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桂林千古情”的艺术符号与传播价值

2020-03-15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千古桂林少数民族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广西桂林541006)

“桂林千古情”再现了桂林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与民族风情,适宜老少同乐共享心灵震撼。其中大型歌舞《桂林千古情》更是被称为一生必看的演出,它唱响了一曲感天动地的桂林千古传奇。自2018年“桂林千古情”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便引起了人们对这场文化盛宴的关注,“桂林千古情”不仅拓展了广西文化演艺事业,而且推动了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与传播。基于此,论文拟从艺术符号的角度去论述“桂林千古情”中出现的壮丽民族景象,通过对“桂林千古情”中艺术符号应用的考察,探讨出“桂林千古情”中艺术符号的意义及其传播价值,以期为少数民族文化演艺事业发展提供一个新思路。

一、“桂林千古情”的艺术符号的多元呈现

“符号表现是人类意识的基本功能,舞蹈、音乐、戏剧艺术是人类情感符号形式的创造,艺术这种表现性符号的出现,为人类情感的种种特征赋予了形式,从而使人类实现了对其内在生命的表达与交流”[1]。“桂林千古情”文化演艺节目是以舞蹈、音乐、戏剧等形式来展现桂林独特的文化底蕴和传奇历史,其艺术符号为桂林赋予了新的文化内涵,描绘了民族生活的朴实,表达了少数民族对爱情、幸福生活的追求。盛大的场景、曼妙的舞姿、缤纷的色彩、动听的音乐、扣人心弦的情节构成了一幅气势宏伟的八桂文化画卷。

(一)舞:身份的认同

舞蹈是赋予建设性、想象性的,“它的基本审美特点,在于通过奔放舒展、刚柔相济的优美动作塑造各种各样的舞蹈艺术形象,用以传达丰富的情感内容”[2],它从一个情感概念,一个符号形式的基质出发,像其他各种艺术品一样地有机发展着。在“桂林千古情”演绎中,演员们身着民族服饰,用最淳朴、最真实的面貌去展现惟妙惟肖的民间故事;每一个姿势、每一次跳跃,每一种场景都如痴如醉纵情于这山水画卷之中,呈现了村妇江边浣洗、男女谈情说爱、村民辛勤劳作、壮士英勇战斗、歌唱漓江山水等壮美的民族文化盛宴。他们手里操持着劳动工具,以舞蹈的形式,用他们的肢体语言举行着一个重大的狂欢仪式,他们彰显了对自然生活的向往和不断抗争与求索的民族精神,将浓厚的壮民族特色生活场景表现得酣畅淋漓。罗丹曾说:“如果不首先使自己要表现的人物活跃起来的话,那是不会感动我们的,在我们的艺术中,生命的幻象是由好的塑造和运动得到的。”[3]演员们优美的舞姿、动容的神态,活灵活现地再现了一个民族的生活图景,表达了壮民族对生态的归属感和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舞蹈为“桂林千古情”提供了叙事表达,生动的故事情节和美轮美奂的舞蹈动作在八桂大地中冲击着观众的视觉神经。例如:第三幕《靖江王府》为体现商贾云集、万方辐辏的繁荣场景,演员们身着华丽的服装,为靖王献上风情万种的舞蹈,以优美的舞姿、丰富的情感演绎靖江王府落成,各友好邻邦纷纷前来祝贺的热闹场景,体现了壮民族的平民性和对身份的认同感,彰显了广泛参与性。

