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A就A”构式的语义不自足性探讨

2020-03-15王宣又

贵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语义上关联词复句

王宣又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8)

现代汉语中,有这样一种运用较为普遍、使用频率较高的语言表达格式,如:

(1)“不行,明天就明天。”(赵凝《眨眼睛的圣诞树》)

(2)我说:“滚就滚,哪怕苍蝇把你脊背搞烂哩!”(贾平凹《秦腔》)

(3)那只是一个选择:大就大,小就小!如果你买大开小、买小开大,那你就输了;反之,你就赢。(温瑞安《天下有敌》)

以上例子中的“明天就明天”“滚就滚”“大就大”“小就小”皆由两个变量A(A1、A2)和“就”组合而成,A1与A2完全同形同义,分别位于“就”的前后,一起构成“A就A”表达式。

学者们从多方面对“A就A”构式进行了分析和研究。赵静贞[1]、寿永明[2]、项菊[3]、杨德峰[4]、焦慧莹[5]、郭文静[6]、顾海丽[7]、郭初建[8]等人探讨了“A就A”构式的结构特点、构成成分、格式意义、句法功能、“就”的性质以及构式中所包含的复句关系等。陈赵赟[9]、田洁[10]、蒋树青[11]等人将“A就A”构式看作回声拷贝式,从语用、篇章方面着手,分析了该构式的句法、语义、语用特征。张滟以“A就A”构式为例,“分析其作为‘结构性话语标记’的(交互)主观性语义-句法-话语机制”。[12]李宇凤从“言语行为回应性和交互主观否定性两方面阐述‘X就X’构式的‘否定之否定’特性”。[13]

语义方面,吕叔湘认为“A就A(吧),表示容忍或无所谓。”[14]此后有部分学者补充了这种固定构式的意义。赵静贞[1]认为格式义是“肯定”;项菊[3]则认为格式带有“肯定强调而带有情绪性”等意义;杨德峰[4]则认为格式义是“容忍”,还有表示确定、强调义,表同意或欣然接受,表中立态度等。也有学者注意到“A就A”构式在语义上有不自足的特点。焦慧莹在“考察格式源信息的寻找途径时,发现‘X就X’格式是个不自足的格式,需要增加后续信息才能表达完整的语义”。[5]郭文静[6]在探讨该格式的语义时,注意到此特点,分析了格式补足句的位置、功能类型,并就语句间的语义关系进行了定量分析。周福雄[15]在探讨同形异构的“X就X”格式的形成原因时,发现异构的四种格式的共性特征之一是语义一般不自足。

综合来看,以往研究关于“A就A”构式的研究涉及了多方面的情况,如格式的构成类别、句法功能、语义关系、语用价值及省略形式等,但从构式角度作分析的较少,对该构式的语境依赖性以及在以该格式为主体形成的分句中,其与前后补足分句之间存在的多样的外部语义关系方面,探讨的并不多。本文结合相关语料,主要探讨“A就A”构式的语义不自足及补足情况,并详细分析“A就A”构式与补足句之间复杂的外部语义关系。

一、研究对象的确定

本文考察“A就A”构式,一些与其形似而质异的格式暂不纳入观察,例如以下几种语言形式:

1.排除A为述宾短语,宾语残缺的格式,如“看就看名著”“吃就吃大米饭”等。

2.排除A为述补短语或状中短语,补语或状语残缺的情况,如“做得完就做”“去就现在去”。

3.排除A1前带有使令动词、主观动词、能愿动词和“说讲”类动词的情况,如“要你走就走”“想走就走”“愿走就走”“说走就走”。从结构上看,此类只能分析为“要你走/就走”“想走/就走”“愿走/就走”“说走/就走”,不能分析为“*要你/走就走”“*想/走就走”“*愿/走就走”“*说/走就走”。从语义上看,“想A就A”等构式的语义已超出了“A就A”的语义范畴,所以不在本文讨论之列。

4.排除“A就是A”构式的省略形式,如:

(4)爱就是爱,不爱就不爱,没有多和少、寡与众,因为我从来也没有比较。(BCC语料库)

(5)亚当说罢坐下,双手一叉,“我不安炉子,不安就不安!”(读者,1993)

例(4)的“不爱就不爱”实际是与“爱就是爱”相同的形式,即“不爱就是不爱”。例(5)的“不安就不安”实际是强调不安炉子的决心,“不安就是不安”。它们形式上虽与“A就A”相同,但实际是“A就是A”构式的省略形式,与我们要讨论的“A就A”显然不同类,故排除。

