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层次环形—垂直型”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本科院校服装设计专业职业教育创新

2020-03-15吴祎昉李欣华孙梦婕徐崔春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12期
关键词:服装设计服装人才

吴祎昉 , 李欣华, 孙梦婕, 徐崔春

(1.湖州师范学院 艺术学院, 浙江 湖州 313000; 2.浙江理工大学 服装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18)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应注重知行统一,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注重因材施教,推进分层教学、导师制教学管理等;建立科学、多样的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和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方式。2019年,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9〕4号)指出,要完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推动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通过借鉴“双元制”模式,促进产教融合,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以现代化职业教育为行业提供专业的人才和智力支撑。教育部、省教育厅陆续开展的“产学协同育人”“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训练”等项目,鼓励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以促进对创新、创业、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

一、本科院校服装设计专业职业教育的必然性

服装设计专业是一个融合艺术与科技、理论与实践的应用型专业。应用型本科服装设计职业教育在培养学生以“理论和实践的一体化”为根本的基础上,需突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创新能力、理论应用实践能力,打造探索型、创新型、技能型且适应服装市场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一)新产业经济形势要求职业人才与产业体系高度融合

不同工作性质和岗位在智能制造的工业4.0时代有着不同层次的职业技能要求。纺织服装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细分了专业模块,如人工智能、直播、虚拟设计等,促进了职业需求的个性化和培养目标的高移化,更强调培养职业人才高度的复合性、创新性和人文性。服装设计专业部分学生因缺乏项目的实战训练和对商业设计要求认识的不到位,导致人才作用力易呈现短板效应,在实际的设计工作中常常出现结构工艺不科学、设计成本控制不合理、目标人群定位不明确等问题[1],使得成衣设计作品无法实现商业落地并满足市场需求。要培养与产业体系高度耦合的服装设计职业人才,需要依托“产教融合”创新战略,搭建不断升级的合作创新平台,提高产业发展与高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紧密度,让服装设计师真正实现由“会设计”到“懂设计”的转型。

(二)泛消费类产业特性要求建立多学科融合的职业教育

服装产业是分散性极高且涉及面极广的行业,它可拥有产业集群,如濮院毛衫、海宁皮革、兴城泳装等产业集群,也可分布在街道小巷;不仅涉及服装业,还涉及摄影、文旅、电子商务等行业。这就意味着服装设计人才的就业面和就业渠道可以逐步扩大,同时也要求服装设计职业教育不仅要培养专业性的服装设计人才,还要充分开发学生泛专业能力,如人文情怀、摄影技术、营销能力等,培养学生跨学科领域的分析能力和思辨能力。所以,服装设计人才的培养要突破单一学科的局限性,以多学科视角审视当前服装设计师的职业发展,实现多学科融入专业课程,多专业融入课程内容,多专业课程互通,协力培养复合型、智慧型本科层次的服装设计职业人才。

(三)职业能力结构的内在变化要求高层次职业人才输出

从2017年起,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由“3.0育人期”进入“4.0育才期”,着力满足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需求。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对产业链的洗牌,相应地对人才需求提出了新标准、新要求,也促进并推动了高校人才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纺织服装产业正经历着数字化转型升级,服装设计人才涉足越来越多的企业部门和领域,呈现出“多元化知识生产主体格局”[2]。对人才的要求也由传统的“专业型”向“一专多能”转型发展。“多能”即要求拥有多领域、跨学科的知识积累和实践经验;“专业”即要求服装设计职业人才具备较强的专业设计能力和专业分析、预判能力。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服装设计职业人才的培养面对产业革新,应充分整合本科院校的科研教研资源[3],在专业集群的合力下突出产教融合网络集群优势[4],综合培养全方位的复合型、创新性服装设计职业人才,以更宏观的、更理性的前瞻性视角思考职业发展,以满足更高层次的产业岗位的需求,推动产业创新发展。

二、建立“多层次环形—垂直型”人才培养模式

复合型服装设计人才的培养目标既要求专业人才有款式设计的创新能力,又要有对服装设计结构工艺的判断能力,更要有行业发展敏锐的洞察能力。从职业胜任能力及潜力开发角度而言,服装设计专业要根据行业需求进行横纵向多维人才培养,建立立体化的“多层次环形—垂直型”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职业岗位无缝对接、人才发展与产业紧密结合、人才创新与产业升级同步的“产教融合”纵向发展机制。

(一)“多层次环形—垂直型”人才培养模式运行机制

服装设计专业“多层次环形—垂直型”人才培养模式见图1。

纵向循环学习以理论+实践教学为主,由导师主导,分为三个学习阶段:第一阶段为专业基础阶段,专业教师负责专业基础理论和技能的教学;第二阶段为专业综合学习阶段,由专业教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教学,企业导师在专业教学基础上引入企业化设计理念,对行业标准进行解读,让学生熟悉和了解相关标准;第三阶段为专业模块化阶段,采用双导师制、双身份的企业化模拟教学,共同培养更精细化的专业人才。

横向学习循环以实践训练为主。根据每个专业模块学习内容的不同特性,同年级或跨年级的学生可跨模块合作,实现横向组队学习,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专业教师和企业导师给予专业实践指导、答疑解惑等。

