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治理视域下高校学生组织建设的价值意蕴*

2020-03-16王帅

高校辅导员 2020年5期
关键词:高校学生思想教育

王帅

(中山大学化学学院,广东广州,510275)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聚焦“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主题,指出要“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建立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制机制”,[1]突显教育领域治理现代化的重大意义和迫切需要。着眼培养新时代肩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的时代新人,高校学生组织既是完善学校治理的重要对象,又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依托和载体。从治理视域下深化高校学生组织建设发展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高校学生组织发展历程及其治理的现实命题

高校学生组织一般指按照一定的宗旨条件和程序组成的集合,具有自己的规章制度、特定的目标,有自己的权力执行机构,并拥有一定的物质设施。[2]高校中正式的学生组织需经过学生管理部门备案,并在学校党委领导、团委指导下依照相关规定开展具体活动,是有明确发展目标、规章制度和组织规范的学生单元。正式学生组织的成员具有一定的规模,承担相应的权利义务,并形成比较明确的组织分工,例如学生会、学生社团、学生党团组织、学生班级组织等等。[3]学生非正式组织主要指未经相关学生管理部门批准成立,仅基于相同的兴趣爱好或共同利益、某种群缘关系而成立的学生组织,例如学生竞赛团队、创业团队等。鉴于学生党团组织和班级组织是党团工作和教学工作向基层单元的延伸,本文所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学生会和学生社团组织。

(一)我国高校学生组织发展的历史回顾

高校学生组织治理具有一定的历史实践基础,回溯1949年以来我国高校学生组织发展的历史,高校学生组织建设主要受当时政治环境、经济因素、文化氛围等社会宏观因素影响,以及高校改革发展政策的牵引。

新中国成立以前,大学生在动荡时局下探索民族独立的出路,高校学生组织更迭频繁,学生组织成员的思想反复变化。新中国成立之初,人民政府逐步接管了旧时期大学及教会学校,对高校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党领导下的革命青年学生组织在高校获得了合法地位。这一阶段学生组织的主要任务是协助党团组织在学生中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各高校陆续开展了对各类学生组织的清理与整顿,并新建了许多学生社团。“文革”期间,高校学生工作也受到冲击,学生社团数量急剧减少,发展几乎停滞。1977年恢复高考后,高等学校的各项工作逐步恢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发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总动员,作为知识文化前沿的高等学校,各类学生组织也应运而生,学生参与的热情高,学生社团种类繁多。到1981年9月,全国已有27个省、市、自治区建立了学生联合会,全国675所高等学校基本上都已恢复了学生会工作。[4]学生组织成为学校学生工作的有力助手。进入90年代,随着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繁荣,学生组织活动异彩纷呈。1990年,原国家教委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明确规定了高校学生组织需要服从学校的管理和指导。学生组织成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重要载体。进入21世纪,我国高校的扩招给学生组织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空间。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印发,指出要“发挥共青团和学生组织作用,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学生组织尤其是社团的类型和数量快速上升,学术科技类、文体艺术类、理论学习类、公益服务类等学生社团分类布局初具。学生组织在繁荣校园文化、参与高校治理、服务社会发展等方面的作用也得到进一步发挥。党的十八大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一步加强,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等进一步强调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目标使命。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印发的《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的要求,突出基础制度创新和组织活力提升,为高校学生组织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高校学生组织治理的现实命题

在政治学视野中,“治理”一词是“治国理政”的简称,主要是一种国家事务的管理方式。在历史演进过程中,适应时代环境的发展更新,国家事务经历了统治-管理-治理的方式变化。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来,教育领域的多种治理开始全面启动。2020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5]这突显出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的一项目标任务就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决定》也强调要“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建立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制机制”。高校学生组织既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又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因此,在治理现代化视域和背景下,提升高校学生组织的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是推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现实命题。

1.突出目标导向,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育人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创新是高校的基本功能,育人这一属性是高校区别于社会其他机构团体的重要特征。高校学生组织是学生的集合体,人才培养自然是学生组织治理的题中之义。当学生组织治理目标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度契合,并随着人才培养阶段演变而进行动态调整时,学生组织的发展才能在健康正确的轨道上行进,才有可能充分发挥学生组织育人的功能,形成思想政治工作的合力。如果学生组织治理目标偏离了人才培养的中心环节,学生组织治理就如同无源之水、无根之木,甚至还可能与高校教育培养的目标背道而驰。

