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青年学发展之代际传承

2020-03-15黄志坚

广东青年研究 2020年1期
关键词:学术学科研究

黄志坚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北京 100089)

“历史不外是各个世代的依次交替。”[1]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是一代又一代人承前启后的过程。正如恩格斯所说,人类生活的无限延续“实际上是无止境的人类世代更迭中才能得到解决”[2]。科学技术的发展当同此理,任何一门学科,包括青年学的发展,都有一个世代更迭的过程,都是要经由一代又一代人更迭接力,一步一步地走向丰富与完善。唐代诗人孟浩然诗云:“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清代诗人赵翼诗云:“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这些名句,都道出了世代交替与发展的必然。

北京青少年研究所2011年举办的“青少年研究队伍的代际更替与青少年研究的发展”研讨会,就是一次研究青少年研究世代更迭的学术活动。该研讨会聚集三代青年研究学者共同研讨我国青年研究的代际传承,并结集出版了《中国青年研究的回顾与前瞻——三代学者的观点》,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该文集主编余逸群和纪秋发在“后记”中写道:“青少年研究事业是代际更替、薪火相传的事业,如果我们以年龄层次来划分,那么参加本次会议的专家、学者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代人,第一代是黄志坚先生、谢昌逵先生,他们是我国青年研究队伍的老前辈,是引路人和奠基者;第二代是江洪、张华、宋国力、钱永祥、汪茵、田杰、孙抱弘、余逸群等,他们是承上启下的一代;第三代是沈杰、杨长征、汪慧、张波、刘宏森、纪秋发,涂敏霞、邓希泉、萧婉玲等,他们是青年研究的新生力量。每代学者的学术修养、治学方法、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等各有千秋。代与代之间可以相互学习、互相提高、共同促进我国青少年研究事业的发展。”[3]

我们这一代人,从新中国建立之初投身青年和青年工作研究事业,殚精竭虑半个多世纪,虽然做了一些有益的贡献,但在如今加强青年学研究方面,已是耄耋之年,余勇无几,要靠后代的接力前行。为此,进入新时代以来,我是把尚存的余力更多地用在鼓励、支持年轻的一代。2004年出版的《青年学新论》,我是用“殷殷寄情后来者”作为卷首语,表达“无限钟情地把发展的希望寄托于后来者”的心愿[4]。2012年出版的《黄志坚青年研究文集》(二)青年研究卷,又专设一章“为后来居上者鼓与呼”,汇集了为青年学者的著述写的39篇序与评[5]。这些序与评,饱含对青年研究领域青年一代的鼓励与支持,也寄托了对年轻一代的厚望,由衷地期盼后来者在青年研究及其学科化的道路上接替老一代、超越老一代。

说起超越,我总是记得胡耀邦的一篇著名讲话《你们应当胜过我们》。那是1982年12月31日在共青团十一届一中全会上的讲话,当时我作为共青团十一大大会秘书处文件组组长,因而得以亲耳聆听。在那次会上,胡耀邦满怀老一辈革命家对年轻一代的厚望,告诉青年干部:“你们的身上肩负着双重任务”:第一重任务是带领、团结、教育团员和青年为四个现代化英勇奋斗;第二重任务是准备接替老一辈。进而,他对第二重任务讲了三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你们应当强过我们;第二层意思是你们能够强过我们;第三层意思是你们要靠自己的努力,真正超过我们。他特别告诫青年干部,青年应当超过我们,但不一定人人都可以超过我们,在历史的进程中,总会有垃圾、废品、沉渣。因此青年人要努力进取,奋力争取超过、胜过、强过我们这一代[6]。

由此联想到我们青年研究事业的代际传承,年轻一代应当超过老一代,能够超过老一代,也许不是人人都能超过。因此,新时代的后来者,必须努力进取,奋力超越。怎么进取?怎么超越?根据多年来青年学研究的历史经验,体察新时代社会科学的发展趋势,年轻一代超过老一代的努力方向应当是:坚定自信,善于继承,勇于创新,恪守学德。

一、坚定青年学发展的学术自信

凡有志耕耘于青年学这片新开发的科学园地者,当然对这门学科发展的光明前途有满满的信心。深信这门学科对青年一代的成长和培养有强大的理论引导功力,深信这门学科必将在一代又一代的接力奋斗中茁壮成长。

科学的发展,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每一门学科的诞生和发展,无不经历坎坷与曲折,但都在跨越坎坷与曲折中向前发展。哥白尼的日心说、达尔文的进化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孔德的实证主义、马寅初的新人口论,都是在争议、非议甚至压制中发展起来的。

