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人才辈出探源
——以东北师范大学为例*

2020-03-15李永山张旭念

高校辅导员学刊 2020年6期
关键词:东北师范大学人才队伍队伍

李永山,张旭念,夏 坤

(合肥工业大学 1 本科生院;3 总务部;2 安徽农业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合肥 230036)

1984年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因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力量推动和培养思想政治工作专门人才之需而创设。36年来,“随着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走向科学化和现代化,思想政治教育已经形成实践和理论两个相对独立的领域”[1],为思想政治理论家和实践领域专家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条件。2006年以来,教育部和省、市、自治区教育主管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着力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取得了一些显著成效,但“通过辅导员专业化发展和职业化成长而实现专家化转型的辅导员寥寥无几”[2]。如何培养和造就一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领域的专家、教授,仍然是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人才队伍建设面临的一个十分重要而紧迫的课题。和全国其他高校一样,2007年以前东北师范大学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中成长起来的教授寥寥无几。而从2008年至2019年,该校学生工作队伍已成长出13名教授和1名研究员。团队中有3人先后入选“新世纪人才计划”和“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1人入选青年长江学者,4人先后入选教育部“思想政治教育中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计划”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青年骨干队伍建设项目”支持计划,呈现出人才辈出的发展局面。这一现象不仅在校历史上从未出现过,而且在全国高校中也极为罕见。深入研究这一独特的群体人才现象,对于总结经验,运用规律,推进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本文选择2008年以来东北师范大学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中成长起来的教授作为研究对象。为便于从不同角度深入研究该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人才群体发展的历史规律,在访谈对象的选择上,一方面选择对人才发展整体状况比较熟悉且自身也是近年来成长发展起来的优秀人才,另一方面尽量覆盖队伍中各种岗位类型的优秀人才。他们当中既有参与政策制定和专业发展活动实施的学生工作管理部门负责人,也有在基层辅导员岗位上成长起来的中青年优秀人才。

本文采取半结构式访谈和文献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采用半结构式访谈,既聚焦访谈提纲,又给被访者留有充分的空间表达自己想法;采用文献研究是以访谈对象提及的主题为线索,进一步挖掘该校加强队伍建设的相关政策和主要负责人撰写的相关学术论文与采访资料。为便于被访谈者提前对访谈主题进行深入思考,访谈前,我们与访谈对象沟通了此次访谈目的和核心问题,并设计了下列访谈提纲:

1.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建设管理规定》颁布以来,贵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呈现人才辈出的现象,您认为最主要的因素是什么?体现在哪些方面?

2.请您结合自身经历,谈谈对人才发展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什么?如何产生影响的?

3.在人才群体发展过程中,分管领导发挥了什么作用?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4.请结合学校中心工作,谈谈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人才发展带来哪些效应?

我们希望通过对上述问题的深度访谈,既从宏观人才学视角总结东北师范大学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人才辈出现象的主要经验,又从微观人才学视角探讨环境对人才成长的主要影响,同时,回答人才发展与学校中心工作关系这一核心命题。

二、研究结果

课题组围绕上述提纲对访谈对象进行了深度访谈。他们从专业平台、体制机制、关心重视人才、团队文化、用人导向、科研团队、分管领导作用等方面揭示了上述因素对人才团队成长的影响和人才发展所带来的效应。通过访谈整理和文献分析,本文将该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人才辈出的原因归纳为7个方面:

(一)独立的专业平台是人才辈出的孵化器

在谈及该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人才辈出的原因时,访谈对象首先归因于专业平台发挥的重要作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人才的专业发展是一个连续的、累积的长期过程。而作为以日常思想政治工作为主要职责的实务工作者,无明确研究方向、无稳定科研团队、无固定专业平台是长期以来制约其持续专业发展的难题。为解决这些问题,2007年东北师范大学成立了校管、独立、实体的科研机构和研究生培养单位“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学校设立该机构的初衷:一是拉动全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干部转型;二是打造特色高端平台;三是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再上新台阶。”成立之初,中心就确定了“问题导向”的研究特色和“高层次、应用型”的人才培养定位,确立了立足本校、面向全国、辐射世界的发展战略。为此开展了下列工作:一是凝练方向、组建团队。以破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领域重大问题为导向,以“党的理论体系如何转化为学生思想素质和自觉行动”作为核心命题,凝练了大学生思想动态的规律性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青年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专业化问题研究、大学生成长热点难点问题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国际视野和比较研究等五个具体研究方向,并根据个人兴趣将全体学生工作干部纳入相应的研究团队。二是汇聚高层次人才。以中心为平台,对内整合学校力量,对外汇聚有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经验的学术骨干与知名专家,形成了一支开放式、高层次的学术队伍。三是组织开展团队作战。以获批高层次科研项目为契机,组织团队作战,培育和锻炼人才,提升了队伍承接高层次科研项目的能力。四是组建“专职”+“专任”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学校将副教授以上的学生工作专职人员纳入中心专任教师序列,承担研究生教学任务,形成了以实践型教师为主体,以理论型教师为补充的“双师型”研究生教学科研队伍。目前,中心有专职教师14人,专任教师23人,其中,33人具有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经历。五是秉持高层次、应用型、国际化人才培养理念,搭建国际合作与交流的高端平台。“中心的成立,给我带来专业的归属感和身份的认同感,增强了人才主动集聚的向心力。”“我们中心没有寒暑假、没有节假日,大家平时都很拼。”这些发自肺腑的话语,充分说明:中心不仅营造了浓厚的专业发展氛围,拓展了团队成员的学术视野,而且为人才发展提供了专门舞台,从而使这支队伍始终充盈着饱满的工作激情。

(二)体制机制对人才发展起到保障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最好的环境是良好体制机制。”体制顺则人才聚,人才聚则事业兴。在访谈中,被访者也谈到“体制机制在人才发展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突破体制机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发展的制约,在调研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2004年东北师范大学党委就下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学生工作的若干意见》,改革学生工作体制和机构设置,构建了一体化领导和专业化运行相结合的学生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这次改革不仅解决了制约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发展的“机关”问题,而且提出要着力建设一支“专家化、学者型”学生政工干部队伍。2006年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颁布之后,学校党委和行政又联合下发了《东北师范大学关于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设立专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干部职称体系和实施辅导员“二四八”职级晋升模式,“形成了与辅导员队伍特有的职业身份和发展规律相适应的人才成长路径体系,为高层次辅导员人才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3]。2009年学校又制定下发了《东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岗位聘用实施办法》,将一线直接从事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人员和机关学生工作部门中从事学生工作满五年者全部纳入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予以岗位聘任,形成了整体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工作机制。该办法突破了《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仅对专职辅导员进行职称评审的政策规定,与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的文件精神相一致,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和党务工作队伍具有教师和管理人员双重身份,要纳入高校人才队伍建设总体规划”。2016年学校又制定下发了《东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高级岗位聘用办法》,进一步强化了学术水平与工作实绩并重的原则,在全国高校中率先实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高级职称评聘的学术条件与学校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类教师完全一致。

(三)人才战略促进了队伍结构优化

“学校领导十分重视人才、关心人才,始终把人才建设放在队伍建设的首位。”为拉动全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干部转型,东北师范大学对高校辅导员队伍实施了全员培育、分级开发的人才战略。一是项目拉动、全员培育。学校每年投入50万设立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创新”和“后期资助”研究项目,进行全员培育,使得每位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干部都能至少主持1个校级科研项目。二是对辅导员队伍采取“骨干选苗、硕士优化、博士精育”的人才开发战略。学校依托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组建“辅导员硕博联合培养班”,每年拿出20个指标,用于本校辅导员硕士、博士的专门培养。三是实施“辅导员骨干精育工程”,培养“塔尖”人才。在整体拉动、重点培育的基础上,学校将辅导员骨干纳入国家“211工程”三期重点项目、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课题、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等科研团队,对他们进行重点培养与打造。[3]四是组织海外研修,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国际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人才。2010-2019年学校先后派出20人到哈佛大学等12所世界名校进行博士联合培养或开展合作研究,以帮助他们从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中汲取有益经验。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开发和个人开发,形成了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人才发展格局,建构了“金字塔式”的队伍结构。

(四)团队文化孕育了人才“共生效应”