(二)乐:情感的艺术

“如果艺术是情感的内容、冲动或激情的整个过程,那么表现的手段,就绝不是寻常真的发出声音、真的行为举止,而是形式化的、包含了更多特定内容的声音与动作,为此,这些声音与动作、姿态形式便都成为一种符号”[4]。音乐可以表现我们没有感觉过的情感和我们过去所不知道的激情。“桂林千古情”中的音乐背景作为一种艺术符号,它将桂林的历史文化以音乐的形式演绎了壮民族的朴实生活。它的演出音乐主要为《歌从漓江来》《大地飞歌》《山歌好比春江水》等十多首曲目,每一首歌曲都是一个艺术符号,每一首歌曲都代表了漓江山水文化。例如:“桂林千古情”第四幕中脍炙人口的《山歌好比春江水》,这首歌曲已成为一个艺术符号,提到《山歌好比春江水》就会想到歌仙刘三姐,想到刘三姐与阿牛哥的男女之情,想到广西少数民族艺术文化。刘三姐和阿牛哥的山歌对答,演绎了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意境,展现了情爱的审美性与生命性,令人回味与追思。无数的游客为寻找刘三姐慕名来到广西,来到阳朔。艺术符号使音乐应有的情感效果得以充分体现,刘三姐那优美的歌声遍布山岗,让鲜花为之绽放,恍若刘三姐就在眼前。“桂林千古情”中音乐表演的作用不是情感刺激,而是情感展现。山歌代表着广西少数民族的文化,代表着刘三姐的美丽与智慧,代表着刘三姐与阿牛哥动人的爱情故事。

(三)剧:生活的还原

“桂林千古情”的演出采用独特的导演手法、新颖的表现形式,通过挖掘壮族当地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资源,彰显了宋城演艺集团的品质和国际水平。全剧分为序幕《远古的呼唤》和《大地飞歌》《米粉传情》《靖江王府》《刘三姐》四场,美轮美奂再现了一段三生三世的桂林绝恋。“戏剧中的冲突,由发展、展开、激化直至最后解决,形象地体现着这一种规律”[5]。每一个剧,都是一个艺术符号,除了唤醒观众的情感共鸣,还在向人们叙述桂林的历史,叙述民族的文化,叙述生活的故事,并以新的文化形式呈现在观众眼前,在剧中通过历史故事情节与现代高科技手法的碰撞融合,将桂林这座城市最致命的魅力全部释放出来,摄人心魄。这些剧早已代表着一个艺术符号,它们是来源于生活的剧目,是对原生态的还原。《远古的呼唤》作为序幕,它介绍了在距今三万至七千年前,古人类就已在漓江沿岸的宝积岩、甑皮岩等溶洞制陶狩猎,孕育了无比灿烂的史前文明,为接下来的剧目埋下伏笔,引出沿着历史的脉络将桂林千百年来的文化梳理展开。每一幕剧、每一剧情、每一个艺术符号都是朴实幸福生活的还原。第一幕《大地飞歌》展现了在少数民族节日“三月三”众人齐聚桂林热闹非凡的一面,并用欢快的旋律、轻盈的舞姿表达对爱情、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和向往。第二幕《米粉传情》演出中不仅有战争、洪水、打斗等宏伟画面,让观众身临其境,更以戏剧的方式,塑造了“秦英嫂”这位伟大桂林女性人物。战争中“正义与邪恶”的冲突情节展现了少数民族文化的历史生命性,通过演员富有张力的表演,加上紧扣心悬的剧情,将秦军士气大振、灵渠得以筑成的过程展现得淋漓尽致,灵活地展现出亦真亦幻的艺术场景。《米粉传情》这个艺术符号标志着桂林米粉的来源和情感,还原了桂林米粉文化发展历程。

二、“桂林千古情”艺术符号的情感表征

“桂林千古情”象征着广西壮民族文化中重要观念和重要事物,除了用强烈的情感感染观众,其艺术符号叙述了不同的少数民族生活,展现了一幅浓郁的乡土人情、美好爱情和朴实生活的绚丽画卷。

