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性建设高水平职业院校的路径探析

2020-03-15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高水平职业院校办学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广西桂林541199)

党的十八大以来,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职业教育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已基本建成,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吸引力不断增强。职业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也取得了较大成绩,随着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紧迫,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凸显。但是,职业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也日渐显现,职业院校办学理念、办学定位、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参差不齐,毕业生的素质和能力不能完全满足行业企业的需求,产教融合不够、校企合作不深的问题严重影响办学质量。因此,国家启动新一轮职业教育改革,相继出台《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等文件,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之策,为职业教育发展吹响了新号角,提出了新要求。职业院校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提高政治站位,提前谋划布局,加强重点投入,加大改革创新,提高培养质量。

一、建设中国特色高水平职业院校的必要性

(一)新时代需要高水平职业教育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适应国家战略、服务区域经济产业发展的各类人才的重要保障,没有职业教育现代化,就谈不上国家教育现代化。要建设教育强国,必须努力提高职业教育办学水平,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技术技能人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方式、发展动能、发展要素都发生了极大的改变,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对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培养服务地方产业人才的职业教育,应该主动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需求,更新教育理念,创新培养模式,对接行业企业,以服务企业和就业需求为导向,努力提高职业教育办学水平,培养更多社会所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

(二)高质量发展需要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取得了巨大成就,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贸易国、第一大制造业国家。新时代发展要求我们必须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制造业强国必然要求有一大批高素质、创新型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职业教育的任务就是培养服务地方经济产业的技术技能人才,职业院校责无旁贷,必须担负起这个重担。而当前职业教育还存在与产业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必须改革职业教育供给,必须加大教育教学改革,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因此,国家启动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其目的就是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职学校和专业(群),带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保障。

(三)建设高水平职业院校是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

党的十九大作出了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大决策,实现高水平高质量发展成为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的主题。不可忽视的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地区发展不平衡,职业院校的办学理念办学定位还很不合理,人才培养模式固化,办学质量和水平参差不齐,在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方法等方面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职业教育社会吸引力不强,与教育现代化要求不相适应。高等职业教育要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更多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为教育现代化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高水平职业院校创新性建设原则

(一)特色性原则

特色性是学校根据其办学历史和特定的办学环境长期打造形成的特有的、有别于其他院校的办学模式或人才培养方案以及培养质量,逐渐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办学特色。因此,衡量一所职业院校办学水平的高低,最关键的是学校的办学特色。目前全国有2000多所高职院校,类同的专业设置比比皆是,学校的办学历史、办学理念、办学条件、办学水平各不相同,如何才能在众多院校中脱颖而出,真正建设高水平院校,打造办学特色应该是职业院校建设的重中之重。学校必须在人才培养理念、培养模式、专业建设、服务地方、培养质量方面打造出独特性和先进性,努力形成业界公认和推崇的办学特色。

(二)适用性原则

职业教育是培养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应以市场为导向,以需求为目标,以岗位能力为标准,构建人才培养体系和课程体系,力求适应行业发展需求和岗位能力需要。专业设置应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人才培养目标应是行业企业发展紧缺的,毕业生能力素质应是企业岗位要求的。人才培养的适用性是职业院校办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实践性原则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最大区别在于前者更侧重技术技能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应加大实践教学的占比,加强实训教学环节,积极开发更多符合岗位场景和要求的课程,积极探索仿真虚拟教学,增加顶岗实习的学时。要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提高岗位实践能力为目标,转变办学理念,创新办学模式,加强课程建设,强化实践教学。要加强专业标准建设,特别是岗位能力标准的制定与实施,努力夯实学生的实践能力基础。

(四)协同性原则

职业院校要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办学模式,要根据区域产业发展的现状、特征及其对产教融合的需求,系统构建产教融合的利益驱动机制、协调运行机制、评价导向机制、合作保障机制,从而达到教学生产共时、技术资源共享、课程体系共建、校企双方互利共赢的目标。通过专业与产业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岗位需求与培养目标对接、教学评价与职业标准对接,共建“双师型”教学团队,实现校企协同培养、协同研发的办学机制。

