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慈善应急能力建设中的青年参与
2020-03-15石国亮
石国亮
(首都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48)
2020年5月21日,因新冠肺炎疫情推迟的全国“两会”拉开帷幕,标志着我国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了重大战略性成果。受到全球疫情和经贸形势等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这次全国“两会”呈现出新特点。以李克强总理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为例,这个政府工作报告是近年来篇幅最短的,而且没有提出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成员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解读《政府工作报告》有关情况吹风会上介绍,“往年的《报告》到大会印发时大概是1.95万字左右,今年约1.04万字,大体上减了一半……很多方面的工作,比如医疗卫生很多需要继续推进的工作,如这几年一直推进的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公立医院改革、医保基金监管等等,因为篇幅所限都舍掉了。”[1]在这样的情形下,《政府工作报告》突出强调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社区服务功能。支持社会组织、人道救助、志愿服务、慈善事业等健康发展”[2]。这充分体现了社会组织、人道救助、志愿服务、慈善事业等在社会治理和社区服务领域的重要作用,同时也提出了这些事业“健康发展”的新要求。以慈善事业为例,“健康发展”的新要求是对慈善力量参与此次疫情防控暴露出来的应急能力不足的回应,更是对加强慈善能力建设的新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这次疫情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较大冲击和影响,但某种程度上也孕育了新的契机。”[3]对慈善事业也是如此。在应对疫情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中,我国慈善力量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暴露出来一些短板和不足,特别是应急能力的不足。可喜的是,包括慈善组织在内的慈善力量及时调整策略、优化应急机制。更为重要的是,以青年为主体的志愿者力量,已经成为慈善应急的新生力量。这次疫情的一个重要启示就是必须加强慈善应急能力建设,而要完成这样的目标任务,就必须将青年参与作为其中的新生力量。
一、问题的提出
慈善参与应急突发事件处置在国际和国内已经形成共识,即认为慈善组织是应对应急突发事件的重要合作伙伴。[4]从抗击2008年汶川大地震,到近年来的公共卫生领域突发事件,慈善组织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于慈善组织来说,参与任何一次突发事件的应对,都是对自身应急能力的一次大考,也是提升自身应急能力建设的一个契机。那些受到称赞或表彰的慈善组织,就在于其拥有较强的应急能力。2020年4月24日揭晓的第二十四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湖北卓尔公益基金会荣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5]。湖北卓尔公益基金会之所以能够获此殊荣,就在于它具备较强的应急能力。“在武汉封城当日迅速召集320位卓尔青年志愿者成立战疫青年突击队,仅用48小时打通全球应急医疗物资采购供应链,采购并运回武汉2架货运专机的医疗防护物资。先后在武汉、黄冈、随州、监利等地抢建7家卓尔应急医院,提供床位4 583张,救治新冠肺炎确诊及疑似患者2 833名。截至3月27日,捐送急需医疗物资1 026.8万件,覆盖湖北省17个直管市州、103个县级区划及8个行政新区,送达一线机构556家。累计捐赠额超1.89亿元,其中全球52家爱心企业和机构通过卓尔公益基金会平台捐赠物资价值5 317万元。”[6]相反,那些受到诟病的慈善组织,尽管原因很多,但是焦点大多集中在应急能力不足方面。
青年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也是促进慈善发展的重要力量。无论是积极投身以志愿服务为主要内容的慈善服务,还是运用新技术参与慈善组织工作,抑或是通过多样化的方式监督慈善运作,青年群体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青年思想活跃,更易接受新思想、新事物,也更易挑战传统权威,追求新趋势,推动新发展。在慈善的现代转型和创新发展中,青年参与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7]。上文提到的湖北卓尔公益基金会的应急能力受到表彰,战疫青年突击队功不可没。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开展慈善组织的应急能力建设,更离不开青年参与。2020年4月28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0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4.5%。手机网民规模达8.97亿,手机上网比例达99.3%。