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研究生复合型人才培养:背景、意义和机制*

2020-03-15祝爱武

高等理科教育 2020年3期
关键词:强国研究生机制

祝爱武

(南京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研究生复合型人才培养既是一种新的研究生培养理念,也是一种新的研究生培养制度,培养研究生复合型人才不但是研究生专业复合性发展的要求,而且是大学具体落实人才强国战略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大学转型发展和跨学科建设的根本动力,有利于提升大学服务社会的效能[1]和大学的创新发展。 本文对研究生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背景、意义和机制等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以期为相关研究者、培养主体和研究生提供理论资源和实践启示。

一、研究生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背景

研究生复合型人才培养及其研究的兴起不是研究生培养单位的“一厢情愿”,它是知识综合化发展和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大学提升其服务效能和创新发展的客观要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指出,教育要“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注重因材施教。 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加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力度”,这使研究生层次人才分类培养问题越来越引起研究者的关注,使研究生复合型人才成为一种独立的研究生层次人才类型有了较为明确的政策依据。

(一)研究生复合型人才培养是人才强国战略实施、大学创新发展和研究生专业复合性发展的客观要求

1. 研究生复合型人才培养是人才强国战略实施的客观要求

强国一直是众多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国民的使命与愿景,它包括人才强国、科技强国和经济强国等内容。 要实现经济强国,必须经历由人才强国到科技强国再到经济强国的战略实施过程。 我国政府继提出经济强国和科技强国战略目标之后,在《2002—2005 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中提出了“人才强国”战略,在2003 年召开的我国第一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新世纪新阶段人才工作的根本任务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2006 年,人才强国战略作为专章列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第29 章),文中明确提出:“促进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本强国转变”的战略目标。 2007年,党的十七大将人才强国战略、科教兴国战略与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国家的三大发展战略,赋予了人才强国战略以新的任务和使命[2]。 人才强国既指人才的强国,强调国家要有数量丰富和力量强大的人才队伍,也指以人才强国,即注重人才资源开发,强调以人才的强国实现强国目标。 无论是人才的强国,还是以人才强国,均凸显了人才及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科学论断,是我国政府提出和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理论根据,“人才资源之所以是‘第一资源’,就在于人才是人民群众中的杰出人物,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之本,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3]研究生复合型人才培养就是大学回应国家“人才强国”战略要求的一个重要举措,它培养的是具有研究生层次专业特长、研究特长、创新特长和专业复合性特长的研究生复合型人才,强调以研究生复合型人才的强国实现强国目标。

2. 研究生复合型人才培养是大学创新发展的客观要求

大学作为研究生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传承文明和促进国际交流的社会组织,一方面要牢记其使命和社会责任[4],适应并促进社会发展和研究生发展,另一方面要不断寻求自身创新(包括观念创新、制度创新等)发展之路,以自身创新发展引领社会发展、促进研究生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5]。 而研究生复合型人才培养,是按照研究生复合型人才的社会需求而实施的人才培养,它以研究生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为出发点和归宿,是研究生层次人才分类培养的新理念和新制度,是研究生培养观念和研究生培养制度的创新。 这是大学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内在要求,也反映了人们对研究生培养质量关注点的转移,即由研究生培养层次上的共性要求转移到研究生专业复合性发展的个性化和多样化要求,也反映了研究生层次人才培养的导向由“供给侧”转移到“需求方”,这种对传统的研究生培养观念和培养制度的超越,是大学创新发展的客观要求。

