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西文化产业化发展模式及提升对策

2020-03-15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演艺产业化广西

(中共梧州市委党校,广西梧州543002)

文化是除了劳动、土地、资金外的第四生产要素。文化的生产力需要市场进行转化,文化产业化有利于降低经济对房地产的依赖程度。少数民族聚集的地理人文特征铸就了广西特色的民族文化,广西可以利用本土文化进行产业化,发挥文化对经济社会的驱动效用。文化产业化有利于克服文化传承中单一依靠财政力量的弊端。广西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市场发展的后劲不足、文化产品单一、文化驱动力薄弱等问题。要在市场化的浪潮中建设发展好地域文化,必然要走产业化的道路。广西文化底蕴深厚,其中最为显著的是壮族三月三歌圩文化,以南宁、桂林、柳州等地的民俗文化为代表。此外,桂西北地区有河池巴马长寿文化、百色革命红色文化和布洛陀文化等。桂东南地区有梧州龙母文化、骑楼文化及藤县狮舞技艺等。文化产业化可以让资源利用最大化,有效地保护、传承和发扬广西民族地区的丰厚文化。

一、广西文化产业化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广西文化产业化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依据文化产业的类别大体可以归纳为三类较有代表性的模式。通过分析这三种发展模式的产业状况和产品服务,总结出各自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文化+图文影像模式及产品小众化

图文影像产业是文化产业化的直接最初步的形态。近年来反映广西壮乡民族特色的图书陆续出版,如广西民族出版社、广西人民出版社等出版机构出版的《壮族经典民间文化丛书》《广西侗学》《没有围墙的民族博物馆——广西隆林》等多部广西民族艺术、民族文学、民族建筑、民族饮食、民族节庆主题图书。电影《寻找刘三姐》(2009)和《天琴》(2012)有效地反映了广西壮族的文化符号和广西民族地区文化特质。取材于广西民间流传故事的原创动漫《阿米萝之歌海奇缘》《灯花儿》以及《踮脚张望》《寻找太阳》等少数民族民间故事系列漫画动画片等。这些依托壮乡文化特质而衍生的图文影像产业,在产品的制作、销售以及版权交易方面形成相应的产业链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产品,是文化产业化的最直接的产品。图文产品因相应的专业知识,影像产品受制于地方特色文化及表现形式需要特定兴趣的人群,因此这种模式的产品在市场化过程中面临受众面窄,产品小众化的问题。

(二)文化+旅游演艺模式及过度依赖旅游

广西文化集中体现在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如一些民族村寨的特色建筑以及生产生活场景。依托这些特色建筑景观结合少数民族特色的节庆活动,如环江毛南族分龙节、侗族的花炮节、田阳布洛陀民俗文化旅游节,组织一定规模的体验型或者观赏性的表演。别具特色的少数民族风情催生了旅游演艺产业。近几年,广西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演艺项目包括了《印象·刘三姐》《梦幻漓江》《坐妹》《梦·巴马》《锦宴》等。其中,最具典型代表的是《印象·刘三姐》。《印象·刘三姐》是中国第一部大型山水实景演出作品,依托桂林山水地貌的特色资源,将壮乡的民族风情与旅游、演艺产业相结合,成为了广西文化旅游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此外,柳州的三江侗族旅游演艺项目《坐妹》充分展示了侗族文化的特色风情,河池的《梦·巴马》则主要展示瑶族的巴马元素。这些具有广西代表性的民族演艺项目依托最具民族特色的实景实地进行文化元素的展示和演出,直接推动了当地的文化旅游发展,是当下广西文化产业化独具特色的路径。这种模式存在的问题是过度依赖旅游,演艺表演场次是根据当地旅游淡旺季而定的,该产业及产品的市场稳定性不强,也相应地制约了该种模式所在地区的进一步拓展和在其他地区的复制推广。