20~29岁、30~39岁的网民分别为21.5%、20.8%,高于其他年龄群体。近9成网民认同互联网在脱贫攻坚中的重要作用。了解网络扶贫活动的网民参与网上扶贫捐款的比例最高,为43.9%;其次是扶贫宣传点赞、转发、评论,比例为36.3%;网上购买贫困地区特色农产品的比例为23.1%。”[8]由此可见,互联网已经广泛运用到脱贫攻坚之中,通过互联网参与公益慈善已经成为慈善参与的一种重要形式。慈善组织加强自身应急能力建设,就必须适应这一新形势。与此相关的一个问题是慈善的专业化。专业化是慈善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慈善应急能力建设的迫切要求。由于我国慈善事业发展起步晚,慈善经验积累不足,人才培养机制欠缺[9],慈善教育至今仍未形成系统性的学科,仍未出现在大学课程体系中。在这样的背景下,要提高慈善的专业化水平,就必须重视青年慈善专业人才的培养。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他们自身拥有一些新特质,如公益心强、参与志愿服务意识高等,为他们投身慈善事业奠定了基础。
相对实践的需求来说,学术界的研究明显不足。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郑功成教授撰文呼吁:“慈善事业亟待建立应急机制。”[10]北京大学非营利组织法研究中心主任金锦萍接受采访时提出:“慈善组织在应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应该有整体部署规划。”[11]这两位都是长期从事慈善领域研究的专家,他们敏锐地捕捉到了慈善事业发展的关键性问题。除此之外,鲜有研究讨论慈善组织的应急能力建设的成果,更不用说青年参与在慈善应急能力建设中的问题。基于实践的需要和学术界的研究现状,本文重点探讨慈善应急能力建设中的青年参与,以期抛砖引玉。
二、应急能力是慈善的生命力
从慈善的起源来看,慈善本身带有一定的“应急”性质。随着以扶弱济贫为主要内容的传统慈善向广义的现代慈善转型,慈善的外延在不断地扩展。根据2016年3月16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第三条界定,慈善活动包括:“(一)扶贫、济困;(二)扶老、救孤、恤病、助残、优抚;(三)救助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害;(四)促进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的发展;(五)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六)符合本法规定的其他公益活动。”[12]
由此可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对慈善活动的界定,的确突破了我国以扶贫济困为主要目的的传统慈善的范围,但扶贫济困仍然是慈善的最主要功能。2016年3月9日,时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李建国在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草案)》所做的说明中明确指出:“慈善活动,主要是指扶贫、济困、救灾方面的义行善举,这是我国慈善事业的重点,同时也包括其他有利于社会公共利益的活动。”[13]在我国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背景下,慈善对于动员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源参与精准扶贫,打赢扶贫攻坚战的作用不可或缺。笔者曾经专门撰文分析了慈善范围的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立足我国国情,结合慈善活动发展的趋势,对慈善活动做出的规定,既能够引导和规范当前我国慈善力量更好地参与扶贫济困,又能够指引慈善事业的未来发展,为慈善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14]慈善活动的重点,决定了慈善的基本定位仍然是应急。
根据紧急程度的不同,慈善应急可以分为日常应急和突发事件应急。就前者而言,主要是以扶贫济困等为主。对于此类事件的应对,慈善组织已经具备了相当程度的经验。如前所述,慈善自诞生的那一天起,开展的主要活动就是应急。发展至今,慈善组织在日常应急方面已经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运作机制。但是,突发事件应急则不同。突发事件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复杂性等特点,应对的难度可想而知。突发事件应急要求慈善组织在高度不确定性的情境和紧迫的时间压力下作出关键性决策并采取有效行动。尤其是面对可能的社会捐赠井喷,慈善组织常规配备的人力资源难以应对,常规的运作机制难以有效运作,应急能力不足的问题就显露出来。