良好的团队文化不仅在团队建设中发挥“导向功能、提升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和稳定功能”[4],而且可以有效避免人才内耗现象发生。自成立以来,东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就十分重视团队的文化建设,并随着人才发展不断充实建设内涵。在中心成立之初,中心主任、时任党委副书记的杨晓慧教授就为中心人员立下一条规矩:“升官发财请走别路,贪生怕死莫入此门”,强调进入中心的同志要有淡泊名利的崇高志向和追求学术的拼搏精神,并明确要求“对于品行不端的人,发现一个清除一个”。这一条规矩对于纯洁这支队伍,避免团队出现内耗起到关键作用。随着团队人才不断涌现,杨晓慧教授又提出了“共同发展,有序发展”的理念,强调“向前走,一起走!”,以防止出现“时序性内耗”和“结构性内耗”[5]。随着高层次人才不断增多又倡导每位同志要“认认真真做好自己的事,无怨无悔做好大家的事”,并通过设置轮值副主任培养大家的奉献精神。

(五)用人导向给队伍带来示范效应

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见贤思齐就蔚然成风。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选什么人就是风向标,就有什么样的干部作风,乃至就有什么样的党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具有管理干部身份和专业人才双重属性,如何选好、用好学生工作干部,实现党管干部和党管人才的有机统一,对整体队伍的专业发展具有鲜明的导向作用。在访谈中,几位访谈对象均提到,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人才匮乏的初期,时任党委副书记杨晓慧教授就旗帜鲜明地提出,学生工作“一部五处”的负责人不仅是管理工作的负责人,而且要成为学术发展的带头人。这一高瞻远瞩的政策宣誓不仅是对党管干部、党管人才的深刻领悟与运用,也符合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人才发展的基本规律。正所谓“人材者,求之则愈出,置之则愈匮。”。十几年来,东北师范大学学生工作的部门负责人基本上实现了上述目标,管理部门负责人和学术带头人在该校实现了“完美的融合”。唐德先、李忠军、王占仁、薛利锋、金昕、高地、刘志、李亚员等学生工作管理部门的负责人先后被评为教授,“一部五处”成为该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拔尖人才最为聚集的地方,在学生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示范作用。如今,“研究性学习、创造性工作、效益性投入”已成为这支队伍的思想共识,形成了“全员参与、激情投入、协同创新”的研究氛围。[6]

(六)学术团队对人才成长起到催化作用

在回顾个人成长发展的过程时,他们认为学术团队在个人成长中起到方向指导、培养锻炼和相互激励的作用。“刚开始,我们这支队伍普遍存在科研知识基础薄弱、科研意识不强、专业指导和训练缺乏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杨书记找我们一个一个地谈。根据我们的基础和兴趣,纳入相应的研究团队,鼓励我们参加高层次科研项目,让我们从一起步就有机会介入最高层次的理论应用研究,提升了我们的学术站位,培养了我们的科研能力。”“在团队中,大家相互学习、相互激励,远学谁,近学谁,每个人心中都一个明确的目标”。杨晓慧教授和李忠军教授不仅是领导,也是导师,不仅是工作的表率,也是科研的表率。他们悉心指导,帮助我们找到了专业研究与工作实践的理想契合点,让我们明确了博士选题乃至未来的科研方向。[7]270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发现,王占仁、刘志、邹云龙、高地、金昕,李亚员、孔洁珺、刘海滨等中青年人才,在独立申报高层次项目之前,都曾参与过杨晓慧教授主持的2008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2009年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8]509高地、韩丽颖、任志峰、申雪寒等人也是在参与李忠军教授主持的2010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之后成功获批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9]337通过参与高层次项目,不仅强化了大家的科研意识,锻炼了研究和写作能力,而且促使大家关注工作中遇到的“新”问题、切准实践中的“真”问题、聚焦新形势下的“大”问题,为有效申报高层次科研项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七)分管领导发挥的引导作用

2008年以来,东北师范大学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人才呈现出人才辈出的独特现象,从宏观环境来看,得益于2004年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辅导员队伍建设,营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和政策环境。从中观层面,是东北师范大学党委善于把中央和教育部文件精神与本校实际相结合,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结果。

三、讨论与启示

人才兴则事业兴,人才强则事业强。东北师范大学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才发展,不仅支撑了该校就业创业、核心价值观教育、学生资助、辅导员队伍建设等实践创新和理论研究走在全国高校的前列,而且为该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评估跻身全国一流学科做出了重要贡献,形成了人才发展与实践创新、学科建设相互促进的良好工作局面。“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人才队伍建设,需要总结经验,运用规律,站在更高起点谋划和推进全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

