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疫情应对视域下新时代大学生的精神涵育*
2020-03-16郑琳川曾令辉
郑琳川曾令辉
(1.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西南大学),重庆400715;2.南宁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南宁530001)
“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1]在这场百年罕见的新冠肺炎疫情应对中,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奋力拼搏、迎难而上、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构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精神城墙,生动展示了伟大的抗疫精神,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重要支撑,也成为新时代激励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奋力前行、不断夺取新的伟大胜利的强劲动力。新冠疫情应对带给新时代大学生的不仅是一次直面疫情的人生体验,更是一次实现成长的精神洗礼。全面审视和深刻领悟重大疫情应对中彰显的精神力量,精确把握其对大学生精神涵育的重大价值,对于引导大学生自觉接受精神洗礼,成长为精神力量强大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意义。
一、重大疫情应对视域下新时代大学生精神涵育的价值意蕴
在疫情应对中彰显的伟大抗疫精神成为中国精神谱系的崭新形态,有力地激活了大学生精神成长的内在需求,为大学生担当时代使命、战胜挑战危机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撑。
(一)激活了当代大学生精神成长的内在需求
大学时期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趋于逐步成熟定型的重要时期,也是大学生实现精神成长的关键期。新时代大学生置身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既面临新时代美好发展机遇和人生前景,又面临世界经济、文化、信息技术发展所带来的思想冲击、精神消解和意识渗透挑战,容易产生主体精神迷失与个人人生意义的困惑。伟大抗疫精神为涵育大学生良好精神品质、实现精神成长提供了宝贵资源。首先,它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医务人员、科研人员、党员干部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品质,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广泛的影响力,对于塑造新时代大学生健康人格,升华创新人格层次,防止人格异化,具有巨大的导引示范作用。其次,它有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疫情应对中的鲜活素材和感人事迹正面传达了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拒斥了消极负面的价值理念,有力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形成理性的价值判断、客观的价值立场以及正确的价值追求具有引领和净化作用。再次,它有利于大学生实现个人梦想追求。疫情有效应对深刻彰显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伟大的追梦精神、奋斗精神,这些伟大的精神力量将深深融进大学生精神世界,形成强大的内生动力,不断激励大学生心怀梦想、矢志奋斗。
(二)激发了新时代大学生担当时代使命的精神动力
伟大的抗疫精神激发了新时代大学生立志成长为有理想信念、有爱国情怀、有道德情操、有责任担当时代新人的精神动力。其一,它激励大学生更加坚定理想信念,增进“四个自信”认同。疫情应对所展现的中国力量、中国速度和中国精神充分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促进大学生更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不断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的深切认同。其二,它激励新时代大学生更加厚植爱国情怀,增强中华民族自豪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经此疫情,大学生会更加深刻体会国家至上、家国一体的丰富内涵,在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认识中更加热爱伟大祖国,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幸福感和归属感。其三,它激励新时代大学生更加锤炼品德修养,涵养大爱大德大情怀。疫情防控中涌现出无数最美逆行者、先锋楷模的宝贵品质对大学生道德认知、道德养成和道德实践有积极的感化促进作用,大学生在亲身体验体悟中理解内涵、加强认知,从内省内修中增进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不断提升道德修为。最后,它还激励新时代大学生积极担当时代责任,在奋进开拓中历练成长。疫情是最好的教科书,在国家和人民遭受危难之际,我们欣喜地看到很多“95后”“00后”大学生挺身而出、冲锋在前,用行胜于言的激情与干劲为自己代言、为时代定义,他们是靠得住、顶得上、战得胜的新时代硬核战士,为新时代大学生树立了榜样,激励他们勇立时代潮头,在担当时代使命的奋进开拓中绽放青春光芒。
