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入大学使命的高校图书馆空间服务设计研究

2020-06-30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学术交流文献图书馆

(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图书馆,福建福州350108)

高校图书馆经历过一轮馆舍空间升级、服务规模升级和技术应用升级的跨越式发展,但是在传统组织惯性的作用下,以往大部分的努力都是在固有思维模式下进行简单重复的外延式扩展,馆舍面积与馆藏文献规模的激增并没有从根本上让图书馆摆脱困境[1]。为更好践行大学使命,高校图书馆有必要以再造的魄力和胆识,对空间进行服务设计,为空间注入灵魂,引领图书馆融入大学使命。

服务设计是将图书馆的使命、馆员价值、服务理念、服务场景、服务过程的技术支撑等等要素的充分揭示与精准表达。由于空间会影响馆员的执行力、参与度与成就感,影响读者的行为效率、互动意愿和开放度等,空间设计与服务设计的融合转化为现实空间场景的时候,还必须充分考虑到人的行为。于是,高校图书馆需要思考空间如何在体现移动性、灵活性、便易性、人文性、可视性原则的同时,兼容群体学习与独立学习、空间资源与文献资源协同发展、空间与信息技术链接、空间与服务对象互动的诉求。

一、高校图书馆空间服务设计的必要性

高校肩负着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文化传承创新、社会服务与国际交流等重要使命。在融入大学使命的要求下,高校图书馆空间服务设计,不仅需要考虑如何提升硬件建设成效,还需要思考如何嵌入教学科研主战场,为图书馆空间注入开放、多元、互动、合作的灵魂。

(一)基于图书馆空间的功能拓展需求

高校图书馆空间功能从初始阶段的封闭型,发展到近代的开放型,再到现代的交互型,始终是伴随信息技术的发展、使用者需求的变化而不断革新的。尤其是近些年高校教学改革力度的不断加深,更是加大了对高校图书馆信息中心知识储备基础功能的更深层次的拓展要求。人们走进高校图书馆,不仅为了阅读和储备,还包含感受知识交互、多元合作等诉求。教学方式、学习方式、教育环境等变革需要高校图书馆在重新规划或改造自身空间的过程中,提升自身支撑全新学习方式的能力。因此,高校图书馆要看到教学方式以共享交流替代教学授课的变化,看到高校图书馆空间的功能除了体现读者服务、实用便捷、凸显校园文化的属性之外,也要看到在休闲交流、深度学习、交互学习等空间营造符合学校精神风貌的知识环境与学习氛围等方面的设计诉求。高校图书馆要按照支撑当下师生教学改革的最新需求趋势来改造空间,而且从高校图书馆空间功能拓展的最终成果来看,高校图书馆空间在兼顾群体学习和独立学习诉求后的规划与设计,也可实现提升高校图书馆的使用率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目的。

(二)基于图书馆转型“用户为中心”的服务需求

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对象是本校师生,高校图书馆服务的传统设计强调以经验为依据,而互联网环境下,则需要按照用户要求,充分把控空间、读者、设备、馆员、文献资源等在图书馆内的交互关系,使高校图书馆的创新服务完成读者与物理环境之间、读者之间、知识载体与知识之间多项合作的目标。当下师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便捷性决定了图书馆的定位不应被动地局限于知识存储空间,图书馆应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课堂,将其打造成互动、思辨、激活的空间,这里的空间更像一个社区——一个学习社区、一个社交社区、一个知识碰撞的社区。高校图书馆要达成以上社区理念,就要注重以用户服务为重心,必须打破传统的被动等待局面,变被动为主动,积极调研整合师生需求,与之互动联系,为其提供主动服务和服务创新[2]。高校图书馆在践行大学使命的过程中进行空间服务设计就是其逐步完成服务创新和服务转型的典型代表。融入大学使命要求下,图书馆员和建筑师要以支持服务需求为共识,充分考虑到物理口径建设与服务设计兼容的融合性,向空间要服务用户潜力,通过用户服务满足度拓展空间深度。

(三)基于图书馆“文献+空间”资源的协同需求

空间资源与文献资源是图书馆的核心资源,我们不能用对文献资源的理解来理解空间资源,对高校图书馆而言,需要充分理解馆藏、空间、用户、技术等因素的内在关联,并将其放到整个时代背景下去把握规律。文献资源关于电子资源与纸质资源的争议与矛盾,始终影响着高校图书馆的馆藏选择。高校图书馆空间的设计与创新规划,实质上是在互联网技术的影响下,借助电子资源的发展来运作的。电子资源帮助高校图书馆节约了纸质资源的摆放空间,余下的空间可用于增设各类区域。虽然这是高校图书馆服务工作无纸化发展的必经之路,但是不得不说高校图书馆对电子资源的有效应用,也满足了高校图书馆增加各种学习空间的需求。

