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环境下广西高校师范生信息素养的提升策略
2020-06-30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物理与工程技术系,广西桂林541199)
一、引 言
师范生作为未来教师的生力军、储备力量,其信息素养将影响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水平,也将直接影响国家未来的教育质量[1]。为适应教育信息化的需要,2018年,教育部等部门印发《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要求研究制定师范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创新师范生培养方案,加强师范生信息素养培育,实现从提升师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向全面提升其信息素养转变,大力提升教师信息素养。当前,认清师范生信息素养现状,明确阻碍师范生信息素养提升的问题,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推动高师院校师范生信息素养培养,无疑是一个重要和紧迫的课题。
二、广西高校师范生信息素养的现状与问题
本文立足广西高师院校,围绕信息素养的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四个层面(如表1所示),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课堂观察等多种形式,对广西师范大学、南宁师范大学、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广西科技师范学院、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6所高师院校进行随机抽样调查,据此了解师范生信息素养的真实情况,探究提升师范生信息素养的教育教学策略,逐步将国家和社会对师范生信息素养的应然要求转化为师范生的实然状态。
取样时兼顾师范生的性别、年级、学科等方面,选取物理、化学、英语、美术、音乐、教育技术学等8个专业的师范生作为调查的对象,调查范围从大一跨度到大四,具有普遍的代表性(如表2所示)。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问卷486份,有效问卷483份。
表1 调查维度
(续表)
表2 被调查师范生的基本情况
从调查的结果来看,现在的高校师范生已经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认识与使用能力,但还存在一些与“互联网+”环境要求不相适应的地方。
(一)信息意识需进一步加强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信息意识是师范生掌握和应用信息知识、提升信息能力的动力基础。调查显示,73.9%的师范生认为信息素养“非常重要”,25.7%的师范生选择了“重要”,师范生已经意识到信息素养的重要性。
但“平时主动关注和主动查找本专业的最新成果与发展动态”的调查结果不容乐观,仅有31.3%被调查学生选择“经常”,51.8%选择“偶尔”,16.9%则是“基本不关注”和“从来不关注”。调查发现,师范生了解本专业最新成果与发展动态的主要途径是上网检索、公众号推送、查看专业期刊等,而知道并能熟练应用这些途径进行信息获取的绝大多数是高年级的学生。究其原因,主要是低年级学生还没有意识到未来职业与学习的信息需求,高年级学生因为开展毕业设计或者大专生升本、本科生考研,需要详细了解研究本专业情况。调查还发现,被调查学生中36.9%能够根据自身的需要和兴趣有意识地了解掌握信息技术工具并进行应用,绝大部分师范生需要“他人的提醒和帮助”甚至是“逼不得已”才去了解掌握信息技术工具并进行应用。关于计算机、网络的应用,78.5%被调查学生首选的是百度等搜索工具进行相关信息的获取,17.7%首选平时积累的专业网站、专业工具进行信息的获取与处理。这表明,当前的高校师范生宏观上都意识到了信息技术的重要性,但落实到具体应用方面还比较薄弱,平时对信息的敏锐度和洞察力还很不够,积累、应用媒体工具的意识还比较欠缺。
(二)信息知识不够扎实和全面
信息知识是信息能力的底层支撑,更是驾驭信息技术并用于信息化教育的源动力。虽然95.8%的师范生在中小学阶段已学习信息技术课程,但对信息知识掌握情况不容乐观,如对信息污染、网络法规等有关知识达到“非常了解”的仅为31.6%;对信息的获取和处理方法步骤“不清楚”和“知道但不能清晰准确表述”却达到54.8%;对常用信息处理工具和本专业相关软件工具“非常了解”和“比较了解”仅占48.6%。通过访谈发现,一些师范生只知道计算机和网络可以查询资料,对其在教学中的实际应用缺乏必要的了解;少数师范生认为信息知识不重要,只要知道使用信息技术就行,导致其信息知识不系统、不全面,学习过的知识掌握得也不够扎实。