(三)提供了新时代大学生战胜挑战危机的精神支撑
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迫切需要新时代大学生迎难而上、勇挑重担、勇克难关、勇斗风险,要做到这些,没有强大的精神力量做支撑是万万不能的。以伟大的抗疫精神为镜,加强大学生精神涵育,为他们面对今后人生困境、战胜各种挑战危机提供了重要的精神支撑。一方面,为大学生提供信仰支撑。信仰是个体精神世界的核心,也是个体趋于成熟的表现。加强新时代大学生精神涵育,旨在提升大学生心理韧性,指导大学生建立与自然、社会及自身关系的正确价值准则,进而培塑精神信仰,使之成为支撑新时代大学生奋斗前行的重要动力。另一方面,为大学生提供情感支撑。情感是个体精神的重要维度,完美和谐的情感与内在精神成正比,精神力量越强情感越充沛。加强新时代大学生精神涵育,重在激发大学生情感认同,培育良好的情感品质和情感素养,发挥情感推动人行动的精神动力功能。再一方面,为大学生提供意志支撑。意志是个体精神的本质力量,是“鼓舞人、决定人、支配人的力量——神圣的、绝对的力量”。[2]加强新时代大学生精神涵育,关键在于教育大学生拒斥慵懒浮躁之气,克服畏难怕苦之心,充分发挥意志的理性力量化难为易、化危为机,助力大学生成长成才。
二、重大疫情应对视域下新时代大学生精神涵育的内涵要义
“一个聪明的民族,从灾难和错误中学到的东西会比平时多得多。”[3]重大疫情应对彰显了中国精神的深刻内涵和磅礴伟力,为新时代大学生涵育精神、洗涤心灵、升华思想提供了宝贵资源,新时代大学生要自觉接受精神洗礼,不断涵育精神情操,在重大疫情应对中实现全面发展。
(一)涵育深沉厚重的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精神财富,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动力”。[4]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之所以饱经磨难而不衰败,千锤百炼而愈发坚韧,就在于爱国主义精神已经深深扎根并内化为每个中华儿女的民族基因,去不掉,打不破,灭不了。它并非强制规范,而是在共同价值观的孕育认同、社会实践砥砺磨练、民族情感的积蕴表达中不断生成升华。面对此次新冠疫情,全国人民万众一心打响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推动了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精神的大弘扬、大彰显,爱国主义已然成为重大疫情时期团结凝聚人心,构筑最大思想同心圆和精神堡垒的磅礴力量。大学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筑梦者、见证者、实践者,涵育爱国主义精神是应有之为。正因如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5]新时代大学生涵育深沉厚重的爱国主义精神,就是要从新冠疫情应对中进一步认识党的坚强领导力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更加坚定“四个自信”,更加热爱伟大祖国,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要牢固树立国家意识、民族意识和担当意识,在“撸起袖子加油干”的生动实践中厚植爱国情、砥砺爱国志、实践爱国行,在贡献国家、奉献社会、服务人民的青春奋斗中实现人生价值。
(二)涵育开拓进取的奋斗担当精神
国以艰苦奋斗为兴,人以艰苦奋斗为荣,没有奋斗就没有现在也不会有将来。翻开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册,每一页都印刻着奋斗的足迹、记载着奋斗的力量,奋斗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走向胜利的精神密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需要堪当大任的时代新人不懈奋斗。新时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远大梦想和实现人生出彩机会的价值追求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高度契合,要将个人青春理想与国家民族的共同理想紧密融合,将奋斗作为青春最亮丽的底色,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涵育奋斗精神就是实现这一目标最基本的前提。开拓进取、勇于担当、坚持梦想、敢于斗争是新时代奋斗精神的核心要义。在疫情应对中,与时间赛跑、与病魔抢人、夜以继日研发药物,应对国内外、网上下各种舆论危机,克服一切前所未有的困难挑战,无不彰显着中国人民知难而上、勇于斗争,奋力进取的奋斗担当精神,为新时代奋斗精神注入新的内涵。新时代大学生涵育开拓进取的奋斗担当精神,就要立鸿鹄报国志,将人生理想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远大理想统一起来,做爱国奋斗者;要担负时代使命,不断开拓创新,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开拓者;要不畏艰难险阻,敢于面对任何挑战斗争,做顺应时代潮流的坚定搏击者。
