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青年教育观:生成逻辑、价值旨归及实践理路*
2020-03-16郑敬斌许晓
郑敬斌 许晓
(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济南250100)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赓续党和国家事业的战略高度,多次寄语新时代青年,密切关注青年成长,深刻回答了培养什么样的青年、怎样培养青年等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形成了科学严谨、独具创新色彩的习近平青年教育理论体系,为新时代青年教育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当前,正确把握习近平青年教育观的生成逻辑,搞懂弄通其价值旨归,进而探寻其实践理路,对于做好新时代青年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习近平青年教育观的生成逻辑
习近平青年教育观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青年教育理论为思想源泉,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历史基因,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需要为现实考量,有着特定的生成逻辑。
(一)理论逻辑:传承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青年教育理论
习近平总书记在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青年教育理论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青年教育理论进行继承发展的过程中,对青年成长、青年教育和青年工作等问题进行了更加系统的阐述,形成了具有丰富内涵、鲜明特色的青年教育观。马克思恩格斯在深入接触工人阶级、参与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青年的社会历史作用,提出“最先进的工人完全了解,他们阶级的未来,从而也是人类的未来,完全取决于正在成长的工人一代的教育”,[1]从而明确了青年教育的重要性。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俄国各种矛盾不断激化、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的历史背景下,列宁进一步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青年教育理论,科学论述了青年的主要任务和青年组织的作用。他指出:“我们需要详细论述的问题,就是我们应当教给青年什么;真正想无愧于共产主义青年称号的青年应当怎样学习;以及应当如何培养青年,使他们能够彻底完成我们已经开始的事业。”[2]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改革开放等各个时期的实践活动中,结合中国青年工作的具体实际情况,形成了富有中国特色的青年教育观。毛泽东同志曾对青年人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3]他提出要加强对青年的全面教育,使其成为在德、智、体等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从而明确了青年的地位、作用及教育培养问题。邓小平同志高度重视青年,认为他们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未来和继承者,进而提出了“三个面向”的教育方针,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力求把青年培养为“四有”新人。江泽民同志十分关注青年的成长与成才,他结合青年的实际情况和时代发展要求,提出要加强青年的理想信念教育,使青年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接班人。胡锦涛同志指出:“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做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4]他主张坚持以青年为本,以青年的成长需要为立足点,坚持统筹兼顾的教育方法,促进青年实现德智体美全面健康发展。习近平同志正是在汲取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青年理论营养成分的基础上,运用治党治国的独特战略思维,高瞻远瞩地对新时代青年问题做了系统论述,进一步开辟了青年教育工作的新境界、新前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以及历代中国共产党人的青年教育理论富含时代性、社会性等特征,具有极高的理论价值,为习近平青年教育观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来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历史逻辑: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肥沃土壤
拥有五千多年丰厚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将每一个历史时期的优秀思想文化遗产凝聚起来并发扬光大,使中华文化绵延至今而从未间断,为时代的进步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思想道德资源。就内部向度而言,中华文化倡导慎独、慎初、慎微、慎欲精神,主张通过自省达到品格完善;就外部向度而言,中华文化强调内圣外王、知行合一,主张在“修身”的基础上,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国家和民族最深厚、最强大的文化软实力,具有永不褪色的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正是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结合青年的教育需要,形成了带有浓厚中华文化底蕴的青年教育观。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新时代中国青年要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善于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汲取道德滋养。”[5]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将其所包含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行为规范等文化元素贯穿于新时代青年教育工作的始终,以帮助青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不断提升自身道德素养。
(三)现实逻辑:立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需要
习近平青年教育观立足于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状况和发展需要,着眼于青年在思想觉悟、政治立场、道德品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对青年教育工作做出了重要指示,力求培养出为党和国家、为人民、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优秀青年。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各种思想观念、价值追求相互碰撞、相互摩擦,加上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不断进行文化渗透,导致青年在拓宽自身认知视野的同时,也极易受到各种不良信息的干扰,出现一些思想问题和不当行为。一方面,部分青年的理想信念出现不坚定的现象,他们对社会主义道路持消极态度,对共产主义理想持怀疑态度,思想防线不牢固,政治认同感降低。另一方面,部分青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偏差,他们追求拜金主义、奢靡之风,缺乏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在这种情况下,若不对他们加以教育和引导,就会严重影响到青年的身心健康成长,进而影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活力和动力。新时代,为了持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必须加大对青年的教育和培养力度,坚守青年的思想阵地,充分发挥青年在国家建设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二、习近平青年教育观的价值旨归