任何突发事件对慈善组织来说都是一次大考。一方面,突发事件往往可以激起全社会的慈善热情,带动捐赠行为。尤其是重大突发事件更是如此。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激发了全国人民“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热情,开启了中国慈善史的新纪元[15]。“2008年的重大事件和巨大灾害直接引发了慈善捐赠的井喷。2008年全年接受各类捐赠款物总额达1 070.49亿元,是2007年的4.79倍。”[15]这是我国慈善捐赠首次突破千亿元。突发事件应对,面临的是超乎寻常的困难和压力。这种巨大压力往往能够激发起慈善组织的内在潜能,迫使其应急能力的超常发挥。在突发事件过去后,这种超常发挥能力又会倒逼慈善组织的应急能力建设。从这个意义上讲,突发事件对于慈善组织应急能力建设是一件好事。另一方面,慈善组织在应对突发事件中的行为,暴露了其应急能力不足的短板。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民众捐赠热情高涨,各慈善主体在短期内募捐了较多的社会资源,但在信息公开、资金使用等方面,社会上都出现过一些针对性的质疑。在近年来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针对慈善行为的质疑,甚至酿成公共舆论事件。这些公共舆论既直指作为慈善受赠主体的慈善组织,也给其他社会组织敲响了警钟。这些质疑的声音,激励着我们不断地去反思、去改进、去完善。但是,汶川大地震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民众对慈善捐赠的惊人相似的质疑,暴露了我国慈善组织应急能力不足这个短板。
习近平在主政浙江时引用经济学中的“木桶理论”来说明补短板的道理。他说:“一只木桶的装水容量不是取决于这只木桶中最长的那块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板。也就是说,我省能否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缩小区域之间的差距。”[16]“木桶原理”表明,能力建设不能有短板。慈善具有天生的脆弱性和复杂性,慈善组织的任何一个短板,都会对自身产生致命的不利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讲,应急能力关系到慈善的生命力。因此,加强应急能力建设理应是慈善组织的当务之急。其中,重视和发挥青年参与的作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着力点,也是一个新的生长点。
三、青年参与贯穿慈善应急能力建设的各个方面
要进行慈善应急能力建设,必须首先明晰慈善应急能力包括哪些方面。从当前我国慈善在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来看,慈善应急能力建设包括慈善队伍建设、科技支撑能力建设、应急体制机制建设、调适能力建设和协同能力建设等方面。
随着传统慈善向现代慈善转型,慈善的组织化程度越来越高,慈善组织成为慈善的主体。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颁布实施以来,我们对慈善组织的认定逐渐规范化。各级民政部门根据社会组织的自主申请,把符合条件的认证为慈善组织,并且对其信息予以公示。民政部建立起全国统一的慈善组织信息公开平台,可以方便快捷地进行查询。在规范认证的要求下,全国慈善组织的数量在不断地增加。民政部主办的慈善组织信息公开平台显示,截至2020年4月11日24∶00,我国共有慈善组织7 788家[17]。同时,民政部陆续出台了《慈善组织公开募捐管理办法》、《慈善组织信息公开办法》等相关的配套政策,规范慈善组织的管理。慈善组织的管理日益规范化、法治化,推动了慈善组织质量的提升。但是在重大突发事件面前,慈善的主体并不仅仅限于慈善组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对慈善活动的界定,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都可以开展慈善活动。从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来看,包括疫情防控指挥部、各级人民政府乃至社区党委(或党总支)、居委会都在积极调动各种资源参与联防联控,形成全民动员、全民参与的局面。多方参与促成了慈善资源的汇集,但在一定程度上给人以“多头指挥”或“多头行动”的印象。从慈善的角度来看,专业的事情应该由专业的组织和人来做。那么,当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谁能够作为专业的人才队伍,第一时间组织和参与到慈善之中呢?因此,慈善应急能力建设必须建立一支具有较强反应能力、较好组织能力且具备专业素养的人才队伍。
我国慈善发展起步晚,经验不足,慈善工作经验匮乏。也正是因为这样的社会现实,导致对慈善人才的社会需求低,教育体制长期忽视对慈善人才的培养,慈善应急能力建设人才短缺。与此同时,青年正在努力向慈善人才的方向发展。从此次疫情防控工作来看,青年在短时间内迅速组织起来,有的放矢地开展慈善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比如,由高校学生发起和组织的“高原鹅——高校学生援鄂行动”,在不到24小时内就建立起了组织架构并且投入运作。从需求收集到信息发布到资源筹措到资源分配再到信息公开,一系列的流程化管理迅速建立并高效运作,集聚起200多所国内外高校的1 000多名学子,完成了对湖北省内15家医院的援助[18]。
慈善队伍建设除了需要直接组织和策划慈善行动的人才外,还需要大量直接参与者。其中志愿者是不可或缺的力量,而青年又是志愿服务的中坚力量。从1993年共青团中央在全国启动“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至今,志愿服务已经从青年志愿服务走向社区志愿服务,并逐渐迈向全社会志愿服务。正是青年的志愿参与和志愿行动,在社会上弘扬了志愿精神[19],激励着全社会共同关心、参与志愿服务,促进了志愿服务和慈善事业的快速发展。从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来看,因疫情防控的需要,各级各类学校全部延迟开学,广大青年学生赋闲在家,成为志愿服务的重要力量。各地都涌现出大量的大学生积极参与当地防控、有效地弥补防控力量不足的情况。“此次参与疫情防控的志愿者人数之多、服务时间之长、服务范围之广、工作难度之大,均是创纪录的,让志愿文化再次得到广泛传播。”