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部地区城乡流通差距对消费差距的影响

2020-03-16卢雯君卢珍菊教授

商业经济研究 2020年5期
关键词:中西部流通差距

卢雯君 卢珍菊 教授

(1、广西科技大学鹿山学院 广西柳州 545616;2、南宁学院;3、广西财经学院 南宁530000)

引言

自从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环境、收入水平、物质生活等条件都得到了迅速优化与升级,尤其是物质消费水平增长,无论是消费内容和消费层次都远高于前5年的水平。从客观数据来看,1978年我国人均消费支出仅为184元,2017年达到18322元,增长超过了100倍。然而,我国改革开放建设存在较为严重的地区不平衡现象,年人均消费也存在失衡现象,东部地区远高于中西部地区,城镇地区远高于农村地区,生活水平差距过大、城乡消费差距过大不利于我国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因此,对于我国当前经济发展阶段,发展的平衡性是地区发展的重中之重,缩小消费差距便是促使我国生活水平公平化的关键措施,这对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具有现实意义。

尽管以往有较多文献考察了城乡消费差距的影响因素,徐敏和姜勇(2015)、高帆和王亚楠(2016)、赵晨希和王合玲(2016)的研究都显示有比较重要的因素。然而,却鲜有研究从商贸流通视角来考察其对城乡消费差距的影响。随着我国进入流通先导性的经济发展模式,基于现代流通业发展与升级的流通经济发展模式成为各地供给侧改革的路径之一。与此同时,我国各省域地区对商贸流通重视度加深,大力加强对城乡交通网络、信息通信基站、商贸流通服务信息网的建设投入,为农村现代商贸流通产业布局建设基础设施。相比于过去的农村消费发展来看,我国农村地区产品市场供给较为单一,一方面受限于农村居民收入能力,消费不起较为昂贵的产品,另一方面也是受制于不发达的商贸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导致多样化产品供给流通费用居高不下。然而,随着农村地区居民收入的大力追赶,应当通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村地区商贸流通产业创造良好环境,大力减少农村市场流通成本,以缩短农村居民与消费市场的空间距离与信息距离,释放农村居民潜在消费意愿,持续扩大农村消费经济。

截至目前,仅有极少数文献考察过流通经济与居民消费之间的相关联系,孙文娟(2017)的研究表明,商贸流通产业发展对居民消费差距存在影响。龚紫娟等(2018)的研究表明,省域商贸流通业效率对农村居民消费起到积极作用。苏俊华等(2017)借助动态面板估计模型考察了流通产业对消费增长的双向互动关系。然而,却鲜有文献考察城乡流通发展差距对城乡消费差距的作用。本文借助PVAR面板估计模型来考察城乡流通差距是否与消费差距是同步扩大或缩小,并借助模型考察其动态关系。

城乡商贸流通差距对消费差距的影响机制

第一,城乡流通差距是造成消费差距的重要原因,这主要是由于城乡流通差距代表城乡交易效率存在差距,城镇过于发达或农村过于落后的流通业都不利于建设协同性、协调化的一体化流通网络。若城乡间流通差距过大,将导致流通成本以及交易费用过高,不利于城镇与农村产品分别对向流入市场,购买交易的便利性和顺畅性不足,这对于农村消费水平的影响更大,因为农产品流通难、销售难问题导致农村居民收入增长乏力,同时工业品消费不能流入农村市场,消费潜力得不到释放。

第二,城乡流通差距不利于城乡间交换协作,将会造成城乡自给自足的局面,不利于发挥城镇拉动农村经济的作用发挥,农村市场供给能力缺乏,抑制农村居民消费多样性。城乡商品的交换协作才能产生分工。换而言之,城乡流通效率有利于促进地区分工水平提升,分工细化的结果是城乡商品消费的同步提升。在城乡流通差距不断缩小的情况下,这将推动城乡流通一体化,相比于已有城镇地区发达的流通设施而言,消费潜力将被彻底释放,对农村消费的推动效果更甚,农村居民消费将迅速追赶城镇地区。

第三,经典消费理论提出,收入水平是促进消费的最大推动力。农村流通业投资能够促进行业自身发展,有利于扩大生产规模,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进而促进农村就业,提升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况且,流通产业从业门槛较低,只要稍加培训即可上岗就业,可优化农村地区剩余劳动力资源的利用,避免失业造成收入过低,让平均收入达到平稳水平,通过平均工资收入的增加与稳定,确保农村居民消费动力。因此,城乡流通差距的缩小对农村经济起到的推进作用更佳,促进农村居民整体消费水平提升,缩小城乡消费差距。

表1 指标选取

表2 旋转成分矩阵

表3 PVAR模型估计结果

第四,城乡流通协调发展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转型与优化,带动农村供给侧改革,使经济可持续性增长,这是因为城乡流通协调促进双方流通市场衔接,加强流通主体合作,令农村生产者更迅速获得城乡需求信息,并调整与优化采供销方案,有利于消除供应链牛鞭效应,推动农村产业效率提升和结构转型,提升农产品与工业品的供给能力,降低城乡居民消费差距。