本文语料源自CCL语料库检索系统(网络版)、BCC语料库,部分语料为笔者自拟。

二、“A就A”构式及其语义上的不自足

Goldberg[16]指出,构式是一种形式和意义的配对,构式本身有独立的形式和意义,其形式和意义无法完全从其组成成分、其他构式推导得出,具有不可推导性。“A就A”的形式相对稳定,由三个构成要素(变量A1、A2,常量“就”)组合而成,又有基本的整体意义,其整体意义也并非是三部分简单相加之和。如以下两例:

(6)A:你明天回家吧!别再跟家里人赌气了。

B:好,回家就回家吧。

(7)A:你明天回家吧!

B:回家就回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情!

此两例对话中,回答句都用了“A就A”构式,其基本意义都是表达“肯定、确认和认可”,但却有些许不同。例(6)中B对A的提议进行回应,表明B接受A“回家”的建议,其中带有退让、容忍并应许的情感意义。此时,B已放弃自己的立场,向对方妥协。“A就A”构式后带有语气词“吧”,显得语气较缓和;例(7)中“回家就回家”除了表达对“回家”这一建议的“确认、认可”外,还表达了说话者有“不乐意为之”的情感意义,同时对“回家”这件事做出了“决断”。据此,我们认为“A就A”的基本意义可概括为“肯定、确认、认可”义。同时,在实际对话中,“A就A”的意义并非只有基本义,还包含了说话人的情感、态度、立场等意义。由以上分析可知,“A就A”是语言中形式与意义相对稳定的配对,其基本义并不是各组成成分意义之和,形式和意义也不能由其他构式推导得出。所以我们将“A就A”看作一种构式,其基本构式义概括为“肯定、确认、认可”。

刘丹青[17]认为构式的整体意义,不依赖于其具体成分,语义解读取决于:组成成分及其结构关系、世界知识和语境、常见认知策略及语用推理。如例(6)和例(7),单独的“回家就回家”看不出说话人情感态度、立场中的“容忍”义和“决断”义,只有在一定的语境中才能体现。说明对“A就A”意义的完整理解总会随语境的不同而有所变化,总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否则会造成理解上的误差。脱离了一定的语境,其意义的表达就显得不够完整,即“A就A”不是单纯地表达“肯定、确认、认可”义,更多的是侧重于表达说话人的情感、态度及立场,与具体语境有关,对语境有一定的依赖性。由此认为“A就A”构式在语义上呈现出不自足的特点。

张斌认为:“有些句子的结构是完整的,可是语义上还欠缺些什么,属不自足的句子。”[18]根据语料可以发现,“A就A”构式的句法功能多样,可以独立成句,可以以其为主体形成复句中的小分句,也可以充当句法成分。结合前面的分析可知,该构式虽能独立成句,且句法功能多样,但一般情况下,无法脱离语境而独立表达完整语义,所以语义上存在不自足性。

三、“A就A”构式的语义补足情况

“A就A”构式在语义上存在不自足性,若要明确、完整地表达说话人的意图,就必然需要其它语言成分来配合补给,而具体语境中补足句的出现就恰好可以辅助该构式进行意义的完善。在补足句的作用下,构式义更完整,对其理解也更准确。结合语料,根据补足句出现的位置,分为以下四种情况:补足句在前、补足句在后、前后都出现补足句及零补足句。

(一)补足句在“A就A”构式前

以“A就A”构式为主体形成的小分句位于整个复句末尾,构式本身语义并不完整,需要依靠前面的句子来补足。构式前的话语,不管形式如何,都起到了补足语义的作用,为“A就A”的语义表达创设了心理、动作上的条件或氛围,可能会影响事件的后续发展。

(8)车站领导讲:“一张3元钱的票,算不了啥,少一张就少一张吧。”(作家文摘,1997)

(9)众人听了齐说:“只要人能放回来,维持就维持吧!”(马峰《吕梁英雄传》)

