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历史时空中滋养理性的家国情怀
——以“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一课的教学为例

2020-03-15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都市生活桂林现实

(桂林中学,广西 桂林 541001)

2019年4月22日,桂林市中学历史教师技能培训暨“浙派名师同课异构”观摩活动在桂林市第一中学成功举办,笔者有幸参加了这次教学活动,并与浙派名师团的徐锴杰老师以同课异构的方式分别执教了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笔者以“在历史时空中滋养理性的家国情怀”为理念,对这节课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构思和打造,巧妙结合学生熟悉的桂林本地的现代都市生活,与一千年前的北宋开封城的都市生活进行时空对接,使课本知识内容在不同的历史时空的比照之下以学生容易理解并乐于接受的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出来,潜移默化地滋养学生理性的家国情怀,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对这次“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一课的教学案例笔者作了一些思考,也产生了一些想法和认识,特梳理形成文字,以求教同仁。

一、问题提出:如何使学生从历史教学中实现历史与现实的情感共鸣

历史学科是七年级学生新增的一个学习科目,每年的七年级学生当中都会有一些同学提出一个疑问:历史与我的现实生活并没有什么交集,我为什么要学习历史?一句话就暴露出了学生现有的历史知识体系中缺乏对应的现实生活经验,也反映了历史课堂停留在知识落实和技能训练的层面,只追求凝固的知识,忽视学生实际,课堂上缺乏现实的人文关怀。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当注重选取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场景,让学生能够将历史知识和现实生活自然地结合起来,使得历史教学能更好地为现实生活服务。

部编人教版“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这一课涉及都市生活、都市文化以及史学巨著《资治通鉴》,教材文本容量大,内容杂。课程标准对本课教学内容的要求是“了解宋元时期的都市生活和宋词、元曲的流行”[1],教学参考给出的认识提示为“理解宋元时期都市繁荣与宋词、元曲兴盛的关系”[2]。一节40分钟的课堂既要不折不扣地实现课标要求,又要联系学生现实生活进行比照教学,使学生在历史与现实中产生共情,教学内容的重新整合就摆在执教者面前。

二、课程设计:在历史的时空中滋养理性的家国情怀

(一)构建历史与现实的时空联系

1.巧设导入:将两座城市历史和现实的相通之处进行时空上的碰撞,运用恰当的主题引导学生构建时空观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课堂实施中,以“城市相见一千年”为主题,展示时间相隔一千年、空间相距一千多公里的两座城市——开封和桂林。

首先,宏观方面,教师分别对桂林市近年市辖区的常住人口和北宋都城开封的常住人口进行比照式设问,引导学生认识到两座城市虽时间上相隔千年,但人口都在150万左右,可见开封城人口规模之庞大。此处引入两种有说服力的文献材料:《广西统计年鉴2018》记载2017年桂林市辖区的常住人口约为157万[3],《开封市人口志》记载北宋都城开封的常住人口不少于145万[4]。

其次,微观方面,先展示宋代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虹桥上人山人海的画面,后展示桂林市木龙湖景区一座复制虹桥结构而建的木龙桥,形成繁华和幽静的强烈对比,引导学生从一闹一静的对比中体会到开封城的繁华。

教师过渡:桂林有大家熟悉的繁华之地,北宋开封也有闹市。虽然虹桥之上人山人海,但它却不是北宋开封最繁华的地方。开封最繁华的地方,另有去处。

2.直击现场:在两个不同的空间联系中,比照不同时期的城市发展和城市生活的延续和变迁,展现两座城市的共性之处和各自鲜明的特色。

课程实施中,以打卡活动为导向,将国际旅游名城桂林的“打卡”活动和开封的“打卡”活动进行比照,统领本课都市生活的三个内容:大相国寺、瓦子勾栏、假日活动,使学生能于细节处沟通宋元时期的都市生活与现实的都市生活体验。

在大相国寺“打卡”活动中,教师通过图片和史料的提示信息,让学生从点到面逐步推导出北宋开封城最繁华的地方是围绕一座寺庙展开的。继而了解到宋代开封大相国寺的庙会瓦市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直到现今相国寺也依然是开封市繁华的商业中心区。联系现实,通过前面学生提到的桂林繁华点有东西巷、正阳步行街、十字街等,逐步引导学生思考桂林市的繁华区也是围绕着一个中心——靖江王城独秀峰展开的,而这个以独秀峰为中心的繁华区在桂林也已经延续一千多年了。追古溯源,两座城市的中心虽然各自不同,但都与城市发展的历史有着不可割裂的关系。