[20]以广东省为例,共青团广东省委运用大数据分析了疫情防控开展30天后的志愿服务情况。2020年1月26日至2月25日“i志愿”系统中“疫情防控志愿服务”专区的数据统计显示,上岗并产生服务时长记录的志愿者70 768人。18~40岁的参与者共有40 500人,占到57.23%,接近6成[21]。由此可见,青年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和付出。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会议、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议以及在北京、武汉等地调研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时,多次称赞志愿者的奉献。他说:“广大志愿者等真诚奉献、不辞辛劳,为疫情防控作出了重大贡献。”[22]青年也是直接参与一线援鄂的重要力量。“援鄂医护人员超过4.2万人,其中90后青年的数量1.2万多人。”[23]这些都充分显示出青年已经逐渐成长为慈善队伍建设的重要力量。
慈善的应急能力建设特别需要现代科技力量的支撑。因为现代科技不仅能够助力慈善的快速反应,做出更为科学的决策,而且有利于更为合理地调配资源,促进有限资源的合理利用。比如,随着5G技术、区块链技术、物联网技术、云计算能力、大数据处理等的发展,信息传输速度、决策依据、快速反应和处置能力大为提升。在武汉火神山医院和雷神山医院的建设中,借助5G技术,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人们都能够看到视频直播,极大地坚定了人们对医院建设的信心。2020年2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调研指导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时,就特别强调了“运用大数据等手段”[24]。而青年是掌握这些科技手段的重要力量。青年思想活跃,创新能力强,对新技术掌握快,能够迅速地将新技术应用到慈善领域,因此成为创新慈善形式、推动慈善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迅速构建慈善应急能力的重要力量。在此次疫情防控过程中,我们看到一批批年轻人将大数据应用到慈善领域,推动了信息公开、资源合理配置。例如,清华大学大二学生陈春宇发起建立的一支志愿者团队,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建立了“nCoV疫情地图”项目组。“他们建立起即时更新的疫情数据库,开源提供给全球各大高校及研究团队,将疫情信息以时空大数据可视化的方式呈现。”[25]事实上,他们的行动,无论是使用大数据进行可视化呈现,还是网上招募志愿者,都突破了传统慈善的开展方式和人才招揽方式,并且实现了短期内的信息集约,很好地将大数据应用到公众对新冠肺炎疫情的认知上,以可视化的方式让公众清晰地了解到新冠肺炎疫情信息,在推动公众科学化认识新冠肺炎疫情上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同时,我们也看到,青年是推动使用新科技对慈善进行信息公开和社会监督的重要力量。青年对信息透明、公开公平有着更高的追求,他们乐于将这种追求通过技术化的手段来实现。在此次抗疫中,李哲亚就是个鲜明的例子。这位从北漂成长为北京师范大学学生的青年,在了解到家乡的疫情后,组织进行了物资捐赠对接。家乡反馈物质需求,李哲亚和他的团队筹集物资并对接到各地的团委,由当地的青年突击队卸货后进行分配。李哲亚在“家乡来客”官方微信平台上,实时更新每一笔捐赠明细以及筹集到的善款记录[26]。正是这样的公开透明,赢得了捐赠人的信任,也提升了自己的公信力。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中,我们能够找到青年人利用新科技促进疫情认知、科学知识传播、信息公开等的若干案例。这些案例不断地启示我们,青年正在逐渐成为使用新技术开展慈善应急能力建设的重要力量。
慈善应急能力建设还包括慈善应急的体制机制建设。实事求是地说,我国慈善应急体制机制建设的确滞后于慈善的发展。尽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志愿服务条例》等都对发生重大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事件时,可以开展的慈善活动做出了相应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第三十条规定:“发生重大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事件,需要迅速开展救助时,有关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协调机制,提供需求信息,及时有序引导开展募捐和救助活动”[27]。《志愿服务条例》第二十四条规定:“发生重大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事件,需要迅速开展救助的,有关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协调机制,提供需求信息,引导志愿服务组织和志愿者及时有序开展志愿服务活动。”[28]毋庸置疑,重大突发应急事件的应急处置需要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而这种重大突发事件也牵动着人们的心,激发着人们的捐赠热情和志愿服务热情。慈善主体应该准确把握人们的参与热情,适时开展公开募捐、志愿者招募,并强化善款管理和志愿服务的培训与管理,努力在应急突发事件参与中维护和提升自己的公信力。