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桡动脉入径采用球囊辅助技术协助的无鞘技术引导7 F指引导管完成冠状动脉复杂病变的初步经验

2020-03-16赵慧强金洪珍王东兴周力丁晓松高翔宇梁思文刘洪阳陈晖黄榕李虹伟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20年2期
关键词:鞘管桡动脉球囊

赵慧强 金洪珍 王东兴 周力 丁晓松 高翔宇 梁思文 刘洪阳 陈晖黄榕李虹伟

目前,经桡动脉入径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在我国已成为首选手术径路,欧洲、美国的指南也相继将桡动脉径路推荐为首选[1-2]。然而,桡动脉也有其局限性:直径小,部分患者不能应用7 F鞘管;在处理慢性完全闭塞(chronic total occlusion,CTO)病变,使用双支架技术、旋磨术等复杂PCI常需要7 F及以上的管腔,桡动脉常不能胜任。如何在不增加桡动脉损伤的同时,获得尽可能大的管腔?最好的办法就是最小化鞘管(如:使用一些薄壁鞘管),甚至不使用鞘管,即无鞘技术。早期的无鞘技术通常采用在7 F导管内内置5 F猪尾导管等,但两者结合不紧密,留有空隙,在通过皮肤、皮下组织及桡动脉时常常会有阻力和困难,还可能导致损伤。近来,有学者报道,使用球囊辅助技术(balloon-assist tracking,BAT)引导5 F造影导管和指引导管完成无鞘技术,获得了很高的成功率[3]。本研究参照该方法,对12例冠状动脉复杂病变需要使用7 F指引导管的患者,全部经桡动脉入径采用BAT协助的无鞘技术,成功引导7 F指引导管到位,并完成了PCI。现将初步体会和经验总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纳入2019年1月至2019年8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心内科住院的12例冠心病患者,所有患者择期经桡动脉入径行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后诊断为冠心病,并采用BAT引导7 F指引导管的无鞘技术完成PCI。入选标准:CAG确诊为冠心病,且拟行PCI;冠状动脉病变为复杂病变,包括CTO病变、左主干分叉病变、钙化病变等;至少两位有介入资质的术者认为需要用7 F指引导管者;女性身高170 cm以下,男性身高175 cm以下。排除标准:不需行PCI的患者;需行PCI但病变简单;男性身高175 cm、女性170 cm以上者。

1.2 BAT引导的无鞘技术操作

(1)患者在CAG时均使用5 F或6 F桡动脉鞘,以5 F桡动脉多功能造影管完成CAG后,置入0.014 in(1 in=2.54 cm)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PTCA)导丝;(2)将事先准备好的7 F指引导管连接好“Y”阀和环柄注射器;(3)撤出桡动脉鞘管并压迫桡动脉穿刺处,防止出血;(4)助手沿留置好的PTCA导丝送入指引导管(注意不能进入皮肤穿刺处);(5)沿PTCA导丝送入直径2.0 mm或2.5 mm的预扩张球囊至指引导管头端,将球囊1/2长度留置在导管头端外,连接压力泵,压力维持在8~14 atm(1 atm=101.325 kPa,根据球囊直径采用不同压力);(6)送指引导管依次通过皮肤、皮下组织,进入桡动脉(图1),到达肱动脉或锁骨下动脉后可撤压,换用0.035 in钢丝,若锁骨下动脉迂曲,也可跨越过锁骨下动脉进入升主动脉后再换用0.035 in钢丝,然后排气,调整导管进入冠状动脉开口。BAT引导的无鞘技术成功定义为:BAT成功引导7 F指引导管通过桡动脉进入升主动脉,且术中、术后无任何血管径路相关并发症发生。

图1 球囊辅助技术辅助的无鞘技术操作流程 A.沿留置好的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导丝送入连接“Y”阀的指引导管,然后沿导丝送入球囊(箭头所指),一半留置在导管内,一半突出导管;B.连接压力泵,将球囊充盈(箭头所指);C.送入指引导管,一直通过桡动脉、肱动脉、锁骨下动脉,到达升主动脉

