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亨德尔《降B大调竖琴协奏曲》
2020-03-16刘珊珊西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 刘珊珊 (西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一、作曲家生平简介及作品背景
(一)作曲家生平简介
格奥尔格·弗里德里希·亨德尔(Georg Friedrich Handel.1685 ~1759)出生于德国。从小他就对音乐有浓厚的兴趣,在萨克森-魏森费尔斯公爵的资助下,他跟随当地著名的管风琴家扎豪学习作曲理论以及键盘和小提琴的演奏。21岁时,他被邀请去意大利,并与同时期许多著名的作曲家如斯卡拉蒂、卡尔达拉、维瓦尔蒂、等人学习歌剧,清唱剧,协奏曲,室内康塔塔等体裁的写作,同时也创作出大量的作品,包括有100多首世俗康塔塔,清唱剧《我主耶稣基督的复活》,他的歌剧《阿格丽皮娜》著名到在威尼斯连续上演了27场。1711年他被邀请去了英国,在伦敦上演了歌剧《里纳尔多》,这部歌剧作品也是伦敦歌剧发展历程中最成功的作品之一。1717年,亨德尔在伦敦皇家游艇上亲自指挥演奏了自己创作的三套《水上音乐》组曲。随后亨德尔在伦敦长期定居了下来。一年后,英国的皇家贵族组建了一个歌剧团取名“皇家音乐协会”,亨德尔担任音乐指导,创作了很多歌剧,著名的有《朱利奥·凯撒》、《塔莫拉诺》、《罗德林达》等。在1727年英国国王乔治一世驾崩后,“皇家音乐协会”出现了危机,伦敦人开始厌恶意大利歌剧,亨德尔只好采用英语作为歌剧中使用的语言,在五年后成功演出了清唱剧《以斯帖》。为了能给观众带来更好的音乐效果,亨德尔在清唱剧中加入了管风琴演奏,并因此创作了很多管风琴协奏曲,后还完成了12首为管风琴与乐队而作的大协奏曲①。本文分析的《降B大调竖琴协奏曲》Op.4 No.6是改编自同编号的《管风琴协奏曲》Op.4 No.5。1751年后,亨德尔因身体状况不佳,双目几乎完全失明,但他还是靠记忆和多年的经验不停进行演奏,同时向自己的助手口授自己的新作品。亨德尔于1759年4月逝世。
(二)作品背景及版本
每一首协奏曲都有专属于自己的故事,亨德尔这首《降B大调竖琴协奏曲》也并不是作曲家一气呵成的,这首曲子的原型是六首管风琴协奏曲中的一首,曲子是从1734年开始创作的,年近五十岁的他,正是他写作的黄金年龄,用了三年时间,以“the power of music”的题材而编,为了服务英国皇室,他写出了六首管风琴协奏曲,我要分析的这部作品是原第六首管风琴协奏曲改编而成的竖琴协奏曲,后人依照作品完成时间给这部作品的编号是HWV294。这首作品有三个竖琴版本:
1、卡洛斯·萨尔塞多(Carlos Salzedo 1885~1961)是法国竖琴家、钢琴家、作曲家和指挥家。他的作品使竖琴成为一种演奏家的乐器。他通过与国际作曲家协会的合作,以对竖琴声音的新见解影响了许多作曲家。1921年被指挥家奥格曼邀请演出这首曲子,并在曲子上进行大量创新,增加了许多细节,同时把华彩部分也补充上去了。
2、马塞尔·格兰德詹尼(Marcel Grandjany1891~1975)是法裔美籍竖琴家和作曲家。本文中出现的作品1933年他在法国出版的。这个版本是当代竖琴演奏家演奏次数最多的,听起来很炫并有种现代感,所以本文分析这个版本。
3、威廉·D·古奇(William D. Gudger)在1976年根据当时的鲁特琴和竖琴版的资料,整理了一个洁净版本。
本文中出现的作品谱例是1933年马塞尔·格兰德詹尼改编版本。
二、作品分析