第五,城镇流通产业相对更成熟,可以通过鼓励城镇流通企业布局下沉,到农村地区设立流通商业服务网点,通过现代化流通管理体系与城镇流通对接,提高城乡流通一体化程度,让产品、信息和劳动力等资源以更标准化的形式在城乡间自由流通,这有利于农村消费内容、消费方式与城镇接轨。

城乡流通差距的综合因子测度

基于对城乡流通差距这一综合性量化概念的考虑,本文借鉴李丽和徐丹丹(2018)的研究测算方法,基于流通规模、流通发展环境、市场需求三个角度考察中西部地区城乡流通发展差距。所采用的量化指标如表1所示,指标值大小同方向说明城乡流通差距大小,因为本文通过基础指标的比值来衡量差距,所以变量没有量纲问题。

本文借助因子分析法来实施城乡流通差距的量化,采用SPSS19.0作为分析软件。在分析之前,先采用KMO检验与bartlett检验进行可行性分析。结果显示,KMO检验结果为0.801,bartlett检验值为737.376,显著性通过0.1%的水平,说明本文数据适用于因子分析。接着,本文分析各成分的解释方差,结果如表2所示。通过最大方差法正交旋转方法,得到3个公因子,累计解释方差88.48%,说明可以用三个公因子解释所列指标的88.48%信息。因此,本文将借助上述三个公因子来计算流通差距。

最后,根据各因子得分以及因子特征值来计算主成分系数,采用回归分析法来考察流通差距的综合得分。通过计算可得,公式 用以计算中西部城乡流通差距综合得分。从历年变化趋势来看,我国中西部地区城乡流通差距处于逐年扩大趋势;从结构上看,流通规模差距F1的变化趋势最大,1995年我国流通规模差距仅为6.477,在此之后整体呈现持续上升,2017年达到了57.347;同样,流通环境F2在20多年来也拉开了巨大差距,1995年得分仅为4.742,而到2017年却达到了63.432;不过市场需求F3得分增加幅度却不大,并且呈现下降趋势,说明中西部地区近年来经济建设和城乡统筹发挥了作用,令农村市场需求得到提升。

因此,从因子影响路径来看,尽管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与消费需求快速追赶东部地区,对城乡经济形成共同拉动作用,但是由于中西部城乡流通规模与产业环境没有跟上经济发展步伐,造成流通规模与环境的差距扩大整体覆盖了市场需求的差距缩小作用。这说明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需要优化,伴随供给侧改革对产业转型升级的促进作用,中西部应当淘汰部分传统流通业,替代为电子商务为代表的现代流通业,通过电子商务对城乡商品市场与流通市场的整合,有利于城乡形成流通产业一体化,拉动农村流通,改善农村流通环境,引导流通服务网点布局下沉,进一步缩小中西部城乡流通差距。本文进一步采用PVAR模型来探讨城乡流通差距对消费差距的影响。

模型设定与实证研究

(一)模型设定

PVAR模型是基于向量自回归VAR模型衍生的一种计量模型,其特点是假定模型所有变量都是内生性变量,借助正交脉冲响应模型考察两个变量冲击的分离个体与截面差异。另外,进行PVAR模型分析前应当通过统计检验来确定最优滞后期,本文借助向量自回归常用的AIC和HQIC准则,在滞后3阶时AIC和HQIC准则的P值均为0.000,说明PVAR模型采用滞后3阶变量来研究是最优选择。由此,本文采用PVAR(3)来考察城乡流通差距对城乡消费差距的影响关系,城乡流通差距的测算方法是通过综合因子测度,消费差距直接通过城乡地区人均消费支出比来测算:

其中,下标i表示中西部不同省份(i=山西,内蒙古,吉林……),下标t代表不同年份(t=1995,1996,…,2017)。β代表各个滞后项的系数矩阵,αi代表地区固定效应截距项,μit是随机误差,E(μit|αi,β,yit-1)=0。

(二)平稳性检验

由于PVAR是基于有时间跨度的面板数据模型,因此在模型分析前需要采用平稳性分析,以分析各个变量有否存在单位根。单位根的存在与否直接影响使用PVAR模型的有效性,如果模型中拒绝单位根假设,那么应当采用协整分析。而如果不能拒绝单位根假设,时间序列是一阶单整,那么可以借助PVAR模型来估计影响关系。

由此,本文采用ADF考察不同变量是否在统计学意义上具有单位根。一般而言,假设ADF检验中在10%水平下拒绝单位根原假设,那么说明原序列在统计学意义上是平稳的。本文借助STATA 12.0的ADF检验计算得出,原序列不能在10%的水平下拒绝ADF检验的原假设,代表序列不在统计学上有平稳性。在此之后,再对序列进行一阶差分处理后,再次进行ADF检验,可以发现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说明本文序列均为一阶单整。