1.3 PCI术

患者均有明确的心肌缺血表现和(或)客观证据,在CAG后经两位以上有介入资质的医师讨论确认PCI适应证,并行罪犯血管的PCI术。操作者均为有介入资质的副主任医师及以上职称者。患者术前服用阿司匹林100 mg、每日1次,氯吡格雷75 mg、每日1次,坚持服用3 d以上,若不足3 d,术前给予负荷剂量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各300 mg。肝素用量70~100 U/kg,操作时间超过1 h,每小时追加1000~2000 U。PCI成功判定:采用造影成功和操作成功判定,即支架置入后最小管腔直径狭窄<20%,达到心肌梗死溶栓治疗试验血流分级Ⅲ级,且住院期间无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

1.4 观察指标

桡动脉并发症:所有完成PCI的患者术后撤出指引导管,以压力止血器加压包扎,术后3~6 h撤出。同时观察前壁有无血肿、出血、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出院前观察桡动脉闭塞情况。

患者上肢疼痛情况:按照患者在术中的疼痛程度,将上肢疼痛分为3级。1级,轻微疼痛,术者可继续顺利操作导管;2级,中度疼痛,操作导管时患者需坚持忍受;3级,重度疼痛,操作导管时患者无法忍受,必须终止操作。观察所有患者的疼痛情况。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12例患者中,男6例,女6例,年龄58~83(72.7±8.1)岁,身高154~175(163.4±6.6)cm。其中稳定型心绞痛3例,不稳定型心绞痛7例,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2例;合并陈旧性心肌梗死3例;合并高血压病10例,糖尿病7例,血脂代谢异常8例,吸烟7例(表1)。

表1 12 例患者的基本资料

2.2 CAG和PCI情况

12例患者中,全部为三支血管病变,合并左主干(left main,LM)病变者6例;靶血管为LM、左前降支(left anterior descending,LAD)、左回旋支(left circumf lex,LCX)者4例,LM-LAD者2例,LAD 6例。靶血管病变特点:CTO病变2例,LM分叉病变4例,钙化病变8例。PCI情况:12例患者PCI全部成功,成功率为100%。共处理22支靶血管,26处靶病变,共置入29枚支架,每例患者置入支架2~3(2.4±0.5)枚。

特殊技术和器械方面:12例患者PCI过程中,有1例CTO病变使用了逆向技术,成功开通CTO;2例LM分叉病变使用了Crush双支架技术;8例严重钙化病变全部使用了旋磨术;2例使用了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1例使用了药物球囊(表2)。

2.3 BAT使用结果

12例BAT引导7 F指引导管全部成功通过桡动脉进入升主动脉,并成功到达冠状动脉口,无一例发生并发症,BAT成功率为100%。其中6例使用了2.5 mm×5 mm预扩张球囊,球囊扩张压力为8~10 atm;另外6例使用了2.0 mm×15 mm预扩张球囊,球囊扩张压力为12~14 atm。