2.突出问题导向,补短板堵漏洞完善治理机制

除了育人目标,高校学生组织治理还具有一定的现实问题根源。在近年来学生组织发展实际中,不时出现价值取向扭曲、学生干部队伍素质良莠不齐、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作风问题等反面案例,经过互联网新媒体发酵造成了范围较广的不良社会影响,实际上暴露出学生组织治理机制中的短板和漏洞。治理机制既包括一定的价值理念,又涵盖一系列具体方法,从价值与方法两个纬度去构建有效的治理机制,是基于学生组织运行过程中问题化解的现实选择。因而,补短板、堵漏洞,优化资源环境、组织架构、运行模式、文化氛围相协调的治理机制,是提升学生组织治理现实水平的实现路径。

3.突出结果导向,以整体性治理提升教育实效

青年是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当代青年大学生呈现出思想多样性、差异性、选择性、独立性等特点,高校学生组织的治理任务也愈加复杂。高校既面临学生会、注册学生社团等正式学生组织的治理问题,也面临一些非正式的学生自组织的棘手问题。“碎片化”的问题如果仅用“碎片化”的手段,非但不能解决现实问题,还可能增加政策制度的复杂性和冲突性。因而,学生组织治理还需要有整体性思维,运用整合的思维理念和治理方式构建整体性治理模式。一方面要整合育人组织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要将各种棘手问题全面整合、协调起来,以期形成一种更加系统化、更具调动性和修复性的治理模式,从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和实效。

二、高校学生组织治理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时代价值

制度是治理的基础,高校学生组织治理在制度规范基础上,更加突显了人本性、参与性和时代性的特征。同时从治理视域审视高校学生组织,存在着思想引领实效、组织活力激发、组织文化涵育以及效能评估执行等关键问题。在处理好几对关系的前提下,学生组织治理对于新时代高校内部治理、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都具有积极意义。

(一)高校学生组织治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是思想引领力度与效度的问题。这不仅是学生组织治理面临的问题,也是高校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问题。对学生组织及其活动的政治性、思想性和价值性的把握,需要着力解决教育引导的“有效性”。“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政治性、科学性、人文性的高度统一,是具有文化底蕴、体现文化内涵的一项系统工程,因而也表现出强烈的渗透、融入、过程性特点”。[7]思想引领的功能发挥需要贯穿在学生组织治理的过程之中。如果学生组织成立之初的目标愿景中未体现方向性,那么在运行环节上就缺乏思想引领的抓手,容易出现具体运行过程中思想政治性弱化等问题。如何加强高校学生组织治理中的思想建设,使其以旗帜鲜明的立场、润物无声的方式贯穿于学生组织建设中,以契合学生成长发展的时代要求,是学生组织治理的首要问题。

二是组织管理规范与活力激发的问题。制度是治理的前提。制度规范是学生组织对外开展活动的行为准则,也是组织内部运行的基本依据。在高校学生组织治理中,制度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是重中之重,对制度规范的执行和监督是关键环节。对于大学生而言,制度规范和组织活力之间有一定张力,如果学生组织成员不能很好理解制度规范的适用性并严格执行,学生组织就难以良性运行发展。制度的设计除了约束性功能,还应充分考虑青年学生身心特点,将竞争性、公平性和激励性措施纳入其中,增强组织成员参与度和认同感。这里既涉及学校及部门的制度,也涉及学生组织内部的制度,要注意陷入避免“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困境。

三是组织文化延续与扬弃的问题。组织文化是组织发展的软实力,一个成熟的学生组织在长期以来的实践中积累下独有的精神文化,这种精神文化能够凝聚和激励团队成员。组织文化的力量不容忽视,学生组织成员流动性较大,轮转较快,组织文化往往成为组织之间相互区别的精神内核,也成为组织成员参与体验的重要来源。学生组织的文化是学生组织治理的重要部分,对组织文化的扬弃,体现了治理中的价值选择。对于积极向上、有助于组织健康发展、有助于成员思想成长的组织文化,应当予以继承和发扬;对于小圈子文化以及贵族化、泛娱乐化的一些组织文化,已不适应新时代的价值导向和要求,应当及时进行澄清,避免“代际”传递,从而使学生组织发展保持正向生机活力。