(三)教学信息能力亟待提高
信息能力是信息素养最重要的方面。通过中小学阶段的信息技术课和大学期间相关课程的学习,绝大多数师范生都能够通过网络查找收集学习资源;95.4%能应用文字处理软件、电子表格、PowerPoint等软件工具进行相关学习内容的处理和展示;57.5%能够运用音视频处理软件进行视频的创作,51.2%能够运用其他软件制作课件。在教师的要求和指导下,67.7%的师范生能使用相关学科软件、专用工具或移动APP来辅助学习或工作。由此可见,作为一名学习者来说,师范生基本具备相应的信息能力。
但是,师范生还具有未来教师的角色,必须具备相应的教师教学信息能力。调查显示,能熟练操作和比较熟练操作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师范生只占46.2%;根据需要能够对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充分利用各种网络教育平台、学科软件、专用工具或移动APP实施教学的仅为8.9%;能够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利用网络平台、资源开展信息化教学,进行发现和创造性学习及协作合作活动等仅占2.7%;在创建新信息上,仅有25.1%的师范生能够进行深入挖掘和拓展,而64.9%的师范生仅满足于基于网上资料的简单改动、复制和链接等应用,甚至有10%是原封不动地搬用资源;近八成(78.5%)的师范生认为目前还没有能力面向学习者开展信息化教学活动。可见,当前师范生的教师教学信息能力不容乐观。
(四)具有较强的信息道德意识,但具体行动落实不足
信息道德是信息素养的准则。对“在网络讨论时恶意攻击别人”“发送垃圾邮件”“制作和传播不健康信息”等问题,95%以上的师范生选择“从不”,只有极个别的学生“偶尔”参与;师范生都有意识要对可疑信息进行及时验证,但付诸于行动的不足五成,甚至有5%的同学几乎没有怀疑自身在网络查找信息的科学性和可信度;87.1%的师范生了解过知识产权保护,并认为很有必要进行知识产权保护,但近七成的同学“总是”和“经常”“在未付费的情况下复制或使用盗版软件、书籍或其他资料”;只有27.7%对“引用别人发表的文章或作品内容时注明出处”选择“总是”,另有14.7%的学生认为网络信息的传播比较自由,持无所谓甚至是不重要的态度。这表明,当前师范生的信息道德整体还比较乐观,但在具体落实上还要进一步强化。
三、广西高校师范生信息素养存在问题的形成原因
高校师范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其存在的问题更是受主客观系列因素的影响,但影响最直接、最主要的还是学校、教师和学生自身。
(一)学校的统筹存在偏差
1.管理引导不到位。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作为培养师范生职能机构的师范院校,其管理导向作用未能充分发挥。教育理念更新滞后,没有充分重视师生的信息素养教育,从管理工作重心、资金投入、设备资源的采购到师资的选聘及培养、配套制度建设等缺少营造信息化教学和推进信息化教学的有效举措。不少院校没有专门制订科学规范的信息素养教育计划;没有设立师范生的信息素养教育机构等。导致多媒体教学设备、信息化教学平台没有或者是重建设轻使用。
2.课程设置不尽科学。一些院校将师范生信息素养教育简单化,只开设《现代教育技术》《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甚至认为计算机教育可以替代信息素养教育。导致师范生信息素养课程缺乏系统化、一体化设计,缺失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类课程。在具体教学实施中出现或是将信息技术独立或者排斥于学科教学之外,单独开设信息技术类课程,使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呈现“两张皮”的状况;或是只注重课堂教学,忽略实践教学;或是缺乏系统设计与支撑手段,使理论与实践不能很好结合等系列问题。
3.评价体系不健全。没有将信息素养列为学生综合评价体系的重要指标;没有将信息素养延伸到学科教学,落实到课堂任务当中;没有将信息素养作为实习、实践教学的重要评定指标。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导致师范生无法有效经历信息素养的教育与体验过程,使其信息素养特别是信息能力难以有效提升。
(二)教师的示范带动作用不够