然而,当真正面临重大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时,上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和《志愿服务条例》中的这些原则性条款往往被忽视,难以实现。因此,当发生重大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事件时,政府部门最紧急和迫切的需要并不是开展募捐或动员志愿力量参与,而是要迅速建立应对机制,采取果断措施,最大可能地减少伤亡或疫情传播与扩散。政府在救援救灾、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中发挥主导作用,但政府并不是唯一的参与主体,应该建立社会参与机制[11],允许包括社会组织、其他自治组织在内的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我们可以理解为,在重大自然灾害、事故灾难或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初始阶段,政府必须第一时间调动体制内的力量和资源去开展应急处置。如果政府的应急预案中将慈善力量和慈善能够动员的资源考虑在内,那么在应急预案启动之时,慈善也就能够以最快的速度调集资源参与其中。但恰恰是当前我国应急管理中对社会参与的不重视,导致包括慈善力量在内的诸多社会力量参与应急管理和处置的步伐滞后。尽管国家应急体制机制建设中对慈善的纳入不充分,但从青年积极推动慈善参与国家应急动员来看,青年已经初步具备了加快慈善应急体制机制建设的能力。比如,在武汉“封城”后,包括中国青少年基金会等在内的青年组织,是最早参与为武汉进行资源募集的社会力量之一。此外,包括上文提及的“高原鹅”等青年自发组织,都在第一时间根据社会需要及时筹措资源,并参与其中。无论是民间自发开展的支援行动,还是青年组织以组织化方式推动的支持行动,都反映出在国家应急管理无暇顾及慈善时,青年作为推动慈善参与的重要力量,起到了积极促进慈善参与国家的应急管理,并努力推动慈善应急体制机制建设和应急管理能力提升的作用。
慈善应急能力建设需要根据应急情形的转变适时调整应对策略,以便更好地发挥作用。也就是说,慈善应急能力建设必须包括慈善调整应对能力建设。我们可以将这种能力称之为“调适能力”。在自然灾害、事故灾难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初始阶段,最主要的应对是迅速反应,开展救援。但救援只是一时的。随着救援的开展,必然会面临灾后重建、疫情防控以及公共卫生事件控制等常态化工作。在这种情况下,慈善必须学会随着事件的推进而适时调整应对策略。在研判事件发展走势、调整应对策略方面,经验固然重要,但借助现代化科技手段、借鉴国际应对经验也很重要。在这方面,青年具备更强的优势。无论是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慈善力量应对策略的及时调整,还是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慈善力量的策略改变,我们都看到了青年参与。比如,随着疫情防控的持续,青年人由开始的参与社区、小区卡口志愿服务,转变到随着中小学生开学,将服务延伸到线上课程辅导。多所学校的青年志愿者协会积极在网上号召学生参与线上辅导,开展“网上传温情”便民服务。青年志愿者从最初的帮助隔离人员代买生活用品,转变到关注隔离人员的心理健康,并适时开展心理疏导。多地的青年志愿者组织专门招募具有心理咨询师资质的青年志愿者,组成心理疏导组,提供心理咨询和疏导服务。青年志愿者从在防疫物资极其短缺的情况下努力筹措防疫物资,转变到在防疫物资较为充足的情况下关注更为全面的疫情防控工作。青年人的敏锐嗅觉,使他们在情况发生变化时能够及时地进行调适。更加重要的是,他们善于通过网络招募人才,开展专业化的服务,从而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慈善效能的提升。
慈善组织只是参与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主体之一,在现代社会治理格局中只占据一席之地。理想的应急处置是在政府主导下多元社会力量的共同参与,各司其职、各尽其能。这就涉及到各参与主体之间的沟通与协调问题。各参与主体要多头并进、形成合力,而不是各自行事、互不往来。为此,慈善的应急能力建设必须加强慈善协同能力建设,提高慈善与其他部门、力量之间的协同运作能力。事实上,近年来随着“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转变,协同治理理念已经逐渐被社会所接受。从协同治理的内涵来看,它涵盖了“系统的协作”[29]。在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危机应对或突发事件处置时,系统的协作显得尤为重要。在慈善组织或慈善力量掌握的信息比较有限的情况下,如何更好地发挥慈善的作用,保障慈善帮忙而不添乱,协作能力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慈善运作中,如何与其他参与事件处理的相关部门,其他社会组织、新闻媒体、社会公众进行沟通和协调,确保有序高效地推进,是慈善应急管理中必须解决的问题。尽管青年人可能因为经验不足而缺乏系统性处理问题的能力,但是青年人的思维灵活、成见少,更易于接受新事物,能更快速地获取新信息,这就使他们在协同作战中具有了较好的优势。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我们看到青年积极参与各种斡旋,与政府部门、医院、志愿组织等沟通、协调,促进了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使用。比如前文提到的“高原鹅——高校学生援鄂行动”统筹调配资源,完成了对湖北省内15家医院的防护物资配送,其出色的协同能力不容小觑。
