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困境与对策
2020-03-15王兰珠
王兰珠
(安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工商管理系,安徽 淮南 232007)
在2018 年民营企业家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肯定了民营经济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强调民营企业是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高质量发展、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重要主体,是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新时期,民营企业技术创新不仅关系其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也关系着国家创新战略目标的实现。深入分析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困境,助力民营企业技术创新走出困境,是摆在当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民营企业及其技术创新的必要性
(一)民营企业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经济发展势头强劲,整体素质和竞争力显著提升。截至2017 年底,民营经济对我国税收贡献超过50%,GDP 贡献超过60%,技术创新成果贡献超过70%,城镇就业贡献超过80%,企业数量占比超过90%[1]。民营企业作为民营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技术创新、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财富增加、带动社会就业和人均收入增长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中国企业联合会发布的2019 中国企业500 强榜单显示,民营企业有235 家。可见,民营企业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
(二)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必要性
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由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阶段,国家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创新发展“三步走”战略,鼓励创新驱动发展。在这样的新时代背景下,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是实现创新和持续创新的关键。调查显示,我国现有企业3000 多万家中,高新技术企业已达18.1万家。其中,民营企业占83%,是支撑技术创新的主力军。[2]然而现阶段,我国民营企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技术创新现状不容乐观。民营企业数量庞大,但真正开展技术创新的企业并不在多数,即使是民营科技企业,真正有技术创新成果和发明专利及原创技术的也只是少数。大部分中小民营企业在创新和技术进步方面投入动机明显不足。有些企业虽已意识到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出于风险、人力资源瓶颈或融资困难等考虑,踟蹰不前。民营企业技术创新事关民营企业的可持续及高质量发展。深入分析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困境,并拿出相关的解决对策显得尤为重要。
二、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困境分析
(一)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动力不足
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动力不足,主要与我国民营企业家和民营企业特性相关。我国民营企业家大多白手起家,文化素质不高,视野不够开阔。创业的艰难及民营企业家自身素质的局限,使得他们对短期利润的追求有着天然倾向,他们更愿意把资金投向回报率高、回收周期短的行业。同时,传统由廉价资源和劳动力支撑的增长方式仍有较大的利润空间,这也使得他们安于现状,不愿进行技术创新。
我国民营企业多从小工坊或零售业发展而来,绝大多数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差。技术创新与风险从来都是相伴相随,技术创新的风险性主要体现在:1.新技术在现有知识条件下能否取得成功、向哪个方向发展以及在多长时间内能够应用于商业目的,技术创新主体都没有确切把握。2.市场是时刻变动的,如果企业对市场需求判断失误,新技术新产品不能为市场所接受,那么技术创新的前期投入都将付之东流。3.技术创新具有外部性,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条件下,从事创新的企业想占有创新利润全部或绝大部分一般都异常困难。技术创新风险不能分担,技术创新所引发的利益不能被创新者独占,创新者的创新成果被别人无偿利用,都会严重削弱创新者的创新热情,使其缺乏创新动力。
(二)民营企业技术创新资金缺乏
资金是技术创新的物质基础和保障。由于自身特点和外在环境的制约,很多民营企业都认为资金缺乏是阻碍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因素。1.民营企业的主体是中小企业,自有资金数量有限,加之各种费用压力,真正能用于企业技术创新的资金严重缺乏。2.在实际融资安排上,与国有企业相比,民营企业在资金结构、来源渠道、资金成本、质押担保等方面均存在较大的劣势,融资渠道比较狭窄,筹资空间相对较小,质押或担保贷款难度大。广大民营企业面临转型压力,没有信贷支持,单靠自己的力量很难实现蜕变。3.民营企业直接融资受到限制。民营企业多为中小企业,很少具备在资本市场筹集资金的资格与条件,直接融资非常困难。当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国内生产要素成本上涨,民营企业资金链遭遇重大考验。如何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成为民营企业技术创新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民营企业技术创新人才匮乏
