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国公司海外子公司研究述评及其新趋势

2020-03-15李元旭于光辉

管理现代化 2020年5期
关键词:母子公司跨国公司理论

□ 李元旭 于光辉 胡 伟

(1.复旦大学 管理学院, 上海 200433; 2.北京国电智深控制技术有限公司, 北京 102200;3.北京市电站自动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北京 102200)

上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剧,跨国公司的数量不断增加,经营的规模日益扩大并通过设立在全球各地的海外子公司寻求保持和创造持续性的竞争优势。在东道国的长期经营和发展过程中,子公司形成和积累了母公司所不具备的特殊优势和资源,增强了跨国公司的竞争力,日益成为国际商务、组织行为和战略学者的研究重点。

一、海外子公司研究的理论溯源

海外子公司研究涉及到国际商务、战略管理、组织结构、跨国公司等众多领域,不同领域研究者的理论基础也各有不同。

(一)交易成本理论

Coase[1]首先引入交易成本的概念,用来研究交易成本和内部组织形式对企业经营行为的影响。Williamson[2]在上世纪70年代开始用交易成本的方法来分析组织问题,后来在其理论中引入制度因素,研究其对企业制度和个人行为的影响。他认为制度规范、法律规则和社会环境会对企业的组织结构和个人的行为产生影响[3]。

早期的跨国公司研究中,较多地采用了交易成本理论来分析。交易成本理论关注的重点是跨国公司整体层面的分析,它假定企业的特有优势来自于母国,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利用。

(二)委托代理理论

伯利和米恩斯[4]在上世纪30年代揭示了现代公司出现的“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的现象,公司的控制权实际上被职业经理人组成的“控制者集团”所掌握。Jensen和Meckling[5]认为,委托——代理是一种契约关系,即代理人受委托人委托,从事某些活动,并具有一定的决策权。

在跨国公司研究中,应用委托——代理的框架来描述跨国公司母子公司之间的关系[6],作为研究跨国公司的控制机制和薪酬激励模型的理论基础。代理理论是研究母子公司关系的良好视角,但是过于强调降低代理成本而加强对子公司的控制,反而抑制了子公司的创造力和积极性。难以发挥子公司独特的资源优势和竞争力,使母公司受益。

(三)资源依赖理论

Thompson[7]提出了组织的依赖模式,认为组织对另一个组织的依赖取决于对方是否能够提供它所需要的资源或服务。Pfeffer和Salancik[8]指出,组织依赖其所处的环境来获得劳动力、资本、组织合法性、客户、物资和技术投入等资源。

资源依赖理论在战略管理领域常用来研究跨国公司对海外稀缺资源的依赖和母子公司关系中海外子公司对于母公司的依赖。

(四)社会网络理论

Wellman和Berkowitz[9]认为,社会网络是一定的社会联系或关系,通过它将个体参与者和社会联接起来。Bourdieu[10]用社会资本来解释社会网络,其本质是一种结构化的网络关系。林南[11]认为,社会资本是一种源自社会网络且只能于社会网络中存在的资源投资,目的是获取回报。

社会网络观点强调海外子公司是跨国公司网络中的一个节点,跨国公司则是由分散在不同地域上的业务单元组成的集合体。社会网络观点通常考察母子公司之间、子公司之间的内部网络,也研究单个子公司的内部和外部网络。

(五)资源基础观(RBV)

Marshall[12]提出了企业内部成长和知识基础的观点。Penrose[13]认为,企业是一个生产性资源的集合体,企业的资源和能力是企业绩效的来源和基础。Wernerfelt[14]认为,企业内部环境是决定其获取竞争优势的核心要素。企业内部的资源、能力、知识的积累是能够帮助企业获得并保持优势、取得良好绩效的关键。Barney[15]构建了资源基础理论的VRIN框架,他认为资源具有有价值性(value)、稀缺性(rareness)、不可模仿性(imperfect imitability)和不可替代性(non-substitutability)四个特征。

资源基础理论常用来解释海外子公司为什么能够在东道国克服外来者劣势、获取竞争优势,是因为母公司具有与东道国差异化的战略性资源。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的进步,跨国公司可以通过某个地区获得的资源在其他地区创造竞争优势[16]。

