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全育人”协同和长效机制的探索与展望
——以新华学院对“五特”学生的心理育人为例*

2020-03-15丽,朱

高校辅导员学刊 2020年6期
关键词:三全育人辅导员学院

王 丽,朱 平

(安徽新华学院 1校长办公室;2辅导员发展研究中心,合肥 230031)

安徽新华学院对“五特”学生的关注最早是从本校和其他高校屡屡发生的校园危机事件引发的。经分析研究发现:校园危机事件的当事人基本都属于特殊学生群体,这一群体可以归纳为五种类型:家庭经济有特殊困难、学习吃力需特殊关注、心理有特殊障碍、身体有特殊疾病和特殊敏感期言行偏激的学生,简称“五特”学生。

一、认识与理念

从2013年起,学校将“五特”学生群体帮扶教育工作列入每年年度工作的重点。在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思想的启发和指导下,2014年学校出台《安徽新华学院关于加强“五特”学生帮扶工作的实施方案》,学校对“五特”学生帮扶教育工作更加自觉,开始由消极应对转向积极预防,并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体系化的轨道。

新华学院重视“五特”学生的帮扶教育,是基于以下认识。

首先,“五特”学生是学生中的弱势群体,需要更多的关爱与帮助。做好这部分学生“雪中送炭”的工作,既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以学生为本”的办学目标和人文关怀的办学理念,也是“保基本、守底线、稳大局”的基本要求;其次,“五特”学生虽然只占学生总数的1%左右,但他们能否顺利完成学业并健康成长,对他们的家庭幸福生活的影响却是100%。更何况,对在校学生数已达到20000多人的新华学院来说,200多名学生也不是一个小数字。他们的身心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校园的稳定,检验着学校治理体系、治理能力和办学水平,关系到“三全育人”的成效,影响着学校整体的办学和人才培养质量;最后,“五特”学生普遍比较自卑且敏感,帮扶的难度很大。但越是重要且复杂艰巨的任务越能激励人锻炼人。对“五特”学生的帮扶教育责任重、难度大,是对思政工作队伍历练的好课堂。只有在攻坚克难中,才能打造一支不畏艰难,勇于胜利的过硬队伍。在多年对“五特”学生的帮扶教育中,确实锻炼和提升了我校大学生思政工作队伍,特别是心理咨询师和辅导员队伍的职业素质和能力。

二、制度与做法

(一)构建“四级两翼”心理帮扶教育体系和“三三三四”工作模式

构建“四级两翼”(校级、院级、班级、寝室;两翼:生活场域、学习场域)心理帮扶教育体系和“三三三四”工作模式,即三项机制(体系保障机制,制度保障机制,运作保障机制)、三支队伍(心理工作专业队伍、辅导员队伍、学生心理工作队伍)、三级培养(一级专业打造,二级全员培养,三级力量补充)、四项举措(日常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活动、安全周报、心理普测、“五特”学生排查)。将全面发展、协同育人融入“心理育人”工作中,形成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与“特殊学生帮扶”、“身体健康”系列活动、“安全教育”工作、社区志愿服务、校园文创活动相融合的“五个融合”活动模式,努力实现心理育人科学化、体系化、制度化、全覆盖的目标。在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普惠式积极心理教育同时,将“心理育人”的漫灌与滴灌相结合,聚焦重点(对象),精准施策,将筛查出的“五特”学生作为以心理育人为基础的三全育人的重点对象。2018年起学校逐步建立“学校-社区-专业学会”合作共建基地,将心理育人与实践育人相结合,“扶困”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在提供经济资助、困难帮扶、心态调整的基础上,形成将能力拓展、精神激励、社会回馈有效融合的全方位育人格局。

(二)在第二课堂活动中增强“五特”学生深切体验

学校以“五特”学生为重点对象,针对大学生特点、热点开展主题团日活动和重要节点的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定期开展“劳动日”、“榜样进校园”、志愿服务等增强积极体验的活动,开展“榜样的力量—华园之星”系列评优等活动,加强典型宣传,讲身边人的故事,增强示范引领。广大同学特别是“五特”学生在参与各种正能量实践活动中产生了归属感、荣誉感,增强了自尊、自信、自强的意识和观念。