(三)涵育勇于探索的科学创新精神
此次疫情防控,处处闪耀着科学精神的光芒,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不仅靠医学手段,也要靠科学精神,它为人们理性甄别、谨慎求证、精准判断、驱散恐慌提供了强有力的信心和底气。科学精神不仅关乎一个国家在科技领域的实力强弱,更能提高国民素养、净化社会风气、涵养精神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青年科技人才要树立科学精神、培养创新思维、挖掘创新潜能、提高创新能力,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不断超越”。[6]当前,大学生的科学精神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缺失现象,如注重“术”而忽略“道”,功利思想较为严重,伦理道德、学术道德有待加强,批判精神不足,创新意识不强等等,这些都不利于大学成长成才。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建设的高素质人才和中坚力量,需要对新知识、新技能、新领域不断学习和开拓创新。要关注科学技术进展,培养科学兴趣,逐步树立科学思维和科学理念;要勇于投身科学实践,积极参加创新创业活动,勇于攻坚克难探索新知,不断推进创新,抱有为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开创新文明的理想追求;还应具有维护科学真理、批判谬误,敢于怀疑和求证的无畏勇气,把科学作为斗争的武器,用科学来证明真理。
(四)涵育人类命运与共守望相助的国际精神
同一个地球同一个家,世界各国共处一个地球,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面对世界经济、气候、安全、健康等全球性问题,任何国家都不能独善其身。新冠病毒是全人类的敌人,疫情是全世界的灾难,它给全球公共卫生安全以及世界经济、政治等造成巨大影响,世界各国唯有同舟共济,携手共筑抗疫命运共同体才能共克时艰。中国在疫情中的表现堪称典范,在国内疫情爆发之时,党和国家采取最坚决、最果断、最严厉的措施,将全国疫情在短时间内迅速控制住,为世界赢得了时间;在世界疫情蔓延之时,中国人民与世界同心、慷慨解囊,不间断地驰援世界各国,“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倡议充分彰显了人类命运与共守望相助的伟大情怀。如何看待中国与世界的发展趋势,如何处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是新时代大学生应有的思考。为此,新时代大学生要涵育人类命运与共守望相助的国际精神,要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具备立足现实、放眼世界的国际视野和世界眼光;要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善作国际比较,不断厚植家国情怀,具备大国青年应有的气度和魄力;还要具有关注自身、兼济天下的人文情怀,在追求自身发展进步的同时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与世界各国人民齐心共建美好地球家园。
三、后疫情时代新时代大学生精神涵育的实践路径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重大疫情应对给新时代大学生上了一堂生动深刻的人生大课。大学生要以疫情应对为镜,将伟大的抗疫精神转化为自身成长的内生动力,努力在受教学习、文化滋养、实践熔铸、环境浸润中加强精神涵育,不断提升精神境界和精神品质。
(一)在教育教学中培育精神,促进精神认知认同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是铸魂育人,新时代大学生涵育精神即是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铸魂功能,通过思想教育、价值引领、理论灌输、宣传传播等方式培育大学生精神品格,促进精神认知认同。首先,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培育大学生精神品格的主渠道作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将其作为新时代大学生精神涵育的真经宝典,以新思想、新论述、新要求作为教材内容融入进课堂讲授中;要充分挖掘疫情应对中的感人故事、先进事迹作为思政课的鲜活素材,在中外抗疫对比中讲好抗疫故事、抗疫精神,引导学生在比较视野中促进精神认知认同。其次,充分发挥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作用。发挥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辅导员、班主任、心理咨询教师等队伍的教育引领作用,积极采取多形式多举措将大学生精神培育融入进大学生生活学习的全过程、全方位。最后,发挥其他哲学社会科学课程、专业课、通识课的育人功能,将大学生精神培育渗透进教育教学各环节,形成协同育人的“大思政”格局。各门课程充分发掘课程的精神资源和育人功能,着力打造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新格局。