(二)“多层次环形—垂直型”人才培养模式运行特征

1. 横纵向循环学习,提升学生专业优势

组建横纵向相结合的多维度学习团队,可以充分采用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维+自主学习模式,加强不同方向学生间专业学科的融合。学生专业学习可形成一个联动循环机制,实现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因材施教的企业化模拟教学和双导师培养模式,应重点解决学生专业短板和作品实现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企业作品为导向的专业学习,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也能培养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

2. 校企互动,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和综合技能

在“多层次环形—垂直型”人才培养模式中,教师综合能力的提升为培养出色的专业人才打下坚实基础。专业教师与企业导师组成联动整体(见图2),专业教师-学生-企业导师-企业生产研发部门形成融合整体,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并加强教师的职业实践技能培训,教师深入企业学习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了解现代企业的技术革新、生产和管理过程,探讨解决在此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提高教师、企业导师双方的内功,最终实现专业教师和企业导师共同作用于学生,学生服务于企业产品研发的目标。

3. 形成有机融合人才的运行机制

纵向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依托企业项目研发,横向环形依托创新创业项目。企业项目研发意味着在双导师的带领下,学生直接参与企业项目研发,提升专业技能,培养行业意识。而且学生通过创新实践全面了解行业市场发展方向及专业人才需求,既有助于日后的专业学习和职业发展,又能有效地带动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学生参与企业项目研发和创新创业项目,可促使专业人才培养以企业需求和创新型人才为核心,从而形成有机融合高素质人才的运行机制。

(三)“多层次环形—垂直型”人才培养模式成效

1. 弥补设计人才的专业短板

工业4.0时代,行业要求的服装设计师不仅是一名款式设计师,更是一名懂设计、结构、工艺、生产流程且拥有实践经验和专业技能的服装设计师。通过横纵向专业实践,科学指导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实训基地建设和教学模式改革等,尤其在解决了服装设计中结构设计、制衣工艺等理论脱离实际的问题后,学生的就业优势明显提升,社会适应能力明显增强,从而更好地满足了服装企业对高素质复合型专业人才的需求。

2. 促进“双师双能型”教师发展

本科院校“双师双能型”教师的衡量标准较看重教师有企业一线的实践经验,双元制企业化模式教学有效地整合了专业、企业、行业的教学资源。通过“多层次环形—垂直型”人才培养,采用“培养+引进”模式,可深入理解行业对专业人才的最新要求,更新教学理念,促使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形成师生同步学习的格局,不断提升教师专业实践技能。通过加强和重点发展“橄榄型”师资结构骨干型技术师资力量,可逐步推进向以高级人才为核心的“圆球型”师资结构转型,从而既能解决教学过程中教师实践技能短缺的问题,又能培养教师的团队协作意识和团队创新意识。

3. 推进产教融合发展

高校和企业是双元制教学的重要载体,通过双地点即学校和企业,双身份即学生和学徒,双导师即专业教师和企业导师,双文件即理论教学大纲和实训大纲,双教材即理论教材和实践教材,可实现企业和高校共同担负培养专业高技能人才的任务。逐渐使分重点、分方向、分运用领域的专业学习对接企业需求,课堂教学指向行业要求,教学过程模拟生产环节,用高质量的职业教育标准建立高效力的职业教育培养体系[5]。

本科院校服装设计专业进行双元制企业化模拟教学,可增强本科院校学生专业技能,提高与企业合作的积极性,为地方服装企业输送更优质的专业人才,进一步扩大专业学生的社会影响力。“多层次环形—垂直型”人才培养模式能促进专业-学生-企业的多方交汇,实现双方共赢,调整服装专业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的方向错位,缩短教师专业实践能力与行业标准的距离,打破专业建设与企业合作发展的隔阂。横纵向项目能促进校企的深度产教合作,全面提升服装及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

三、“多层次环形—垂直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

服装设计专业课程因课程性质、课程内容、课程目标要求的不同,大致分为服装设计类、服装工程类和服装市场营销类课程。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每门课程结合自身特点,根据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课程改革。本项目以服装工程类课程“服装结构设计”为核心课程进行拓展和综合,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课程考核方式三方面对“多层次环形—垂直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教学创新实践。

(一)优化教学内容

“服装结构设计”是服装设计专业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涵盖服装设计学、服装制衣工艺学、服装人体工程学等基本学科知识。就服装设计专业学生而言,应将学习重点转移到服装结构美学设计和成衣作品转化上,旨在培养学生对男女服装不同结构的空间设计和运用能力。该课程教学实践要根据服装行业设计人才新需求,运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适当地拓展和延伸,设计“模块化、任务化”的教学内容,并将教学内容整合为“消费市场调研、样衣设计制作、市场推广”三大模块进行教学。