青年学这门新兴学科,在她诞生和发展的过程中,有质疑、有争议,可谓科学发展之常态,无须惊慌,更不应因此而自馁。有争议,应视为推动青年学发展的外在动力,虚心听取,吸收其具有建设性的批评和建议,有益于促进青年学进一步地丰富与完善。至于某些缺乏科学态度的苛求,“文人相轻”的贬损,酸葡萄心理的责难,即应保持定力,排除陷于盲目的心理焦虑,排除种种外来的杂音干扰,坚定自信。这种自信是“不畏浮云遮望眼”的高思想境界,恰似王安石诗《登飞来峰》所云:“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这种自信是不受任何非议干扰的坚定不移,有如郑板桥诗《竹石》所云:“咬定青山不放松,植根源在破岩中,千磨万击仍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新时代,青年学发展的学术自信,更有了充足的底气。2015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加强群团工作学科建设,群团工作研究列入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群团工作学科建设落实到共青团,首推的是青年学。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发布新中国建立以来第一部国家级青年发展规划《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年-2025年)》,更把“在社会科学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加强青年学研究”列入10大发展领域和发展目标之内。2018年中共中央印发《中央团校改革方案》再次提出:“推进青年学等群团工作学科创建”。党和政府对这门新兴学科的高度肯定和鼎力推进,极大地增强了青年学界发奋进取的信心。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杨张乔研究员,对坚定青年学研究的学术自信,有一段入理的见解。他说:“学术的不统一恰恰是其发展的动力来源。任何一门学科,包括被认为主流的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法学等,其实都是在对立争辩、甚至分裂中得到突破性发展的,都走过一条‘无休止’的内讧与‘裂变之路’”。“学科之争、辩是推动学科发展的动力,主流学科与分支学科都是在学术争议、批判中前行发展的,总会在一个新的学术起点上建立一个新的体系。”“对于青年研究的学者们来说,信心比黄金更珍贵,坚持比转型更增值。”[7]

马克思曾经慨叹,法兰西不缺少有智慧的人,但缺少有骨气的人。我国的青年学研究,需要有高学术水平的研究者,更需要有骨气硬信心坚的研究者。年轻一代拥有我们这一代不曾有过的机遇,但也面临我们这一代不曾有过的挑战,多么需要有坚定的学术自信。坚定学术自信,当今尤其要防止和克服三种偏误:一是初衷易改的意志动揺;二是无主见的偏听轻信;三是自我矮化的自馁自弃。

二、善于站到前人的肩膀上

社会的发展是来自一代又一代人的接力前行,每一代人都要学习了解此前各代已取得的成果,从而在已有的基础上再向前推进。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论及世代交替时所指出:“每一代都利用以前各代遗留下来的材料、资金和生产力;由于这个缘故,每一代一方面在完全改变了的条件下继续从事先辈的活动,另一方面又通过完全改变了的活动来改变旧的条件。”[8]

科学的发展何尝不是如此。我国的青年研究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已有百余年的历史,青年学的学科建设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也有30余载,以往各代研究者在青年学这门新兴学科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作出的探索、取得的成果、积累的经验,对后来者而言,都是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对“五四”以来我国青年研究的本土理论资源,要十分珍惜,认真学习、了解和继承。忽视甚至鄙视以往的研究历程和学术成果,在对历史缺知少知的情况下做研究,不但难于找到创新的起点,而且容易留下一些无知的笑柄。倘若有人大言不惭,自诩有了“创新之见”和“填补了××空白”时,殊不知前人的著述中早已有此立论,只不过是重复前人已说过的话,拾人之牙慧。

纵览科学技术发展史,凡有作为的学者,无不是最善于继承并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新发现者。致力于青年学的创新者,首先,应当对这门学科的由来和发展有较多的了解,对前人已经做出的努力和已有的水平了然于心。这样才能在前人的基础上找准再前进的方向,求得超越前人的创新。如果对已有的基础知之不多甚至无所了解,即使有强烈的创新愿望,也只能是找不准主攻方向的乱撞,空耗心力却难有新见。世人熟知的伟大物理学家牛顿,他总结自己成就时留下了这样一句名言:“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那是因为我是站在了巨人的肩上。”他所说的站在巨人的肩上,就是传承了创日心说的哥白尼,有大量天体观察的第谷·布拉赫,论无限、宇宙及世界的布鲁诺,创宇宙谐和论的开普勒三定律的开普勒,创伽利略相对性原理的伽利略等前几代人的学说,就是在前人的基础上的发展。

