广泛参与的舆情讨论课程或活动,鼓励学生对舆情信息进行持续收集和关注。在全面获取相关信息的基础上,运用正确的价值体系和思维方式形成舆情认知,并通过主动的舆情发声,积极参与到舆情的引导中来,作为理性发声者对舆情发展产生影响。

(二)嵌入配套维权体系支持

除了建立高校舆情治理和思政教育双向干预机制,互动干预系统的运作还需要配套措施的嵌入性支持。这里的配套措施主要集中在学生群体的维权方面,因为舆情治理过程中往往会涉及到学生提出权益主张的问题。因此,舆情治理不仅需要对舆情进行有效的干预,还必须关注学生群体的合法权益,在干预的过程中积极回应学生的维权行动,给予必要的支持和鼓励。如果缺少了维权体系的支撑,干预手段在舆情治理中的运用就有可能失去学生基础,不仅干预效果大大降低,甚至还会起到相反的负面作用。这里的维权体系针对的是学生在舆情发声过程中所能涉及到的权益问题,包括知情权、申诉权、发声权等。

在正反向的共同干预中,既要保障学生的知情权,又要支持学生的发声权。学校应给予学生及时持续的舆情信息回应,在思政教育中积极引入相关案例分析和讨论,帮助学生甄别虚假信息,在众多错误舆情信息中获得事实真相。同时,当学生需要对舆情给予回应时,也应当提供相应的制度化渠道路径,鼓励学生的主动发声。

思政教育必须将专业知识普及引入到通识教育中来,扩展灵活的授课形式,在激发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同时,培养全面的高素质人才。思政教育工作中的改革需要配合以舆情管理系统内的舆情渠道融通,理解学生的舆情发声需求和热情,帮助学生采取合理合法的形式与途径理性发声,成为引导社会舆情的先锋,以促使接受过思政教育洗礼的学生真正变成主导舆情走向、引领社会发展的青年人才。

猜你喜欢

舆情思政信息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订阅信息
消费舆情
舆情
舆情
舆情
展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