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文化育人的内涵解析*

2020-03-16吴琼

高校辅导员 2020年5期
关键词:价值观育人特色

吴琼

(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044)

文化育人即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它是通过多种文化形式或载体将教育内容融于其中,使人在文化氛围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感染的教育方式。文化育人是一个包含着以何种文化育人、如何育人以及育成什么样的人等要素的系统过程,它能促使人实现自身的社会化,推动人从孤立、片面的状态走向完整、自由的状态,是社会化和个性化相统一的过程。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文化育人就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潜移默化”的育人方式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方式。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高校文化育人的主要内容

文化是人创造的产物,其一经产生就深刻地影响着人,是“人化”与“化人”的统一。文化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有先进科学文化也有消极落后文化,有主流文化也有非主流文化。不同的文化培育不同的人,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无不受到各种文化的影响。在文化多样化的环境中,高校育人工作应根据时代特征与青年学生特点,选取既适应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符合时代发展潮流,又满足大学生发展需求的教育内容来培育当代大学生。这种教育内容既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文化也区别于封建落后文化,是体现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种文化形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又面向世界,经过了历史的积淀和人民的选择,能够给大学生以精神滋养和思想洗礼。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育人文化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系统的理论体系,它科学揭示了自然界、社会以及人类思维的发展规律,是人类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马克思主义已经在实践中同中国共产党的命运、中国人民的命运、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其科学性和真理性在我国得到了充分检验,其人民性和实践性在我国得到了充分贯彻,其开放性和时代性在我国得到了充分彰显。[1]马克思主义不是僵化不变的理论教条,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与时俱进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使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马克思主义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具有理论上的彻底性和实践上的指导性,既为在理论上说服引导大学生提供了可能性,又为大学生科学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方法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创造的精神财富,它符合中国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具有社会主义性质和人民性,是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精神支柱。高校承担着巩固马克思主义主导地位、传播主流意识形态、为党和国家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职责,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为育人的重要内容,才能引导大学生群体积极传承发展中华文化、崇德向善,实现高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包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育人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2]这三种文化形式丰富了高校文化育人内容,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文化资源与养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绵至今,其丰厚的思想文化积淀,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思想、“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包容进取精神、“达则兼济天下”的济世情怀,都是引导大学生崇德向善的精神财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仍然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是培育和增强大学生文化自觉与自信的源头活水。革命文化形成于中国革命、建设实践,在时代发展中又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和表现方式,其所蕴含的伟大革命精神和坚定的理想信念,不仅是战争时代人民的思想武器,也为新时代大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注入了精神动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以为人民和为社会主义服务为根本,承担着新时代培育新人的文化使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忘本来也积极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在与不同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中,合理吸收借鉴世界优秀文化成果,不断丰富着育人内容和形式,开拓文化育人的新境界。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精髓的育人文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是全国人民共同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共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守我们的价值体系,坚守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发挥文化的作用。”[3]高校文化育人的实质就是用主流价值观培育大学生,育人文化如果脱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不能发挥其引导人、凝聚人的作用,也会背离高等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4]的方向和要求。高校的根本任务在于立德树人,即立社会主义之德、树社会主义之人。“立德”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5]“树人”在当前是树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价值观培育以文化为载体可以更好地实现树人目标,文化育人活动正是通过文以载道的方式,使大学生在文化熏陶中自觉认同并践行主流价值观的过程。文化育人本质上是特定阶级或集团用某种特定文化对人们进行文化建构的活动,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思想和精神层面质的规定性。高校文化育人正是用这种特定的价值观对大学生进行文化建构,使大学生掌握明辨是非的价值标准与分析工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与吸引力,才能抵制西方价值观渗透,引领与整合社会价值观念体系,坚定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增强大学生的价值观自信和文化自信,并在此基础上升华为对中国道路、理论和制度的自信。