3. 研究生复合型人才培养是研究生专业复合性发展的要求

高等教育精英化阶段,研究生的类型及培养目标单一,“供给侧”导向和以单一学科专业知识为内容的研究生培养,就能满足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和研究生的发展需求。 研究生不仅被视为学科专业领域的精英,而且其接受学科专业教育的过程是满怀精英期待和不断体验精英生活(满怀精英的自信感和满足感)的过程,研究生毕业能够拥有多个与所学学科专业对口的工作机会并可从中选择出理想的学科专业工作。 而现代的“多元化巨型大学”[6],其利益群体、目标和服务对象“多元化”,使研究生培养不能固守以往的“供给侧”导向的单一学科专业人才培养观念和制度,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必须热切地回应研究生层次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对研究生实施分类(应用型人才、复合型人才等)培养。 研究生复合型人才是研究生层次人才分类培养中的一种人才类型,这种研究生层次人才类型受过研究生教育,具有较高的为人境界和研究生层次人才的专业性、研究性、创新性和专业复合性,其适应性、灵活性和创新性较强,是用人部门所需要和欢迎的人才类型,也是越来越多研究生期望的发展目标。 而研究生培养单位以相关研究为基础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是研究生复合型人才质量保障的重要方式,因此它不仅是研究生专业复合性发展的客观要求,而且是研究生发展成为研究生复合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二)现代研究生复合型人才培养面临严峻挑战

从国际视角来看,学科及学科制度乃是现代研究生培养的基本组织及基本制度,而强调多学科文化交流、学科组织融合和学科资源整合的研究生复合型人才培养,必然面临学科分裂主义的严峻挑战。

首先,学科分立的知识性文化与学术部落社会性文化与研究生复合型人才培养所要求的多学科文化对话、交流以及多学科成员共同合作的要求相冲突。 作为一种知识体系的学科,表现为一门门分立的教学科目,即有内在逻辑联系的规范化与专门化的知识体系,它们分别拥有自身独特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学术用语以及表达方式,这种学科分立和知识分化的状况与研究生复合型人才培养所要求的多学科知识交融与综合不相吻合。 同时,这种学科知识性文化对学术部落具有很强的文化凝聚力,使任何一个进入了某一学科的新人不仅要有本学科的精湛技术水平,而且还要被学科文化熏陶与感染、被学科制度规训,遵守学科规范并对学院式群体忠诚,比如,认同学科价值,崇拜学科偶像,关心学科相关事件,固守学科疆界,掌握学科方法,使用学科语言(包括学科术语和学科措词等),对“非法入侵者”予以排斥。这种学术部落社会性文化与研究生复合型人才培养所要求的多学科文化并存,又与多学科成员相互尊重和共同合作的要求相冲突[7],这是研究生复合型人才培养所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

其次,学科组织目标差异、学科组织权力冲突、学科教师角色冲突等也使现代研究生复合型人才培养面临严峻挑战。 学院或系科等学科组织均有自身组织目标和权力机构,这些组织目标和组织权力之间不仅存在差异,而且在学术活动和学术管理中存在冲突;研究生复合型人才培养所依托的跨学科组织在学科体制下往往只是学科组织体系的一种附属与补充,如同单学科体制下的流浪儿[8],常常游离于学科之外,而且存在被学科权力规制的危机;同时,还使来自不同学科的教师在培养研究生复合型人才过程中面临多个角色冲突、身份冲突和多学科文化认同中的感情冲突。

最后,学科资源配置与学科评价也使研究生复合型人才培养在学科交叉、专业复合和多学科资源整合时面临严峻挑战。 研究生复合型人才培养需要以人、财、物等资源为基础保障,在学科交叉、专业复合中整合多学科资源。 这在学科资源配置制度下必将面临来自学院或学系的阻力,因为在学科资源配置制度下,人、财、物等资源主要由学院或学系所控制,学科人常常固守学科疆界,分享学科利益,既防范学科边界“入侵者”,也不愿意游离于学科之外,院系成本结构难免导致“地方割据”和学科利益冲突,学科框架下的院系评价和教师评价也使参与研究生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学科教师面临学科压力与学科价值冲突。

二、研究生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意义

研究生培养单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研究生复合型人才是研究生发展成为研究生层次复合型人才的重要路径,是研究生复合型人才质量保障的重要方式,它对大学提升其服务效能、实现创新发展和促进研究生专业复合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研究生复合型人才培养有助于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