三、高水平职业院校的建设内容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要求:到2022年,职业院校教学条件基本达标,一大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型转变,建设50所高水平职业学校和150个骨干专业(群),建成覆盖大部分行业领域、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中国职业教育标准体系。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也已经启动,高职院校要主动对标对表要求,加大改革力度,加强内涵建设,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校办学水平,重点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建设。

(一)以党建为引领,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职业教育应摆在教育改革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加突出位置。没有职业教育现代化就没有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占有半壁江山的职业教育必须先强起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教育必须解决“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2019年全国教育大会提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我们职业教育指出了明确的办学方向,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我们职业教育的根本遵循和最终目标。职业教育必须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党对职业教育的坚强领导。职业院校在办学治校中必须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这是经过长期实践证明的最有效的领导机制。要充分发挥党委的核心地位,发挥党统揽全局、协调四方、推进工作的积极作用。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以党建促改革,以党建促发展,以党建为引领,推动学校各项教育教学工作。

(二)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构建三全育人体系

职业教育是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是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职业教育必须坚持德技兼修的办学理念,人才培养首先应该是以德为先,职业院校必须始终把德育教育摆在优先和最重的位置,立德树人是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我们必须以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为抓手,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体系。

在全员育人方面,一要建设稳定的高质量的辅导员队伍,要按照规定配备数量充足的辅导员,经常组织辅导员专题培训,提高辅导员队伍的素质和能力,加强对辅导员队伍的教育引导、激励和管理,让他们安心从事辅导员工作,做大学生的贴心朋友;二是选派资深教授和专业带头人或中层管理干部承担班主任工作,对学生职业发展和个人成长给予指导和引领,真正做好大学生的引路人,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三是建立健全校领导带头为大学生上党课或形势政策课的制度,要求每位校领导一学期上1~2次党课,正确引导和加深大学生对中国近代史、世情国情、改革开放和当前国内外形势的认识,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在全方位育人方面,一是注重两个课堂的教育,特别是加强课外活动教育,发挥团委的青年之家的作用,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和蕴含时代价值的文体活动、感恩活动、志愿者活动,等等。二是营造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充分利用走廊、墙报、雕塑、广播、新媒体等载体,广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革命历史、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身边的榜样人物事迹,进一步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之心和高尚的道德情怀。三是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的形式,经常邀请名师或校友到学校讲学,以亲身说法引导学生积极向上、奋发有为,进一步激发大学生立志报效祖国的信心和情怀;经常组织学生到农村、到社区、到基层,广泛了解民情,加深对社会的认识,进一步加深对“四个自信”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在全过程育人方面,一是抓好新生入学教育,重点进行国情、区情、校情校史教育,引导新生正确认识当代大学生肩负的使命任务,正确认识个人发展与民族复兴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培养高尚情趣,勤奋学习,积累知识和技能,为报效祖国实现自我打下坚实基础;二是科学合理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和构建课程体系,合理安排思政课程,改革专业课程教学方法,将思政理论有机融入专业课教学中,努力做到有教学的地方就有德育的融入,有服务的地方就有育人过程;三是毕业生毕业前的关键期教育。学生即将离开学校,走向社会,走向职场,是人生重要转折点,应引导学生做好心理调适,树立坚定信心,做好迎接困难的准备,进一步强化“四个自信”,勇于担当,敢于作为,直面挑战,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去成就自我。