(一)以民族符号积淀壮民族集体意识

“桂林千古情”的剧情里一切都是那么原始、简朴和纯真,与现代工业文明的嘈杂和消费社会的伪善形成鲜明对比,它帮助人们追忆着壮民族的集体荣誉感,追忆着壮民族淳朴的生活本质,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给予现实生活中的人们精神愉悦和美好的感受。“原始时代的各地族群都有音乐活动,从呼啸叫喊发展为歌唱吟诵,从狂乱敲击的肆意宣泄到乐器演奏的表情掌控,在此过程中,族群对深受自己喜爱的“音乐意象类型”进行选择、认可约定,到原始末期几乎各族都构成了“集体音响表现积累”,并世代相传,成为“符码的仓库”[6]。大量的壮族山歌、浓郁的乡土人情,经过去文化化与再文化化的杂糅而成为新的文化形式,以“桂林千古情”中的民族符号展现出少数民族团结互助不怕艰苦的集体精神,它代表着广西壮民族的文化精神、生活方式、集体意识,集中体现了一个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在《米粉传情》中,修建灵渠的大批士兵水土不服、瘟疫横行,但从未放弃,秦英嫂留在了灵渠,历经艰辛,用米磨面终于做成了米粉,使得秦军士气大振,灵渠得以筑成,为秦始皇完成大一统的伟业作出了贡献,作为民族符号,他们一起演绎团结互助的民族精神,演绎坚贞不屈的奋斗精神,“桂林千古情”代表着壮族人民坚韧的民族精神和团结友爱的集体意识,同时也是广西少数民族旺盛生命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

(二)以视觉符号彰显壮民族生活原貌

正如尼古拉·米尔佐夫说的:“视觉文化,它不仅是你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且就是你的日常生活。”[7]“桂林千古情”中的歌舞剧把复杂多义的民间传说简化为生活化平民化,借助现代传播技术和审美情感想象,把“桂林千古情”表征为广西壮民族的文化形象,通过科技创新手段将少数民族原汁原味的日常生活搬上舞台,不但标志着一种文化形态的转变,而且也标志着受众对审美需求方式的一种转换。通过传统文化与高科技手段相结合,“桂林千古情”展现了“山水风光”“人物形象”“生活场景”“壮 族 服 饰”“对歌场 面”“婚礼习俗”等视觉符号,极致的声光影营造出精湛的舞台效果,利用美学意境和高科技元素融合的仿实场景,向大众直接展示了少数民族的生活环境,通过一系列视觉符号打造了一场巨大的视觉盛宴展现壮民族生活状态和精神追求,消解了现实与想象世界之间的差别,向观众呈现了集山水风光和人文气息的巨大视觉奇观。在“桂林千古情”中,构建了“山水风光”“桂林米粉”“刘三姐”“阿牛哥”“秦军嫂”等视觉形象,通过真实人物、科技手段塑造的视觉形象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生动逼真的现实感,强调观赏和体验的结合,将震撼感发挥到极致,让大众真切地感受到广西壮族人民的热情,增加了演艺事业的生命力,观众仿佛置身于其中,领会到壮民族人民生活的乐趣。除此之外,还有绣球、铜鼓、壮锦、瓷器等视觉符号也融入“桂林千古情”中,显得更加的饱满和极具生命力。“桂林千古情”表现手法在现代的建构上更多地结合了广西壮族文化的特点,赋予了强烈的民族性,还原了壮民族朴实幸福生活的美好图景。

(三)以品牌符号建构壮民族文化的认同

“通过历史文化的产业化开发把传统历史文化资源放在市场的环境里,使得市场的主体、社会的主体能够通过自由的选择来汲取传统文化资源中的养分,这样既能继承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保证自身的民族特性,又能挖掘历史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8]。“桂林千古情”虽然与民间文化习俗相关,但它也成为了商业开发的消费符号,具有了新的经济功能,“桂林千古情”既充满了少数民族文化情调的审美乌托邦想象,又具有壮民族的身份认同功能。“桂林千古情”由宋城演艺公司打造及成功推出,在此期间该公司还推出过“丽江千古情”“三亚千古情”“张家界千古情”等千古情系列,“千古情”成为一种品牌符号,与广西当地丰富的文化资源相结合,通过品牌形象传播之路,从而实现它所代表的文化传播和文化产业价值。不仅进一步提高了“桂林千古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广西民族文化也因“桂林千古情”的传播和知名度而焕发生机。这不仅是对壮民族文化的认同,还是对传统民俗文化的创新与传承。“桂林千古情”这个品牌符号不仅仅是代表一座城市、一个故事,它还代表着广西地域特色和少数民族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演变已经成为广西文化演艺产业的品牌符号,推动着广西民俗特色和区域文化的传播,其品牌形象也受到认可,满足了大众的审美需求和情感交流。