四、青年参与推动慈善应急能力建设的对策建议
青年在慈善发展中的作用无须赘述,青年在慈善应急能力建设中的作用更是通过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但我们也必须认识到,青年毕竟处在成长成才的过程中,他们自身存在着各种局限。必须因势利导、挖掘潜力,推动青年在慈善应急能力建设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第一,在战略上将青年作为慈善应急能力建设的重要力量来看待,把青年参与作为一个着力点加以考量。长期以来,我国社会充斥着各种对青年人因为缺乏经验而办事不牢的认识偏差,认为青年人易冲动,办事后劲不足,甚至出现青年一代不如一代的认知。对“80后”“90后”“00后”青年的种种质疑,“佛系青年”“丧文化”概念的流行,就是这些认识的集中表现。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专门用一段话来概括青年的作用,要求全党要关心和爱护青年。他强调:“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30]在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伟大斗争中,新时代的中国青年交出了合格的答卷。习近平总书记在武汉考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时深有感触地说:“过去有人说他们是娇滴滴的一代,但现在看,他们成了抗疫一线的主力军,不怕苦、不怕牺牲。抗疫一线比其他地方更能考验人。”[31]他在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的回信中又说:“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斗争中,你们青年人同在一线英勇奋战的广大疫情防控人员一道,不畏艰险、冲锋在前、舍生忘死,彰显了青春的蓬勃力量,交出了合格答卷。广大青年用行动证明,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是好样的,是堪当大任的!”[32]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在参与慈善应急行动中,同样是好样的。要在战略上将青年作为慈善应急能力建设的重要力量予以看待,把青年参与作为一个着力点来加以考量,充分尊重青年参与慈善应急能力建设的主体地位,注重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第二,要引导青年将慈善看作一个新的就业和创业领域,将慈善看作一份值得追求的事业。教育引导青年的目的,是为了鼓励青年积极作为,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推动慈善应急能力建设。诚如前文所述,我国慈善事业起步较晚,因此,一方面存在慈善发展经验不足,从事慈善者缺乏经验的现象;另一方面,我国高等教育长期以来忽视对慈善人才的培育,导致慈善建设人才匮乏。因此,应该引导广大青年主动学习慈善和慈善管理知识,成长为慈善领域的专业人才,努力参与慈善建设。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国外慈善的发展先行一步,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积累。青年应该放宽视野,积极学习国外慈善事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学习国际慈善事业应急能力建设的先进经验,为我所用,改善我国慈善事业发展尤其是慈善应急能力建设不足的问题。比如美国针对志愿者应急管理有一套相对完善的体制机制,有覆盖全国的联邦志愿服务管理体系,有针对不同行业的专业化管理体系。例如社区应急响应队计划、消防服务队计划、医疗服务预备队计划、警务志愿服务队计划等[33]。这些相对完善并且严格区分专业的志愿者应急管理体制,能够使志愿者在应急事件发生后的较短时间内迅速行动,参与应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青年应该发挥自身英语水平较高,能够更好地与国际接轨的优势,努力学习他国成功经验,并运用到我国慈善发展和应急能力建设上来,使我国慈善应急能力建设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后来居上。
第三,要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趋势,引导青年将高科技、新科技应用到慈善应急能力建设上来,实现慈善应急管理的高效快捷。在此次疫情防控中,我们看到了大数据、5G、物联网、区块链技术的应用,慈善在未来的发展中应该更好地使用这些技术[34]。慈善应急能力建设也必须紧跟时代步伐,运用好这些高新技术。相比较而言,青年能够较为快速地掌握高新技术,他们是将高新技术应用到慈善和慈善应急能力建设的重要力量。当前,这些新技术在慈善领域的应用只是冰山一角,并未得到充分的重视和使用。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些新技术的使用将给慈善应急能力建设带来革命性的改变。只就其中的任何一项技术而言,其所带来的改变都是巨大的,比如区块链技术。区块链具有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可追溯、多方共同维护等特点,“可在互不了解的多方间建立可靠的信任,在没有第三方中介机构的协调下,划时代地实现了可信的数据共享和点对点的价值传输”[35]。区块链技术的这些特点及其建构起来的可靠和信任,如果应用到慈善领域,就能够很好地解决慈善组织的信息披露、信息公开、透明度等问题,并且可以实现慈善善款的源头追溯与追踪[36]。这无论是对政府加强慈善组织信息的监管、审计,还是在突发事件中建立社会公众、新闻媒体对慈善组织的监督和信赖,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既要引导掌握这些新技术的青年多关心慈善,主动寻找将这些新技术应用到慈善应急能力建设和慈善事业发展的结合点,拓展新技术的使用范围;又要引导从事慈善相关工作的青年积极学习新技术,结合工作需要探索使用新技术,不断扩展新技术在慈善建设中的应用领域。