这个总结,显示了科学家对前人的尊重和自我谦逊的美德,更道出一条真理:任何伟大的新发现都不能脱离前人已经发现的学理和已经取得的成果,能够站到前人的肩上,肯定会比前人看得更远。

三、努力在理论创新上下功夫

科学的发展永无止境,科学研究最为忌讳的是自我陶醉的故步自封,最为可贵的是不断前行的发展创新。什么是创新?在前人的基础上再前进一步,哪怕是极微小的一步,就是创新。加强青年学的研究,重视继承并非目的,目的是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再求新发展。推进青年学的新发展,就要充分认识“新”的含义,其本质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成果以及随之而来的新观念、新思维、新方法在学科建设中的吸纳和充实。

青年学这门新兴学科,比起许多传统学科,可谓相当稚嫩。如果说一些历史悠久的学科都面临发展、创新的挑战,青年学的进一步丰富与完善的任务更为艰巨,一定不能满足于已有的研究,更需要发展和创新。新一代研究者要努力在理论创新上下功夫,把青年学学科建设中的软肋,作为攻坚创新的重点。当今创新的重点在哪里?反思以往青年学研究中的稚嫩与薄弱处,有四大迫切需要求得新发展的重点。

(一)基础理论研究再有新进展

一门新学科的丰富与完善,根在基础理论的扎实与丰厚。青年学在自己的形成过程中,虽然在青年期、青年概念、青年本质、青年观、青年特点、青年发展、青年需求、青年社会化、青年文化,青年生活方式、青年行为、青年世代、青年生活方式等领域,已经拥有比较宽厚的学理根基,然而面临人工智能时代科学知识的日新月异,青年现象的复杂多样,基础理论的探究亟须跟进。这就需要格外重视对新知识的敏锐吸纳和对青年变化的学术敏感,努力在青年优先发展、人工智能与青年发展、青年网络文化、青年社会融入、青年政治参与、青年自媒体、新兴青年群体、青年管理与政策以及大数据在青年发展中的运用与功效等领域,总结新的实践经验、提升新的理性认识、提炼新的理论学说、厚植青年学的学理根基。学理探索有起点无终点,永远在路上。

(二)规律探索再图新发现

科学的价值与任务,即在揭示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性,从而引导人们自觉地按照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改造世界,造福人类。正如列宁所说:“规律的概念是人对世界过程的统一和联系、相互依赖和整体性的认识”,“乃是人类社会有目的活动的基础”[9]。

青年学的存在价值和任务,即在揭示青年发展规律,从而为教育、团结和服务青年的工作提供有目的的理论指导。1988年出版的《青年学》教材,定位青年学的任务是揭示三大规律:青年身心发展的规律;青年与社会互动的规律;青年特殊需求发生和引导的规律[10]。三大规律说,只能说是青年学创建期的初探,新时代伴随社会的改革与发展,青年成长出现许多新现象,非常需要在学科进一步丰富与完善的过程中,更多地揭示目前知之不深和未为人知的规律上有新发现。

(三)体系构建再求新突破

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每一门学科都有本学科的理论体系。理论体系是系统化了的认识,显示的是该门学科特定研究领域的概念、原理以及具有内在联系的逻辑集成。青年学的理论体系,即是系统化的关于青年的理论知识。1988年的《青年学》教材,将青年学的理论体系,定位于以青年及其本质为特定研究对象,并由此集结成四大板块的理论体系:(1)青年和青年的本质;(2)青年的身心发展;(3)青年与社会的互动;(4)青年特殊需求的发生及引导[11]。如今反思,当初的这种集成虽然是一项奠基性的学科创新,但并非完美无缺,有些重要的知识领域,如青年文化论、青年世代论、充权论、社会资本论、社会排斥论、系统理论等,吸纳得并不充分甚至有不少缺位。这都有待年轻一代新学者开阔学术视野,吸纳更多的新知识,进一步丰富完善知识体系的构建。

还要说明一点,当年这种集成持的是“本体论”的立场,既以青年为主体,系统集成关于青年自身成长发展的理论知识;至于那些以青年为客体,研究如何教育青年,如何做引导、团结、服务青年的工作,没有包含在内。也有一些版本的《青年学》著述,将青年教育、青年政策与管理、青年工作等客体研究也纳入其理论体系。理论体系的“本体论”“客体论”或“主客体混合”,如何定位?理论体系如何达到科学与完备?也有待年轻一代新学者作更深一层的论证,求得新的突破。

(四)实践应用再增新功效

如今谈到加强青年学研究,人们往往都关注于学说原理和理论体系的发展与出新,却忽略了实践应用这个重要的领域。青年学的学说原理再丰富,理论体系再完备,如果不能应用于实践,那只能是纸上谈兵,毫无活力。一门学科的存在价值和活力,要体现在实践之中。列宁强调:“理论由实践赋予活力,由实践来修正,由实践来检验。”[12]