(二)在文化滋养中涵化精神,厚植精神文化沃土
文化对涵化精神、滋养心灵有强大的促进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并多次论述文化与精神的辩证关系,指出“没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底蕴和滋养,信仰信念就难以深沉而执着”。[7]因此,新时代大学生涵养精神首先要以三大文化为精神之源,从中汲取营养,启迪智慧、滋养精神。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民为邦本、心怀家国、革弊改革、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品质;从革命文化中汲取中国共产党人坚定信念、不怕牺牲、攻坚克难、斗争到底的革命精神。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文化精神和文化样态不断创新,铸就了雷锋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改革开放精神、航天精神、奥运精神、抗震救灾精神,以及此次抗疫精神,这些伴随经济社会发展而内涵不断丰富的精神文化成为滋养大学生精神的沃土。其次,要以高雅的校园文化滋养大学生精神世界。校园文化具有教育、引导、激励和凝聚功能,富有特色和内涵的大学精神、定位准确的办学理念、精炼有情怀的校训校歌以及优良的大学校风是大学生增长知识、完善个性、厚植精神、润育心灵的文化沃土。要努力构建高雅优良的校园文化,不断丰富校园文化生态,为新时代大学生涵养精神提供丰沛的文化养料。
(三)在实践锻炼中熔铸精神,促使精神弘扬笃行
精神能够助力实践,转化为实践的内在动力,实践也能熔铸精神,促使精神弘扬笃行。涵育大学生精神,要在现实中确认精神的价值,在实践中熔铸精神使之成为内在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一种精神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大学生生活学习,让他们在实践中感知、领悟,这样它才能走入学生内心,引起强烈的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促使精神从认同到笃行。首先,要在专业实践中熔铸精神。新时代大学生要亲身参加专业实习、见习等实践活动,才能真切体悟专业内蕴的职业精神、敬业态度和责任使命,激发爱岗敬业、责任担当的思想意识。其次,要在志愿服务中熔铸精神。近年来,志愿服务精神和理念深入人心,成为涵养文明风尚、推动社会治理的有力途径。大学生投身志愿服务活动,有利于涵养热心公益、扶危济困、奉献社会的精神品质,有利于大学生坚定为国家社会建功立业的理想追求。最后,要在创新创业中熔铸精神。中国梦的实现需要无数具有创新精神的大学生开创伟大事业,创新创业是时代主题,也是新时代大学生投身实践锻炼,熔铸精神的重要途径。大学生要积极投身创新创业实践,在实践锻炼中激发创新精神,培养创业意识,熔铸梦想精神和奋斗精神。
(四)在环境浸润中化育精神,创设精神氛围空间
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8]大学生的情感心理和精神品质尚不完善,良好的环境能浸润心灵、化育精神,促进大学生完善人格健康成长,不良的环境会对大学生精神空间带来负面影响,要努力为大学生创设化育精神的良好氛围。首先,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努力培育优良家教家风,通过家长以身示范、情感沟通、谈心引导等柔性化方式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和精神品质。其次,构建良好的校园环境。大学校园的各类建筑物、场馆、道路、雕塑、横幅广告等具有潜隐的精神元素,蕴含隐性育人功能,校园绿化、美化也为大学生精神成长提供舒适的物化环境;师生精神面貌、情感态度、校风学风、校园制度以及人际关系等精神环境对大学生精神涵育也有重要影响。要加强校园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建设,创设共具美好生态和人文底蕴的校园环境,以促进大学生精神世界完整而健康。最后,建设良好的社会环境。要加大宣传和落实《新时代爱国主义实施纲要》《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等重要政策法规,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弘扬,加大对英雄人物、时代先锋、模范榜样精神品质的推介报道,形成主流推崇、大众认可、广泛传播的舆论正能量;要敢于批判不良行为和思潮舆论,旗帜鲜明表明立场,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为当代大学生涵育精神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