2.4 术中患者上肢疼痛情况

12例患者中有3例发生上肢疼痛,均为1级疼痛,较轻微,不影响操作。其中,男性2例,女性1例。

2.5 术后桡动脉情况

12例患者在PCI术后3~6 h均成功撤出压力止血器,无血肿、动静脉瘘等血管径路并发症发生。术后24 h以后(出院前)检查所有患者穿刺桡动脉均无闭塞。

3 讨论

当前经桡动脉入径已成为首选PCI径路。但桡动脉有自己先天的缺点或局限,即直径小,且桡动脉易痉挛、迂曲和桡动脉环常见。研究显示,我国成年男性的桡动脉直径为(2.65±0.60)mm,女性为(2.20±0.49)mm[4]。因此,大多数患者的桡动脉适合使用6 F鞘管(外径为2.62 mm),部分可使用7 F鞘管(外径为2.95 mm)。一项调查研究显示,72.6%女性和85.7%男性患者桡动脉直径可以接受6 F鞘管,只有40.0%女性和70.0%男性患者的桡动脉直径可以接受7 F鞘管[5]。为了尽可能地增加导管管腔而不增加桡动脉损伤,一个办法是尽可能减小鞘管外径,即减少鞘管壁厚度,如日本泰尔茂公司的Glidesheath Slender鞘管(GSS),鞘管壁进一步变薄,6 F鞘管外径接近于当前5 F的鞘管,7 F鞘管外径接近于当前6 F的鞘管;另一个办法是不使用鞘管,即无鞘技术。2010年日本ASAHI公司生产了无鞘导管,7.5 F的无鞘导管内径相当于普通指引导管的7 F,外径相当于5.5 F鞘管,所以经桡动脉使用成功率极高,可以完成各种复杂病变[6-10]。但无鞘导管目前国内已无供货,也无类似国产产品。曾有学者报道经桡动脉使用7 F、8 F指引导管,内置5 F或6 F导管(多功能造影管、猪尾导管、子导管或指引导管)[11-14]。但两者结合不紧密,留有巨大空隙,通过皮肤、皮下组织及桡动脉常常会有阻力和困难,还可能导致损伤。近来,有学者报道使用BAT,配合5 F造影导管和指引导管完成无鞘技术,获得了很高的成功率[3]。本研究参照该方法,对12例冠状动脉复杂病变需要使用7 F指引导管的患者,全部经桡动脉采用BAT协助的无鞘技术,12例患者的7 F指引导管全部经桡动脉通过并到位,PCI成功率为100%。

表2 12 例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和PCI 结果

BAT最早被报道用于处理桡动脉细小和迂曲的患者[15],之后应用越来越多,除了应用于桡动脉细小和迂曲之外,还用于处理桡动脉发生严重痉挛及桡动脉环,还可帮助通过迂曲狭窄的锁骨下动脉,都获得了很高的成功率[16-23]。将BAT用于无鞘技术,是对无鞘技术的创新和进步,因为扩张的球囊和指引导管之间结合紧密,无缝隙,而且扩张的球囊外表光滑圆润,非常容易通过皮肤、皮下组织,进入桡动脉。使用BAT辅助完成无鞘技术,还可以帮助指引导管顺利地通过迂曲、发生痉挛、细小的桡动脉以及不易通过的锁骨下动脉。本研究将BAT成功用于引导普通7 F指引导管的无鞘技术中,指引导管全部通过获得了成功,PCI成功率也为100%,充分证实该技术的可行性。

12例患者中,平均身高163.4 cm,偏低,但术中术后无并发症出现,仅3例发生轻微疼痛,不影响操作。另外,有1例在BAT辅助导管到位后在PCI过程中发生桡动脉痉挛,导管转动困难,但术后恢复,导管顺利撤出。显示在BAT辅助下患者使用7 F指引导管有很好的安全性。

另外,12例患者中,女性6例身高偏低,仅2例在160 cm以上,且最高164 cm,其余4例均低于160 cm,最低154 cm。女性中仅1例发生疼痛,且较轻微。提示对于低身高的女性,这部分患者通常不易耐受7 F鞘管,可优先考虑使用BAT。

在术中送入指引导管前,最好使用盐水充分擦拭湿润指引导管,以使推送中阻力更小,且不易诱发痉挛。在球囊的选择方面,直径2.0 mm或2.5 mm均可,长度应在15~20 mm,太短容易脱出指引导管;建议选用预扩张球囊,有亲水涂层更佳。在指引导管选择上,也以有亲水涂层者更好,例如波科公司的Convey亲水涂层指引导管。

总之,经桡动脉入径采用BAT辅助下的无鞘技术可顺利地帮助7 F指引导管通过,对于不能耐受7 F鞘管的患者可优先使用,且在进入桡动脉后,BAT还可协助通过各种情况下不易通过的桡动脉、锁骨下动脉,较之其他无鞘技术或无鞘导管更有优势。

猜你喜欢

鞘管桡动脉球囊
冠心病介入治疗中出现心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经大鼠尾动脉置鞘法建立介入通路的研究
心肌缺血预适应在紫杉醇释放冠脉球囊导管扩张术中的应用
老年女性患者冠脉介入诊疗入路血管的选择
宫颈阴道双球囊与米索前列醇在高危产妇引产中的应用
切割球囊用于冠状动脉疾病治疗的现状及应用前景
下腔静脉放置冠状静脉窦电极“转弯处”
——一种安全简便的房间隔穿刺新方法
主动脉球囊反搏应用于胃贲门癌手术1例
经鼻烟壶区远端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的研究进展
经皮经肝胆道硬镜联合鞘管治疗肝胆管结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