三、“桂林千古情”的文化传播价值

“桂林千古情”符号文化是有序的意义系统和符号系统,是人们用来定义广西,传递情感,作出判断的价值框架,是展现少数民族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处于大众消费文化盛行的今天,时代又赋予了“桂林千古情”新的特点,使其具有了独特而又重要的传播价值。

(一)促进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传播

“桂林千古情”立足于传统又进行创新以适应时代洪流的变迁,地域民俗文化和高科技手段相融,结合了当代流行元素和受众喜爱的形式进行创造性演绎。以民族文化资源为主并结合现代艺术表演的制作手段和视听手法,发展受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促进了当地民族文化的传播和交流,为少数民族文化传播提供了渠道。无论是民族服饰、音乐、歌舞、戏剧、场景都兼具传统与现代元素相结合,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现代场域中提供了表达的平台。这一演出将抽象的民族文化转化为舞台艺术,使原本触摸不到的山歌文化、朴实生活、民族习俗都变得栩栩如生起来,成为了促进地域和民族文化传播的路径。

至2019年7月27日,“桂林千古情”景区演出累计约1000场、接待了近360万游客,单日最高演出达6场,已成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同期演出场次最多、观众人数最多的大型旅游演出;在2019年“十一”国庆假期,“桂林千古情”接待游客高达11.76万人次,远远高于“印象·刘三姐”接待游客人次,创造了广西旅游奇迹。这像是一场全民狂欢,通过演出尽情地释放山歌魅力,齐聚一堂载歌载舞,为广西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提供了现实依托。“桂林千古情”是对传统少数民族风俗文化的发掘与整合,是对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发扬,是弘扬中国少数民族精神的成功典范。例如:在“桂林千古情”《莫土司招婿》节目中,莫土司让自己年方二八、如花似玉的女儿向全城抛绣球招婿,它以一种轻松幽默、诙谐互动的形式,吸引了众游客跃跃欲试,再现了古代壮族婚礼的风俗,还原体现了与现代社会婚礼习俗的不同之处。新颖的表演方式,接中绣球的观众需换上壮族新郎的服饰,体验壮民族的婚俗,不仅吸引了大家的关注,还向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讲述中国传统少数民族文化,传播广西本土的少数民族故事,扩大广西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力。

(二)实现了文化价值和产业价值的双赢

高科技的创新手段拉近了“桂林千古情”同世界的距离,大众传播媒介与千古情文化结合展示了其可观的经济前景。“文化搭台,经贸唱戏”,产业化成了“桂林千古情”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用丰厚的文化资源与现代科技结合形成产业链,既实现了商业利润的增加,也实现了文化传播的增值,对广西经济发展、城市旅游形象和少数民族文化提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创新科技为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提供动力支撑”[9]。桂林原生态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民俗文化资源经过挖掘整合、科技融合与文化重构,成为了一场文化演艺演出,并运用商业化的资本运作方式,成为了文化IP,取得了一定的商业效益和社会效益。当文化产品作为一种商品出现时,不可避免地被赋予了商品属性与文化属性于一体的双重属性。“桂林千古情”作为一种文化产业,其品牌化植根于广西民族文化、地域文化、风俗文化等文化资源,为自身产业价值奠定了基础。“桂林千古情”打造的是一切以游客为中心的项目,除了观看独具特色和少数民族韵味的大型歌舞演出之外,园区还设立了其他项目。特技秀《水上飞人》《锅庄飞人》;5D实景体验剧《大地震》《漓江渔火》《莫土司招婿》《灵渠点兵》等数十大演艺秀和科技秀轮番上演,除此之外还有展现农耕生活的市井街、留住乡愁的风情街、集合特色美食的小吃街以及广西特产售卖区等等,已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满足了游客的心理诉求。迈克·费瑟斯通在《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中认为:“因文化产业尤其是大众传播媒介的兴盛,文化的传统意义的情境被消解了,它被模仿、被复制、被不断地翻新、被重构着风格。”[10]在实现文化价值和产业价值双赢的同时,对其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也是不可忽视的问题,要通过文旅融合加强民族文化的影响力和支撑力。

