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粮食流通现状及高质量发展路径探析

2020-03-16孔贵宝张赵晋副教授

商业经济研究 2020年5期
关键词:流通粮食高质量

孔贵宝 张赵晋 副教授

(渭南师范学院 陕西渭南 714099)

引言

粮食体现了一个国家的根本。粮食流通的高质量发展,是体现我国“三农”建设成效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衡量乡村振兴战略落实情况的重要指标。十九大报告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篇章中明确指出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国家也已出台《深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的意见》,并已通过《关于改革完善体制机制加强粮食储备安全管理的若干意见》。在这些政策指引下,推动我国粮食流通高质量发展意义非常重大。同时,国家的一系列政策也为准确把握粮食流通改革的发展导向,确保粮食流通高质量发展提供指向。

高质量粮食流通的多层次要求

粮食流通的高质量发展,需要把握当前我国粮食流通的新形势。

第一,把握好乡村振兴战略对粮食流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乡村振兴战略重要的抓手之一就是产业兴旺,而这里的产业不仅是粮食农业,也包括粮食流通产业。因此,在乡村振兴战略指引下,毋庸置疑要把粮食流通搞上去,否则将对整个粮食产业的兴旺造成不可忽视的影响。这就要坚持把握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方向,充分抓好粮食加工转化、粮食批发和零售、粮食物流等业态领域,全方位推动粮食流通发展。

第二,把握好粮食消费升级的环境对粮食流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我国经济已经从高速增长时期转向高质量发展时期。而这一阶段,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日益明显,其中对粮食消费方面也已从吃饱转向吃好,对粮食供给的高质量提出新要求。而高质量的粮食供给不仅局限在粮食生产方面,后续的粮食流通过程也要保障好质量安全,因此,粮食流通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中的地位不断凸显。

第三,把握好当前粮食制度改革对粮食流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近年来,国家在粮食制度改革上频频放招,如粮食收储制度改革、粮食监管制度改革、粮食安全保障法律制度改革等。因此,我国粮食流通的高质量发展,就要主动去适应当前国家粮食相关制度改革的新形势和动向,从而确保粮食流通发展取得实效。

在新的发展形势下,高质量的粮食流通也承载了新的发展要求。

第一,高质量的粮食流通市场体系。粮食流通市场的结构完备、运作规范,市场与市场之间相互衔接、相互补给,市场功能发挥充分。从类型看,高质量的粮食流通市场需要有完善的市场构成,不仅是现货市场要完备,期货市场也要不断完善。从市场运行方式看,必然要通过连锁化、电商化等现代交易代替传统集贸市场交易。

第二,高质量的粮食流通主体。要构建高质量的粮食流通主体队伍,就要确保粮食生产、加工、交易、物流和信息服务等业务经营主体是高质量的。首先,规模化是确保粮食流通有序运作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前置条件;其次,有技术、有现代化经营理念,是高质量粮食流通主体必备的基本能力。

第三,高质量的流通设施体系。高质量的粮食流通涵盖从粮食收购、仓储、加工转化,到交易、运输的链条式流程,而这一流程中需要有完备的硬件设施系统作为支撑。总体上,高质量的粮食流通设施体系要与粮食的收储规模、交易规模和粮食整体供应保障等有机匹配,流通设施布局也要与粮食储备格局相适应。

第四,高质量的粮食流通监管系统。高质量的粮食流通必然要有高质量的粮食流通监管系统作为保障。而在以市场化为导向的背景下,粮食流通市场的监管也要秉持开放原则,该放权的要给市场去自主监管,而需要政府监管以弥补市场失灵的,政府则要不遗余力抓好监管调控,确保粮食流通监管体系高效化。