此两例的“A就A”构式在结构上都是完整的,在构式后虽出现了表达陈述语气的句号、表达感叹语气的感叹号或语气词,但单看构式本身,语义表达仍不够完整。例(8)中,单看“少一张就少一张”并不能了解说话人所表达的具体内容和情感义,而这些都可以在前面的句子中找到答案。“一张3元钱的票,算不了啥”作为前补足句,将说话人“车站领导”借用构式所要表达的“一张3元的票不值钱,对少一张票不在乎、无所谓”的态度补充完整。例(9)中,单看构式“维持就维持”时无法理解说话人的意思,前补足句“只要人能放回来”表示一种条件,那么自然而然就了解到“维持就维持”表示“条件满足的情况下的一种结果。”

(二)补足句在“A就A”构式后

“A就A”构式后出现一个后续句,对构式进行补充、解释,使意义完整,一般起补充说明作用。

(10)他弄着骗术一般:“老太太你怎么还不明白?不是老早对你讲么?死了就死了吧!革命就不怕死,那是露脸的死啊……比当日本狗的奴隶活着强得多哪!”(萧红《生死场》)

(11)李文娟说,有就有,没有就没有,随大家吧。(何玉茹《一个叫李文娟的人》)

(12)打一下儿就打一下儿吧,爹妈还打孩子呢,何况夫妻呢,是不是?就这样吧。(王朔《编辑部的故事》)

例(10)中,“死了”一般表示消极含义,“死了就死了”表示说话人对这种消极结果的不在乎。单凭该构式,听话人无法理解说话人为何不在乎,而后补足句的出现就弥补了此处语义的不足。“革命不怕死,那是露脸的死啊”,表明为革命而死是光荣的,补足原因,消解了听话人的疑惑。例(11)中,“有就有”“没有就没有”无法表达完整的语义,而后面的“随大家吧”把说话人对“有”或“没有”的“不在乎、无所谓”的态度表达出来,使语义完整。例(12)中,后续句对“打一下儿就打一下儿”进行补充,表明“打一下儿”不要紧、不碍事,补足“劝慰义”。说话人主观意识上削弱行为“打”的不好,通过表达不在乎的态度来达到对对方的劝慰。

(三)“A就A”构式前后都出现补足句

“A就A”构式所在的小分句与前后文构成复句,起承接上下文的作用。上下文语句补充说明“A就A”构式在句中的意义,起补足语义的作用,是“A就A”前后的补足句。此时“A就A”处于中间位置,语义理解也更加方便。

(13)有余无可奈何地看了有翼一眼说:“唉!分就分吧!到了这种出事故的时候了!”(赵树理《三里湾》)

(14)杨太太听他们你一言我一语,谈的全是些工作的事,带几分不快说:“你们父子俩好不容易回家吃个晚饭,吃饭就吃饭,把工作放在一旁,别老是干工作的事。”(林如是《威尼斯情海》)

例(13)的“分就分”,前有表示叹气的词“唉”,后有“到了这种出事故的时候了”,表示“分就分”的原因,总体表达无可奈何的意义。例(14)中前有“你们父子俩好不容易回家吃个晚饭”,后有“把工作放在一旁,别老是干工作的事”,帮助说话人把“不快、不满”的情感态度完整地表达出来。

(四)零补足句

“A就A”构式此时可以单独成句,语气较强烈,重音往往落在“就”上。此时没有补足句对其意义进行补充说明,是零补足句的情况。但并不表明该构式与上下文没有任何语义关联,只是指此时构式的独立性强于前三种。

(15)“丹凤眼儿就丹凤眼儿吧。” 照相师咕哝着,挂好底片板,举着快门说。(王朔《一点正经没有》)

(16)庆玉说:“离婚离婚!”进了屋去写离婚申请书,出来自个咬破中指按了血印。庆玉要菊娃跟他一块去乡政府办手续,菊娃说:“走就走!”也不示弱。(贾平凹《秦腔》)

(17)孤独就孤独吧!(戴厚英《人啊人》)

上述三例中“丹凤眼儿就丹凤眼儿”“走就走”“孤独就孤独”都独立成为了一个句子,此时独立性较强,没有其他句子进行补充就可以表达说话人的意思,但并不表明该语义与上下文没有联系。结合语言事实会发现,将“A就A”与上下文联系起来,表意会更明确、更突出、更丰富。