1.信息化教学意识欠缺。当前,高师院校部分教师对信息技术存在着误解或偏见:部分教师推崇“信息技术万能论”,不切实际地过分追求技术手段,甚至认为所在院校没有达到相当的信息化水平,一切信息化教学都是空谈;部分教师则秉持“技术无用论”,坚决抵制信息化教学;还有部分教师缺乏改进和创新精神,虽然意识到信息化教学的重要性,但懒于关注了解,惰于实践探索,没有积极主动根据信息时代的要求变革自己的教学。而正是这些原因导致了相当一部分教师错失了很多信息和机会——没有参加信息化教学培训学习的意识;没有申报信息化教学研究项目的意识;没有将信息化教学落实到自身教学的意愿。
2.信息化教学能力不强。大多数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偏弱,超半数的教师们认为自己在“计算机、网络、数据统计”等信息化教学操作应用表现一般,高达81%的教师没有做过在线课程。不少教师对网络信息的快速获取、辨析、高效处理能力不够,甚至有的教师仅仅作为搬运工,把搜索到的资源不加筛选、分析,全部转给学生。有的教师则是没有对书本知识进行提炼、创造新知识,只是将纸质教材照搬投影给学生。有的教师虽有想法,但苦于媒体平台、软件操作能力不足。同时,不少教师缺乏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没有掌握如何设计以信息技术为支持的教学过程;缺乏开展信息化教学准备、实施、评价的能力;缺乏在实施过程中应具备的信息交流能力、共享能力、管理能力和分析能力;缺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
(三)学生自我提升的基础和动力不够
1.生源基础薄弱。广西高校的师范生相当一部分来自于农村地区,受社会、家庭与教育环境的限制,信息素养水平起点低。由于设备、师资的影响,信息技术课在一些中小学形同虚设,甚至不开设。极少接触信息化教学设备和环境,导致学生信息素养意识差,利用信息技术学习、工作的兴趣不高,影响了信息素养的培养。
2.自我诉求不强。受传统观念和教学方式影响,自身又没有意识到互联网时代对今后教学的重大影响,相当一部分师范生对自身的信息素养诉求明显不够。加之在相对宽松自主的大学环境,不少学生放松对自身的要求,上网仅仅为了消磨时间,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费在聊天、追剧、打游戏等网络娱乐活动之中。对于在学习的应用方面,仅仅是简单地利用网络的搜索、复制和粘贴。还有一些学生以自己没有计算机、使用公用机房不方便、社团活动多等为理由不愿意花时间精力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
四、提升高校师范生信息素养的策略
当前,“互联网+”教育已上升为国家战略,2019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新时代高素质教师的核心素养[2]。作为中小学教师队伍的主要来源与后备力量,提升师范生信息素养无疑是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重要举措[3]。这就需要高师院校发挥信息素养教育高校主阵地作用,迎难而上,紧跟时代步伐;高师院校教师与时俱进地提升自身信息素养,用信息化教学方式影响、感召学生;师范生不断完善自身知识结构,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助力未来教师岗位。只有多方协同,才能促使师范生信息素养教育全局性、多方位开展,师范生的信息素养得以不断提高。
(一)充分发挥学校的管理和导向作用
1.更新教育教学理念,重视信息素养教育。学校应积极关注师范生双重角色、关注新时代人才发展要求。加强信息素养教育的宏观管控,将其纳入院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计划,保障专项经费投入,通过课题立项、建立激励机制等措施推进学校信息化教学工作。在日常管理、教学、服务工作中,积极将信息素养教育理念渗透到各个方面。
2.加快信息化环境建设,改善培养条件。通过优化学校经费、采用政府贷款、校企合作、校友捐助等多种方式筹备资金,多渠道进行信息化环境建设,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结合教学,面向师范生开放公用机房、电子阅览室、期刊数据库,为师范生提供丰富的教育信息资源。有条件的院校引进网络研究性学习平台和协作学习平台;建立校本教学资源库,将精品课程、师范生优秀教学案例、微课等供师生共享,为实现高效率的信息化教学提供支撑条件。
3.健全课程体系和评价体系。系统完整的信息素养课程体系应考虑针对不同年级开设内容不同、要求不同的信息素养必修课程,除《现代教育技术》《计算机文化基础》外,还应针对不同信息素养层次师范生的具体需求,融合学科内容,开设信息技术相关选修课程。基于师范生信息素养教育目标,建立师范生信息素养评价标准,对师范生信息素养培养情况开展多维度测评,实现师范生信息素养教师评价、自我评价、管理员评价的有机统一。
(二)全面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