(一)认识特殊性,把握规律性是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基础

从本质说,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人才是实践型学者(Scholar-Practitioner)。他们所从事的研究不是出于学术兴趣而开展的基础性研究,而是以促进“行动”与“研究”相结合为目的,以质疑或反思自己工作成效为研究对象的行动研究。通过这种研究,“化问题为课题、变经验为理论、转实效为成果”,实现工作、学习、研究的有机统一。[10]就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提升需要依托教研室和研究所一样,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提升,也应有行政组织和科研机构作为依托,形成相应的实践共同体和学术共同体。东北师范大学“一体化领导和专业化运行相结合的学生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以及开展的“周讨论、月交流”的工作制度,正是适应了学生工作的特点,从而有效提升了整体队伍敏锐发现问题、有效解决问题和针对性地研究问题的能力。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则承担科学研究和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功能,成为学生工作队伍专业化的日常组织机构。这种日常工作和专业发展双轨并行的工作体制与运行机制,正是抓住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特殊性,遵循了人才群体发展的规律性,从而在该校实现了队伍建设由开始的政策待遇留人,向事业留人、终身发展的根本转变。

(二)制度建设和人才建设并举是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结构的根本途径

2006年7月教育部下发了《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管理规定》,从要求与职责、配备与选聘、培养与发展、管理与考核等方面对辅导员队伍建设做出顶层设计,全国各高校也均从本校实际制定了相应的政策。而东北师范大学有别于其他高校的,不仅全面落实和细化了教育部政策,稳定了这支队伍,而且围绕建设一支“专家化、学者型”学生政工干部队伍,从设立平台、凝练方向、组建团队、建设文化、开发人才、完善干部人事政策等方面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推进队伍基础建设和高端人才建设并进,形成了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结构协调的良好发展局面。他们在人才队伍建设所采取的有效措施和积累的宝贵经验,值得在国家层面予以推广。从人才建设视角看,当前全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结构性问题比较突出,人才队伍结构尚不合理。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和党务工作队伍具有教师和管理人员双重身份,要纳入高校人才队伍建设总体规划。从整体上建设一支什么样结构和类型的人才队伍和怎么建设是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人才队伍建设面临的两个重大问题。为此,需要在国家层面出台《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意见》,以习近平新时代人才建设重要论述为指导,从明确目标、改革体制机制、搭建发展平台、加强文化建设、推进干部人事政策一体化改革、加强专业建设和改进高层次人才培养等方面提出具体的指导意见,全面推进全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取得新突破。

(三)高端引领、整体开发应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基本方略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东北师范大学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显著,学校党委书记杨晓慧教授发挥了核心领导作用,而先后曾任该校党委学工部部长的李忠军教授和王占仁教授在其中也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他们先后均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和“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回顾他们三人成长发展的历程时不难发现:当初在评为教授职称时,他们三人均没有形成相对固定的研究方向,成为某一领域的国内学术带头人。而他们后来之所以成为哲学社会科学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领军人才,正是通过承担教育部哲学科学重大项目、“新世纪人才计划”、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等高层次项目,不仅实现了自身的发展,而且产生了高端引领效应,培养和锻炼了一批中青年优秀人才。他们成长发展的过程符合人才过程转换的一般规律,既通过变换创造实践的方向和内容,改变了创造才能的发展方向,也通过提升创造实践的层次,提升了创造才能的水准,其成长过程是发展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11]284要加快全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结构布局的战略性调整,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培养造就源源不断的人才大军,应坚持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基本方略,通过制定《全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20-2030)》,明确战略目标和主要任务,以战略领导人才和职能领域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为重点,统筹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各级各类人才队伍建设,着力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使一批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猜你喜欢

东北师范大学人才队伍队伍
关于培养新时期青年人才队伍的思考
培养集聚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
激发人才队伍活力 更好助力追赶超越
Charlotte’s Web: A Fantasy Pig, A Positive Attitude towards Death
A Feminist Analysis of Aunt Georgiana in A Wagner Matinee
Addressing Forms of Gender in Andersen's Five Fairy Tales
人才队伍:发展机制待完善
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师作品选
还剩多少人?
“五老”队伍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