四、“A就A”构式的外部语义关系

“A就A”构式在语义上有不自足的特点,在借助其他语言成分进行补足的过程中,与前后补足分句间存在着复杂的外部语义关系。这种外部语义关系指以“A就A”构式为主体形成的小分句与前后补足分句之间的逻辑语义关系。本文主要依据黄伯荣、廖序东的《现代汉语》对复句的意义分类,结合张斌主编的《新编现代汉语》来判断。分析语料发现,“A就A”构式所在分句与补足分句间通常有联合、偏正两大类关系。联合关系指复句内各分句间意义平等,包括并列、顺承、解说、选择、递进五种关系。偏正关系指复句内各分句间意义有主有从,包括条件、假设、因果、目的、转折五种关系。

(一)联合关系类

1.并列关系

复句中“前后分句分别叙述或描写有关联的几件事情或同一事物的几个方面。”[19]分句之间是平列关系或者对举关系,并列关系中分句间地位平等,无主从之分。

(18)好,痛就痛,死就死,杀就杀吧!铁功为了护工厂搭上一条命,我再为它豁上一颗头!兵工厂,这是我们杀鬼子的本钱啊!(冯德英《苦菜花》)

(19)晚就晚吧,睡就睡吧!我并不是常常来找她的。(戴厚英《人啊人》)

例(18)(19)中,形式上是“A就A”构式的连用,语义上是一种并列关系。例(18)中“痛就痛”“死就死”“杀就杀”是构式的并列连用,表示并列关系。其中“A”的词性虽不同,但整个构式所表达的意义都与“我再为它豁上一颗头”有关,并列关系加深了说话人面对“死”无所畏惧的态度。同样,例(19)也是该构式的连用,也表示并列关系。“晚”和“睡”词性虽不同,但都与“睡觉”这一事件有联系。从后续句“我并不是常常来找她的”可以观察到,并列关系使说话人对“晚”和“睡”无所谓的主观态度更加明显。

2.顺承关系

复句中“前后分句按时间、空间或逻辑事理上的顺序说出连续的动作或相关的情况,分句之间有先后相承的关系。”[19]“A就A”小句处在有顺承关系的复句中,与前补足句有着很强的连贯性,是对前面事情的顺承。

(20)生活是蜿蜒在山中的小径,坎坷不平。沟崖在侧,摔倒了,要哭——哭就哭吧,怕什么,不必装模作样!(读者,1994)

例(20)中,构式前出现了“要哭”,而后紧接着就出现了“哭就哭”,前后连贯,是对前面动作的顺承。

3.解说关系

“分句间有解释和总分两种关系。解释关系的后头分句对前头分句进行解释。”[19]这里指以“A就A”构式为主体的分句与前补足分句构成解说关系,有这种解说关系的很少,并不常见。

(21)这是办事的原则性。原则是不能掺水的,是就是,非就非,真理只有一个。(人民日报,1998)

例(21)中,后续补足句“真理只有一个”似乎使分句间构成了选择关系,但实际上是“是就是”“非就非”“真理只有一个”这三个小分句一起对分句“原则是不能掺水的”进行解释,意在表达“何为不掺水”,即只有“是”“非”两种情况,只能两者选其一。

4.选择关系

“分句间有选择关系,有的分别说出两种或几种可能的情况,让人从中选择;有的说出选定其中一种,舍弃另一种。”[19]这两种情况在“A就A”构式的外部语义关系中都有体现。

(22)她吞吐的说:“不是认不出来,而是……那个人好象没有在这里面。”“什么好象?有就有,没有就没有,把话说得确定一点。”(梅贝尔《仇爱贝勒》)

(23)“从你不肯正面回答可看出端倪,其实有就有,没有就没有,二选一而已,并不难回答呀!”(孟华《秘密恋人》)

(24)临床医生要求病理诊断“是就是,不是就不是”,不要作模棱两可的诊断,也是不客观、不公正的。(科技文献)

(25)“好像还有个弟弟。”我随口回答。她笑了:“有就有,怎么是‘好像’的呢?”(茅盾《腐蚀》)

从例(22)(23)(24)可看出,一般是肯定、否定形式同时出现,给出选项,说话人一般希望听话人二者选其一即可。如例(22)中,后补足句的“把话说得确定一点”,表明说话人希望听话人从给出的“有就有”“没有就没有”这两者中择其一。例(23)中,分句“二选一而已”已明确表明说话人的态度,就是期望听话人在给出的选项中选择。例(24)中,分句“不要作模棱两可的诊断”,就是不希望听话人有中间项的选择,即诊断只能是“是”或“不是”两种。当然有时也不以对举形式出现,仍可以表达说话人想让听话人做选择的意图。例(25)中只出现了肯定形式“有就有”,说话人用后补足句“怎么是‘好像’的呢”表示不期望出现中间状态的答案。说话人对听话人持有肯定回答或否定回答的期望,只是在此例中,把否定选项隐藏了,实际上分句间也存在选择关系。