民营企业人才匮乏是我国民营企业技术创新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难题。1.民营企业人才队伍整体素质相对偏低。从学历结构看,民营企业人才主要以高中和大中专为主,其中本科及以上学历人才所占比重较小。熟练技工尤为短缺,高精尖研发创新人才及高端管理人才更是凤毛麟角。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和可持续发展。2.民营企业缺乏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人才流失严重。民营企业工资水平相对偏低、综合环境偏差,加之企业观念滞后和员工保护政策不完善等原因,对人才有“挤出”效应。民营企业多为家族企业,血缘、地缘和情缘关系是其主要组织纽带。这种企业治理结构对外来人才具有一定排他性,使得他们缺乏归属感,影响人力资本的充分发挥。多数民营企业对科研人员的奖励主要体现在岗位技能工资的提升上,很少与科研人员分享收益,也很少鼓励科研人员以技术入股。甚至一些企业没有任何形式的技术创新激励方式。民营企业在创新人才培训方面一般力度较小。不少人才在民营企业取得高级技术之后选择离开,这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民营企业对人才培训培养的积极性,从而陷入人才流失与培养难的恶性循环。人才缺乏严重制约了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
(四)民营企业技术基础不强,创新信息获取不够及时充分
1.很多民营企业没有自己的关键核心技术,其技术多来源于技术模仿和技术购买,这会致使他们在技术创新中出现“先天不足”。2.长期以来,多数民营企业从事代工(贴牌)生产。这种生产方式主要由廉价资源和劳动力支撑,企业大都设备陈旧,传统产业中的很多企业在使用“二手”装备从事生产。即使是技术引进也主要以硬技术的引进为主,消化吸收能力弱,有些企业甚至整个变成打着中国牌的外国技术产品“集成商”[3]21-29。3.民营企业技术创新需获得大量及时充分的信息,尤其需要时刻关注获取以下信息:(1)从一般商品市场需求出发,获取需求信息,决定创新方向与内容;(2)从技术市场获取技术信息,发展所需技术或工艺;(3)从政府管理部门获取管制(调控)信息,争取科技创新中政府的支持;(4)在技术实现商品化后关注市场,获取用户信息。然而,多数民营企业反映技术创新缺乏经验,希望能获得及时充分的相关技术和市场信息,希望能够获得与高校、科研院校合作的机会及得到科技中介机构专业化的技术信息服务。
(五)相关政策落实不到位,未达到预期效果
近年来,各地政府不断加大对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扶持力度,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法规,大力引导民营企业从事技术创新活动。但一些政策落实不到位,执行效果不理想。如,一些地方创新优惠政策宣传力度不足,不少企业对优惠政策不了解,并认为部分优惠政策很难得到切实的兑现。另外,各地政府还以政府身份促进企校合作,如帮建技术开发中心,举办研讨会、博览会等激励企业创新。但这些政策一般都偏向于规模较大企业或高新技术企业,与民营企业发展阶段和层次不大相符。业已颁发的一系列法规政策条文,也没有全部达到预定的激励效果,有的甚至事与愿违。如,很多地方对省级以上行业中心、科技计划项目、产学研合作项目、新产品研发、专利保护和产业化给予扶持奖励。从奖励结果看,这些项目都是国家或省级的先进科技创新活动,这些企业或部门本身就具备先进创新人员和基础设备,却获得更多资金。这种激励一方面可能会使大型企业或科技研发中心垄断创新或创新资源;另一方面也可能使广大中小民营企业创新更加艰难,因为政府扶持是有财政支出额限制的,多予大型项目而少予其他项目。
三、推进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对策建议
民营企业走出技术创新困境,需要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及科技中介机构的通力合作: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民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高校、科研院所技术引领作用,及科技中介机构专业化服务作用。
(一)增强民营企业技术创新意愿
增强民营企业技术创新意愿,关键需做好以下几项工作:1.重视民营企业家在企业技术创新中的灵魂作用,充分调动企业家的创新积极性。政府应致力于营造良好的人文创新环境,鼓励创新,使技术创新成为社会习俗和常态;开展不同形式的企业家创新意识培养活动,如培训、实地考察、展销会等,使企业家不断接触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备,激发其创新意识。2.完善风险投资机制。风险投资运作机制,可在很大程度上减少或分散企业技术创新风险,提高民营企业创新积极性。3.引导政府采购向民营高新技术产品倾斜:一方面,政府采购在产品数量、质量、型号和相关技术标准等方面信息可事前告知,从而使民营企业的产品预期和技术预期较为准确;另一方面,政府采购还可以降低民营企业在产品宣传、市场开拓方面的成本支出,使其创新产品与市场直接联系,从而很大程度上降低企业技术创新的风险性。政府应完善政府采购政策的实施细则,让政府采购引导企业技术创新方向。4.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营造良好的知识产权法治环境。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能够抑制模仿者对创新者权益的侵犯,确保创新者在一定年限内的创新收益。相关政府部门如工商局等应严厉查处和打击专利侵权、假冒他人专利和冒充专利行为,查处假冒商标、制售盗版等各类知识产权违法犯罪行为;并加强知识产权执法单位的相互配合和协作,建立联合执法机制。
(二)加大财税和金融政策支持,满足民营企业技术创新资金需求