(三)以产业需求为导向,重构人才培养模式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职业教育要以促进就业和适应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服务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和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需要。着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因此,职业教育的定位一是服务地方,二是服务产业,所有的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都必须围绕这两者进行。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办学特色、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改革等,都应以地方产业需求为导向。要认真研究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专业(群)与产业链、课程体系与生产过程、课程内容与岗位技能等方面的衔接是否到位,知识、能力与企业需求是否吻合,等等。要实现这些对接,就必须加大与产业的融合,加深与企业的合作,建立校企共同培养人才机制,积极构建厂中校、校中厂以及现代学徒制等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真正做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四)以专业建设为重点,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专业建设是职业教育的核心,更是建设高水平职业院校的内涵和基础。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主要看专业建设水平。一是专业(群)设置应符合地方经济产业发展需求,能服务于地方产业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二是提高专业建设水平,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适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等先进元素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建设开放共享的专业(群)课程教学资源和实践教学基地;三是建设高水平专业师资队伍,特别是专兼结合的高水平双师队伍和教学创新团队;四是校企合作共建专业,产教深度融合,推动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相适应,推进校企协同育人;五是加强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深度合作,建设兼具科技攻关、产品研发、工艺改进、技术升级的产教融合技术技能平台,服务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和支柱产业的发展,提高服务地方产业的能力和水平。因此,高职院校要定期进行专业论证和专业设置调整,重点建设符合地方产业需求的若干专业(群),要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资源办好几个能支撑当地产业发展的重点专业(群);同时要通过院校自我诊断和改进,定期进行专业评估,不断完善培养方案,严格按标准对教学过程进行控制,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还要主动对接行业企业标准,主动对专业进行评估认证,不断提高服务产业的水平和能力,培养高质量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

(五)以课程建设为基础,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一切的教学质量,都来源于课堂教学。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课程建设是基础。职业教育旨在培养创新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在“三教”改革中,教材改革是基础,课程建设是高水平专业建设的重点。没有好的课程,没有好的教学内容,专业建设只能是空中楼阁,提高教学质量也只能是一句空话。职业院校在推进高水平院校建设过程中,一定要紧紧抓住以课程建设为中心的各项教学改革,要增加仿真模拟教学内容,将生产实践环节融入教学内容,健全专业教学资源库,与企业共同开发教材,及时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职业教育教学全过程。以课程建设引领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六)以服务发展为切入点,大力提升合作与服务水平

中国产业正在由中低端逐步向中高端发展,职业院校要主动适应产业发展的变化,培养适应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主动与行业领先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建立协同育人机制和双主体育人模式,实现资源共建共享。吸引企业联合共建专业,共建产业学院,或企业创新实践基地。同时,要组建技术创新团队,应用新技术解决企业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难题,改进生产工艺和流程,加大产品和技术研发,加强新产品开发和技术成果的推广转化,服务中小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另外,要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广泛开展面向农业农村的职业教育和培训,培养一大批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为脱贫攻坚提供智力支持。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大力开展高技能人才培训,提升产业工人的素质和能力。

(七)以“双师”建设为关键,打造新时代高水平师资队伍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多措并举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并提出“三教”改革。“三教”改革的关键是教师,高水平师资队伍是建设高水平职业院校的关键。高水平职业教育师资应体现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具有仁爱之心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二是具有较高的课程设计能力和教学水平;三是具有扎实基础理论知识和学术研究水平;四是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较强创新能力。高职院校应围绕这些能力提升为重点打造师资队伍:一是大力引进高水平师资,根据专业设置情况,多渠道针对性引进专业人才,知名高校毕业生和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匠大师、技术人员,都是职业教育师资的重要来源;二是要加强培训,定期组织教学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参加教学能力提升专项培训,学习新理念,拓展新思维,打开新眼界,提升新能力;三是有计划选派青年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熟悉行业企业生产流程,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四是积极开展国际交流,选派部分专业骨干教师出国访问,研修深造,开阔国际视野,提高教学水平。

(八)以“1+X”证书制度试点为契机,探索职业教育书证融通新机制

职业教育改革的重点就是构建职业教育国家标准,包括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实训条件标准、毕业标准等。结合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国家启动职业教育“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旨在鼓励职业院校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积极取得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拓展就业创业本领,提高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所需要的综合能力。职业院校要根据专业实际情况、发展现状、发展方向和技术前沿,对接行业标准,积极构建各专业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教学要求、教学大纲、考核方式、考核标准等,努力构建书证融通的职业教育毕业生技能标准,真正为行业输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九)以信息技术为先导,提高信息化教学和管理水平