在《清明上河图》所展示的瓦子和勾栏的情景中,教师出示一组瓦子的商业活动,其中也包含了勾栏的各类演出,设置学生认知“陷阱”。让学生根据提示信息,思考这是北宋开封城的什么地方?有学生回答此处是勾栏,也有学生回答是瓦子。教师要抓住学生这个认知上的偏差点进一步厘清什么是瓦子,什么是勾栏,勾栏和瓦子到底有什么关系?继而引入一段史料,对瓦子勾栏兴盛的现象做出分析。《东京梦华录》记载:“街南桑家瓦子,近北则中瓦,次里瓦。其中大小勾栏五十余座。内中瓦子、莲花棚、牡丹棚、里瓦子、夜叉棚、象棚最大,可容数千人。”[5]教师设问: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学生回答:开封城的瓦子和勾栏数量多,规模大,很兴盛。原因是,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所以瓦子和勾栏非常兴盛。教师讲解:通过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的学习,同学们已经了解到开封城人口超过百万,商业贸易非常繁荣,因此市民在物质生活条件提升后,对精神文化生活也有了更多需求,所以瓦子勾栏成了当时兴盛的娱乐场所。联系现实设问:同学们闲暇时间会去哪些类似瓦子、勾栏的娱乐场所?学生回答:宋代的人在勾栏里看戏、听曲,我们现在会去电影院看电影,大剧院看戏剧,看喜欢的明星的演唱会等。

相比于一千年前的开封市民,同学们现代化的娱乐活动更精彩。笔者也发现,虽然北宋市民没有我们现代化的娱乐手段,但是他们的一些活动的内容却传承下来了。经此过渡引出假日“打卡”活动。

教师出示几组有关节日活动的宋代诗词,设计一个连线活动,由学生连线,并解说诗词中描述的节日习俗。学生了解了宋代的节日习俗后,联系自己在这些传统节日中依然能体验的习俗,能比较自然地了解传统节日风俗的传承和演变。

(二)沟通历史与现实的情感共鸣

1.古词今唱:选取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在不同时期表达出的不同意境,让学生了解词的艺术形式和风格,同时感悟到传统文化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课程实施中,首先对李清照的词作《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进行艺术赏析,体会词作委婉、细腻、清秀的风格。联系现实,播放这首词改编的热播电视剧主题曲《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的音频节选,引导学生体味词便于歌唱的功能,进而体会古词今唱新的生命力。

2.戏说人生:选取现今依然活跃在舞台上的杰出元曲作品《窦娥冤》进行赏析和拓展,滋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展示关汉卿的代表作《窦娥冤》中窦娥法场上与监斩官的经典对白,引导学生体会杂剧台词平白如话,受众层面广,进而感悟杂剧的故事情节与社会现实的关系。然后展示当下戏剧舞台流行的《窦娥冤》的几组经典剧照,引导学生感悟传统戏曲艺术的生生不息,代代传承的生命力。联系现实设问:现代人的文化生活中,有没有和古人的听曲、看戏类似的活动?学生回答:我最喜欢听易烊千玺唱歌;我喜欢看电影,我妈喜欢追电视剧;桂林有地方戏——桂剧、彩调……

教师提升:今人的文化活动比之千年前更加现代化,形式更多样,但就其内容而言,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还是传承下来了,而且不同地方的特色文娱活动,比方说刚刚同学提到的我们桂林的地方戏——桂剧、彩调,还有开封的豫剧表演都各具特色,时至今日,我们依然能时时处处感受到传统文化带给我们的精神财富。

(三)滋养历史与现实的人文关怀

1.千年相守:通过本课历史时空的比照教学,由学生盘点千年前的都市生活和都市文化与我们现代都市生活的相似之处,理解现实生活是历史的延续和变迁。

课程实施中,学生通过整节课的学习,在这个对比环节中,自然地将历史与现实相联系。学生1:城市都有繁华的商业街市,古人和我们都爱逛街,而且城市的中心繁华区都延续了一千多年。学生2:古人通过听曲、看戏、看表演来娱乐放松,我们现代人听歌、看电影、看各种演出作为娱乐,虽然我们科技感满满,但文化娱乐内容有一些是相似的。学生3:古代很多传统节日和习俗也流传下来了。