二、“潜移默化”是高校文化育人的重要方式

“育”是连接“文化”与“人”的桥梁和纽带,没有“育”的连接,“文化”与“人”就处于各自独立的状态,无法实现“人”与“文化”的相互作用,也就无法实现育人目标。《颜氏家训·慕贤》曾提出:“人在少年,神情未定,所与款狎,熏渍陶染,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移暗化,自然似之。”[6]潜移暗化即潜移默化。“潜”是不知不觉,“暗”是悄无声息,是高校文化育人的重要方式。高校文化育人不是追求表面的敲锣打鼓,而是通过随风潜入、润物无声的教育形式,在久久为功过程中达到育人于无形的效果。校园是大学生生活的场域,只有将主流文化传播与校园生活相融合,注重依托校园文化环境、文化活动以及校园媒体进行文化育人,才能在长期日积月累的育人过程中完成立德树人的任务。

(一)高校文化育人注重寓教于校园文化环境

文化育人总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进行的,育人能否取得良好效果也与育人环境密切相关。高校文化育人正是将主流文化寓于校园文化环境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于学校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中,让大学生在积极向上的文化环境中受到陶冶与熏陶,自觉认同主流文化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达到“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的教育效果。校园文化环境是由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共同营造出来的。在物质文化建设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融入校园建筑、人文景观或者宣传栏等物质形态,营造富有主流文化气息的物质文化环境,通过对大学生感官上的触动达到心灵上的感化,产生耳濡目染的育人效果。在精神文化建设中,主流文化以无形无声的方式融入到大学生日常生活,通过对校园积极文化的引导和对消极文化的限制与批判,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成长成才环境。如通过校史教育、校训标识教育、校歌传颂、大学精神讨论等形式,增强大学生对于大学文化的认同并在主流文化熏陶中提升思想道德境界。在制度文化建设方面,大学制度体现了高校的办学理念与价值取向,高校通过制定校规校纪、规章制度规范和塑造人们的行为习惯和共同行为准则,引导大学生做出正确的行为选择,使其与社会主流价值观念同向同行,发挥制度建设的规范制约与引导功能。通过大学制度文化建设,不仅可以培育师生规范的行为方式和良好的文明习惯,还有助于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及和谐的校园氛围,为培养优良的学风教风校风奠定坚实的制度文化基础。

(二)高校文化育人注重寓教于校园文化活动

高校要将教育与文化活动相结合,通过多样化的文化活动使大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正确思想与价值观的引导。新时代校园环境面临着新变化,仅靠传统的课堂理论讲授方式已不足以适应时代发展和学生需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7]校园文化活动贴近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不同于理论知识的理性与单调,能增强学生的切身体验,减少大学生的抵触情绪。精心设计的文化活动以动态文化的形式传递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寓教于乐使大学生在春风化雨中受到影响,不知不觉中将主流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利用校园文化活动开展育人工作,既坚持了教育的思想性、价值性,又不失趣味性、生动性,既满足了大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又能够让其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影响,增强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知认同,弥补课堂教育的局限性。校园文化活动是文化育人的重要载体,通过参与活动,学生能够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丰富知识、陶冶情操、锻炼意志、发展能力、构建健康人格,从而达到知情意行的有机统一。

(三)文化育人注重寓教于校园媒体

校园媒体不仅是高校做好思想文化宣传工作的重要载体,也是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高校文化育人离不开发挥校园媒体的积极作用,校园媒体包括以校报校刊、校园广播电视台为主的传统媒体和以网络为依托的各类新媒体,如校园网、官方微信、微博等。传统媒体主要以文字信息等形式呈现主流文化内容,在时空上具有局限性,影响力和受众面日益缩小。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新媒体以生动形象的视听、交互模式受到大学生追捧,日益成为高校文化育人的主要媒介。据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0年6月,我国网民中的学生群体最多,占比达23.7%。[8]新时代大学生是网络社会的原住民,网络化生存是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方式。因此,谁能够抢先占领网络阵地,谁就能够在育人工作中占有先机。高校要注重将主流文化融入新媒体,形成全媒体文化育人场域。在空间维度上,发挥网络新媒体受众面广、影响范围大的优势,与校园文化环境相结合,有助于扩大主流文化在高校的传播范围,形成主流文化无处不在的育人场域。在时间维度上,网络新媒体对信息的传播具有即时、保存持久等特点,打破了传统媒体的局限性,保障了主流文化育人的持续性,营造出主流文化无时不有的育人氛围。校园媒体易于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媒体技术相融合,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校园内构建多终端、覆盖全校、辐射社会的融媒体平台,能够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发展的成就鼓舞人,以先进的榜样教育人,是发挥主流文化隐性育人的重要途径。