高校图书馆不但肩负高校信息服务部门工作,还承担着教育职能与情报职能。在智慧图书馆的发展趋势下,高校图书馆需要以师生个性化需求为考量,不断消除使用者与图书馆之间的信息隔阂,为使用者提供知识创造与教育咨询等多种服务。也因为如此,“文献+空间”互补的形式下,高校图书馆“在线”资源的日渐完善与丰富,逐步降低了高校图书馆对纸质图书资源的依赖性,并提高使用者资源应用的便捷性,当高校图书馆对读者的吸引力不再以馆藏为唯一时,其空间吸引力和氛围吸引力必然成为高校图书馆的重要法宝,而这也契合当前师生对高校图书馆空间的使用需求。

二、高校图书馆空间服务设计思路

高校图书馆空间服务设计要以空间服务对象的实际需求为依据。在融入大学使命嵌入教学科研过程时,高校图书馆要重新定义文献资源与服务角色对象,使自身成为校园独具特色的,互动、多元、开放、合作的,能充分体现校园核心价值与行业竞争优势的创新载体与平台。

(一)合理整合设计,嵌入学术交流空间

按照传统的做法,服务和空间都是各自独立地被设计完成,而现在高校图书馆需要同时考虑服务设计和物理空间设计。例如我们在考虑设计一间学术交流室空间时,需要考虑它的实用性、互动性和空间利用率,调整“私人”和“共享”体验度在空间坐标轴上的位置,一间“内部互联的学术交流室”(图2)便由此而生,它保留了空间的整体共享区域,运用“半透明可隔音活动门”将内部空间分隔出四个“独立交流区”,满足学术交流分块细致碰撞、群体分享启智的需要,还能提高空间利用率,为同一时间的不同交流活动合理安排空间,同一空间通过多层次关联和无界化设计改变了常规学术交流室(图1)的单一使用功能。

图1 常规学术交流室

图2 内部互联的学术交流室

学术交流空间可以通过传统方式设立教室或借用其他功能室,不过其实学术交流并不意味着必须专门提供一个足够大的教室,也可以通过空间调整和氛围营造来开辟新的学术交流空间,营造学术交流氛围。例如空间整合可从调整书架入手,将书架设计成规格不同错落有致的方格,与原有的书架组合成新的一组书架。新旧结合一方面降低了设计和采买新书架的成本,另一方面满足了不同规格书架排架要求,也便于增加空间设计的美感。有条件的可考虑利用非承重墙,凿出可放整面墙壁的书架作为藏书空间。在藏书空间重新调整后,图书馆可自设能容纳10人左右的独立小空间,或者提供可移动桌椅,供使用者自行在馆内选择空间交流探讨。

此外,从节约空间、增加文献实践应用互动性的层面考虑,高校图书馆可利用透明玻璃墙面、展览架、展示墙等来展览特色典藏,如字画、地图等,以供教师随时引入做讲解使用。高校图书馆也可配合教师临时设置对应主题的展览与拓展研究长桌等,满足教师教育教学需求。

(二)创设共享空间,强化信息链接空间

高校图书馆空间服务设计的创新要以使用者的实际需求为导向,辅助创设共享空间,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实体空间与虚拟空间相结合,作为提升高校图书馆空间服务设计创新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为师生提供一站式、集成化的资源与服务平台。例如设置“创新创业专题共享空间”:增加“创新创业”所需的信息版面,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所需的技术、市场、法律、资金等多方面最新信息,按照教师与学生文献使用便利性、容易操作性需求以及目前高校图书馆文献的电子化发展趋势,以已有的图书馆信息平台为基础,优化和调整现有平台的功能界面及对应功能。构建“文献+课程”平台,按照“创新创业”教学需求配备所需要的文献资料,并及时捕捉和存储学科教师对文献的使用情况与需求情况,精准构建数据库,并按照学科特色标识出学科馆藏文献引导功能版块等[3]。同时,以“创新创业”阅读空间优化为切入点,创建创设视听阅览室、培训室、多功能组合型的学术交流空间、创客空间、屋顶阅读空间等多样化的共享互动实体空间。每个空间可按照信息交互共享需求,配备对应的硬件设施,如有线电视或液晶显示屏、电脑、黑板或者书写白板、网络等。原有的不透明、不隔音仅提供简单桌椅的阅读室,可调整成隔音效果较好、能容纳20-30人的半透明的讨论间和个人研修间,以供教师和学生教学互动、研究、探讨、交流等使用。在选择和配套硬件设施时,不仅要照顾到每个独立研修空间的差异化需求,还需要考虑到图书馆自身的整体性空间功能设计与服务要求。因此,共享空间要充分兼顾信息交互共享需求、享受舒适交流空间的要求、信息与物理空间的超链接需求,以及信息化空间打造的实用性,将整个图书馆视为一体,提供信息技术和空间的超链接。

