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新”背景下职业教育德技并修研究的现状与反思

2020-03-15赵蒙成

高等职业教育探索 2020年1期
关键词:四新研究者育人

赵蒙成,王 洁

(1.江苏师范大学,江苏 徐州221116;2.苏州大学,江苏 苏州215231)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质量欠佳、吸引力不足。造成这种困境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传统的职业教育模式仅仅聚焦于学生岗位工作技能的养成,自我窄化,忽视学生品德、价值观的成长和完整人格的形成,培养的是没有灵魂的“人才”,背离了教育的“育人”旨归。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简称“四新”)风起云涌的背景下,这一痼疾愈发刺眼:当前职业教育的发展模式既妨碍了学生健康整全的发展,又难以供给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2017年5月,李克强总理对第十届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作批示时指出:职业院校应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德技并修”。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中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并强调“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大力推进产教融合,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源源不断地为各行各业培养亿万高素质的产业生力军”。领导人的提示推动了职业教育界对立德树人的重视,德技并修也引起了职教研究者的关注。然而,德育(包括职业道德教育)在职业教育的实践与研究中长期处于边缘化位置,对德技并修领域的研究更是非常贫弱,因此亟需梳理该领域的研究成果,评估研究现状,洞察存在的不足,进而筹谋未来的研究方向与进路。基于此,采用文献计量法对中国知网(CNKI)2016—2019年的相关期刊文献进行系统的整理与分析,努力预估该领域研究的发展趋势。

一、职业教育德技并修的研究状况

为了分析职业教育德技并修的研究现状,笔者首先对文献的基本状况进行了梳理。在CNKI上以“德技并修”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检索时间为2019年9月28日),共检索到期刊文献30篇。剔除纯粹的新闻报道等非学术性文章之后,得到有效期刊文献25篇,数量严重不足,说明我国对职业教育德技并修相关问题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从发文时间看,2016年1篇,2017年2篇,2018年8篇,2019年14篇,即2018年、2019年两年中发文数量有了快速增长。2017年5月李克强总理的批示中首次明确提出职业教育应德技并修,极大地促进了对德技并修的研究。这表明德技并修虽然是职业教育中一个极具价值的、学理上的研究领域,但领导人的倡导与政策方针则是其现实的强大驱动力。当然,研究者们关注德技并修的研究,也是基于对“四新”背景下职业教育发展现实需要的考量和判断,学术研究的因素也是存在的,该领域有成为研究热点的潜质。就发文的期刊状况看,25篇文献中仅有4篇发表在中文核心期刊上,约占总数的16%,C刊则没有刊发该领域研究的文章。核刊载文量最多的是《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其次是《职教论坛》。2019年第4期《中国职业技术教育》集中刊发了刘宝民、庄西真、汪永智、梅亚萍等研究者的一组4篇文章,从政策、基本理论、实践路径和策略等角度对德技并修进行了探索,这是迄今为止德技并修领域较为系统的研究成果。总体上看,德技并修领域的研究成果发表刊物的层次较低,发文刊物少,表明该研究领域还处于形成之中,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不多,研究成果偏向政策解读及初步的构想、假设和探讨,缺乏扎根于实践的行动研究、个案研究以及深入且有创新性的理论研究,文章的理论性有待强化、深度有待开掘。关于研究主题的分布状况,2016年至今相关文献中的主要关键词包括工匠精神、育人机制、工学结合、立德树人、职业精神、人才培养、校企合作、课堂教学、职业技能、双引擎、育人模式等等,在一定程度上表征了职业教育德技并修主要的研究方向,即德技并修的内涵与价值、德技并修的实践路径。文献的关键词分布较为集中,相互间结构较为清晰,这也表明虽然德技并修的研究尚处于初步阶段,但已形成了较为明确的问题域,诸如立德树人、德育、人才培养和育人机制等等,但缺乏系统性,理论研究亟待扩展。这些问题域说明当前德技并修的研究具有明显的实践导向性,但对德技并修的理论研究主题陈旧且尚未分化,还相当单薄粗浅。

关于德技并修的研究内容,研究者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探讨,并初步提出了若干观点:

(一)职业教育德技并修的内涵

作为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对基本概念形成共识是当务之急,如此方能为后续的研究奠定基础。从字面上讲,德技并修指在职业教育培养人才过程中,既重视技能技术也重视道德德行,两者缺一不可。显然对德技并修的理解不能止步于此,研究者对何为德技并修进行了研讨,具体见解包括:(1)职业教育德技并修“就是要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使学生具备政治认同、职业精神、法治意识、健全人格和公共参与等方面的核心政治素养,同时,又具备较高的技术技能水平,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人才,成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1](2)培养德技并修的人才,要将职业精神与职业技能有机融合。“德”是指职业精神,在一个人的职业生涯全过程中,职业精神引领职业目标、职业态度、职业尊严感等其他要素。职业精神的培养是人们在职业过程中形成的,促进人积极向上、爱岗敬业,维持人的学习和工作需要。“技”是指职业技能,指学生将来就业所需要的技术和能力。[2](3)职业精神不仅仅是表现在工作中的爱岗敬业、精益求精,更重要的是在岗位上能踏实肯干、服务群众、对社会有贡献,遵守职业操守、具备正确的职业态度以及形成对职业的热爱,成为一种内源性力量;而职业技能不单纯指劳动技能,新时代职业技能还包括专业知识、经济知识、管理知识;职业能力囊括专业能力、创业创新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持续学习能力、沟通合作能力。[3](4)职业教育提倡德技并修,其实质在于鼓励学生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工匠精神,高素质劳动者不仅要有高超的技术,还要有高尚的品质。[4]对比以上四种观点可知,研究者是从“德”“技”两个分立的维度去解释德技并修,首先定义何为“德”、何为“技”,然后指出德技并修就是将职业精神与职业技能有机融合,并强调了“德”的重要性,以及新时代“技”的新特征。这样的解释是清晰的,但对“融合”关注不够,即对职业精神和职业技能有机融合的性质与结构认识不到位,理论分析的深度欠缺。另外,有研究者对“德”的界定具有过于强烈的政治化意味,窄化、扭曲了“德”的确切内涵。

(二)职业教育德技并修的价值

为何要大力倡导德技并修?研究者首先强调德技并修是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育人”属性的内在要求,是立德树人的具体化体现。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德技并修其内涵即是育人与育才的辩证统一”。[5]“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是对受教育者实施可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必需的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是培养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的主阵地。职业教育领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德技并修的有用人才”。[6]还有研究者从“四新”背景下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职业教育传统模式的弊端等角度阐述了当下职业教育德技并修的重大意义,“现代科学技术的广泛使用,使得人的职业活动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实际操作,而是一个充满科学思维与智力活动的过程。在此背景下,产业升级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实际上,技术技能人才的这种高素质要求不仅表现为高技能,而且表现为较高水平的职业素养、职业道德,也就是所谓的‘德技并修’。德技兼备的技术技能人才无疑将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德、技成为技术技能人才的‘两翼’。”[7]汪永智强调德技并修是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对于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此外他还指出了德技并修对于纠正当前职业教育忽视德育这一弊端的现实意义,“中职学校在教育教学中,学生的职业技能特别是专业技能得到了高度重视,而职业精神教育在各地各校发展还不平衡、不充分,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8]