各国研究生教育都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经济发展和文明传承的基础和关键,是国家繁荣昌盛和实现强国梦想的基石,是社会发展所需的创造力和智能活力的不竭源泉[9]。 为此,研究生培养单位需要不断地进行观念创新和制度创新,以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实现自身的创新发展。 研究生复合型人才培养,以培养研究生复合型人才为目标,把培养研究生复合型人才作为研究生培养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10],使人们对研究生教育成效的关注点由研究生培养单位及教师“教”的状况转移到研究生“学”及发展状况;由研究生关于学科专业知识、能力的共性发展或近似统一的学科专业发展要求转移到研究生的专业复合性等个性化、多样化发展要求。 这进一步体现了大学“以生为本”的研究生培养理念,是大学基于社会需求和研究生专业复合性发展需求而实现的观念创新和制度创新,它是大学承担育人职责、履行育人使命、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追求创新发展的表现。

(二)研究生复合型人才培养有助于大学发展交叉学科和拓展具有复合性特点的特色专业

在知识分化状态下,作为人才培养平台的专业具有学科单一性,它往往是一定学科的专业,研究生培养也往往是某一学科专业的研究生培养。但知识在分化的同时,也有综合发展要求。 知识综合化发展,不仅产生了跨学科、交叉学科等新兴学科,而且对研究生的专业复合性发展也提出了要求。 而研究生复合型人才在某种意义上就是研究生层次的跨学科人才、交叉学科人才或复合型人才。 培养研究生复合型人才,需要通过设置跨学科课程、开设交叉学科专业和产学研相结合等方式来进行,要求学科人员必需走出学科文化困境、克服学科组织阻力而走向多学科文化对话、多学科知识融合和多学科组织协调,这有助于大学发展交叉学科和拓展具有复合性特点的特色专业。

(三)研究生复合型人才培养有助于增强研究生的适应性、灵活性和创新性

研究生复合型人才首先是研究生层次人才,具有研究生层次人才所应具有的较强的专业性、研究性和创新性;其次是复合型人才,应该具有研究生层次专业复合性。 而基于研究生层次人才专业性、研究性、创新性和专业复合性发展要求而实施的研究生培养过程,有助于促进研究生专业复合性发展和增强研究生跨学科或跨专业工作的适应性、灵活性和创新性。 第一,培养主体的多元性有助于研究生利用多方智力资源促进自身的跨学科性、专业复合性发展。 第二,培养内容的跨学科性有助于研究生掌握多学科综合知识,促进研究生多学科专业知识融合,从而为提升多学科或跨学科问题解决能力奠定基础。 第三,学科交叉、专业复合和产学研结合等培养方式,有助于研究生形成跨学科性、专业复合性思维习惯。

三、研究生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

研究生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主要解决研究生复合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和培养目标的实现问题,即如何使研究生复合型人才培养系统内部活动要素具有秩序,从而保证使研究生复合型人才培养功能正常发挥,并保障研究生复合型人才培养质量和实现研究生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

(一)系统论视角中的研究生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

系统论认为,系统是许多要素保持有机的秩序,向同一目的行动的东西,即系统是由若干要素以一定结构形式联结构成的具有某种功能的有机整体。 其中系统内的要素与要素之间、系统内要素与系统之间、系统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使系统呈现开放性、自组织性、复杂性、整体性、关联性、动态平衡性等特性。以系统论为分析视角,研究生复合型人才培养就是一个关于研究生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系统[11],研究生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就是关于研究生复合型人才培养活动的机制,是指让研究生复合型人才培养活动得以正常运转的方式、方法、手段、程序、规范及其运动过程的综合体系或总和[12],它包括研究生复合型人才培养系统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机制,也包括研究生复合型人才培养系统与其内部要素相互作用机制,还包括研究生复合型人才培养系统内部多种要素之间相互作用机制,如研究生复合型人才培养系统中的培养主体、培养对象、培养观念、培养模式、培养制度等要素的优化选择、合理配置、功能协调等机制,研究生复合型人才培养要素与系统质量持续改进的关系机制,研究生复合型人才培养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机制。 当前我国培养研究生复合型人才,既需要研究生复合型人才的供需协调机制和社会参与机制,也需要研究生复合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改进机制。