(三)文化+民族工艺及市场化程度低

广西民间工艺品是随着旅游业融合发展的。一些传统手工制造技艺如“壮族织锦技艺”“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瑶族服饰”“毛南族花竹帽纺织工艺”等都入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这些手工的文化工艺品一方面是文化的传载体,一方面是丰富了文化旅游的内涵,衍生相应的生产销售产业链,是文化产业化的创新途径。广西的民族工艺品以铜鼓、坭兴陶、壮锦、绣球、贝雕等为代表,壮族、苗族、瑶族服饰以及绣花挂幅、绣花鞋、马尾绣香包等刺绣产品,在旅游产业中这些民族工艺产业也随之得到发展。这种模式的民间工艺品由于独创性不高或者受非物质文化传承方面的因素影响,在市场化过程中大多依附旅游产业而生存,在非旅游场地这类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不高,严重制约了广西文化特色的民间工艺品的市场化程度。

二、影响广西文化产业化发展的因素

(一)依托少数民族特色的文化元素

广西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域特色赋予了广西多民族元素的文化底蕴。广西文化的产业化也必然是依托各少数民族特色的文化元素,比如壮族的“三月三”歌圩节、《印象·刘三姐》、壮族织锦技艺;侗族的花炮节、《坐妹》、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瑶族的《梦·巴马》、瑶族服饰;环江毛南族分龙节、毛南族花竹帽纺织工艺等。无论是文化+图文影像、文化+演艺,还是文化+民族工艺品,文化产业化的路径都依托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浓郁的民族文化。

(二)受制于地方财政力量

通过研究发现,南宁、桂林、柳州三地区的文化产业化的程度和效益都较广西其他地方的高,这与当地财政对于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分不开。这三个地市经济发展程度整体较好,人口聚集高,发展文化旅游具有较好的需求市场。南宁有武鸣壮乡三月三歌圩节、广西民族村;桂林的整体旅游资源优厚,既有广西独具特色的代表作《印象·刘三姐》,也有各种民俗村寨和民族文化村;柳州的三江侗族文化产品《坐妹》作为文化旅游项目近年来效益显著。而反观其他地区的民族文化,比如同样民俗文化深厚的河池巴马,其文化旅游相对而言没有明显的产业化效益。

(三)依靠专业的技术服务公司打造文化产品

当下广西文化产业中,具有代表性的文化产品多数来自专业的文化传媒公司或者演艺经纪公司,或有实力的出版社、民族工艺制作公司等。壮族文化演艺项目《印象·刘三姐》由桂林广维文华旅游文化产业有限公司投资创建,瑶族文化演艺项目《梦·巴马》由广西寿乡国际旅游集团投资打造;《壮族经典民间文化丛书》《广西侗学》《没有围墙的民族博物馆——广西隆林》等民族文化图文由广西民族出版社、广西人民出版社等出版机构出版;广西金壮锦文化艺术公司、唐小梅民族服饰公司、靖西壮锦厂、宾阳壮锦厂、马山壮美坊等企业,搜集、整理广西民族服饰制作工艺,设计制作的壮族、苗族、瑶族服饰以及绣花挂幅、绣花鞋、马尾绣香包等刺绣产品。

广西文化产业化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形成一些产业链,但是整体文化的市场效益还有待进一步的提升。具体表现为:其一,文化产业化发展布局不均匀,文化作为第四生产要素的经济效益在广西大部分地区作用不强;其二,文化产业链布局不协调,主要集中在旅游链,发展较好的是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结合的旅游演艺业,其他产业链多依附旅游链而生;其三,文化产品的广度深度上有待进一步拓展,当前的图文影像产品、旅游演艺项目、民族工艺品多为文化市场化的初端产品,比较好的《印象·刘三姐》等实景表演项目也只是作为一个大型的旅游演艺项目。

三、加快广西文化产业化发展的对策

根据现有的广西文化产业化的模式及存在的问题,分析影响广西文化产业化发展的因素,为进一步优化提升广西文化产业化发展,本研究建议,广西文化产业化发展首先要坚持三项原则,确保广西区内的文化产业链优化布局。其次是具体对策上各地方政府和社会团体、民间组织要充分发挥协同作用,重点做好文化产品。