(三)对接知识资源与空间,拓展协同发展空间

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术交流和信息流通的中心,既要体现服务管理与知识汇聚功能,也要打造空间资源与知识资源协同发展的新服务观念。高校图书馆空间服务设计可考虑如何在空间布局和规划上打通空间服务需求与知识资源结构的关联性、可持续性、创新性,思考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空间,真正地协同发展知识资源与空间资源。

可以设计一个具备多功能性、实用性、灵活性,集合交流、展览、特藏为一体的多元空间,能够满足空间与知识资源的合作共赢能力。在馆内规划改造方面,可按照当下图书馆空间审美与定位,腾出一层大厅的空间,除馆员办公区域外,重新设计与规划出报刊阅览区、休闲影音区、交流展览区、协作学习区、独立讨论间等。另外,从空间与知识资源的关系出发,另辟一层或者一个区域构建密集书库,其余空间或者楼层最大化利用墙壁来构建书墙,空间内只提供少部分书架,用于节省藏书空间,将节约下来的空间用于空间服务设计。

三、高校图书馆空间服务设计实操保障

(一)明确服务设计诉求,保障多方协作

在明确服务设计诉求后,高校图书馆需要联合与空间服务设计实操相关的职能部门,如教学部门、后勤部门以及校内外的合作单位等进行多方协作,组建市场专家团队,分析高校图书馆空间服务设计涉及到的各项要素,如共享空间构建诉求等,以便为空间成员提供产品及创业市场分析和引导。高校图书馆在提升空间服务效能层面可由志愿者和馆员组建日常管理团队,全面负责高校图书馆空间服务所需的日常管理工作,如空间登记、预约、引导等。

(二)厘清技术应用,构建双线嵌入服务模式

高校图书馆空间服务设计实操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其中涉及到的知识资源与空间资源的协同及共享空间的打造,必须借助各类技术创新平台和工作平台的快速交流与高效工作。目前可应用到高校图书馆的技术有RSS技术、BLOG技术、WIKI技术、SNS技术等。Web2.0技术存在普适性[4],易于帮助图书馆完成空间服务所需的管理者与使用者之间、使用者之间的点对点交流要求。此外,在服务功能设计与设计美观性等方面,也可引进3D打印技术等,进行馆内造型设计及教师教学成果转化。

高校图书馆空间服务设计归根结底需要嵌入教科研过程提供载体服务,而我们惯常重文献资源组织、轻用户组织,重管理、轻体验,在服务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用户行为数据被忽视,图书馆的业务数据还处在一个数据孤岛的状态,大部分数据只是业务的副产品,我们需要改变长期以来忽视对图书馆业务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利用的局面,通过构建数据岛链,形成特有的符合图书馆业务拓展需求的数据价值,借以促进空间服务设计的全过程指导。

综上,以用户满意度为空间服务设计的标准,以人本位、读者至上为理念,以服务为核心,深入师生的生活、活动、学习核心区域的调研和统计,突出空间知识属性,增加使用者接触高校图书馆的机会,设计和应用“公众账号、网站、大数据平台和智慧图书馆智能化空间”的线上线下服务模式,如24小时自习室、阅读推广管理平台等,建立用户行为数据分析,围绕以用户为中心建立舒适、共享、开放、便捷的学术交流空间提供支撑依据,发挥“文献+空间”的协同力,丰富高校图书馆与读者的互动形式,以期最大程度发挥图书馆空间服务拓展效能。

猜你喜欢

学术交流文献图书馆
学术交流及演出活动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学术交流活动
校近期学术交流活动及获奖与出版
我校近期学术交流活动及获奖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图书馆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