二、海外子公司研究的视角变化

海外子公司理论研究的发展与变化,是与其在东道国的海外经营和发展的实践密切相关的,反映了跨国公司理论不断发展演化的过程。根据Birkinshaw和Hood[17]的研究,海外子公司的理论研究可以划分为母子公司关系学派、子公司角色学派和子公司发展学派等三个学派。

(一)母子公司关系学派

关于母子公司关系的早期研究中,从母公司的角度研究母子公司之间的管控问题比较多,对于子公司的关注比较少。总部在海外经营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负责战略规划和经营目标的制定,海外子公司处于从属地位,主要负责执行总部的战略,因而母公司如何管理和控制海外子公司是这一学派的核心议题。

母子公司关系学派的基础是传统的科层制,母子公司之间是等级结构。母公司拥有可以向子公司转移的资源和竞争优势,子公司是母公司资源和优势的接收者或传输渠道。母公司通过建立新的子公司来扩展新的业务领域,子公司则要重点加强与母公司的纵向联系。母子公司关系学派认为所有的子公司都可以用相同的制度和方式进行管理。

(二)子公司角色学派

子公司角色学派将研究对象转向了子公司,将子公司看作是跨国公司内部差异化的行为主体,有经营自主权,而不仅仅附属于母公司。每个子公司的职能和作用不同,任务也不一样。

Bartlett和Ghoshal[18]根据海外子公司所处的市场战略位置和子公司在研发、生产、营销和其他方面能力的大小将子公司分为战略领导者、贡献者、当地执行者和黑洞。Gupta和Govindarajan[19]按照子公司知识资源在跨国公司的流动将子公司定义为当地创新者、全球创新者、执行者和整合者四种类型。

(三)子公司发展学派

子公司发展学派将子公司的角色看作是一个随着当地经营形势和环境的变化而动态发展的过程。子公司在东道国的长期活动和经营过程中,逐渐积累起有价值的资源和能力,充分和深入了解当地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环境,不断提高和增强自己东道国和跨国公司内部的地位和作用,从而使得自身的角色发生深刻变化。

Birkinshaw[20]将子公司的生命周期划分为自主权取得、自主权发展、自主权消失三个阶段,三个阶段的角色变化体现了子公司技术演化的过程。赵景华[21]指出子公司的发展是一个在跨国公司内部完成资源配置和转换的过程。

从以上研究梳理来看,跨国公司海外子公司的母子公司关系和角色从早期简单、明确的状态发生了复杂和多样的变化,子公司的角色和承担的任务也随着环境和时间的变化而不断改变。在全球经历复杂而深刻变化的时代背景下,海外子公司的价值创造和创新活动,逐渐成为跨国公司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国际竞争环境中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

三、海外子公司研究的新进展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新兴经济体国家特别是中国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走向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国内外学者围绕跨国公司海外子公司的定位、角色、管控、内外部治理、技术创新、知识创造和转移、竞争优势获取、制度距离与组织合法性以及企业绩效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不断发展和完善有关跨国公司海外子公司的理论。

(一)海外子公司研究的理论视角越来越多元化。

众多学者基于海外子公司的内部治理特征、外部环境或利益相关者以及子公司与母公司的关系等主题,通过多种理论视角,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陈怀超和范建红[22]基于组织合法性的视角,研究发现制度距离越远,中国的跨国公司越有可能选择绿地投资和合资方式。薛求知和李倩倩[23]通过生态系统学中的种群生态理论,建立种群密度制约模型研究中国跨国公司的合法化进程。Cui 和Jiang[24]采用政治学的视角并应用制度理论对中国国有企业进行FDI时的股权决策进行了研究。Sekiguchi等[25]基于知识基础观和高阶理论的视角研究海外子公司的高管人员来源与绩效的关系。崔连广等[26]基于“跳板理论”研究新兴经济体跨国公司的海外子公司逆向知识转移问题。