第四,要努力为青年参与慈善应急能力建设创造条件,既充分调动青年人参与慈善应急能力建设的热情,又充分保障青年人的合法权益。这里不妨以青年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维系和权益保障为例。近年来,随着志愿服务力量的壮大,志愿服务在应急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志愿者参与应急管理的能力建设也被提上议事日程[37]。从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实际情况来看,无论是政府部门、社区还是社会组织,都动员和组织了大量志愿者直接参与疫情防控,有效地弥补了疫情防控中人力资源的短缺,较好地促进了防控工作的开展。回顾2008年汶川大地震,志愿者的参与也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数量庞大的志愿者积极参与灾后救援和重建,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从我国目前的志愿者建设情况来看,我们在如何招募志愿者、如何保障志愿者的正当权益(如给志愿者购买人身保险、保障志愿者的交通费和误餐费等)、如何培训和合理使用志愿者开展志愿服务等方面都缺乏通盘考虑。很多地方在最初开展防控工作时,并没有认识到志愿者的作用,当出现人手急缺时才想到可以调动志愿者的力量。有些社会组织虽然意识到招募志愿者的必要性,但因疫情防控本身具有一定的风险性,而对招募到的志愿者如何开展培训、如何购买保险、如何安排工作等缺乏系统的思考,导致一边开展志愿服务,一边探索如何完善志愿者管理。这些现象的出现,既暴露了志愿者应急管理制度的缺失,也是志愿者缺少应急事件处置经验所致。上文中我们通过数据和案例论证了青年是志愿力量的主体,当突发事件发生时,他们满腔热血地参与到志愿服务中。但如何对他们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如何合理安排他们的工作量,如何保障他们的权益、如何激发他们持久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等,都缺乏相关的体制机制保障。因此,应该针对重大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志愿者参与,建立一套相对完善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从志愿者招募、培训、服务开展、能力提升、权益保障、激励机制等多个方面予以综合考虑,确保青年志愿者在相对安全的有保障的条件下开展利他服务。
结 语
综上所述,青年参与慈善应急能力建设是近年来慈善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经验总结,也是适应慈善应急专业化、信息化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
强调青年参与在慈善应急能力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并不是说其他群体的参与就不重要了。恰恰相反,慈善应急能力建设是一项系统工作,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等各方面力量的参与。比如明星慈善,就是慈善应急能力建设的重要力量。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明星慈善的表现可圈可点。其中,明星参与慈善应急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招募志愿者特别是青年志愿者。这也证明了本文所提出的一个观点:青年参与贯穿于慈善应急能力建设的各个方面。
强调青年参与在慈善应急能力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并不是说青年不需要引导了。教育和引导青年,是青年工作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也是青年参与慈善应急能力建设必须注重的一个方法。青年由于自身存在价值观有待成熟、阅历不深等局限,加强对他们的引导尤为必要。尽管青年是慈善事业发展的急先锋,但仍然有一些青年尤其是体制外的青年认为慈善与己无关,甚至认为慈善是富人的事。这就要求我们在社会上广泛营造“人人慈善”的氛围,让每个人都切实感受到慈善是自己的事,是人人可为的事,破除对慈善的思想认识误区。当前我国慈善的发展还有待完善,慈善应急能力还存在短板,但这是慈善发展的必经过程。要引导青年理性看待慈善发展,理智进行监督,多提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努力走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慈善应急能力建设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