第一乐章为降B大调,4/4拍,乐曲速度标记为Allegro moderato(快板稍快的速度)。乐曲开始为一段明快积极的弦乐队与独奏乐器竖琴合奏的旋律,旋律中带着明朗与优美的亮色,让听者感到心情愉悦,而后竖琴的旋律清脆欢快,如晶莹的鹅卵石点缀欢畅的浅溪,如从透明的水晶里传出的清凉灵动②。第一乐章是不完全再现的单三部曲式,引子由乐队与独奏乐器竖琴进行合奏,共6小节。A乐段结束在29小节,B乐段结束在59小节,再现乐段共8小节结束。第一乐章短小精湛,音乐主题明晰。每一个乐句都是由弱拍开始,但是力度为强,并以十六分音符前休止的节奏型打破了常规的音乐进行。主题从第一小节开始弦乐队与竖琴进行合奏,在第6小节以属和弦半终止第一乐句,这一句里多采用和弦的方式丰富调性,而左手伴奏则多用八度对旋律声部加以衬托,并且第一小节和第二小节是主-属的关系。最后是第一乐段的结束句,依然是在F大调上进行,这时乐队再次进入,与竖琴的所标记的重音记号为旋律,后在属和弦上进行半终止第一乐段,共28小节。第二乐段以引申型的特点在F大调上模仿主题,则在第三小节旋律在降B大调的关系小调g小调上进行并在结束句和第一乐段采用相同的演奏方式终止于42小节。紧接着调式还原到降B大调通篇采用十六分音符的快速跑动将旋律推送到主题再现,竖琴与弦乐队再次进行合奏,并要去用ff很强的音量在主和弦上完美终止。第一乐章完美的凸显了竖琴协奏曲的特质,厚重的弦乐队和清脆的主奏竖琴声部间有强烈的对比。
第二乐章为4/3拍,Larghetto(小广板)。第二乐章的旋律抒情而优美,这时的竖琴演奏相对安静了下来,舒缓的旋律流溢典雅柔美的诗意,仿佛经历愉悦后的宁静沉淀,焕发着另一种魅力③。第二乐章为回旋曲式,A乐句结束在第7小节,B乐句结束在第15小节,调式由g和声小调转为其关系大调降B大调,C乐句结束在25小节,A’乐句结束在49小节,该乐句由降B大调向其近关系调F大调做延伸,A”乐句结束在66小节上,调性回归g和声小调。再现A乐句结束在第72小节。弦乐队与竖琴以g小调的主和弦开始,竖琴声部和声运用较为丰富。在巴洛克时期,三和弦的使用已经较为普遍,在这首作品第二乐章中,也可以多次看到三和弦以及他的转位在不断使用,以下行级进的手法和连续使用附点的节奏推动着旋律的发展,第一乐句结束在第6小节,随后竖琴独奏开始,依然多次采用附点节奏,使得音乐充分动感。共分为两个乐段,第二乐段以新的调性出现,弦乐队也再一次响起,在大调上与第一乐段形成鲜明的对比,力度也从mf中强变成了f强,同时在听觉上也比第一乐段明亮了许多。
华彩乐段通常是在协奏曲中乐章的末尾处,此时乐队暂停演奏,让独奏者充分发挥其自身的表演技巧和独奏乐器性能的扩展段落。华彩乐段最初由独奏者即兴演奏,后来作曲家写出华彩乐段的演奏谱,方便演奏者练习与演奏。这首作品是在第二乐章结束后有一段篇幅较长的华彩乐段。华彩乐段开始先以两组和弦的音阶跑动形式出现,充分展现出音乐里蕴含的动力性,这段很考验演奏者的基本功能力。随后出现了困难片段,该乐段采用了Larghetto(小广板)的速度,进行32分音符的音阶跑动作为铺垫,左手弹奏出旋律线条,该乐段的乐思采用了第一主题的旋律同时进行左右手快速交替过程。后又采用了第二乐章的主题,节奏选择采用附点音符,左右手的交替起到了炫技的作用,演奏出来的音符如行云流水般完美的将竖琴的特征表现出来。华彩乐段的最后材料选择在g和声小调的属和弦上,演奏者奏出从低到高的和弦琶音,将乐曲推入高潮,后采用第一乐章第二乐段的副部主题用十六分音符达到均衡效果最后结束在g小调的属和弦上,带给人一丝意犹未尽的感觉。