(三)职业教育德技并修实施的路径与策略

对于如何实施德技并修?研究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论述。一些研究者着眼于育人机制或模式,主张进行综合性改革。王继平提出了德技并修的六条基本原则与途径:“一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二要树立坚定理想信念。三要始终遵循德育规律。要完善德育课程设置,研制课程标准,严把教材关,夯实课堂教学主渠道;要挖掘其他课程的德育内涵,使各类课程与德育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要积极探索网络德育。四要努力实施活动育人。五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六要凝聚各方工作合力。”[9]汪永智较为系统地勾画了职业院校德技并修人才培养的路径,包括:强化德技并修意识;加强德技并修教育,人才培养方案要融入人文素养和职业精神,要注重多种课程平台中融入职业精神的元素;深化德技并修实践;注重德技并修考评。[10]有些研究者从特定角度论述了德技并修的若干具体问题,如高立宁从项目教学的视角探讨了德技并修的实现路径,认为:必须形成浓厚的以中职学校项目教学助推德技并修的教学文化氛围;必须建立以项目教学助推德技并修的教改工作机制;必须打造一批能以项目教学助推德技并修的教师骨干团队;必须拓宽项目教学德技并修向课下、社会延伸的实践空间。[11]曾凡云等探讨了红色文化如何在德技并修中发挥作用的问题,提出“高职院校在‘德技并修’育人机制中应合力构建文化资源教育内容、创新文化德育教育新形式、发挥文化育人新功能”。[12]刘惠芹等集中探讨了德技并修的激励机制问题,认为激励的措施包括:(1)弘扬高职育人价值的导向激励,包括法律法规政策导向激励、工匠精神弘扬激励。(2)加强实训基地建设的支撑激励,包括打造高水平校内实训基地、产教融合型企业制度创新、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教学之道。(3)培养学生自信的核心激励,包括培养学生发展自信和健全人格、规范人才培养和满足学生多样化诉求并重。(4)提升教师育人素养的主体激励,包括打通育人通道、营造全员育人氛围、规范教师评聘、健全专业培训。[13]还有些研究者在微观层面提出了德技并修的若干策略,梅亚萍就如何以融合为主线构建德技并修的课堂教学问题,具体的策略建议包括:(1)课堂形态的融合,职教课堂要向校内课余生活融合,向校外实践生活融合;(2)管理机制的融合,职业院校的管理应“德”中展“技”,“技”中育“德”;(3)管理主体的融合,职教应形成校企深度合作的“双主体”,应重视和多措施促进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14]针对德技并修的社会协同机制,刘宝民指出“职业院校要积极探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德技并修’办学模式,联合行业、企业,打造共同育人的命运共同体,把‘立德树人’融入‘做中学、学中做’,着力培养‘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提高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15]赵斌等进一步提出,校企合作中企业也要协助共建校企合作体制,搭建合作平台,建立系统的管理机构和运行机制,帮助搭建更加逼真的实训基地平台等。校企两方还可推进现代学徒制育人,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相比传统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更突出工学交替、实岗育人,更突出工匠精神、职业道德和人文素质渗透教育。[16]庄西真认为,我国过度自由的市场经济体制带来了(制造业)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造成市场经济环境的不断恶化。为了振兴制造业,必须重建与制造业工匠精神相匹配的工匠制度体系,建立相对协调的市场经济体制,并为技术工人提供更有保障的薪酬福利与晋升制度。另外,他还认为职业院校的学生很难对德育课程产生足够的兴趣,比较理想的选择是将德育课程融入专业教学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职业素养。[17]

分析以上主张,可以看出其中有不少观点是共通的,表明已逐渐形成了若干共识。许多研究者都紧盯德育课程与课堂教学这一实施德技并修的主渠道,同时也提出应重视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对于落实德技并修的作用。当然,也出现了一些分歧,比如对德育课程能否作为德技并修主渠道的问题,就存在不同看法。再者,目前对于德技并修实施路径与策略的探讨,大多还属于理论构想,扎根于实践的系统研究尚不多见。当然,也有个别的实践尝试,在上海、深圳等地,有职业院校将德技并修融入课堂教学中或开设特色实验班,进行了初步的教学模式尝试。此外,山东省教育厅准备深入推进中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自2020级起,试推行“文化素质+专业技能”中等学业水平考试制度。[18]这也可视作对德技并修的一种实践探索。

二、职业教育德技并修研究的不足与反思

通过对职业教育德技并修研究状况的分析把握,可以看出该领域的研究当前还处于起始阶段。虽然对若干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但研究广度与深度欠缺是显而易见的,存在着巨大的提升空间。以学术研究的标准来衡量,当前研究的不足大致如下:

其一,研究与当下的时代背景相疏离。人文与社会科学的研究必须密切关注社会现实,反映研究者所处时代的趋势和需要,因此必然具有时代特征。对职业教育德技并修的研究,必须置于“立德树人”总原则之下,才能充分理解和阐释其内涵、价值。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长足进展,但毋庸讳言,精神文明建设并没有得到同步发展。相应地,教育领域德育被弱化、虚化,普通教育中应试教育根深蒂固,重“知”轻“德”;职业教育瞄准技能大赛,重“技”轻“德”。教育偏离了育人宗旨,难以培养出满足当今时代需要的合格人才。有鉴于此,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再次强调,“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立德树人”是对一个时期以来我国教育存在的严重偏失的警示,是对教育本质和理想的回归。它指明了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其核心是确认、宣示德育为先的育人原理。李克强总理指出职业教育应“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德技并修”,这是职业教育对立德树人的呼应。由此可知,德技并修的重心在于“德”,其主旨是强调职业教育中德育仍应占据第一顺位,“德”是学生“成人”的基石,德是做人的标准与底线,是人安身立命的第一前提。然而,一些研究者在阐释德技并修的价值、尤其是在界定其内涵时没有充分考虑背景因素,忽视“四新”对人才品德的新要求和我国职业教育重技轻德的现实,单纯从字面上进行解读,认为德技并修中“德”与“技”地位平等、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没有揭示“德先技次”的原则,未能摆正二者之间的关系,这是对德技并修内涵的浅表化解释,甚至是曲解。

其二,对核心概念的界定未能触及本质属性,且未能围绕核心概念建构必要的概念群。如何理解和定义德技并修,现有的研究均遵循这样的理路:首先设定德、技分立的分析框架,然后分别界定德、技各自的涵义,最后指出二者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两翼”,应当“并修”而不可偏废。这一理路是简单思维、机械思维的结果,是一种模糊陈旧的认知,未能建构德技并修的本质属性和科学内涵。如果用这种理念引导德技并修的实践,必然会落入已有窠臼。换言之,在德、技分离的框架下,受制于各种现实因素的强大制约,德育不可能得到真正重视,德技并修模式的推行必然是一场走过场式的或运动式的“改革”,喧嚣过后一切照旧。基于对德、技长期分离甚至固化的批判,并运用复杂性思维从系统论的角度进行分析,就能确定德技并修的真正内涵应是“德技一体化”,即德、技融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德技首先构成职业教育的整体形态,然后才是性质不同的两类教育。必须强调,即使性质存在差异,但更应重视的是二者具有不可分割的结构关系,德中寓技,技中蕴德;德是底蕴、是方向,技是形体、是硬技能。这一整体观赋予德技并修科学的内涵,意味着推行德技并修必须对职业院校的组织结构和教育教学模式进行大幅度改造,必须采用各种手段促进德、技的融合和一体化。这样才能显示德技并修的创新价值和对职教实践的启示意义。由于对德技并修的内涵理解存在偏误,而且研究活动尚未铺展开,目前研究者仅仅对德技并修的涵义进行了研讨,还未顾及与之密切相关的其它重要概念,还未建立起具有内在逻辑结构的概念群。在关键词网络共现图中,表征研究主题(基于概念)的节点稀疏,没有形成节点繁多、相互紧密勾连的网络,表明对重要概念的探索范围还很狭窄,亟需开展、深化。

其三,对实施路径和策略的研究尚未扎根于真实行动的尝试与创新,提出的策略建议陈旧肤浅,可操作性不强。职业教育中德育被冷落、被边缘化,这样的现实会影响对德技并修实践策略的研究,但这方面研究薄弱的主要原因还在于研究思路不恰当、研究过程浮于表面。对操作策略的研究理应具有行动过程,经过经验的证明或反驳;同时要深入挖掘,使提出的策略建议具有可行性。以此观照当前实践层面德技并修的研究,很明显已有的研究大多是推测构想的结果,既没有详实的调查数据的支撑,也缺少有目的、有规划的行动过程的验证,而且浮光掠影,开掘的深度明显不足。还有一些研究没有超越经验层面,重复已有的套路,缺乏理论反思。这样的策略研究实效性值得质疑,而且无法反哺理论研究。例如,不少研究者强调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但措施不外乎熟知的举办培训、配齐配足德育课教师、强化班主任建设、动员党政干部和专业课教师参与德育工作等等。这些措施无疑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操作中存在的问题长期没有得到揭露和解决。在当下职业院校教育教学组织制度、教师薪酬制度以及传统的教学文化下,非德育课教师参与德育工作的能力不够、动力不足、渠道不畅,所谓“三全育人”多半停留在纸面上,然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还未触及职业院校的传统文化、组织结构和薪酬制度。一些研究者认识到应依据德技并修的要求改革职业院校的教学考评机制,但给出的策略建议仍然是加强领导、认真细致、科学规范、客观公正、全面考察等等,缺乏创新,没有思考如何基于德技并修的原则构建新的考评内容、程序和方法,未能解决职业精神等道德教育难以量化评价的难题。还有研究者指出应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德育,这其实是一个耳熟能详的观点,无疑是正确的,但研究者没有提供可操作的路径和策略,也没有深刻剖析二者难以融合的原因,因此这只不过是重复已有的观点。在有关德技并修实践策略的研究中,类似的现象随处可见,说明当前研究闭门造车、浅尝辄止的弊端是较为明显的。