(三)多方协同、分类指导、对口帮扶

充分发挥大思政系统协同配合机制,针对不同学生特点,进行分类引导,对口帮扶。

1.济困和励志相结合,加大对“经特”和“身特”学生的帮扶。学校不断完善资助体系,切实做好勤、奖、助等各项工作,并利用资助效应激励学生勤奋学习。在加强资助与帮扶的同时,将“济困和励志相结合”,通过树立典型和因材施教,搭建多样化的能力提升平台,实现济困、励志双重目标,以期形成“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一是以感恩励志教育为重点,在受奖助学生中开展励志成才演讲、优秀学子事迹报告会等主题教育活动,选取帮扶典型案例如我校全国自强之星苗秀敏、身体有特殊疾病学生成长励志的事迹进行宣讲,用身边的事教育、鼓舞身边的人;二是组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勤工助学,培养学生自立自强的精神。对“身特生”建立详细档案,校、院、班、室形成合力,共同关爱这个特殊群体学生;三是开展以“凝聚关爱力量,成就青春梦想”为主题的助困帮扶工作,针对部分“经困生”开展为期六周的“华园小确幸”团体心理辅导,提升受资助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培养其自立、自强、感恩、诚信等积极心理品质。

2.多措并举,加大对“学特生”教育帮扶力度。一是实施学期警示制度,对每学期考试后未达到一定学分的学生进行警示教育;二是建立家校协同制度,辅导员与学生家长联系,共同查找原因、商讨帮扶措施、齐抓共管;三是开展朋辈对口帮扶制度;四是辅导员持续督促、帮助和鼓励。

3.关怀处于特殊敏感期言行偏激的学生。学校对于处在特殊敏感期的学生,组织以辅导员,心理咨询师为主体的学工队伍重点关注,并安排学生干部或班级心理委员默默陪伴,留心观察。辅导员主动了解处于特殊敏感期言行偏激学生的思想和言行,及时进行约谈和心理疏导,组织班级干部和同宿舍室友关心其学习、生活,关注其情绪波动;对发生感情纠葛的学生,要求辅导员重点关注其情绪变化,如有特殊情况启动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对刚受过纪律处分的学生,要求辅导员常与其谈心,加强其心理疏导和教育转化工作;面对因国内外、校内外等因素出现的特殊敏感期言行偏激学生,学生工作部门关注动态,准确研判,讲清形势,疏导教育,通过多种形式,将这部分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工作做细、做好。

三、特色和成效

安徽新华学院针对“五特”学生育人工作,以三大思维为指导:底线思维:守底线,保安全;精准思维:抓重点,攻难点;系统思维:重协同,求长效。抓好五大平台建设:课堂教育平台、咨询服务平台、实践活动平台、网络教育平台、预防干预平台。形成了以下特色:

启动早,积累厚。我校从原有的存在身体、心理安全隐患的两类学生排查,到2013年启动“五特”学生育人工作,经历了从危机应对—追根溯源—发现重点(心理问题)—聚焦“五特”—重心前移(教育预防)—内容延伸(生理、心理、伦理的贯通)—主体拓展(由心理育人到全员全方位协同育人)—流程闭环。

守底线,保安全。学生工作人员牢固树立底线意识,尽职尽责做好学生安全守门人。对“五特”学生进行系统排查和全面防守,树立风险意识,排查各种潜在风险,把防范风险、排查问题、守住底线作为常规工作和重要工作。为维护学校安全稳定的办学秩序做出了贡献。

抓细节,落实处。我校对“五特”学生的教育帮扶注意在每一个细节处严格标准、严格程序,认认真真把工作做细做实做到位。

攻难点,练队伍。“五特”学生是“立德树人”的重点与难点,“五特”学生的帮扶教育给以辅导员和心理咨询师为主体的思政工作队伍带来了挑战和压力,同时也迫使思政工作面对挑战把压力变为积极应对和勇于创新的动力。学校通过攻坚克难带队伍,拔塞抢险练本领,通过开展辅导员心理咨询师考证项目、内培外送培训、实践锻炼、专题研讨、刻意练习等方式,几年的历练,培养了一支能打硬仗的思政工作队伍。

制度化,习惯化。制度上,已构成学校“五特”学生教育帮扶工作领导组——二级学院“五特”学生教育帮扶小组——辅导员(心理咨询师)构成的组织系统;政策上,出台了《安徽新华学院关于加强“五特”学生帮扶工作的实施方案》;队伍上,校内初步形成了由心理咨询师——辅导员——党团干部、思政课教师、广大教师、学生干部构成的上下贯通、横向协同的育人力量,校外初步搭建了由辅导员与“五特”学生家长、社区、合作单位、精神科医院沟通协作机制;工作上,“五特”学生信息的定期报告、及时跟踪、录入或更新档案等已形成日常工作规范。