教师直接面向师范生,对师范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与提高有着很强的潜移默化和示范带动作用。
1.积极展开“互联网+教学”。当前我国教育正处于深刻变革发展的教育信息化2.0阶段,与时俱进地提升信息素养,是新时代所赋予高校教师的义不容辞的责任担当。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获取新信息的强烈意识和意愿,具备对信息的选择、理解、质疑、批判以及创造新信息的能力,还应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学科特点、学生情况,加大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力度,把信息素养培养融入到整个教学当中。应当鼓励教师根据学科特点和学情实施新的教学模式,特别是基于信息化条件支撑的任务驱动式、研究学习式、分组协作式等教学模式,进而逐步形成信息化教学的习惯。
2.切实做好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打破过去“报告式”培训方式,科学、系统、有效地进行教师信息素养培训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培训前做好需求分析,根据教师实际情况,制订有针对性的培训方案,培训过程利用“面授+在线+移动的混合学习环境”,以实践为主,适时跟进,及时对教师应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能力进行评价,在广度、深度和精度上保证培训的实际成效。
3.充分调动教师自我提升的能动性。借助学校、院系,开展信息化教学应用比赛活动,组织教师信息化教学示范课。充分发挥教研室集体备课制度,集中开展学科信息化教学研讨活动。开设信息化教学资助项目,加大信息化教学奖励力度,将信息化教学能力作为教师考核晋升的重要参考。
(三)多渠道激发师范生的自我诉求
伴随着互联网、数字设备发展成长起来的当代师范生,更适应互联网时代的生存和交往方式,本身具有较强的信息技术敏感性、技术自我效能感。基于这些特点进行因材施教,对提升师范生的信息素养大有裨益。
“导”: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合政策法规,向师范生讲明、讲透职业的要求,比如对《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的解读,引导师范生了解信息素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学”:师范生应该紧跟着科技发展的步伐,主动学习新型学习模式。如:根据自身专业及兴趣爱好,主动以信息化学习方式进行系统性进阶学习;通过信息素养教育课程、互联网教学平台、学科工具软件等学习、掌握信息技术的教学功能。采用任务驱动式的信息素养学习,在任务中收获、交流中碰撞、反思中提高。
“练”: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设计综合性较强的作业,考核信息技术技能,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积极鼓励学生参加信息化教学应用大赛、微课制作比赛、网络创业大赛等相关比赛,在“练”中学习,以此作为鞭策或鼓励。
“用”:加强师范生教育实习指导,通过“用”实现信息技术能力的内化。在师范生培养中,学生面对的问题情境是预设性、假想性问题,而在教育实习阶段,师范生面对是不断出现的新问题,可能会遇到一些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的冲突。这就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找出全新的创造性的改进方案并应用于实践。同时,可以借助中小学教学实践基地合作项目,定期把师范生放到一线教学中见习,通过“用”提高师范生的信息素养与信息化教学能力。
五、结 语
当前我们已经察觉广西地区师范生信息素养现状,如何提升师范生的信息素养,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这就需要师范院校发挥信息素养教育高校主阵地作用,迎难而上,紧跟时代步伐;教师与时俱进地提升自身信息素养,用信息化教学方式影响、感召学生;师范生不断完善自身知识结构,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助力未来教师岗位。只有多方联动,才能促使师范生信息素养教育全局性、多方位开展,师范生的信息素养得以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