其四,研究得出的若干结论过于简单武断,缺乏辩证性。辩证思维是科学研究的利器,不论是对概念、原理的辨析,还是对实施方略的规划,均须多角度多方位的审思,力戒片面,得出的结论才能合理有效。但当前德技并修领域的研究有失于浅显,对一些貌似正确、习以为常的观点没有进行仔细推敲、深刻解析,结论难免有失偏颇。例如一些研究者强调德育课程和课堂教学在德技并修中的主渠道作用,其实,德育研究界对于专门的德育课堂教学的效用是存在异议的,而且现实中职业院校德育课堂的效果并不好,但研究者显然没有意识到这一论断所存在的问题。还有不少研究者推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作为德技并修路径的重大价值,但是,且不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实际落实的状况如何,但就这种简单化的思维方式而言,就与有目共睹的经验不符。实际上,在我国当前的营商环境下,决不能不加甄别地假设企业的文化、制度是正确完美的,在某些境遇中,学校教育的一个特殊任务恰恰是养成学生抗拒恶的企业文化和制度的意识与能力。对于德技并修而言,既要正视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所蕴含的德育资源,积极发挥其正向作用,又要警惕其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而不是不假思索地为企业唱赞歌。诸如此类的简单论断在当前的文章中并不鲜见,表明研究成果的质量还有待提高。

其五,研究方法单一、不严谨,问题意识淡薄。作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既亟需对若干基本概念进行深刻辨析、合理界定,以便为后续研究夯实基础,又需要积极探索如何在新理念的引领下改造实践模式,以便扩展、密实、确证、修正理论。因此,对德技并修的研究应当思辨研究、实证研究、行动研究多种路向并进,根据研究问题的性质灵活、综合地运用内容分析法、思辨法、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田野研究、行动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然而,当前的研究或者视政策文本的翻版和解读,或是表面化的理论构想,或是实际教学和管理工作的简单总结。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可以看出:一方面,研究方法单一、不规范、欠深入,譬如对概念的研究缺失知识谱系,对路径与策略的研究缺少实实在在的调查数据和行动方案,等等。另一方面,该领域尚未形成逻辑自洽、结构清楚、经验扎实的问题域。研究者往往不是从真实问题出发,而是基于政策文本的某些表述展开解读;或者局限于某一个枝节问题,缺乏对整个领域的整体把握。这意味着涉入该领域的研究者还比较少,一些研究者的研究素养还有待提升,一支合格的研究队伍是把该领域的研究推向深入的保障。

三、职业教育德技并修研究的未来路向

对于一个尚未孕育成形的研究领域来说,德技并修亟需开拓的课题与方向非常繁杂,必须抓住主要矛盾。以下几点是促进该领域健康成长应优先考虑的策略:

第一,依托课题,打造高素质的、跨界的研究团队。职业教育德技并修的研究与实践尝试主要是由“四新”及其他政治、社会因素等外部力量催生的,不是循着学术研究的逻辑进路内生的。整体上看,职教研究界对其还处于跟随、被动的状态,缺乏充分的自觉与创新,虽然有少数研究者关注到了该领域,但将主要精力投入到该领域研究的学者还不多,尤其是大部分高水平学者还没有表现出足够的兴趣和热情。即使少数学者对之开展了初步的研究,也是基于个人见解的、零散的、浅表化的,学理深度和经验基础均存在明显亏欠,没有形成能够协同合作、碰撞交流、融合创新的研究团队,自然也无法产生系统深入、影响广泛的研究成果。再者,一线教师的实践探索更是碎片化的、散兵游勇式的,企业潜在的相关人员则根本没有参与。研究队伍孱弱是当前该领域的研究成果质量欠佳、影响不足的根本原因,也制约着其未来的发展。为了促进该研究领域的顺利成型,应在国家级、省部级等各层次的项目评审立项中对德技并修研究给予充分重视,以课题研究为杠杆,快速吸引、聚集一批多元化、高素质的研究队伍,构筑阵地,打造团队,这是催动该领域破茧成蝶、迅速成长和繁荣的前提保障。

第二,强化研究的问题意识和方法意识。研究与创新起始于真实的问题。当前不少德技并修的研究成果问题意识阙如,以政策文本为出发点展开论述,或者对操作经验进行简单概括。这不过是对政策的解读或另一种表述,或者是工作总结,不是真正的“研究”。政策文本指出了德技并修价值和方向,但有价值的研究问题必须由研究者去寻找、挖掘、界定、分析。研究者应在德技并修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探索的互动中发现、构建问题,如此方能显现研究的“真”价值。确定了有价值的问题之后,研究者还须依据问题的性质与需要,选用适切的研究方法,正确、严谨地运用研究方法。不论是实证研究,还是思辨研究、行动研究,抑或是混合式研究设计和方法,都有自己严格的规范要求。如果研究方法意识缺失、运用不严谨、不恰当,必然会导致研究的粗浅甚至偏误,无法科学地揭示真相与规律。目前德技并修的研究质量欠佳,问题意识和方法意识淡薄是重要原因,这是后续研究必须补足的短板。

第三,德技并修的理论研究应着力创新,努力构筑该领域的知识根基和研究路线图。在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中,德育事实上长期被视作可有可无的“附属品”,职业道德教育的研究也成果稀疏,难以为德技并修的实施供给知识。基于此,德技并修的理论研究尤其迫切。研究者须以宽广的视野、新颖的视角去考量“四新”的时代特征及其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挑战,以复杂性、整体性思维取代简单思维,并参与实践尝试、参详操作经验,在此基础上深入探究德技并修的本质内涵,着力构建以德技并修为核心的概念谱系,明晰德技并修研究的主要问题域,从而担负起以知识与理念创新引领德技并修模式革新的重任。否则,知识的匮乏和理念的陈旧势必导致德技并修的实践重走老路,沦为空洞的口号,一阵骚动之后归于沉寂。

第四,德技并修的实践研究应勇于尝试,夯实研究过程,努力研发行之有效的策略,贡献实践智慧。德技并修的理论框架尚未成熟,特别需要深刻细致的实践研究为其供给观念启发和经验养料。另一方面,德技并修能否切实落到实处,也特别依赖实践研究提供的具体路径与操作性策略。然而,目前实践层面的研究还相当贫弱,研究过程浮光掠影,研究方法使用随意、模糊,内容上局限于描述操作方式或过程,或对之进行简单总结;同时也囿于只鳞片爪的个人见解,或者仅仅是低水平重复已有的观点,缺少必要的反思与理论提炼,实践创新的因子稀缺,所谓的“研究成果”远未达到实践性知识的高度。要改变此种窘态,职业院校的研究者和一线教师应积极与理论研究者合作,参与到研究共同体之中,以适切的理论知识来启发、引领、提升自己的研究;同时应扎实、规范地开展行动研究和个案研究,沉浸到德技并修的最底层实践去细致探索,观察真相、挖掘问题、解读意义,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并付诸实施。只有这种深刻扎实的行动研究和个案研究才有可能产生创新,才可能以实实在在的实践性知识推动该研究领域的发展,才可能对德技并修在职业教育实践中落地生根有所助益。

猜你喜欢

四新研究者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高等教育中的学生成为研究者及其启示
研究者称,经CRISPR技术编辑过的双胞胎已出生。科学将如何回应?
研究者调查数据统计
彭州市:“四新”创建廉洁城区
浅谈勘察设计企业促进科技成果产品产业化的几点思考
医生注定是研究者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