(三)彰显特色品牌,形成独具个性的品牌文化

一个品牌不仅仅是一个名称或是一个标志,它还代表着一种企业文化。宋城演艺集团以“千古情”出名,打造了一系列文化IP,从“丽江千古情”“张家界千古情”“三亚千古情”再到“桂林千古情”,满足了人们对文化产品的审美需求。文化IP代表着一个品牌、无形资产、通过商业化运营、产业化融合,转化为消费品,实现价值变化。“桂林千古情”同其他“千古情”区别在于它是作为一个集少数民族资源、民俗文化、原生态生活的创新项目,它彰显了宋城演艺集团独特的创新方式和高技术手段,打造了区别于其他山水实景演出不同的广西壮民族文化,实现了“文化+旅游+创新”的新型开发模式。“所谓民俗旅游,是指人们以观赏、了解、领略、参与风土人情为主要目的的旅游和暂时逗留中所进行的物质与精神活动的总和”[11],“桂林千古情”以漓江山水、山歌文化、刘三姐、民族民俗特色吸引游客慕名而来,它整合广西的自然风光和民族文化资源打造了视觉传播的新平台,加强了广西壮族文化的传播力度,通过市场化运作和包装,打造出具有民族特色的IP文化。由著名导演黄巧灵及其卓越团队来进行艺术指导和创作,采用文化产业的方式进行运作,将流传古今的民间故事和山水仿实景的幕布相结合,加上高端的机械舞台、数百块LED屏,从视觉、听觉、触觉三个角度给观众带来了立体的审美感觉刺激,成为一场震撼心灵的视觉盛宴。“千古情”系列作为一个创新的民族文化品牌,虽然“桂林千古情”景区建立才两年,却收获不少,如今已经成为国内外旅游观光者不可缺少的观赏内容和游玩地点,实现了老少同乐的情景。除了桂林优越的地理环境、民族文化特色外,在搭建“桂林千古情”之前,宋城演艺集团就已成功搭建其他千古情系列项目,它具有一定的知名度、美誉度和一定的影响力,“桂林千古情”获得成功的同时,宋城演艺集团的品牌文化也吸引了大家的关注,不仅彰显了其特色品牌文化,还有力地推动了广西旅游业和其他产业的发展。

四、结 语

“桂林千古情”以其艺术符号的形式,通过大众文化的文本和现代高科技手段紧密结合,在灯光、乐舞、戏剧的衬托下将极具少数民族风情的生活画面演绎得多姿多彩,使得大众文化不再是平淡无奇。民族文化是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桂林千古情”作为民族文化的象征,对于中国少数民族文化演艺事业具有实际的借鉴意义。

但是由于城市化和后现代生活方式,民族文化被不断模仿、复制、翻新和重塑,部分存在商业化和娱乐化色彩过浓的缺陷,人们在这个仿真的世界当中寻找着感官体验和情感体验,这一切需引起重视和防范。在追求文化产业利益的同时,除了注重大众的审美情趣,更要注重少数民族文化的内涵与发展,重视文化创意与科技创新,提升广西民族演艺文化的传播力和感染力。应加强统筹协调,充分发挥文化、科技、旅游行业的纽带作用,增强少数民族文化的生命力,实现民族文化是灵魂,文化产业是拉力,做到将少数民族文化放到传承与发展路径当中,以避免病态的、畸形的消费社会的发展。进一步做好广西千百年来形成的文化遗产和素材资源的保护、传承和开发,充分利用高新技术、创新文化产品和服务模式。

猜你喜欢

千古桂林少数民族
思州千古梦
一·秋
桂林行
荏苒时光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乐!乘动车,看桂林
千古一役 长平之战 发生地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桂林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