信息技术正在改变社会,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运用,也必将给教育带来极大的改变。职业院校要提前规划,加快智慧校园建设,促进信息技术深度融入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全过程,变革教学形态、改革教学方法、加大优质教学资源供给、提高管理服务效能,重点提升师生的信息化素养,提高应用信息技术水平,广泛开展线上线下混合教学,促进形成以学生为主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模式。要加快智慧校园建设,提高信息化教学管理水平。

(十)以“一带一路”为窗口,提高职业教育国际化水平

“双高“建设的目标是建设一批具有国际交流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高等职业院校。因此,职业院校要有国际化视野,探索国际化人才培养新模式,主动对接国际标准,加强与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交流合作,充分利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采用“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大力引进优质教育资源,通过资源引入有效带动自身发展。支持教师出国学习培训,加强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积极参与职业教育国际标准的制定,积极开发国际通用的专业标准和课程体系,主动输出职业教育中国标准,打造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品牌,扩大技术交流和人才培养交流,提升职业教育国际影响力,发挥职业教育国际化作为提升学校综合办学水平的重要一极和内驱动力的积极作用。

四、高水平职业院校建设路径分析

(一)做好顶层设计

职业院校要根据《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及《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结合学校实际,谋划发展思路,制定建设方案,特别是制定科学合理的建设目标和切实可行的建设措施。既要保持优势,又要补足短板,更要凸显特色,要根据地方产业发展需求,以培养高素质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协同育人、协同创新,为地方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人才支撑,助推地方产业转型升级。着力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将学校打造成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和创新服务平台。

(二)健全管理机构

高水平职业院校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学校领导班子和班子成员要统一认识,高度重视。要健全组织管理机构,独立设置建设管理部门,长期负责指导、组织、协调,要将建设方案与学校发展规划相统一,与年度工作计划相融合,与日常管理工作相协调,要做到目标明确、措施得力、落实到位、监管及时、长期有效。要统筹发挥学校理事会的议事和监督作用,发挥学校学术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和专业建设委员会的决策和指导作用,共同协调推进高水平院校的建设。

(三)建立诊改体系

高水平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是基础,而教学质量生成于教学全过程,取决于教学各个环节。因此,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建设尤为重要,质量保证体系包括:健全的教学管理与教学监控组织机构,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完备的教学运行与监控体系,形成行之有效的教学诊改体系。教学的运行、监控、诊断、改进各环节应形成有机整体,不断循环,不断提升,共同为教学目标服务,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不断提高自我诊断和改进能力。

(四)加大专业(群)建设

高水平职业院校建设,必须有若干特色高水平专业群做支撑,要对接地方重点产业,依托优势特色专业,加大建设力度,重点打造能支撑地方产业发展的若干专业(群),要建立健全动态调整、自我完善的专业(群)建设发展机制,充分发挥专业(群)的聚集效应和服务功能。积极探索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三教”改革,提高人才供给质量。努力建设若干地方有影响、行业离不开的高水平专业群。

(五)改善办学条件

良好的办学条件是高水平专业建设的保障。学校要根据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结合产业发展状况以及岗位技能的需求,加大力度建设校内、校外实习实训场所,改善教学条件,满足各专业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所需的实训条件。按照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部署要求,加大智慧教室和校园信息化建设,改善信息化教学设备和条件,加快智慧校园建设,提高信息化教学和管理水平。

(六)深化综合改革

改革创新是学校发展的原动力。建设高水平高职院校,是一项长期复杂工程,任务重、牵涉面广,必须要有改革创新的思维和举措,在培养体系、课程建设、质量保证、师资队伍、学生管理、激励约束、管理机制等方面进行综合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育教学管理体制机制,进一步激发广大教职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统一思想、上下联动、形成合力,努力形成全员参与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的浓厚氛围和人人为建设作贡献的良好局面。

猜你喜欢

高水平职业院校办学
基于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数学建模实践活动探索
高水平开放下的中概股出海与回归
广西高等学校高水平创新团队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盘点全方位、高水平的对外开放重大举措
跨界、跨项选拔高水平运动员要重“体”更要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