三、“时代新人”是高校文化育人的目标

文化育人最终目标是指向“人”,离开了人的成长与发展,文化育人过程就失去了意义。育人目标具有政治性和时代性,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的,并根据社会发展需要提出阶段性或长远性的育人目标。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新时代高校文化育人指明了发展目标与方向。大学生是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命的生力军,要担负起时代使命,就必须具备一定的素质要求,而这些素质的形成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涵养培育。

(一)培育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9]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都需要新时代青年具备坚定的理想信念、高超的能力本领以及强烈的担当意识。这些品质和人格的塑造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对大学生的滋养和教化。有理想,即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理想信念坚定,就能抵制“西方宪政”“普世价值”“历史虚无主义”等不良思想和文化的影响,不为各种错误思潮所左右,不为各种干扰所动摇,不为各种诱惑所迷惑,在各种思潮的激荡中保持文化定力,坚守住社会主义阵地。革命文化中蕴含着革命先烈坚定的理想信念,大学生通过革命文化的浸润,可以坚定“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崇高信念并努力将理想变为现实。有本领,即掌握真才实学,具备实现中国梦的能力和才干,其中包括渊博的文化知识和创新创造能力,而文化育人过程正是丰富大学生文化知识和培养创新创造能力的过程。有担当,即具备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决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完成的,需要大学生具备强烈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敢于迎接挑战,做文化自觉的倡导者、文化多样化的推动者、文化创新的实践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民族奋斗的结晶,见证着无数先烈英雄不负时代使命的担当精神,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群体的担当意识和责任感。

(二)培育具有“四个自信”的时代新人

青年自信则国家自信,青年一代具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能够确保当代中国发展的稳定性与持续性,为国家和民族的战略长远发展提供动力、激发活力。当前,西方国家凭借自身的某些优势试图削弱大学生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自信,阻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青年大学生作为担负民族复兴重任的生力军,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处于可塑与形成阶段,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可以涵养中华民族尤其是青年大学生的根与魂,可以为其成长提供持续动力、正确方向、坚定立场。教育者要把知识传授和价值引导结合起来,把文化产品创造与文化环境营造结合起来,注重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人,用革命文化熏陶人,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哺育人。大学生既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又要从红色革命文化中获得智慧滋养和精神砥砺。文化自信的培养是高校文化育人的重要目标。“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0]文化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价值基础和精神支撑,道路、理论和制度的确立都能在文化中找到根源。文化育人就是让大学生在接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过程中逐渐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在育人过程中发挥文化的独特力量,不断提振、激励青年学生,使大学生不断调整个人的人生发展规划,让个人的成长与发展需要同党和国家的发展需求同频共振,并在此基础上筑牢大学生对中国道路、理论和制度的自信基石。

(三)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11]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则是新时代对于人才素质定位的新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目标任务。“德智体美劳”中德居于首位,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立德可以保证人才发展的方向。文化育人最重要的就是培育大学生的思想德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特别是优秀传统文化中富含丰富的德育资源,可以激发大学生认同中华美德并付诸实践行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精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是培养时代新人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与价值追求。文化育人过程中,通过文化体育活动的开展,引导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增强体质、健全人格、享受乐趣;通过举办校园艺术活动,贯彻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和人文追求。参与校园文化活动,也培养了大学生的劳动观念,教育引导学生尊重劳动、崇尚劳动,引导他们辛勤劳动、诚实劳动与创造性劳动。文化育人活动为大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与保障。

综上,高校文化育人就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主要内容,通过依托于校园文化环境、校园文化活动和校园媒体,推动主流文化融入校园生活,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使其自觉认同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成长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作者系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猜你喜欢

价值观育人特色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我的价值观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特色种植促增收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中医的特色
完美的特色党建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