四是效能评估的主导与主体问题。学生组织的效能评估,要立足于人才培养这一核心。无论是学校治理中对学生组织的改革创新,还是学生组织的自我革新,都应围绕和服务于人才培养。从目标管理、过程管理、成果管理等方面对学生组织进行全过程评估,充分考量学生组织在思想性、学术性、发展性、服务性等方面对学生群体的作用,有针对性地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不断提升学生组织教育引领的能力;同时重视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融入的内生动力,实现在目标层次和实践层次上的自觉统一。

(二)高校学生组织治理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治理和管理一字之差,体现的是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施策。”[8]治理不仅体现为一种管理的机制,还体现了一种整体性思维和人本精神。高校学生组织治理在新时代具有独特功能,它既是高校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大学生自我淬炼成长的关键平台,助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价值的发挥。

第一,学生组织治理是现代大学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治理可划分为以政府为主导的高校外部治理和以高校自身为主导的高校内部治理。高校内部的学术权利、行政权利、政治权利和民主权利等在多种治理主体中进行适当分配,进而共同致力于大学目标和理念的实现。这里的主体应包括高校全体师生员工。学生组织治理是高校治理的应然组成部分。一方面,大学生作为高校内部数量庞大的人员群体,高校治理的环节、内容、措施离不开学生参与,学生组织参与高校治理也是治理权利共享的体现。高校现代化治理之路需要从内部治理着手,走民主法制治理之路,充分吸收师生员工参与到治理环节中。另一方面,大学生是高校教育管理服务的对象,高校治理的目标与学生发展的目标具有内在关联和一致性,都需要围绕人才培养这一中心。因而,构建和完善高校学生组织治理结构,着力解决学生组织治理中的关键问题,持续优化人才培养的路径措施,对于优化高校治理、实现高校治理的发展性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学生组织治理是学生全面发展、成长成才的内在需要。实践是认知的来源,大学生通过亲身参与,能够从组织治理的实践体验中提升认知水平,进而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学生组织是校园中学生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平台,组织架构的建立、组织文化的形成、管理规范的制定和执行、活动的策划设计与落地,学生组织的运行无不体现了大学生进行自我探索与完善的过程。在学生组织治理的实践中,学生成员的价值得以体现、能力得到肯定,对自我同一性的认知得到发展,获得感进一步增强。同时,多种方式的治理参与使大学生得到更多与外界交流学习的机会。在面对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结合,促进知行合一;在人际沟通和冲突处理的过程中,锻炼协调沟通能力,促进组织的良性运作;在资源环境的竞争过程中,提升综合素质能力,促进对政策理论的学习理解和运用。总之,学生组织治理契合了大学生全面发展和自身现代化的需求,也在过程中提升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集体荣誉感和综合素质能力,长远来看为大学生适应社会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打下基础。

第三,学生组织治理是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发展的重要环节。从价值层面上看,高校学生组织治理的目标在于“立德树人”,这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根本属性决定的。组织治理“立什么德”和“树什么人”,归根到底是要回答高校“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思想政治教育“三问”。学生组织治理的价值导向正需要回归和回应这一根本性问题,需要把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其中,把涵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为己任。从方法层面上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教学、文化育人、社会实践、榜样示范、研究传播等方面的具体实践活动,都有学生组织参与并发挥积极作用的广阔空间。学生组织既可以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助参与者,又能从育人的过程中淬炼思想提升自我,达到育人育己的目的。由此看来,学生组织治理也是推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着力点。

三、以治理现代化推进高校学生组织建设的实践进路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系统构建了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体制机制,其中蕴含的治理理念、系统思维、创新方式,为推进高校学生组织建设、提升学生组织治理实效提供了重要指导。新时代高校学生组织建设要坚持党的领导,以理论和文化为支撑,以师生的动力激发为着力点,推进高校学生组织的现代化。