(一)坚持的原则

1.坚持文化差异化发展原则

文化的差异化发展有利于具有特色或者小众文化的传承,符合当下文化旅游的市场需求。广西以壮族为主多种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域特色形成了风采各异的文化习俗,广西区内有一些具有特色的民族自治县民族乡。各地方政府在调整产业布局的时候要有针对性地考虑辖区的少数民族集聚地方的产业结构,通过选取本辖区内的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或者本土特色文化作为抓手,提高文化的经济效能。各地市不一定只注重民族类别的差异文化,只要是本土独有并具有高度的地理辨识度的文化就可以发展为本地区特色文化,比如梧州的狮舞文化。因此,文化差异化发展有利于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也可以避免重复雷同的文化产业之间的不良竞争导致的资源的浪费。

2.坚持效益最优化的发展原则

文化资源开发依据不同表现形式的文化特点有针对性地提高产业化程度。广西区内的各地域的文化产业化不一定要仿照《印象·刘三姐》等大型旅游演艺项目的发展模式,在发展文化产业的方向上要坚持效益最优化的原则,即选取本地区最具特色的文化资源,利用该文化资源的优势催生相应的产业链。如走旅游链的文化形态可以依托完善的交通设施进行连片连线的集群效益,如可以根据不同的旅游需求打造不同线路的专线;艺术链的文化形态可以多渠道生产艺术作品、歌剧戏曲文化着重打造舞台产品;技艺类的文化则需要在文化传播和传承人上加强市场化运营。主要是根据各地区文化资源在打造文化产业上具有的优势而确定产业链的方向,有利于在成本可控范围内实现效益最大化。

3.坚持以专业技术服务为主导的发展原则

坚持以专业团队的专业技术和服务为主导发展广西的民族文化是广西民族文化产业化发展既得的经验。无论是《印象·刘三姐》为代表的大型实景旅游演艺项目还是民间工艺制作公司的民间工艺品开发,都证明了广西民族文化发展需要专业的技术服务团队作为发展的主力。广西区内的文化传媒公司具有较强的市场化运作实力的不多,因此,一方面可以考虑引进外地具有实力的文化传媒公司,负责经营文化艺术活动推广及策划、文化教育信息咨询、舞台艺术造型策划、企业形象策划、市场营销策划、摄影服务、会议会展服务等。另一方面是建立起本地的演艺经纪公司,这种方式有利于保护本地区独有文化的品牌效益,有些地区的文化地理辨识度要靠商标来保护的,建立本地的演艺经纪公司相对本地区的文化产业化而言较为稳妥。

(二)广西文化产业化发展的现实路径

1.广西区级政府做好发展规划

广西壮族自治区区级政府部门要做好文化产业化发展的规划,对于各地方文化如何产业化出台指导性的文件。依据中央的有关文件精神,规定广西区级文化产业化的发展原则,做好发展定位的引导,防止各地区的文化产业不良竞争。另外多设立一些文化传承保护的资金项目,让符合条件的地市特色文化获取多一些保护和支持。

2.地方政府主导文化产业发展方向

广西的各少数民族分散聚居的特点奠定了广西民族文化发展的地域限制,虽然当前广西的一些生态文化博物馆也建在“无中生有”的地方,但是文化产业化不仅要讲究民族文化的原汁原味,更讲究文化产业化对当地经济社会的促进效益,因此,本研究建议各地市政府主导文化产业发展的方向。

广西区内的文化产业化整体还是政府主导发挥较大的作用,一些代表性的文化产业也是得益于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各地方政府要做好本地方文化产业化的主导工作,对于所辖的下级行政单位和职能部门要出台相应的配套文件。此外,地方政府可以所在地区的文化产业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经济社会效益,可以整合各类资金项目。文化产业类别较多,涉及科教文卫,乃至乡村振兴、扶贫政策都有一些可以整合利用的资金项目。各地市的政府要做好文化产业化的主导工作,根据文化产业化的发展原则,发展最具特色最优效益的特色文化产业。如自然景观较为独特的可以拓深拓长旅游链,将保护与开发有机集合,完善交通设施和软件配套设施,还可以融入民间工艺产业、特色餐饮业和民俗文化体验。将文化与旅游有机融合,是各地方文化产业化发展的主导也是最有效的路径。

