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治理视角的反思与创新*

2020-03-16徐阳

高校辅导员 2020年5期
关键词:现代化育人思政

徐阳

(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杭州310058;复旦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上海200433)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指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1]这意味着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就是进一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一个国家的制度建设和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教育领域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体现为各类教育体制、政策法规和教育管理制度是否能够紧密相连、相互协调、有效执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正是国家治理体系在教育领域里的重要载体,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和国民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治理体系,推进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治理现代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新要求

《决定》提出了十三条“坚持与完善”,其中第七条“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中指出:“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建立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制机制。”[2]应该说,构建高校思政工作体系和育人体制机制是完善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社会治理体系、治理理论不断取得进展突破,思政工作体系建设也经历了一个探索改进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3]提出了育人过程中需要各类育人要素参与的理念。随后发布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也提到,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用中央文件形式强化了“三全育人”这一概念。2017年全国高校思政会召开一周年之际,教育部又发布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探索从“三全育人”具象化到“十大育人”要素为核心的体系构建。之后教育部在全国多所高校积极开展“三全育人”试点工作,构建思政工作体系的探索初现成效。2020年4月,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从顶层设计的角度对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作出了整体部署和安排,在原有“十大育人”要素的基础上,既有继承,又有创新发展。总的来看,《意见》的实施将推动高校思政工作体系不断完善和思想政治工作质量全面提升,这也充分体现出对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的新要求。因此,高校要全面提升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新型思想政治工作质量,奋力开创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使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真正落到实处,就必须加快构建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新型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将治理现代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方位、全过程。具体而言,探索构建治理现代化视角下的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把握好整体性与多样性之间的关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上强调了“四个治理”,要“加强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4]其中系统治理是治理现代化的重中之重。治理现代化的思维理念是秉持整体性和系统性,强调的是系统性、整体性和全面性的现代化。从宏观层面来看,系统性强调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从微观层面而言,系统性是探索协同联动创新社会治理机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也是如此。众所周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繁杂的系统工程,是多种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的有机整体,因此,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必须强调整体性、系统性,要通过加强和完善顶层设计、科学规划和统筹安排,来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治理体系。但同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有着多样性和个性化诉求。“00后”大学生有着鲜明的个性特点和时代烙印。全球化、持续性的开放政策、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同时,也使得不同思想文化交锋愈发激烈、各类思潮不断涌入,对大学生的影响尤为明显。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需要兼顾到每一位受众个体的发展需要,在把握好整体性的同时,在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设置、内容需求、方法选择上要符合社会发展的外在需求。

其次,要把握好理论性与实践性之间的关系。治理现代化是我们党推动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发展的重要体现,同时又在实践层面上对国家社会治理体系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规律。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5]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如何把经验系统化理论化是亟需破解的难题。要不断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来提升思政工作的科学性与专业性。一方面,我们要坚持在纷繁复杂的现实问题中深化理论研究,加强对党的创新理论的研究阐释,积极做到入耳入脑入心,对于学生关心的理论问题和思想困惑要及时给予答疑释惑和引领指导。另一方面,我们要坚持通过理论来指导实践,在新的实践中研究新问题、总结新经验,从而实现理论的新发展。

最后,要把握好继承性与创新性之间的关系。治理现代化是一种改革发展的历程。这种历程既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延续与传承;又是一个跃迁的过程,需要变革与创新。这就要求我们既要更好发挥传统治理优势,又要不断创造新的治理优势,要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去广泛学习借鉴,在此基础上发展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形成的优良传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这几十年来也探索出了不少好经验好方法。1984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正式诞生,整整三十六年的建设成果为我们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学理支撑。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从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利益格局、交往沟通等方面冲击着高校的固有治理模式和思政教育传统,也呼唤着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改革发展和创新突破。在此重要时间节点,要沿用好办法、改进老办法、探索新办法,在保持思政教育优良传统的同时,坚持在创新中吸收借鉴、在继承中加以创新,把握好两者的平衡关系尤为重要。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要体现“中国之治”

中国之治是指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形成的中国治理体制和中国治理道路。它的实质是国家治理的内在规律和道理。因此,要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体现“中国之治”,就必须让大学生接受和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涵,构建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价值导向的话语体系,从而向大学生传递国家治理的内在规律。

首先,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要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思想政治教育治理实践的创新发展,要深刻把握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内在优势,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将这些优势转化为自身的治理效能,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和中国智慧。”[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也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高校的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关键就是坚持党的领导。因此,坚持党的领导是高校开展一切工作和活动的行动指南。高校必须将党的领导贯彻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方面面,确保自身始终成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党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体现在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组织动员、执行力强的独特优势;体现在最大限度整合思想政治教育各类资源、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独特优势;体现在党的全面领导下充分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鼓励各类主体共同参与到学校治理活动中去,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党的领导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现代化的根本保障。