已见成效包括,自2015年以来,安徽新华学院已连续五年未出现校园恶性危机事件,“五特”学生帮扶教育工作在维护校园安全稳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2014年我校《有教无类的爱与责任——安徽新华学院“五特”学生教育帮扶工作的创新与实践》项目,在第三届全国民办高校党建和思政工作大会作经验交流,安徽教育网进行转载报道;2019年2月,安徽省省委副书记信长星来我校考察时,在听取了我校关于大学生思政工作特别是“五特”学生帮扶教育工作后给予高度评价;2019年12月,省教育厅学生处陈锋处长来我校调研对“五特”学生帮扶教育工作给予高度评价并要求总结宣传。我校2015级艺术学院苗同学出生在一个建档立卡贫困家庭,父母患病,家里所有的经济来源仅靠家里的田地收入和政府补贴。2016年,在政府、学校的资助下,苗同学走进了新华校园。入学后,苗同学自食其力,努力减轻家庭负担。校资助中心、就创业中心不仅为成绩优异的苗同学提供了助学金、励志奖学金、勤工俭学岗位等资助帮扶,还引导鼓励她发挥专业优势参与学科竞赛,将扶困与扶智、扶志相结合。经过努力,苗同学获得了2017-2018年“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2017-2018年,“第十三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入围,被学校聘为“学生资助宣传大使”。她不忘感恩,积极在校内外开展公益活动传递正能量,带动了更多的同学积极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勇敢向前。我校2014级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朱同学早年父母双亡,生活非常困难。辅导员在日常生活中为其提供经济资助、情感关怀和思想指导,学校第一时间给予了学费减免,每年为其提供最高等级助学金,同时为他介绍勤工助学与兼职岗位。考虑到他在解决经济来源问题的同时很难兼顾学业,学院组织学生党员、学生干部、学习成绩优异的同学定期对他进行辅导帮助其顺利毕业。2018年,朱同学从我校顺利毕业和就业。

四、经验和目标

强化制度刚性,完善体制机制。学校成立了“五特”学生帮扶教育工作领导组,对该项工作统一规划、宏观指导;各二级学院相应成立“五特”学生帮扶教育小组;学校要求建立校、院、班三级的特殊学生档案;形成了校领导组总协调,有关部门和二级学院多方联动、齐抓共管的教育管理和帮扶教育体系。

明确理念思路,积极稳步推进。从2013年我校正式启动“五特”育人工作以来,学校党委、“五特”学生帮扶领导组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讨总结,不断更新理念,明确工作思路,形成了“扶困与扶志结合、帮扶与教育同步、成才与成长并进”的工作理念和思路。学生处在“五特”学生排查建库基础上,要求各二级学院及时反馈“五特”学生的关注和追踪情况,以加强更有针对性的对口帮扶,并逐步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育人长效机制。2014年起学生处每年组织各二级学院进行“五特”学生工作互查互学交流活动,针对活动中发现的问题、重点难点,立足心理育人,协同“三全育人”,总结概括出“分类分层、动态开放、保护隐私”的“五特”学生教育帮扶工作三原则;促进“五特”学生教育帮扶工作逐步规范化、流程化、制度化。

不断优化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从制度上逐步规范,在实践中逐步完善我校心理危机干预体系,通过每日提供心理咨询服务,每周开展二级学院心理周报工作,每学期进行“五特”学生排查,每年开展新生心理普测,摸索建立“全员参与,全面守护,全程关注”的“三全预警”心理危机预警与干预体系,力求做到心理和思想隐患“早预防、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

不断升级迭代三全育人系统。在心理育人的基础上,不断拓展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职能,扩大咨询服务范围,设立大学生发展咨询中心,整合校内外教育资源,满足学生在安全与健康、学业与成才、恋爱与交往、工作与实践、就业与创业等多方面成长成才需要,为学生提供更为全面、精准、专业的关爱、咨询与辅导,用运行平台和工作岗位切实推进全员、全程与全方位育人,促进以辅导员为主体的高校思政工作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辅导员学院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海盗学院(7)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学院掠影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
以人为本做好辅导员工作
西行学院
校外辅导员的一天
数年如一日的义务辅导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