我国粮食流通发展现状

近年来,在国家的统一领导和大力支持下,我国粮食流通发展总体上取得了积极成效。

(一)粮食收储和库存消化取得较好进展

粮食收储制度改革是我国近年来不断推进的重要改革之一,按照区域特征因地制宜,对东北地区的大豆、玉米两种粮食作物实行市场化收购和补贴机制,在此机制实施过程中,东北三省一区积极培育多元主体进行粮食收购,并已形成合理的收购价格机制。实行最低收购价格机制,对黑龙江、湖北、湖南、安徽等国内11个粮食主产区稻谷规定了稻谷最低的收购价格,每斤为1.30元,黑龙江、辽宁、内蒙古、河南等地都实行了粮食收购担保基金模式。近五年来,年均收购粮食8000亿斤左右,2017年共收购粮食8500亿斤,2018年共收购7200多亿斤,成效良好。同时,粮食库存消化机制也逐步建立,构建了全国粮食统一竞价交易系统,加快推进政策性粮食不合理库存的消化速度。2017年消化政策性粮食1690亿斤,同比增长37%,2018年消化2600亿斤,同比增长54%。粮食收购的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快,如图1所示,2014年以来粮食产量与企业收购量之比逐年下降,表明粮食产销总体趋于不断稳定。

图1 2014-2018年我国粮食产量与企业收购量

图2 2014-2018年我国粮食产业经济总产值及其增长情况

(二)粮食产业经济保持较好增长态势

粮食产业经济主要是粮食加工和收储环节,属于粮食流通的重要环节。党中央和国家多次对发展粮食产业经济提出明确的指示要求,提出要建设粮食产业强国。国务院专门出台了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经济的意见。2017年9月,国家明确了支持国有粮食企业用地性质转变为出让性质的指示,并强化推进粮食主产区加工奖补政策与税收优惠政策。已对国内507家重点的粮油产业化企业优先提供金融信贷支持。在地方发展粮食经济的做法上,江苏、安徽、山东、辽宁、宁夏等地均已出台实施意见,如2018年江苏省出台了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经济加快建设粮食产业强省的专门意见。浙江省专门实施了大米加工企业执行农业生产用电价格的政策,使这类企业生产用电成本下降近三成。河南、陕西等地持续通过财政补助、贴息等扶持主食产业化项目。2018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65789.22万吨,粮食产业经济实现总产值3.1万亿元,增幅超过6%,其中,山东、河南等11个省粮食总产值超千亿元。全国涉粮企业实际加工转化粮食达到5.5亿吨,粮食加工转化率达到83.3%。全国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产值占粮食总产值比重达到61%,龙头企业共建立优质粮食源基地6000万亩以上,关联农户数量超过1200万户,有效拉动了农村就业。2014-2018年我国粮食产业经济总产值及其增长情况如图2所示。

(三)粮食流通基础设施体系不断完善

各地大力推进“粮安工程”建设,在粮食基础设施方面投入大量资金,健全粮食流通基础体系,确保营造良好的粮食产后流通环境。十八大以来,共建设标准化仓容达到1600亿斤以上,累计改造提升“危仓老库”仓容达到2500亿斤以上。初步估计,完好仓容总量已达到了1.2万,粮食流通设施体系不断完善。健全粮食交易平台体系,目前与国家平台互联的省级粮食交易基地已接近30个,山东、江苏、浙江、河南、安徽、湖北和青海都建成并运营了省级粮食管理平台。推动“优质粮食工程”建设,2017年中国好粮油信息平台已正式运行,并遴选了17个省份64家企业98个产品列入第一批“中国好粮油”名单。

(四)粮食流通安全监管系统进一步健全

国家多部委联合开展粮食安全隐患“大排查、快整治、严执法”行动,中储粮系统大力推进“四查一补”行动,排查并整顿粮食流通方面的一批重点问题,《粮食流通管理条例》2016年第二次修订。目前,全国粮食流通监管热线(“12325”)已经开通,促进了粮食流通监管阳光运行,为粮食安全保驾护航。各地主动推进粮食流通监管系统建设,安徽省对粮食违法违规经营实施惩戒与“黑名单”机制,江苏建立粮食流通监管和移动执法平台,京津冀三地联合开展执法检查机制。

我国粮食流通高质量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粮食流通仍存在一些问题,与粮食流通高质量发展之间还有一段距离,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粮食流通市场效率仍然较低,交易联动性较差