当前,我国正处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关键时期,面临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赢改革发展攻坚战的重要任务。这对青年的能力和使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青年人才队伍刻不容缓。习近平青年教育观立足时代特点,回应时代要求,进一步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青年教育观,对青年教育工作做出了更加全面、科学的论述和指导,具有鲜明的理论和实践意蕴,体现了明确的价值旨归。
(一)习近平青年教育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及青年教育问题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科学论述,强调做好青年教育工作是把我国建成教育强国的题中应有之义,并且基本确立了青年的教育方向、教育目标及教育路径,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纵观习近平青年教育观,其逻辑结构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把握。一是培养什么样的青年。对于这一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给出明确答案,即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拥护党的领导,能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为青年。二是怎样培养青年。对于这一问题,习近平总书记从各级党委和政府、共青团组织、高校和家庭等方面进行了多角度的回答,并强调了它们各自不同的教育主体作用,为新时代青年教育工作提供了科学的育人措施。三是为谁培养青年。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青年教育方向要与党和国家的发展任务相一致,培养出“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6]的优秀人才。全面理解把握习近平青年教育观的逻辑结构,不仅有利于深刻领会习近平青年教育观的价值导向和本质意蕴,而且对于深入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习近平青年教育观为高校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科学行动指南
青年是促进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的生力军,而高校则是培养青年成长成才的主阵地。因此,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教育效率和质量,有利于充分发挥高校立德树人、育人成才的作用,进而培养出为中国发展大势所需要的德才兼备的青年人才。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要成为锻造优秀青年的大熔炉。”[7]新时代,高校要想做到教学有方、提质有法、管理有道,成为培养优秀青年的模范之地,就必须牢牢把握习近平青年教育观,并以此为指导,将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实到位。高校更要以习近平青年教育观为教育教学行动指南。首先,要真正做到密切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在深入细致地了解青年学生的思想观念和精神需求的现实基础上,有的放矢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青年学生拥有充实的成长感和获得感;其次,要正确把握“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方法论要求,坚持发展变化的观点,在精准研判“事、时、势”的基础上,真正实现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化、进、新”。
(三)习近平青年教育观为实现青春梦与中国梦的有机统一指明了正确方向
梦想是激励人们拼搏奋斗、砥砺前行,实现未来美好期望的精神动力。青年时期是逐梦、筑梦的大好时期,广大青年只有将自己的青春梦与整个中华民族的梦想融为一体,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中放飞青春梦想,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共同愿景释放出强大的感召力、行动力,真正成为中国梦的实践者,不负国家和人民的期盼。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8]新时代,坚持以习近平青年教育观为指导,积极开展青年工作,这十分有利于用“中国梦”点燃“青春梦”,为青年点亮理想的灯,鞭策青年立鸿鹄之志,树立远大抱负,让增长本领、报效国家成为青春耀眼的光芒;有利于用“青春梦”托起“中国梦”,激励青年以艰苦奋斗擦亮青春底色,以脚踏实地凝聚青春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勇担当,撑起民族的一片天。
(四)习近平青年教育观为中国走向世界舞台中央提供了动力源泉
新时代,我国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不断调整国家战略部署,积极应对发展中的各种新机遇新要求新挑战,使中国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央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而青年则在这一历史趋势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第一,青年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重要力量。青年者,国家之魂。在习近平青年教育观的指导下,新时代中国青年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优秀的沟通能力和出色的表达能力,能够利用国际组织、网络媒体、国际会议等平台,将中国故事、中国声音的独特价值在世界舞台上充分展现出来,使世界人民近距离地感受中国特色、了解中国立场、领会中国智慧。第二,青年是国与国之间沟通与合作的重要纽带。青年最富有朝气和活力,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探索欲,渴望与外部世界进行更多的交流。当前,中国青年与各国青年的人文交流日益密切,他们用青春担负起全球责任,积极探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问题,提出各自不同的看法,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领跑者。各国青年善于沟通、勇于交往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也加强了国与国的沟通合作关系,增进了国际友谊。
三、习近平青年教育观的实践理路
习近平青年教育观是习近平总书记以自身的青年实践经历为现实基础,并在不断地肯定青年地位、关注青年教育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为当代青年的成长成才指明了正确方向。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新征程上,我们要以习近平青年教育观为指导,激励青年立志、修德、勤学、自强,担负起建功立业、振兴民族的历史责任。