1. 培养研究生复合型人才需要研究生复合型人才的“供需协调”机制

研究生复合型人才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中高校、科研机构、科学院、党校等是当前我国研究生培养单位,也是人才市场上的研究生复合型人才供给方,需要通过研究生复合型人才的“供需协调”方式“精准”地把握市场对研究生复合型人才需求的数量、类型与发展要求,并在此基础之上实施“按需培养”,实现研究生复合型人才的“精准”供给;而社会各行业部门在人才市场上是研究生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方,需要通过“供需协调”方式,为研究生培养单位提供关于研究生复合型人才需求的信息。 社会用人部门以资助、提供实习和工作等方式,承担协同培养研究生复合型人才的责任,积极参与研究生复合型人才培养活动。 保障研究生复合型人才培养质量和实现研究生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需要研究生复合型人才的供需协调机制,而决非“人才供给方”或“人才需求方”中的任何一方单打独斗或唱独角戏。 而我国目前的研究生培养仍然是研究生培养部门“唱独角戏”,研究生培养机制依然是“供给导向”的培养机制,工业部门尚未普遍以资助、提供实习和工作机会等方式参与研究生培养。 美国作为高等教育强国,在人才供需协调机制和人才培养的需求导向机制方面已积累不少经验,其成功的经验之一在于,美国注重研究生培养与地方经济发展之间的互动联系,实施为美国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研究生培养制度和学校与工业界合作培养工科研究生制度,成立了工业—大学联合体组织“工程研究中心”。 美国工商企业等用人单位与高校构成联合体,以资助、提供实习和工作机会等方式与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这密切了研究生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大学服务社会功能的发挥,也有效地推动了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是促进美国大学与美国工业界联合培养工科研究生、密切美国学校与美国工业界合作关系的重要举措之一,这对我国培养研究生复合型人才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2. 培养研究生复合型人才需要建立社会参与的长效机制

研究生复合型人才培养不仅是关系到大学发展资源和发展空间的重要事情,而且也是关系到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社会繁荣发展和研究生切身利益的重要事情,因此,多方利益相关者不能袖手旁观和坐享其成,而要承担一定的责任,建立社会参与研究生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 企业可以通过发布人才需求报告、参与专业设置评议、接受研究生实习、安排研究生进行顶岗式工作、为师生提供科研项目经费支持等方式参与研究生复合型人才培养并对研究生复合型人才培养做出实质性贡献;第三方机构可以秉持公平价值理念参与研究生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评价和监督工作,以发挥第三方机构评价机制与监督机制的应有效应,敦促大学的研究生培养接受国际质量认证,使研究生复合型人才培养质量能够经得住国际质量认证。 社会各利益相关方参与研究生复合型人才培养,不仅是一种权利,而且是一种义务,同时给研究生复合型人才培养系统带来许多前所未有的资源。

3. 培养研究生复合型人才需要“质量的持续改进”机制

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研究生教育质量[13]关系到研究生的学习成就、社会对研究生教育的信心及研究生培养单位的声誉、发展资源和发展空间。 培养研究生复合型人才需要以全面质量管理思想为指导,不断完善以质量保障、质量提升为导向的高等教育管理制度,使研究生复合型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改进与提升。 首先,建立健全研究生复合型人才培养对象的选拔制度,以保证生源质量和研究生复合型人才培养对象的适合度。 其次,不断完善研究生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跨学科设置课程、教学、研究等制度,以保证研究生复合型人才培养过程质量的持续改进。 最后,确立“以质量为核心”的研究生教育评估制度,不断完善研究生考评制度(包括学业考评制度与素质考评制度等[14]),为管理和监控研究生复合型人才教育质量提供制度保障。 研究生培养单位作为培养研究生复合型人才的主要责任主体,要履行持续改进研究生复合型人才培养质量的责任,可以“人才强国”和“高教强国”战略为指导,适应“一带一路”战略[15],对“懂专业、通外语、熟规则、晓文化”的研究生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和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经济发展对研究生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要求[16],而进行研究生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和前瞻性规划,建立和完善能够适应经济发展需求、支撑产业发展的研究生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和研究生层次人才素养提升要求而改善专业结构、增设特色专业、优化研究生培养制度与培养条件、优选研究生复合型人才培养方式和培养方法[17],加强研究生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政产学研合作机构建设,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发布毕业生就业与发展状况报告。