(三)脉冲相应分析

表3为PVAR固定效应模型估计结果,显著系数表明,当期城乡流通差距对城乡消费差距具有显著积极影响,影响系数达到了1.362,滞后1期的城乡消费差距和流通差距对自身具有显著积极影响,影响系数分别为0.672和0.874;而滞后2期的城乡流通差距的影响效果不显著,而滞后2期的消费差距的影响系数为0.221;滞后3期的城乡流通差距的影响系数为-0.324,滞后3期的消费差距影响系数为-0.537。

脉冲响应如图1所示,考察流通产业差距对城乡消费差距的影响,反映城乡消费差距冲击造成的脉冲响应,影响总体上呈现逐步减弱趋势。换而言之,城乡流通差距提高将导致城乡居民消费差距扩大,反之亦然。

再从图1中脉冲响应曲线的变化趋势来看,外部冲击在先前4期对因变量具有显著积极作用,说明前4年的城乡流通差距是扩大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主要原因,不过这种影响随着时间流逝而呈现减弱趋势。在第4年之后,城乡流通差距对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整体作用开始趋向于稳定。这是因为中西部地区城乡流通差距是抑制农村居民消费的重要原因,尽管在城乡一体化、新农村建设中城乡经济发展与收入水平的距离拉近,但是农村商品消费市场发展滞后,流通手段缺乏致使产品供应单一,农村居民消费潜力受到昂贵流通成本抑制,对多样性商品的消费潜力得不到释放。而城镇流通行业向农村地区的纵深发展,将缩小消费者与商品的相对空间距离,进而降低购买所花费的搜寻成本、交通成本等交易成本,丰富农村居民消费选择,释放农村消费市场潜力。

图1 脉冲响应

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随着中西部经济的持续发展,带动了各地方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同步发展,但是发展进程中存在结构失衡现象,尽管中西部地区城乡经济基本面开始接近,而城乡流通差距却逐年扩大,这是因为中西部地区城镇服务业受到政策倾斜而飞速发展,这不利于农村潜在消费需求释放,致使农村信息通讯设施、交通基础设施等流通设施不完善,流通效率低下,导致城乡流通差距扩大。首先,本文通过因子分析得出,1995-2017年我国中西部流通规模与流通环境差距整体呈现扩大趋势,覆盖了消费需求差距持续缩小的效应,意味着尽管中西部地区人均收入水平与潜在消费需求同步上升,但消费需求与商品供给发生层次性与结构性错位,导致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的不断扩大。其次,借助PVAR模型提出,前4年的城乡流通差距对当期城乡居民消费差距存在滞后效应影响,进一步证明城乡流通差距对城乡居民消费的影响是中期甚至长期的。

(二)建议

第一,应当结合新农村建设、供给侧改革、现代流通建设的特点,完善契合当地农村地区市场背景的流通产业发展相关法律法规,保障农村流通产业持续、有序、健康发展,通过制度体系建设与实施来防止市场乱象,杜绝假冒伪劣商品,吸引城镇一流流通商投资。

第二,通过电子商务建设为农民创收。各地政府应当加快农村电子商务发展,鼓励使用互联网商业模式与传统农业生产销售相融合,鼓励大型农业龙头企业自建网络销售渠道,为城乡提供农产品配送服务,而各种中小型农业生产主体(如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等)应当借助电子商务平台开展网络业务,发挥电子商务提升流通效率的效果。

第三,建设农村道路网络,为流通业发展打好交通设施基础。农村公路建设是城乡商品流通的基础,但是我国中西部农村公路大多属于三四级公路,路面状况不佳而不利于车辆行驶,而且部分桥梁早已年久失修。因此,应当加强中西部农村公路建设和翻修,并优化山区公路网络路线设计。

第四,加大建设中西部农村信息基础设施。现代流通产业依赖于移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消费便利性,并影响到流通市场供给能力。因此,应当鼓励电子商务和电子支付融入新乡村建设,让农民能熟练使用信息硬件与软件,通过互联网或移动互联网进行购买与销售。信息系统设施能让农村销售与购买主体跟踪城乡市场供求情况,加快信息反馈效率,并促进农业与城镇地区的信息传播。

第五,推进农村物流体系建设,打造鲜活农产品物流圈。适应城市农产品需求,建设绿色无公害特色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并借助电子商务打入城市市场,通过现代农产品冷链运输、仓储分拨等体系工程建设,加快构建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

猜你喜欢

中西部流通差距
让航天梦想在中西部地区扬帆启航
圣物的流通——蕃尼古道上的尼泊尔鎏金铜佛流通考察
难分高下,差距越来越小 2017年电影总票房排行及2018年3月预告榜
物流大通道中西部的崛起之路
“流通空间”的中西方比较
中西部高校要打一场人才保卫战
河北平原中西部中更新世非海相沉积体系魏县组的建立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幻想和现实差距太大了
商贸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