第三乐章轻快跳跃的节奏,像清风微微拂动薄纱窗帘,窗外树枝已经抽出嫩芽,鸟儿在鸣啼,阳光柔和,气味芬芳,令听众有种穿透灵魂的轻快之感。第三乐章为单二部曲式,A乐段在29小节处进行反复并连接至B乐段,在74小节处进行全终止完成整个乐章。第三乐章以3/8拍有节制的快板进行,调性回归到降B大调,独奏乐器和弦乐队进行合奏,节奏型比较固定,并平稳的级进,使音乐风格典雅优美。旋律以音阶和分解和弦的演奏方式进行,偶有大跳音程加强了音乐的律动感。在巴洛克时期的音乐中复调是一大特点,在这个乐章中竖琴利用双声部的特点,完美的演绎出复调音乐,左右手同时都在演奏旋律。第三乐章虽然很短,但为整首乐曲画上了完美的句号。最终以很强的力度演奏并在降B大调的主和弦中全终止了这首乐曲。
三、演奏分析
(一)特殊演奏方法
1、靠近共鸣箱演奏:第一乐章的第二乐句开始由主奏乐器竖琴进行独奏,旋律线条与第一乐句前四小节相同,而低音声部变为单音,以跳音的演奏方法并依照乐谱上标记的弹奏方法靠近共鸣箱演奏(谱例1),在旋律相同的时候在力度上作强弱的对比,在第三遍重复的时候使用双倚音,使得乐句更加丰富。第11小节竖琴以同样的音乐织体独奏进行乐思的展开,以主音开始依次二度关系弹奏分解和弦,并移高八度再次演奏,听起来比较清脆明亮。第三乐句开始因还原mi音变为F大调,从属音do开始,依次向下以二度音进行,基本运用十六分音符追求均衡的效果,在属和弦上半终止第三乐句。
谱例1(第一乐章第7小节)
2、捂弦演奏:捂弦演奏记号是竖琴独有的演奏记号(谱例2),并且在每个音符上有跳音记号,演奏时要注意,当每弹完一个音时用手掌立刻捂住余音。
谱例2(第二乐章第16小节)
3、泛音记号:泛音记号是指在演奏中演奏出八度的泛音。本文中要同时演奏两个泛音,而大多曲目一般只采用一个泛音的演奏,所以这里要要求演奏者正确而且熟练的演奏泛音(谱例3)。泛音弹奏的方法是找到所弹奏琴弦的二分之一处,右手弹奏时用食指第一关节处捂住琴弦,用大指拨弦同时食指立刻松开捂住的琴弦,而左手弹奏时则用手掌根部捂住琴弦的二分之一处,用大指弹奏的同时手掌立刻离开琴弦。泛音弹奏出来的音量比较弱,但是音色独特,很具有诗意,带给人一种神秘的感觉。
谱例3(第二乐章第52小节)
(二)演奏时踏板的运用
在第一乐章第一乐段的末尾处,因调式将由降B大调转为F大调,所以在第23小节(谱例4)中可以看到降E音出现还原号变为还原E音。在这里还原E音的踏板需要提前半拍将踏板踩下去,否则会出现踩踏板时的杂音。在第26小节第三拍左手的升E音中,因前一个音正好是还原E音,在还原E音演奏完后,立刻用左手上弦捂住E音并快速踩升E音的踏板,避免出现杂音。
谱例4(第一乐章第23小节)
(三)装饰音演奏方法
颤音(trill):颤音要求本音与辅助音交替均匀,交替次数多寡是根据速度和本音时值的长短而定,一般速度快本音长则多;速度慢本音短则少。在这里出现的颤音是右手单手用12指来回交替演奏(谱例5)。
谱例5(第二乐章第10小节)
结 语
竖琴以其独特的音色深深受到众多作曲家的喜爱,为其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包括独奏、合奏、重奏多个方面,其中,本文分析的《降B大调竖琴协奏曲》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该作品虽改编自亨德尔的第六首管风琴协奏曲,但该作品充分的体现了竖琴独特的魅力,将竖琴可以弹奏快速的音符组成的旋律、繁杂的装饰音、多彩的和弦、空灵的泛音等各方面都完美的体现了出来。
注释:
① 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第三版)[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6.
② 姚瑶.竖琴在管弦乐队中的艺术表现[J].戏剧之家,2014,(04).
③ 王茜.浅析莫扎特《长笛与竖琴协奏曲》[J].音乐创作,201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