当前,我国粮食流通市场仍然不健全,流通链条不够齐全,各环节联动性总体较差。首先,粮食交易市场大多数是初级交易市场,一般交易规模不大,很多都只是集贸市场。粮食批发市场虽然近几年较快发展,但目前在发展能力和布点密度上都较低,缺乏规模化、有竞争力的大型粮食批发市场。因此,总体上我国粮食交易市场层次较低,抗风险能力也较差。其次,粮食物流缺乏市场化运作机制,散粮运输设施有限,运输方式也较为分割,运力总体较低。粮食期货市场发展缓慢,稻谷、小麦等粮食期货受政策影响而导致期货交易不灵活,因而影响期货市场顺畅运行。

(二)粮食产业大而不强,企业主体竞争力较弱

2018年,我国粮食产业经济总产值已达到3.1万亿元,较2012年增长了36%,在规模上确实已经有不小增长。从加工能力来看,目前全国粮食加工处理能力平均达到12亿吨,实际加工粮食能力达到5.5亿吨,加工转化率超过85%。然而,我国粮食加工企业竞争力总体偏弱,粮食产业存在大而不强的问题。首先,粮食产后流通经营存在“短链”特征,粮食加工产品的精细化程度不高,对于高附加值粮食加工产品的供给较少。从主产区黑龙江的数据看,2017年粮食加工企业有1745户,但年加工30万吨以上的企业仅为100户左右,占比不到10%。其次,粮食加工和收储企业都存在低小散的问题,无序竞争激烈,收原粮、卖原粮的经营模式依然比较明显。

(三)粮食流通硬件设施支撑仍然不足,区域分布不均衡性较明显

总体来看,当前我国粮食流通硬件设施仍无法满足粮食流通高质量发展需要。虽然粮库数量已经较多,但是仍然是苏式仓、土圆仓、普通房式仓等居多,而且地方粮仓硬件设施较为简陋,缺乏面向散粮运输和装卸的硬件设施。粮食产销区的仓容设施分布也存在较大不均衡性,一些粮食主产区的稻谷、大豆等粮食仍处于罩棚式暂时存放阶段。从粮食调运看,当前原粮的“四散化”运输占比仅为1/3,且无法满足“一站式”流通。

(四)粮食流通信息化水平不高,资源整合能力亟待加强

当前,国内粮食交易、物流、调运的信息化水平普遍不高,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应用存在瓶颈,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粮食流通效率的提升。不仅是粮食加工领域的信息化运用不足,在安全储粮、物流运输、节粮减损等方面的信息支撑能力也明显不足,粮食流通数据通道不畅,区域不统一问题突出,存在着明显的“信息孤岛”效应。由于缺乏粮食安全的信息化分析和决策功能,因而在粮食流通方面的安全预警能力也较差。此外,粮食流通中的质量监管也缺乏核心信息技术支撑,特别在质量检验、清仓查库等环节上存在短板,影响反馈数据的精度。

我国粮食流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建议

为了加快推进我国粮食流通高质量发展,立足我国粮食流通现状,结合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补短板强弱项,提出相关建议:

(一)培育现代化和高质量的粮食流通市场体系

应立足现有的粮食流通资源基础,加快推进资源整合,并积极注入互联网技术,完善粮食流通交易市场体系,提高流通附加值。

一是推动传统粮食交易市场市场化发展。围绕区域内骨干型粮食企业升级,兴建一批规模较大、功能丰富、设施完善的区域性粮食批发交易市场,提高粮食综合交易平台的区域集聚性和运作专业性水平。完善粮食集散功能,构建多业态经营的连锁型粮食零售市场体系,为提高粮食供给质量提供有力载体。持续推进超市、便利店等平台的粮食业态升级,做好与上游粮食供应点的无缝衔接。

二是加快粮食电子交易市场建设。电商平台对我国粮食交易、营销以及市场信息服务都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要实现粮食流通高质量发展,建立有效的粮食电商交易市场势在必行。粮食主产区与主销区应率先示范,打破行政限制,加快区域协作,共建粮食电商交易基地。充分利用线下粮食交易市场基础,加快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发展。优势地区可积极探索培育网上粮店,实施网上订货、店上送货,或者是网上订货、店上直取的粮食零售模式。

三是有序推进粮食期货市场发展。立足当前各地粮食期货市场发展实际,吸收先进的期货模式经验,如“平台+公司+合作社+订单+期货”等,探索构建种粮大户-专业组织-粮食加工企业-专业交易平台的产业链式粮食期货交易市场。利用互联网信息集成功能,加快推动粮食现货市场与期货市场的信息联动,特别是价格信息互动,完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助力粮食市场稳定运行。