教师提升:历史与现实是不可割裂的,我们今天的生活就是历史的延续和变迁。

2.各美其美:首尾呼应,突出本课城市相见一千年的主题。在不同时空的比照中,升华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家乡的热爱。

教师设计对比:先展示张择端《清明上河图》街市画面,后展示桂林《漓江烟雨》照,引导学生对比两座城市带来视觉上的不同美感。

教师提升:开封有开封的“繁华”,而桂林亦有桂林的“情调”,各美其美。

三、课程教学后的理论思考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建立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并不是一件容易之事。通过本课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应该在教学活动中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一)以人为本,让历史教学贴近学生生活

在历史教学中建立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是一种知识迁移的养成。这种由“古”至“今”的迁移,可能是现实中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也可能是现实中的宗教、法律等意识形态。例如本课的都市生活“打卡”活动与学生的生活经验非常贴近,以现实的都市生活解读千年前的都市生活,比较符合学生的形象思维。我们在教学中应多关注学生的心智发展和他们的生活实际,与历史教学内容有关的联系,皆可迁移。要始终坚持历史教学服务现实生活的理念。

(二)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和时事,建立主动联系

“一个对现实缺少关怀,缺少社会责任感的人,是不可能具有深刻的历史洞察力的。”[6]在本节课的导入环节,笔者试图通过桂林市辖区人口规模和一千年前开封的常住人口规模的比照,引导学生感受开封城人口之多,规模之大。在实际教学中,这个对比设问抛出后,身在桂林的很多同学都不能说出桂林市辖区大概的人口规模。相反,一些积极关注社会和时事热点的学生,他们能够通过自己对桂林市的了解,估计出城市大概的人口规模。在教学过程中,这些学生更愿意主动思考历史与现实的联系,能自然地“激活”课本上“过去”的知识。

(三)把握时空联系的“度”,产生情感共鸣

历史教学需要关注和联系现实,但也要把握好适度原则。首先,要考虑“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关联度。巧设有效联系,才能达到知识迁移的效果,避免牵强附会,走形式,不符合史学求真求实的作风。其次,迁移的篇幅要适度,不能喧宾夺主。常规的历史教学活动首先是基于教学目标的达成。笔者主张历史教学应关注现实,并非主张用历史课堂的宝贵时间对现实问题进行长篇大论,而是能做到关键处点拨,要言不烦。比如在古词今唱的环节,课标要求是了解宋词。因此学生的注意力应集中于了解宋词的艺术形式,播放今人的唱作,其目的是为了更直观地使学生体会到词的句式长长短短,便于歌唱。然后稍作情感比照,使学生体会到即便是旧词新唱,依然感受到传统文化动人的魅力。课堂上,教师联系现实时,应言简意赅,启发学生思维,切不可冲淡教学主旨,哗众取宠。

四、结 语

在不同的时空联系中浸润家国情怀,让学生能理解现实生活是历史的延续,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态度,传承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是本课设计实施的最终归宿。经过课后反思,笔者认为本课需要改进与提升的地方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对城市生活中衣、食、住、行等细节方面的材料补充不足;二是发现学生对桂林本地历史文化的认知还较为欠缺,需引导学生关注地方的历史文化;三是在桂林和开封的对比过程中忽视了同一时间维度上的横向对比。历史教学承载着启迪后人、以史为鉴的职责。因此,在今后的历史教学实践中,要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巧设情景,让学生能在历史教学活动中建立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传承我们的传统文化,凸显历史教育的育人功能。

猜你喜欢

都市生活桂林现实
微探险:见识不一样的世界
桂林行
我对诗与现实的见解
跟着网友游,开启一场都市生活美学之旅
漫画:现实背后(下)
想你所想 不止于车
乐!乘动车,看桂林
城市生活形态的手工艺设计特征研究
一种基于Unity3D+Vuforia的增强现实交互App的开发
桂林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