其次,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要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治理效能。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要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7]制度优势需要通过治理效能来实现和彰显,思想政治教育的治理效能实质就是要通过加强政治引领,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政治起着引领、规范经济与社会发展方向、发展性质、发展路径的重要作用。通过广泛开展党的基本路线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四史”专题教育,依托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主题教育活动,推进完善“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献给祖国”“青春告白祖国”“奋斗的我最美的国”等爱国主义教育品牌,推动校内外形成全方位协同联动的工作体系。要引导学生进一步在学通弄懂做实上下工夫,全面加强思想引领,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向深入。要构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长效机制,深入推进“报国成才我奋斗”教育实践活动长效机制建设,从而能够巩固我国社会的共同思想基础,规范学生的政治取向和政治行为,协调社会政治关系,抵制、批判各种错误思潮。要引导广大学生把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起来,将爱国热情与报国行动有机结合,砥砺爱国之志、弘扬爱国之情、实践报国之志,增强学生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最后,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要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才培养。治理现代化还在于培养公民主动参与治理的意识和能力。公民是创新社会治理的主体之一,对于大学生思政教育而言,最终立足点还是在“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上。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多次对高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我们的高等教育不仅要培养出有本领、能够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创新人才,还要使其具备肩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的担当意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具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能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不断奋斗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目标的提出,正是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才培养目标紧密结合的产物。这既是历史赋予高校的光荣使命,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更是决定中华民族能否实现伟大复兴的关键因素。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才培养的关系是我国高校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关系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立足基本国情,遵循教育规律,坚持改革创新,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8]这也很好说明了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才培养在高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过程中相互依存、共生发展的关系。从辩证角度来看,高校是未来社会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而思想政治教育则为人才的生存发展提供了思想保证和政治基础。新时代人才培养需要经过思想政治教育的打磨锻造,从而成为适应我国社会发展需要的人。

三、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实践路径

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有着完善的体制机制建设。要通过不断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体系、治理体系、队伍体系、评价体系、协同体系,让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更加符合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向科学化、专业化、精准化方向发展。

第一,要构建以立德树人为目标的思政理论体系。人类社会每一次进步与发展,都离不开思想理论的发展创新。“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理论武装的重要途径就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9]思想政治教育就要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引领师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一种说理性教育,必须具有理论深度,用理论揭示规律。治理理论本身就是一种创新理论,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而言,要将治理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规律相结合,以立德树人为目标,构建一种全新思政教育治理理论。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层面的治理理论不断推陈出新,高校思政工作的治理理论也在充分探索发展,这些都是相辅相成的。

第二,要匹配以科学有效为导向的思政管理体系。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对于科学有效、合理规范的体制机制有着更高的要求。要通过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体系,来理解和展现国家制度与国家治理体系的优势。对高校当前的任务而言,建立健全高校全员、全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体制机制是高校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点。要通过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育人优势,完善领导体制、建立责任体系、健全检查制度,一体化构建领导坚强、责任清晰、保障有力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导体制和管理机制,从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治理体系。

第三,要加强以素质提升为核心的思政队伍体系。高校思政队伍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稳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关键资源。[10]要着眼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以质量提升为核心,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为建设重点,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为重要依托,探索高校思政队伍培养和发展规律,关注高校思政队伍成员自身发展的实际需求,满足其全面发展的现代化价值诉求。一方面,要重视对思政队伍自身素质能力的提升和培养,增强队伍建设的新思维、时代感,加强对于辅导员基础素质、核心素质的培训,确保这支队伍始终“可靠”,能打硬仗。另一方面,要从教育对象的变化中找差距,从上级要求的变化中找差距,不断促进思政队伍的素质提升和能力发展,从而加强思政工作的针对性、精准性和有效性。

第四,要完善以效能评价为导向的思政评价体系。治理现代化强调突出治理效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评价体系要以效能评价为主要导向,通过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评价工作的整体目标、体系机制、原则方法的科学优化,建立动态性的高校思政队伍整体效能评价体系。要从时代的变化发展实际出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使用现代化的评价方式、方法、手段来考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实践中,在保证评价体系的政治导向的同时,要着力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特点与各学科方式方法的交叉融合,将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管理科学统计等学科方法所倡导的科学的指标体系引入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中。同时,加强长效机制建设,在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理论研究的深化和实践工作的推动中形成一种累进和改进的机制,从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治理体系的长效化发展。

第五,要构建以多种参与为目标的工作协同体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单单是思政工作者或学生工作部门的事情,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和治理机制建设,必须在协同和创新上下功夫,才能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一方面,要优化内部治理结构,积极推动构建协同育人机制。全面统筹高校开展立德树人教育教学各环节、人才培养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和力量,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十大育人”体系。要围绕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构建学校“党政协同、部门院系协同、校内校外协同”的整体协同育人格局。要充分激发大学生作为主体参与校园公共事务的热情,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积极拓宽学生参与校园治理的渠道、平台,提升学生、学生组织参与校园治理的能力,实现学校与学生的共同成长。另一方面,还要积极构建学校、社会、家庭等外部的循环体系,不断调动开发新的育人资源,拓展校外学生思政教育的育人图谱,建立共享共商共建的资源平台,促使外部资源能够反哺高校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并提供有效的机制保障。

猜你喜欢

现代化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边疆治理现代化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