(二)机制设计论视角中的研究生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

机制设计论是研究在一定时期的有限条件下,能否设计一套机制(包括激励机制、管理机制和约束机制)来达到既定目标的理论。 它既重视目标,可用来研究国家层面的顶层制度设计,也重视执行问题和过程,可用来研究学校、企业或家庭的机制设计问题,设计出可执行既定目标的机制或过渡性制度安排。 以机制设计论为分析视角,研究生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是实现研究生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机制,包括研究生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激励机制、管理机制和约束机制,其关涉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激励、协调和约束研究生复合型人才培养系统诸要素以及系统与要素之间、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使研究生复合型人才培养功能正常发挥,以保障研究生复合型人才培养质量和保证研究生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1. 研究生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激励机制

激励(动力)机制的激励作用是机制设计的制胜之道。 激励机制,既有外部激励机制,也有内部激励机制。 研究生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内部激励机制是研究生复合型人才培养本身具有“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以其较高的人才培养质量、科研效益和社会贡献给研究生复合型人才培养单位带来资源增多、发展空间增大等好处。 如研究生院推行的开设跨学科课程、设置具有专业复合性的特色专业、鼓励产学研结合等研究生复合型人才培养制度,能够发挥研究型大学学科齐全、师资雄厚、图书资料丰富等优势,有利于研究生学科交叉、跨学科学习和提升研究生发展质量,使研究生培养单位拥有良好的学术声誉、较强的教育竞争力、较大的社会贡献,这使研究生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观念得以延续、制度得以强化、人员得以激励;研究生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外部激励机制是指政府、社会所实施的激励研究生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制度,如政府实施的有利于研究生复合型人才培养的信息服务、经费资助等制度,社会实施的有利于研究生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经费资助、声誉维护等制度。

2. 研究生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管理机制

管理(运行)机制是保证活动正常运行的机制,它基于机制运行成本,保证机制目标及执行性活动在技术可行性范围之内。 研究生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管理机制”是保证研究生复合型人才培养活动正常运行的机制,它包括研究生复合型人才培养对象的选拔、分类培养、跨学科教学以及相应的学位管理与授予等机制、研究生评价机制,也包括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用人部门参与研究生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机制,还包括研究生培养单位与社会用人部门之间的协作机制,如“双导师制”。 研究生学习管理制度(如学分制、学院制),研究生培养中的导师责任制,学位论文的专家盲审制度,教育质量的同行评估制度、社会评估制度以及学生评估制度等都是保障研究生培养活动正常运行的机制内容。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让博士毕业生匿名填写调查表,收集博士生对院系、学校的总体评价、对研究生培养的满意程度及即将从事的职业等信息,对毕业一年和十年的博士生进行跟踪调查,收集其工作进展、工作胜任度和满意度、工作成绩等信息,有助于改善博士研究生教育状况和为大学调整资金投放重点和改善人才培养规划奠定基础,使博士研究生教育在规模、质量和效益的统一中实现追求卓越的目标[18]。

3. 研究生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约束机制

约束(调节)机制是与激励机制和管理机制相配套的机制,研究生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约束机制”是对偏离研究生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即偏离正常轨道)的行为的监督与调节机制,它包括研究生复合型人才培养活动规则或制度,如研究生复合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学分制”和“中期汇报和中期考核制度”(包括“中期淘汰制度”),“论文的开题、送审、盲评与答辩制度”“课程重修”“推迟答辩”“论文重审”“中期退出”“推迟毕业”和“学位授予推迟”制度,也包括培养对象的淘汰机制,如研究生招生中的“择优汰劣”或“优胜劣汰”机制,还包括社会监督机制、导师资格的审核机制等,它们均是研究生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约束机制。

猜你喜欢

强国研究生机制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
强国有我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秦晋争霸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注重机制的相互配合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打基础 抓机制 显成效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