(一)教导青年立志,坚定理想信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立志是一切开始的前提,青年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9]青年人只有将自己的理想志愿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相统一,将自己的信念追求同党和人民的利益相结合,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自己的创造力、行动力,找到开辟美好未来的正确道路,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因此,青年要志存高远,坚定理想信念,将“小我”融入“大我”,争做时代新人,书写无愧于民族、无愧于时代的人生篇章。
新时代,加强青年理想信念教育,鼓励青年担负起历史和人民赋予的时代重任,就要以习近平青年教育观为指导。一是增强青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感。通过激励青年学习研究中国近现代史,使其了解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艰苦奋斗历程,清楚认识到中国道路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这一历史事实,从而在内心深处坚定中国道路自信。二是增强青年对坚持党的领导的认同感。通过指导青年深入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使其深刻了解党的性质、宗旨,体会党组织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从而提高自身对党的领导的信任度,真正做到听党话、跟党走。三是引导青年从比较优势中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要通过指导青年把马克思主义与其他社会思潮进行科学比较分析,使其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解决世界难题、实现人类解放的强大理论武器,具有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等鲜明特征,从而坚定自身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
(二)激励青年修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青年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继承者,引社会风气之先,其道德品质的养成对国家发展大局具有重要影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中国青年要锤炼品德修为。”[10]这为青年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自身道德素养,实现全面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遵循。
新时代,加强青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意识,鼓励青年以“德”为引领,努力成为德才兼备的国家栋梁之才,就要以习近平青年教育观为指导。首先,促使青年做到明大德。通过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使青年树立正确的国家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以担当历史使命为旨归,为民族复兴添砖加瓦,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其次,促使青年做到守公德。通过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使青年传承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乐于奉献、克己奉公,以维护公众利益为行为准则,自觉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再次,促使青年做到严私德。通过加强品德教育,使青年增强为人民服务的觉悟,树牢底线意识,严于律己,做到慎独、慎初、慎微、慎欲,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
(三)鼓励青年勤学,练就过硬本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好学才能上进,好学才有本领。”[11]在新时代的浪潮中,知识更新、技术发展日益加速。人们只有勤于学习、善于学习,才能紧跟时代步伐,不被时代所淘汰。青年正处于积累知识的黄金期和练就本领的关键期,更应当惜时如金,奋勇争先,以忘我状态狠抓学习,把学习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青年只有把学习当作一种时代责任,多思考、多实践,心怀人民、心怀国家,才能培养长远眼光,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分析各种问题,不断弥补自身之短,克服本领恐慌。
新时代,要培养一批为党和国家所需要的具备过硬本领的优秀青年,就必须以习近平青年教育观为指导。一是激励青年向书本学。青年要养成多读书、读好书的良好习惯,不仅要学懂弄通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武装头脑,还要涉猎多学科领域的知识,丰富自身知识世界,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更好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二是激励青年向群众学。青年要视群众为老师,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在与群众交流、向群众请教的过程中,感受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学习群众勤劳善良、艰苦朴素的优良品质,并以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投身于服务人民的光荣事业中。三是激励青年向实践学。青年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敢于实践、勇于实践,在实践中磨练品质,从实践中获得真知,通过不断总结实践经验,练就一身为国为民服务的真本领。
(四)鞭策青年自强,勇于担当作为
古语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青年作为新时代的弄潮儿,应当继续弘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敢于担当的精神,培养遇到困难不畏惧、遇到挑战不退缩的定力,为中国强、民族强不懈奋斗、砥砺前行。青年只有将自强精神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做到不仅敢于担当,而且能够担当,尽自己所能共筑中国梦,才能成大器,创造出一流的人生业绩。
新时代,要培养一批自强不息、敢闯敢干的有为青年,就必须以习近平青年教育观为指导。一是鞭策青年牢记使命。青年要有不怕吃苦、不怕吃亏的精神,善于抓住锻炼自身能力的机会,甘于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奉献青春,让青春与使命同频共振。二是指引青年树立忧患意识。当前,国家发展形势仍然具有复杂性、紧迫性,青年应当居安思危,将忧患意识贯穿到个人思想建设、作风建设中,以警醒的精神状态与人民共同应对各种矛盾和斗争。三是勉励青年要脚踏实地,争当实干家。新时代青年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始终牢记初心,不懈拼搏,在实干中诠释对国家的担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源源不断的青春力量,做到青春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