政府财政资助与税收优惠支持对民营企业尤其是民营中小企业的生存、发展和技术创新具有重要意义。政府可以逐年增加对民营企业的财政科技费用投入,设立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给予民营企业技术创新适度的补贴。也可以对民营企业创新设备购进、创新产品交易等活动给予税收优惠,以降低其技术创新成本,调动技术创新积极性。此外,政府应助力民营企业进行多渠道融资。引导各类商业银行加大对技术创新的贷款扶持力度,允许以知识产权和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质押贷款。引导和鼓励民间资本和海外资本参与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并给予一定的政策规范和保障。大力推进民营企业征信系统建设,充分发挥担保基金和担保公司在民营企业技术创新融资中的作用。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完善民营企业直接融资方式,让直接融资平台惠及更多的民营企业技术创新。[4]73-77政府通过财税和金融政策扶持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同时必须注重市场的调节功能和选择作用,健全技术创新市场的导向机制,有效发挥政府财政资金作用。[5]23-27
(三)加强创新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人才是企业技术创新的核心力量。一方面,政府应打造有利于人才聚集的软硬件环境,帮助民营企业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具体措施如下:1.努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鼓励人才进行技术创新的良好氛围。2.制定领军人才、中高级专业人才等多层次人才引进政策,加强地方基础设施建设,为人才的落户、税收、子女上学、就医等方面提供便利通道。3.加快建设创新实验室、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技术创新平台,发展技术创新项目,用平台和项目吸引人才,为人才提供好的发展机遇和空间。另一方面,民营企业自身应多管齐下,努力吸引人才,为人才创造良好的环境留住人才:1.满足人才物质需求。民营企业应完善薪酬制度,使薪酬制度对人才更具有吸引性和激励性。比如提高人才薪酬水平,丰富人才各项福利待遇,将创新人才的创新行为与其创新收益相挂钩,鼓励人才以技术入股等。另外,民营企业还应努力帮助人才解决落户、住房、保险和子女上学等问题。2.满足人才精神需求。企业上下应视人才为最宝贵的资源,鼓励人才创新,创造一切条件支持人才创新,为人才搭建能够一显身手的平台。3.完善技术创新的软硬件建设,为创新人才提供良好的研发环境。[6]105-108+1134.加大对人才的培训力度,创建学习型组织。让人才在学习和培训中不断成长,不断迸发出创新的灵感。
(四)建立健全民营企业技术创新服务体系
1.大力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鼓励支持协同开展技术创新。民营企业应与高校、科研院所等合作,建立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共享资源,优势互补,提高技术创新效率和成功率。[7]11-13完善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协同创新的激励机制,建立从立项到产业化全过程协同创新模式,通过政府引导和市场化合作的方式,鼓励企业抱团研发,集中优势资源进行技术攻关。2.建立公共科技信息平台。政府应整合各方信息资源,建立包含科技情报、科研成果、技术交易动态等信息的公共科技信息平台,并倡导相关部门共享科技资源,为民营企业技术创新提供及时、准确、系统的信息服务。3.大力发展科技中介机构。科技中介机构包括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咨询与评估机构、技术交易机构、创业投资服务机构等,在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信息咨询、项目论证、技术支持、场地仪器设备提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五)强化政府政策落实及激励成效
国家和各地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支持民营企业技术创新政策法规,在取得成效的同时仍存在一些问题。强化政策落实及激励成效,还需做好以下工作:1.为民营企业技术创新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加大对持续开展技术创新的民营企业更大力度、更实质的支持,保持政策一致性和延续性,让民营企业更有信心、有决心摒弃短视思维,布局核心技术战略。[8]47-502.政府应尽快制定针对中小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法律法规和长远规划,并出台相应的实施细则。在相关政策制定过程中,应认真听取民营企业家的意见、建议和心声。让政策更好地服务于民营企业技术创新。3.政府部门应设立专职机构和专职人员,专门为民营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支持和服务。保证民营企业都能及时了解相关创新政策和信息,保证各项创新优惠扶持政策落到实处。
结 语
民营企业的发展关系国计民生,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关系民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及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目前,民营企业技术创新还存在很多困境,单靠民营企业自身的力量很难走出困境。只有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及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精诚合作,民营企业技术创新才能再上一个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