(一)坚持党对高校学生组织的领导,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9]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我们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开放的实践中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一系列重大理论成果,这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重视和加强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青年大学生,当前尤为重要的是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从中找到精神动力和思想方法,使高校学生组织成为学习、研究、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坚强阵地。坚持党对高校学生组织的领导,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党委领导、团委指导的管理机制,将党、团组织建立和覆盖到所有学生组织上,形成一体化的学生组织治理模式。进一步发挥学生党员、团员的示范引领作用,引导广大青年大学生听党话、跟党走,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的来说,办好中国的事关键在党,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这是国家治理的首要原则,更是改进高校学生组织治理的必然要求。

(二)挖掘学生组织制度的价值内涵,涵育健康向上的组织文化

构建和完善学生组织治理的制度体系,需要从顶层设计、运行管理、评估监督、行为规范、激励与惩戒等具体方面提供范式程序,并融入价值文化。制度规范约束了学生组织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以及如何去做的问题,价值文化则回应了学生组织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以及为什么去做的问题。而制度体系的构建绝非一日之功,需要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完善,这里既包括学校层面的学生组织制度,也包括学生组织内部的规定。制度本身蕴含价值导向和文化功能,体现了群体的意志与取向,如果说制度执行是“硬约束”,那么制度文化则是一种“软实力”。在学生组织治理的制度体系中,约束性规范是路径,文化价值的认同才是目标。只有对组织文化认同,才能真正落实制度规范从而实现制度设计的目的。一方面,制度体系要充分体现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学校的具体要求;另一方面,制度体系的构建完善要给予学生参与和充分表达的途径。在制度体系的持续完善中,形成分工协作、团结互助、协同发展的良好氛围,厚植集体主义观念,这对于学生组织的健康发展和学生个人的成长具有重要价值。

(三)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激发学生组织内在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立足基本国情,遵循教育规律,坚持改革创新,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养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0]学生组织治理应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开展活动,充分激发学生组织的内在活力。一是注重开展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统一。学生组织治理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共同参与、开展教育和进行自我教育的过程,也应该从调动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主动性着手,激发其需求和兴趣。“当对教育与自我教育的需求与渴望被激发出来的时候,大学生主动的求知热情就能与我们有计划有步骤的教育灌输相遇,从而实现震撼心灵、‘直指内心’的教学实践”。[11]二是注重资源配置竞争性与公平性的统一。学生组织的资源包括其运行所必需的财力、物力、人力以及政策,涵盖了组织运作所必需的各方面条件。在高校进行资源配置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公平性,以保障各个学生组织的平等参与;又要考虑竞争性,以营造优胜劣汰、奖惩分明的学生组织外部环境。高校政策资源的“指挥棒”对于激发学生组织活力具有显著作用。

(四)加强人力资源建设,发挥教师专业化力量和朋辈榜样作用

学生组织中的“人”是治理的关键因素。从目前高校的现状来看,学生组织基本配备有指导教师,一般由高校共青团干部、辅导员和专业教师担任。指导教师的思想状况、素质能力和指导效果,极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组织建设发展的状况。配齐建强学生组织指导教师队伍,应着力提高教师的各方面素养。一是政治素质过硬。指导教师与学生组织成员面对面接触最多,其政治素质过硬,就能够敏锐把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机,为学生组织成员释疑解惑,增强思想引导的有效性。二是专业能力过硬。指导教师专业过硬能够在学生组织中树立“威信”,特别对一些艺术类、体育类、学术类、科技类等有学科背景的学生组织而言,专业过硬的指导教师更能够通过专业指导引领学生,在互相信任的基础上进而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素。同时,要加强对学生组织中的学生骨干培养,发挥朋辈榜样的示范作用。选拔学有余力、素质全面的学生在学生组织中承担主要工作,在工作中体现优良作风,成为广大学生的表率。从思想建设、道德建设和能力建设等方面加强培训,不断强化学生干部的责任意识和奉献意识,源源不断地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和责任担任的新时代大学生。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思想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题解教育『三问』
思想与“剑”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