3.发挥社会团体调配资源作用

社会团体是指为一定目的由一定人员组成的社会组织。可分为以营利为目的和以非营利为目的两类社会团体。营利性的如合作社、公司等,非营利性的如政治、宗教、科技、文化、艺术、慈善事业等社会群众团体。在广西文化产业化中,营利类的文化产业的社会组织直接参与文化的市场化经营,因此,要充分发挥这类社会组织在市场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当地政府要做好规划引导,在文化产业化发展中强调政府与企业双赢的原则。重点抓好营商环境,提高服务文化企业的现代化水平。此外,统战部门可以加强与非营利性的社会团体沟通联系,根据当地政府确定的文化产业化的发展方向,以不同的文化主题加强沟通联系。目的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发挥这些社会团体在文化传播上的影响力,另一方面发挥一些具有较强科研组织能力的社会团体成员挖掘文化内涵,提升文化产业化的文化底蕴。文化产业化的生命力来自文化的底蕴厚度和鲜活度。因此,政府文化旅游发展部门、统战部门需要与这些社会团体搭建畅通的联系渠道,充分发挥文化营利型的社会团体、文化传播型的社会团体以及文化研究型社会团体之间调配资源的效用。

4.提升文化产品的广度和深度

各地市可以在提升文化产品的广度和深度上下功夫,如产业融合发展,将图文影像、演艺服务与旅游相结合,甚至进一步将文化元素拓展到百姓的衣食住行方面,开发一些文创产品,如“故宫口红”的营销模式。

根据当前广西文化产品的集中表现,当前广西民族文化产品以代表广西民族特色的产品居多,如《印象·刘三姐》的壮族元素、《坐妹》的侗族文化和瑶族服饰等。广西各地市文化差异明显,各地市类似的文化旅游项目各地方的开发程度也不一致,如同是瑶族文化,贺州的盘王节比蒙山的盘王节所带来的经济社会效益强。相对于少数民族特色并不具有优势的一些地市而言,发展本地区特色文化的产业则需要考虑文化产业的优势资源,如梧州的藤县狮舞技艺、六堡茶制作技艺,并不属于民族特色文化,但是其属于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项目,一定程度上具有了梧州地域的辨识标志。文化产品重要的是所在地区文化的代表性,广西属于欠发达的省份,各地市的财政实力差异性不小,发展文化产业化首先要有一定的文化产品,在有限的财政资源的情况下各地市尽可能选择优势资源集中力量开发。以梧州的藤县狮舞技艺为例,梧州若以藤县狮舞文化作为文化产业化发展的代表性文化,则提升其文化产品的广度深度有两种方案,一是基于技艺类层面三类文化产品:课程类产品——纳入义务教育的兴趣课程融入体育项目,纳入干部培训教育课程;技能服务类产品——成立专业的狮舞技艺培训机构,对狮舞技艺提供有偿服务;竞赛类产品——定期举行狮舞技艺的周期性赛事。二是基于狮舞文化元素的两类产品:醒狮形象的艺术品或生活品,如玩偶、冰激凌、糕点等;图文影像产品,如出版狮舞文化专项研究的图书刊物,制作发行狮舞文化主题的动漫片或者系列漫画,甚至可以在本地的外销产品上附上带有狮舞文化元素的包装,如藤县陶瓷产品的外包装、梧州人工宝石的形象设计等。广西不同地市依据各自特色的文化元素在成本可控范围内遵循经济法规则进行产品的拓广拓深。

四、结 论

广西文化产业化发展在部分地市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文化产业和文化产品,有效地发挥了文化旅游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拉动效应。文化的产业化是调整经济结构、传承保护特色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广西区内的或具有民族特色或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资源要发挥经济社会效能必须走产业化发展方向。在坚持文化差异化发展、效益最优化和以专业技术服务为主导的发展原则的基础上,广西区政府做好总体规划布局,各地市政府要做好主导文化产业化发展的方向,有效组织社会团体力量依据有关法律的规则进行本地区特色文化产品的拓深拓广。

猜你喜欢

演艺产业化广西
广西贵港
河南金贵演艺集团
河南金贵演艺集团
非织造材料产业化新进展
2020年《演艺科技》总目录
生态学视角下得演艺产业——评《演艺产业生态学刍论》
观赏石产业化和金融化初探(一)
富硒有机缓释肥产业化迈出大步
系统产业化之路
广西出土的商代铜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