5.递进关系

“递进复句后面分句的意思比前面分句的意思更进一层,一般由少到多,由小到大,由轻到重,由浅到深,由易到难,反之亦可。”[19]以“A就A”构成的小分句与前后补足句之间有时也呈现递进关系,且“A就A”一般表达“少/小/轻/浅/易”的意义,而关联词后的补足句一般表达“多/大/重/深/难”的意义。

(26)说来好笑,那王夫人的妹妹薛姨妈,定是从姐姐那儿得了些真传,那回遣那边府里周瑞家的送纱堆的新鲜花样的宫花,送了十二个人,送就送吧,还偏传出那么一串子话来:……(刘心武《秦可卿之死》)

(27)你妈在我这里吃我的住我的,说是替我带孩子帮忙,心里指不定怎么恨我呢,你恨就恨吧,还要教唆我儿子恨我,我看她是空心笋子流黄水,坏透了!(六六《双面胶》)

(28)“你这个小鬼,毛大帅讲课你也敢在他眼皮底下打瞌睡!睡就睡吧,还打呼噜!你怕别人不晓得你睡觉是不是?你可把全大队人的脸都丢光了!”(作家文摘,1994)

例(26)中说话人对“周瑞家的送宫花”事件的不满,通过“送就送”传递出来。带“还”的分句“偏传出那么一串子话来”,与“送花”相比,事件的程度由浅入深,说话人的不满程度也由轻到重,意思更进一层,前后是递进关系。例(27)中,“恨我”就已经让说话人难受,通过“恨就恨”表达出来,而后续补足句“还要教唆我儿子恨我”比“你恨我”的难受度更深,且该补足句中带了单用关联词“还”,说明“A就A”构式与后补足句之间是递进关系。例(28)中“打呼噜”事件显然比“睡觉”要严重些,且句中出现了单用关联词“还”,故分句间是一般递进关系。从说话人的角度讲,与“睡觉”这件事相比,“打呼噜”更加让人不能接受,说明意思更进一层,“A就A”构式与后补足句间是递进关系。由上可知,以“A就A”构式为主体的小分句与前后分句之间存在递进关系,且该构式往往出现在前一分句中,与表示更进一层意义的后一分句构成递进关系,后一分句通常带有关联词“还”。

(二)偏正关系类

1.条件关系

“偏句提出条件,正句表示在满足条件的情况下所产生的结果。”[19]以“A就A”构式为主体的分句可以与复句中的前一分句或后一分句构成条件关系,常充当结果分句,表示满足某种条件后产生的结果,位置也较灵活。

(29)撸就撸吧,只要别把我的“牛倌”撸了就行。(人民日报,1993)

(30)日本人不是贴了告示啦,只要咱们答应维持,不但人能放回来,全村也就安生了。” 众人听了齐说:“只要人能放回来,维持就维持吧!” (马峰《吕梁英雄传》)

例(29)中“撸就撸”是结果分句,而后补足句才是条件分句。“只要”一词使条件关系明晰,满足条件“别把我的‘牛倌’撸了”,就会有“撸就撸”的结果。例(30)中,结合两个分句的关系看,前补足句是条件分句,而正句“维持就维持吧”是结果分句,表明在满足“人能放回来”这一条件下产生的结果是“维持就维持”。且条件分句中出现了关联词“只要”,结果分句也能补充出“那么”,条件关系也就更明晰了。

2.假设关系

“偏句提出假设,正句表示假设实现后所产生的结果。”[19]以“A就A”构式为主体的分句会出现在有假设关系的复句中,且大多出现在表示假设结果的正句中,而与之有假设关系的分句多是前补足句,即提出假设的偏句。

(31)假若他把那位杨太太摔了,摔了就摔了,活该!(老舍《骆驼祥子》)

(32)你别白费心思了,纵使那人有千般好,万般好,我也不嫁就不嫁。(生活话语)

例(31)中,“假若”一词所在分句提出假设,第二分句“摔了就摔了”是在“他把那位杨太太摔了”的假设实现后所产生的结果,该构式前也能补充出“那么”来凸显分句间的假设关系。前后补足句帮助表达完整的语义,即说话人对“杨太太摔了”的无所谓、不在乎的态度。例(32)中有表示假设关系的“纵使……也……”,以“不嫁就不嫁”为主体的分句与前补足句之间存在假设关系。

