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节性红斑坏死表现的II型麻风反应一例
2020-03-16何乔晶张春雨尹丽娇季礼婷
何乔晶 龙 恒 杜 娟 张春雨 尹丽娇 季礼婷
1文山州皮肤病防治所,云南文山,663099;2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皮肤科,上海,200040
临床资料患者,女,云南省文山市人。右膝部皮肤红斑、脓疱伴疼痛半月。患者及父母共诉于2018年6月于我所确诊为“界限类偏瘤型麻风”,自2018年6月25日开始联合化疗MB方案规则治疗。2个月后,右膝关节原皮损处出现红肿、疼痛,同时在原红斑基础上出现大量米粒至黄豆大、散在分布的脓疱,伴发热(最高体温39.9℃)、出汗、乏力等症状,无咳嗽、咳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出现上述症状后,曾自行到某乡镇卫生院就诊,诊断为“皮肤软组织感染”,给予抗生素治疗(具体药物不详),病情无明显好转,且脓疱数量持续增多,部分脓疱出现破溃。同时,四肢出现数个散在分布的结节,触痛明显,遂来我所就诊,诊断为“界限类偏瘤型麻风伴II型麻风反应”,病程中一般情况可。
皮肤科检查:右膝关节一约12 cm×16 cm暗红斑,其上可见大小不等的脓疱,部分融合成小片状,少部分已破溃结痂,触之皮温较高,压之轻触痛,斑块处温、痛、触觉迟钝。四肢皮肤可见少量、大小不等、散在分布的深在性结节,边界清,呈半球形,略高出皮面,局部有压痛(图1)。
图1治疗前右膝关节12 cm×16 cm暗红斑块,其上可见大小不等,部分融合成小片状的脓疱,部分破溃、结痂、脱屑图2表皮萎缩,表皮突部分变平。 真皮层血管及附属器周围结节状、条索状巨噬细胞肉芽肿浸润(HE,×40)图3表皮萎缩,下可见“无浸润带”。真皮层血管周围可见巨噬细胞肉芽肿浸润,并可见大量泡沫细胞(HE,×100)图4真皮中、深层血管及小汗腺周围可见结节状分布的巨噬细胞肉芽肿,其中可见大量泡沫细胞,部分区域可见少量淋巴细胞灶性聚集(HE,×40)图5小汗腺破坏,残存小汗腺周围可见结节状分布的巨噬细胞肉芽肿,其内可见多数泡沫细胞,少量淋巴细胞弥散分布于肉芽肿内(HE,×100)图6抗酸杆菌6+,部分颗粒菌 (抗酸染色,×100)图7皮下脂肪血管壁及内皮细胞肿胀,管壁增厚,管腔变窄或闭塞,管壁及周围炎细胞浸润(抗酸染色,×100)图8治疗后右膝关节处暗红色斑块颜色明显变淡,脓疱吸收,溃疡愈合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25.28×109/L,中性粒细胞19.21×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76.0%,淋巴细胞百分比15.6%,红细胞2.89×1012/L,血红蛋白80 g/L(三天后复查是90 g/L);血沉55 mm/h;血生化:白蛋白38.5 g/L,谷草/谷丙1.2 u/L,尿酸138 umol/L,高密度脂蛋白0.89 mmol/L,IgG 5.96 g/L,IgA 0.71 g/L,补体C 34.60 g/L;凝血四项,抗核抗体、心肌酶、电解质、肾功、血脂、尿常规无明显异常,HBsAg、HCV、HIV、TP:(-);降钙素原、甲功五项、性六项、肿瘤标记物、心肌酶、大便常规、脱落细胞学、真菌涂片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皮肤组织病理示:表皮变薄,表皮下有“无浸润带”,真皮全层血管、毛囊、小汗腺周围可见巨噬细胞肉芽肿浸润,可见大量泡沫细胞。部分毛囊、小汗腺破坏,炎细胞浸润,皮下脂肪血管壁及内皮细胞肿胀,管壁增厚,管腔变窄或闭塞,管壁及周围炎细胞浸润(图2~5)。抗酸染色:6+,部分颗粒菌。组织液抗酸染色:右耳垂3+,右眶上4+,左耳垂4+,左眶上4+,皮损5+,平均细菌密度指数4.0(图6、7)。
诊断:界限类偏瘤型麻风伴II型麻风反应。
治疗:继续麻风联合化疗多菌型方案(MDT-MB)治疗;静脉滴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40 mg/次,每日一次;治疗2周后改为口服甲泼尼龙片24 mg/d,逐渐减量至停药;沙利度胺片50 mg/次,口服,每日三次;④静脉滴注氨苄西林钠舒巴坦钠每早5 g,每晚3 g;⑤脓疱处用雷佛奴尔溶液外敷;⑥其余对症支持治疗。治疗3天后右膝关节红斑颜色较前明显变淡,其上脓疱大部分干涸,治疗2周后红斑颜色变淡,脓疱全部吸收,痂皮脱落(图8)。患者出院后转到当地皮防站继续减量维持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