(二)培育高质量的粮食产业经济体系

重点突出国内主产区的粮食生产和转化功能,加快推动粮食产业经济转型提升,培育形成高质量的粮食产业经济,为粮食流通高质量发展创造重要条件。

一是突出粮食精深加工的高质量发展。坚持创新驱动,以粮食加工龙头企业为引领,加快推进行业关键技术攻克,促进粮食精深加工产品转化。积极探索研发专用大米、专用粮油、功能性大米、功能性玉米等加工产品,推动粮食加工产品由初级产品向中高端产品转型,实现粮食精深加工。以主产区为主打区域,利用特色粮食产业优势,持续培育大米、玉米、食用油加工产业集群。围绕粮食精深加工,积极推进粮机制造高质量发展,为粮食精深加工高质量发展做好配套。

二是加快推动粮食流通产业化。注重粮食流通产业化的主体培育,将招商引资作为重点工程,通过驻点招商、以商引商、中介招商等多措并举,积极对外招引落地高质量的粮食交易、物流等产业化项目,并全力做好项目前期和建设过程的配套服务,确保顺利投产达产增效,提升粮食流通产业层级。聚焦区域内粮食流通企业做好服务,加大必要的政策支持,促进企业做大做强,提升流通竞争力。以区域为单位,以主产区和主销区为示范,推动上游粮食生产商、中游粮食加工企业和下游批零商合作,推动区域产加销一体化。

三是强化全产业链预警监测。加快推动粮食全产业链监测预警系统集成化,打破传统的粮食、农业、卫生、食药等部门各自监测系统相互独立的行政壁垒,构建一体化粮食质量安全预警监测中心,实时对原粮收储、加工、物流和产品质量安全进行动态监测,促进粮食全产业链预警监测的时效性和精准性。

(三)建立高质量的粮食流通设施配套系统

高质量的粮食流通离不开高质量的流通基础设施配套系统作支撑,因此,要贯彻好国家《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指南》,加快完善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建立高质量的粮食流通设施配套系统。

一是突出高质量的仓储和物流设施系统建设。充分顺应互联网经济时代趋势,树立“互联网+粮食流通”理念,运用社会资本力量,有机结合政府支持,积极推进特色化智能粮库建设,加速推动粮食收储业务的自动化和可视化。依托“一带一路”倡议、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重大战略,主动强化战略融入,打造专业化粮食物流园,支持粮食仓储、加工、物流、交易、检测和信息服务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粮食物流基地,为高质量流通创造完备的物流条件。

二是全力提升粮食流通作业装备水平。首先要提升粮食加工装备水平。主动落实“中国制造2025”战略,坚持“两化融合”,将信息技术有机植入粮食加工装备中,生产节粮、高效、节能的粮食加工设备,特别是江苏等地要用好粮机生产优势,在粮食加工装备高质量发展上做好示范。其次要提升粮食物流作业的硬件设施水平。加快粮库标准化建设,围绕不同粮食贮存特性,建设多功能粮库。强化粮食运输工具的系统化建设,打造水陆空立体化粮食运输设施系统。完善粮食物流装卸设备系统,提高装卸自动化能力。再者,要提升粮食质量检测的设施水平,提高对粮食质量安全的检测精准度。

三是加快粮食流通信息化建设步伐。应坚持市场化导向,鼓励和支持粮食流通企业和平台加快推进信息化技术改造,使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与粮食流通有机融合,从而增强粮食流通企业和平台的信息集成能力。积极推进粮食交易平台的信息化建设,利用信息技术强大的数据信息处理功能强化粮食流通管理能力。加快推进物流仓储和分拨调配的信息化,智能化配置粮源、车源和人员,构建智慧粮食物流配送系统。鼓励线下粮食流通企业实施信息化、数字化改造计划,拓展线上服务功能,为打造高质量粮食流通体系提供更多有利条件。

猜你喜欢

流通粮食高质量
珍惜粮食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珍惜粮食 从我做起
请珍惜每一粒粮食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圣物的流通——蕃尼古道上的尼泊尔鎏金铜佛流通考察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我的粮食梦
“流通空间”的中西方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