青年学的丰富与完善,加强学术研究固然重要,将理论付诸实践应用同样不能忽视和轻视,因为青年学的全部理论,需要经由实践应用的检验来修正,需要在实践应用中展现其可行的活力。如果说学术研究和实践应用是青年学迈向丰富与完善的双腿,如今实践应用这条腿存在明显的细而缺力,亟须加强起来。

目前,青年学理论知识的推广、普及和应用还相当薄弱,一方面是不少研究成果还没有从学者论坛走向青年工作的实践,甚至还有研究者仍偏执于脱离青年工作实际的坐而论道;另一方面是自觉运用青年学理论指导青年发展和青年教育的实际工作者尚为数不多。青年学,虽然已经进入高等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课堂,但还没有能够推广到广大青年中去,成为广大青年提高自我认识、促进自我发展的理论武器。20世纪80年代中期,上海交通大学为大学生开设青年学讲座,很受大学生的欢迎,可惜的是,这种受大学生欢迎的讲座,没有能够推广到更多的大学讲坛。

青年学自诞生以来,从宋德福到李克强、周强、胡春华、陆昊、秦宜智、贺军科历任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都十分重视青年学的研究与应用,但至今还未能持续列入培训团干部的课程中,青年学理论在共青团干部尤其是基层团干部中的普及度还很低。运用青年学理论指引青年成长成才和促进青年工作科学化,发挥更多的应用功效,有大量的推广和普及工作,有待年轻一代新学者开拓创新。

四、恪守优良的学德文风

学术研究追求的是真理,求真就容不得虚假。凡有志于推进青年学发展的研究者,不但要有会做学问的能力,还要恪守做学问的品德,坚持做人、做事、做学问相统一,这也是学术界所崇尚的德艺双馨。恪守青年学研究的品德,遵从的当是治学五要素:勤奋、务实、严谨、诚信、互尊。

(一)勤奋

勤奋就是做学问一定要靠自己的刻苦努力,具有“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的精神,肯下苦功夫,有独立思考。“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13]青年学研究应当是勤字当头,勤于学习,勤于收集资料,勤于调查研究,勤于独立思考。这就必须远离急于求成的浮躁,注重做有自己研究见解的原创。前人或他人的研究成果,可以借鉴,可以引述,但不能把自己的心思用到已有成果的重新组合上,搞东拼西凑的照搬;不能只是重复嚼别人嚼过的馍,不能通篇都是转引第二手甚至第三手资料。“撰文无新意,著书无立论”乃做研究的大忌。撰文立说不能贪图省力,到网上搞些剪贴拼接,做“抄近道”的粗制滥造,一定要付出自己的劳动和深思,有自己深入调查的第一手资料,有自己的立意,有自己的见解。须知勤奋的程度决定着科研的深度。“谁想取得社会平均数以上的成就,谁就必须付出社会平均数以上的劳动。”这句名言,应当成为有志推进青年学发展者的座右铭。

(二)务实

务实就是要以事实为据,提炼原理、揭示规律都要从事实出发,尊重事实。无论是学术研究还是学术批判,都要做到言之有据、言之有理。力戒脱离事实的故作高深、故弄玄虚,生造一些晦涩难懂的词语,发一些令人愕然的惊人之语。力戒无文本研究的质疑,无实例为佐证的批判,无的放矢地放乱箭、打空炮。论事说理力戒假、大、空,不讲无事实依据的空话,不讲远离事实的大话,不讲背离事实的假话。

务实就是做研究要有很强的建设意识,不能只有“破”而无“立”,不能做虚功。近日读手机“今日头条”里发的国务院参事室参事钱颖一的文章《批判性思维多是建设性的》,颇受启发且颇多同感。在推进青年学的学术批判中,我们都极力提倡批判性思维,然而什么是批判性思维,并不是人人都有科学的认知。有不少学术批判的文章,往往着眼点都在破,似乎批判就是否定越多越好,满纸都是什么“困境”“困惑”“迷惘”“何去何从”,至于应当怎样走出困境、困惑和迷惘,应当怎样做,似乎是被批判者的事。钱颖一把批判性思维视为“人类思维发展的高级阶段”,并归纳其特征为会提问、会解答。把这两个特征结合在一起,批判性思维就是以提出疑问为起点,以获取证据、分析推理为过程,以提出有说服力的解答为结果。应该懂得,批判性并非总是否定,而是包含审辩式、思辩式的立,具有建设性。