(二)海外子公司研究的方法越来越丰富。

以往有关海外子公司的研究,较多的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也有学者进行了为数不多的案例研究。近年来,有学者采用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对国际商务问题进行研究,例如叙事理论(narrative theory)[27]和扎根理论(grounded theory)[28]。新兴市场国家的跨国公司在国际化经营的过程中,其海外子公司的战略、治理和管控等问题会随着不同的情境发生变化,出现了一些无法用现有理论充分解释的新问题。因此,需要寻求新的研究方法对这些新问题和新现象进行解释,不断推动对海外子公司研究理论的向前发展。

(三)海外子公司研究的对象和内容不断深化。

研究对象方面,越来越多的新兴经济体跨国公司的海外子公司成为研究焦点。中国跨国公司特别是国有企业在进入国际市场、获得和建构海外子公司的组织合法性,海外子公司的股权、董事会、高管层治理以及对于海外子公司战略和绩效的影响,都为研究者们提供了良好的素材。

研究内容方面,海外子公司的逆向创新、逆向知识转移行为等也受到了研究者们的关注。王永贵和王娜[29]研究了逆向创新对子公司权力和跨国公司的当地公民行为的影响和相应的机理。杜丽虹和吴先明[30]发现母公司的吸收能力和制度环境对于子公司的逆向知识转移有促进作用。

四、“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的中国跨国公司海外发展营新特征

伴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和深入发展,中国跨国公司积极融入全球的价值链、产业链和创新链,加强国际合作与互联互通,实现国内经营和海外经营的联动,对外投资和海外经营出现了新的特征。

(一)对外直接投资更加多元化。

对外直接投资涵盖面广泛,遍布全球80%以上的国家和地区,包括了国民经济的18个行业大类。资金主要流向制造、批发零售、租赁和商务服务、金融等行业,对信息通信、电力生产、文化教育、科研和技术服务等领域的投资增长较快。地方和民营企业成为对外投资的主要力量。

(二)海外并购质量稳步提升。

海外并购的资金主要流向高技术含量和附加值的高端产业、新兴服务业和消费品行业。中国跨国公司的海外并购质量不断提高,投资理性不断增强,专业化和风险意识有了明显的提升,更加注重投资的质量和效益。

(三)国际产能合作逐渐迈向高端。

中国跨国公司在“一带一路”上的产能合作正在由传统的资源、能源、加工制造、农业和基础设施等领域向跨境电商、绿色经济、数字经济、金融科技等新领域发展。境外的经贸合作区建设效果明显,促进了中小企业“走出去”的集群式、链条式发展。

(四)国际化经营的风险不断加大。

伴随着中国跨国公司境外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国际社会对中国企业的戒备、疑虑和防范也都呈上升态势,针对中国企业和产品的技术壁垒、反垄断、反倾销和安全审查等行为日益频繁。同时贸易保护主义不断升温,全球化遭遇极大的挑战。中国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的经营环境发生了转变,面临着全方位的合规问题,国际化经营的风险逐渐上升。

与此同时,中国跨国公司的海外管理也随着国际形势和经营环境的发展变化出现一些新的特点。

1.人力资源本土化程度显著提高。在东道国大量雇佣当地员工,为当地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通过中方员工与当地员工的交流与融合,促进中国企业与当地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的合作。建立符合当地法律的用工制度,注重对员工的物质和精神奖励。

2.积极承担企业社会责任。普遍关注当地的民生诉求,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在有条件的地区和范围内改善当地的教育、医疗、住房、饮水等条件,捐助学校和教育机构,参与社区建设和当地民生事业,树立中国企业负责任的国际形象。

3.法制化思维和风险管理能力逐步提升。海外子公司的管理逐渐走上法制化的轨道,遵守东道国、国际多边组织的法律、法规和国际规则,不断增强风险管控的意识,主动进行风险管理,注重采用法律手段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加强与当地NGO组织的沟通和对话,提升自身的透明度,降低环境风险。□

猜你喜欢

母子公司跨国公司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以跨国公司为载体提升城市国际交往功能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关于国有企业母子公司的财务关系研究
基于F问题研究
论母子公司架构下母公司股东查阅权扩张
谈跨国公司知识资本对经营绩效的影响
跨国公司的品牌战略——文化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