3.因果关系

“分句间存在原因跟结果关系”[20],以“A就A”构式为主体的分句与复句中前后分句形成因果关系,且多半是结果分句,位置灵活。

(33)酝酿创办基金会时,有人说这不过是“美丽的畅想。”畅想就畅想吧,有畅想才会有追求,有追求才能激励人奋发图强的勇气。(报刊精选,1994)

(34)桦林霸用拳头在桌上捣了一下说:“上有好者,下必有效者。 既然阎司令长官都和日本人合作,维持就维持吧!(马峰《吕梁英雄传》)

例(33)中“畅想就畅想”所在分句是结果分句,后补足句“有畅想才会有追求,有追求才能激励人奋发图强的勇气”是原因分句,分句间可用“因为……所以……”连接。例(34)中“维持就维持”是对前面“阎司令长官都和日本人合作”的顺承,且前补足句中出现了单用关联词“既然”,而该构式所在分句在符合语境的情况下,也能补充出“那么”,所以是推论因果关系。

4.转折关系

“前后分句的意思相反或相对,即后面分句不是顺着前面分句的意思说下去,而是突然转成同前面分句意思相反或相对的说法,后面分句是说话人所要表达的正意。”[19]以“A就A”构式为主体的分句可以出现在表示转折关系的复句中,且大多出现在偏句中,正句紧跟其后。正句常带有表示转折关系的关联词,如“可是、不过、却、但是”等。

(35)不满就不满吧,可是母亲话锋一转就骂起那“谁谁的儿子”是什么狗东西,臭流氓!(陈染《无处告别》)

(36)他犹豫了一会儿,说:“住下就住下吧,不过也不急这一会儿。现在我们出去走走,看你还缺啥,置办了,晚上我再回来交钱,反正床铺是有的。”(青年文摘人物版,2003)

例(35)中“不满就不满”所在的分句描述现实情况,后补足句中出现关联词“可是”,说明前后分句间是转折关系,且是轻转关系。我们可以通过在“不满就不满”所在分句前加关联词“虽然”进行理解。例(36)中“住下就住下”表达说话人可能一开始不接受这个住的地方,但现在接受了,有让步缓和义。后一分句中出现关联词“不过”,将转折关系凸显出来了,前后分句间是弱转折关系。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以“A就A”构式为主体的分句与前后分句之间存在复杂的语义关系,有联合、偏正关系两个大类,细分下来,有并列、顺承、解说、选择、递进、条件、假设、因果、转折等9种关系。

五、结语

“A就A”构式是言语交际中常见的语言形式,使用频率高。“A就A”构式是形式与意义相对稳定的配对,其语义不等于各组成成分意义之和,形式和意义不能由其他构式推导得出,具有不可推导性,我们将其看作构式,把基本构式义概括为“肯定、确认、认可”。语言事实中,“A就A”并不是单纯地表达构式基本义,更多的是侧重于表达说话人的情感、态度及立场,与具体语境有关,对语境有一定的依赖性,语义上呈现出不自足的特点。这种不自足,在实际话语中常借助其他语言成分配合补给。结合语料发现,主要有补足句在前、补足句在后、前后都出现补足句及零补足句四种语义补足情况。“A就A”构式借助前后语言成分补足语义的同时,以该构式为主体的分句与前后补足句所在分句之间存在各种复杂的语义关系,这种复杂的语义关系是“A就A”构式的外部语义关系。这种复杂的外部语义关系主要有联合、偏正两大类,其中包括9个小类:并列、顺承、解说、选择、递进、条件、假设、因果、转折等关系。关于“A就A”构式,尚有其他问题值得探究,如“A就A”所依赖的语境的具体类别、补足句的句式类型、各种外部语义关系类型的量化等,这些问题有待在以后的研究中解决。

猜你喜欢

语义上关联词复句
高中挚友情谊长
Your high school friends are your lifelong friends
连动结构“VP1来VP2”的复句化及新兴小句连接词“来”的形成
汉语复句学说的源流
关联词的秘密
关联词的秘密
四级单词对对碰(2)
略论复句分类与对外汉语教学
复句内部不应当用句号
英语并列结构中的对等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