(三)严谨

严谨就是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持唯物的观点,真实地再现青年,进入青年生活、思想世界;持历史的观点,尊重青年发展的历史,不搞历史虚无主义;持辩证的观点,分析评价青年不片面、不绝对;持发展的观点,与时俱进研究青年发展,不停滞,不守旧,求创新。

——严谨就是要讲究思维逻辑,研究中的分析论证要合乎逻辑,因果关系合理清晰,避免因果分离与颠倒,著述的遣词用句要顺乎逻辑,条理层次分明,避免逻辑关系模糊、混乱。

严谨就是要讲究语法修辞,概念要清晰明确,用词要准确贴切,主谓宾语要使用到位,避免概念不清、主谓宾语不相应等词不达意和语法混乱。

——严谨就要严格考证,举凡引用的名人名言、统计数据,都必须做认真考证,并注明出处,防止无考证的张冠李戴,以讹传讹。如有人在著述中写“毛主席说:‘谁赢得青年就能赢得未来。’”问他此说出自毛主席的那篇文章,回答是转引自他人的文章。其实,毛主席并不曾有此说,这就是缺了考证。

——严谨就要发扬谦虚谨慎的学风,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学术成就应当做诚实评价,不能搞自我拔高自我吹嘘;实事求是地评价他人,有尊重之心,客观公正,不吹毛求疵,不无端苛求。

(四)诚信

崇尚诚信,学术研究成果必须出自自己的劳作,不能搞投机取巧,在网络上剪切掠取他人之作,著文立说不能有抄袭剽窃。审视如今抄袭剽窃的手段可谓多种: 有“斩段儿”的整章抄袭,有“切片儿”的结构抄袭,有“包丝儿”的花抄,有“剁陷儿”的杂拌。凡此种种,切记不能有丝毫沾染。

崇尚诚信,举凡学历、履历、职务、职称或学术成就,都要如实标示,不能有任何形式的吹嘘与夸大,不能有欺世盗名的捏造、更改和虚报。现在学术界发生的将在读博士生虚报为博士、将副编审虚报为教授、将从事一段时间的科研经历虚报为终生等,这样一些不良风气,都要刻意防止。

(五)互尊

互尊则既要自尊,又要他尊。无论是学术研究还是学术批判,都要懂得尊重他人的劳动,不要沾染“文人相轻”的陋习。对他人的研究无论是前辈、同辈或后生,都要持尊重的态度,善于学人之长,不能怀“打击别人,抬高自己”的阴暗心理。对他人之作,不能搞“攻其一点,不计其余”的断章取义。不能有学科歧视的挖苦嘲讽,搞“求全责备”的无端苛求。学术批判也要以尊重他人为前提,就事论理、礼貌用词,注意保持学者的儒雅风范。批评不怕尖锐但要防止尖刻,忌恶语相加的情绪宣泄,忌居高临下的学霸式颐指气使,忌坐井观天的大言不惭,忌脱离青年工作实际的人为夸大“不健全”“不成熟”,套用“范式”等概念玩文字游戏。有不同学术背景者,更应提倡在相互尊重中形成合力,凝聚为攻坚创新的学术共同体,不宜有“唯我独尊”对不同学科或学界的歧视。

大力弘扬风清气正的优良学风,是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重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召开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特别指出:“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树立良好的学术道德,自觉遵守学术规范,讲究博学、慎思、明辨、笃行,崇尚‘士以弘道’的价值追求,真正把做人、做事、做学问统一起来。”他还严肃地批评了一些不良风气,指出:“当前,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存在一些不良风气,学术浮夸、学术不端、学术腐败现象不同程度存在,有的急功近利、东拼西凑、粗制滥造,有的逃避现实、闭门造车、坐而论道,有的剽窃他人成果甚至篡改文献、捏造数据。”[14]这个讲话,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更为新时代哲学科学的繁荣和发展,阐明了学术道德的要求,对于新时代加强青年学研究有重大的指导意义,更是年轻一代学者必须切实遵从的学术规范。

“青年学科发展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最后,我想用此诗句表达对后来者的殷切期望。当今发展青年学的道路上,后来者源源不断,正在接力前行。在全国高等院校和社会科学界,众多新起之秀知识视野开阔,接受运用新知快,熟悉网络新手段,同国外交流的外语能力强,拥有高于我们这一代人的许多优势,具有很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我坚信,青年学学科建设,必定是一代超过一代,必定将在一代又一代的接力奋斗中茁壮成长为社会学科之林的一棵参天大树!

猜你喜欢

学术学科研究
【学科新书导览】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超学科”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