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贫困大学生希望感现状调查
2020-03-16祁世钧何元庆
祁世钧 励 骅 何元庆
(1.安徽师范大学,安徽 芜湖 241000;2.铜陵学院,安徽 铜陵 244061)
一、引言
目前,贫困大学生在我国高校中占有相当数量。贫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及心理健康发展较一般大学生而言更容易受到经济因素影响,更容易引发社会性的问题和家庭性的问题[1]。他们的希望感较低[2],心理健康处于较低的水平[3]。积极的心理品质有助于预防和降低贫困生的心理疾病,如应对方式[4]、主观幸福感[3]、社会支持[3]等。希望感是积极心理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5],是个体内在成功感的重要影响因子,对于大学生的适应和发展具有长期的影响。提高希望感能够减少大学生的负性情绪,研究表明个体的希望感的水平越高,其健康状况越好,同时也有更好的适应和调节能力[6]。目前,对于安徽省的贫困生希望感的国内外研究较少。本研究通过调查探讨安徽省高校贫困生的希望感现状。
二、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研究对象是安徽省三所高校在校贫困生,在线上发布电子问卷进行数据收集,方便取样,共收回有效问卷834 份。本研究中定义在学校贫困生库的大学生为贫困生,不在学校的贫困库的大学生为非贫困生。本次问卷在贫困生库中的答卷282 份,即贫困生共282 人,其中女性贫困生126 人,男性贫困生156 人。
(二)方法
希望感量表[7]采用的是采用郭传辉编制的量表,包含28 道题目,采用四级评分,“1”到“4”按照程度变化表示从“完全不同意”到“完全同意”,然后计算总分,得分越高,希望感越高。分为五个维度,分别是爱情希望、学业希望、一般希望、休闲希望、家庭希望。该量表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a 系数为0.899。
(三)统计处理
本研究采用SPSS 23.0 中的描述性统计、独立样本T 检验、相关分析、ANVOA 及LSD 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三、结果
(一)安徽省贫困生希望感的基本情况
对于安徽省不同地区的高校在读贫困生希望感的基本情况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见表1。
根据四级计分的方式,希望感量表的得分在28~112 之间,表1 中安徽省贫困生的希望感的平均得分是81.628,即安徽省贫困生的希望感在中等偏上。同时,男性贫困生的希望感得分均值高于女生,且在希望感的五个维度上,男性贫困生的得分均值均高于女性贫困生。
(二)贫困生与非贫困生希望感的差异情况
由表2 我们可知,贫困生希望感以及一般希望、家庭希望、休闲希望上的得分显著高于非贫困生。
表1 安徽省贫困生希望感的描述性统计
表2 希望感的贫困生差异
(三)安徽省贫困生希望感的年级差异
采用ANVOA 对安徽省贫困生希望感是否在年级上具有统计学意义进行分析,结果见表3。
安徽省贫困生在希望感、学业希望、休闲希望、一般希望、爱情希望表现出显著的年级差异(p<0.01),见表3。
在进行事后检验之后发现,在贫困生的希望感总分上,大四贫困生的希望感显著高于大一、大二贫困生的希望感(p<0.05);安徽省大四贫困生在希望感的五个维度上均显著高于安徽省大一贫困生(p<0.05);在学业希望、一般希望、休闲希望、爱情希望上大二的贫困生显著低于大四的贫困生(p<0.05);在学业希望上三年级的显著高于二年级(p<0.05)。
(四)安徽省贫困生希望感的各维度相关分析
对于安徽省贫困生的希望感的各维度进行相关检验发现各维度相关显著(p<0.01),见表4。
表3 安徽省贫困生希望感的年级差异
表4 贫困生希望感相关性分析(r)
安徽省贫困生的希望感与其五个维度均呈显著相关(p<0.01);五个维度也均两两相关显著(p<0.01)。
四、讨论
(一)安徽省贫困生希望感的现状
安徽省贫困生希望感均分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在学业希望、家庭希望、休闲希望、爱情希望、一般希望均分同样处于中等偏上水平,这与李培[8]研究结论相一致。贫困生的希望感、一般希望、家庭希望、休闲希望高于非贫困生。这与李培[8]等人的研究不一致。主要原因可能在于抽样差异,我们取样的贫困生中有254 人获得了各种资助,占贫困生抽样总数90%。行为主义理论强调环境对于个体发展的起着决定性作用[9],得益于国家社会等各方面的有力支持,贫困生希望水平表现也会更高,这也证明了郑雯的研究结果[10]。同时,表1表明男性贫困生的希望感总体水平以及五个维度上均高于女生,但不存在显著差异,受社会文化因素影响,男性可能觉得自己更有办法到达自己追求目标,这也与郑雯的研究结果[10]相符。Snyder[5]的希望理论指出,希望感是个体的一种内在积极动力,与个体的外在角色没有相关。因此,提高安徽省贫困生的希望感,是提高贫困生的内在动机,帮助贫困生实现目标,有助于其心理健康的发展。
(二)安徽省贫困生希望感的年级差异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安徽省贫困生的希望感在年级之间的差异显著,其中大学四年级的贫困生希望感显著高于其他三个年级,在其他维度上同样也是大四的得分显著高于其他年级的学生,这与李培、何瑾等人的研究结果相同[8,11]。安徽省高校大四贫困生的希望感较高,在大学经过系统学习,自己有了清晰的认知,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和技能,自信心增加进而他们的希望感要比刚入学的大学生的希望感水平高。但禹玉兰[12]与徐强[13]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年级上没有显著差异,是一般大学生,他们不会像贫困生在生活中会感到挫败,希望感偏低。这是由于研究对象的不同而出现的差异。对于贫困大学生生而言,大四学生即将毕业步入工作岗位,可以获得相应劳动报酬,对于改善个人与家庭经济状况会有很大帮助,因而也会对未来更加充满期待。非贫困大学生毕业后工作收入对于个人与家庭影响程度较低,所以大四学生对于毕业后的期待也会相应降低。因此,一方面我们需要加强对于低年级的高校贫困生教育,提升其希望感,实现自我。另一方面,社会与学校等各方面积极帮助贫困大学毕业生找工作,对于贫困大学生更加具有积极促进作用。
(三)安徽省贫困生希望感的相关分析
贫困生的希望感与其各维度均是显著正相关。这表明,贫困生的一般希望、休闲希望、学业希望、爱情希望、家庭希望越高,那么希望感越高;同时贫困生的一般希望越高,其休闲希望、家庭希望、爱情希望、学业希望越高。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14],大学生面临着孤独与亲密的冲突。贫困生面对经济压力,同时还面临着家庭、学业、爱情等方面的诸多生活和心理上问题。从希望感构成因素看,改善贫困生的一般希望、家庭希望、爱情希望、学业希望、休闲希望的角度入手,可以有效提升贫困生的整体希望感。在学业方面,有研究表明成绩的不同,其总体希望感的水平也会存在差异[7,12]。当我们面临一个目标时,知识储备较全的同学,他解决问题的信心要高于知识储备较少的同学,强化成就动机。在贫困生的教育帮扶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帮助贫困生解决生活中实际困难,帮助他们树立积极解决生活中困难的信心,设置恰当的人生目标,同时,我们也应该积极关心贫困生学业、人际交往等问题,提高贫困生应对学业困难、爱情困惑等方面能力,提高贫困生面对学业、困境的希望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