依托“服装结构设计”课程,前期规划的课程内容应着重突出教学内容的前瞻性和市场性。前瞻性即教学内容要与潮流趋势紧密结合,关注市场最新动态和发展方向;市场性即以企业实践为导向,学生设计的作品受众指向消费市场。消费市场调研模块以学生实施为主,即通过前期的理论学习,运用多学科知识指导学生完成受众目标的市场调研分析,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样衣设计制作模块引入双元制教学,并作为该专业课程实践部分的核心和进阶内容,学生与导师形成现代化学徒制学习模式,即一生一师或一生两师,注重服装版型、制作工艺等实践指导和知识探索。市场推广模块是样衣设计制作模块的后延部分,根据市场论证,实现样衣白坯到成衣的商业转化,双导师、多专业学生共同模拟市场环境完成市场检验。

教学内容的更新真正做到以市场为导向,使专业与企业、市场和行业有机融合,在实际教学中进行品牌调研、生产制作和终端推广等,让学生系统地了解构思-设计-制作-成品-市场-消费全过程,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改革教学方法

课程教学方法以“消费市场调研、样衣设计制作、市场推广”三大模块为载体,从项目研发任务出发,开展项目实践式课堂教学、主题研讨式课堂教学和成果汇报式课堂教学[6]86-96。

1. 项目实践式课堂教学

项目实践式课堂教学(见图3)根据校企双方共商的项目任务为目标,以“消费市场调研”和“样衣设计制作”模块教学为主,旨在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实现产教融合发展。

理论教学课堂依据学生前期“消费市场调研”模块的调研学习成果,整合不同消费人群服装结构设计特点,再根据教学大纲以案例式的内容教学对“服装结构设计”进行阶段性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课堂,如“样衣设计制作”模块采用“企业进课堂”的教学模式。在“服装结构设计”课程学习中,学生在对深层、抽象的结构概念尚未形成感性认识之前是无法作用于实际成衣设计的,因此将企业师资引进课堂,从市场视角入手与专业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完成符合市场需求的设计作品及样衣实践,帮助学生把抽象认识转化为经验值并辅助于技能实践。技能实践能够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统筹设计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

让实地调研和企业走进课堂,将双元制渗入教学中,可弥补学生的专业短板。在此过程中鼓励学生勇于结构创新、工艺创新,提高专业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

2. 主题研讨式课堂教学

主题研讨式课堂教学综合运用前期设计理论实施课程教学(见图4),通过学习论坛、主题辩论赛等形式展开。这种模式有助于课前的理论知识回顾、预习、整理、思考,以及课后的总结反思。此课堂教学模拟企业选款流程,学生在此过程中进行角色换位,由设计师、版师转换为导购、消费者,从市场发展角度对样衣的设计和版型进行多方面评估。

开放式的教学讨论将主动权、话语权交给学生,改变了传统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6]112,其可有效帮助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地思考服装结构设计的核心意义和价值,并及时向专业教师反馈学习现状,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的思辨能力、表达能力等。

3.成果汇报式课堂教学

成果汇报式课堂教学主要应用于“市场推广”教学模块,该教学模式是对项目实践式课堂教学成果的展示,通过自主虚拟品牌、参加创新创业项目、企业平台展现等多种途径进行综合性教学活动(见图4)。

成果汇报式课堂教学分为过程性成果汇报和终结性成果汇报。过程性成果汇报主要运用于实践教学过程;终结性成果汇报主要运用于教学成果展示与评价。学生结合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创新创业训练,通过编制项目计划书、开展可行性论证、模拟企业运行和参与企业实践展示成果。过程性成果汇报能让导师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指导,具有增强团队凝聚力,促进小组竞争和优势互补的意义,最终实现设计作品走向市场,或借助企业桥梁作用和相关品牌进行线下合作,以订货会的形式通过线下渠道展示作品,从而实现设计作品的商业落地,完成项目的终结性成果汇报。

主题研讨式课堂教学和成果汇报式课堂教学的多元化教学方式,能充分激发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学习激情,让学生的学习更富趣味性和收获感,提升学生对课程学习的价值认识,从而促进教学多样性发展和成果多样性转化。

(三)改革课程考核方式

传统的“服装结构设计”专业课程考核成绩是采用平时成绩+期末考试成绩相结合的方法评定的(见图5)。平时成绩由学生的出勤率+平时作业情况+回答问题构成。期末考试主要考察学生的基础理论+专业实践。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已不再适应立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且难以跟上新的教学理念。多元化课程考核方式的建设,全方位的课程评价,才能符合复合型服装设计人才的培养目标。

作为与产教融合紧密联系的技能型和实践型课程,既要考查学生基础理论和基础技能的掌握情况,更要以行业标准要求评定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要建立教师—企业—学生的多元课程考核机制,注重“过程性评价+结果性评价”的考核方式(见图6),突出产教融合过程对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要求。

过程性评价除评价学生的过程性作业和平时表现外,还增加了自我评价和小组互评,即专业知识综合运用的自我评价和团队成员互评。结果性评价以专业教师和企业导师为主,对学生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等进行考核。

教师—企业—学生多元化的课程考核主体,加强了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的紧密结合度;学生直接参与课程考核评价,能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更加有目标有计划地学习。量化与质化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方式,从理论知识、专业素质、思维方式及综合能力等多维度考核学生,可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7]。“过程性评价+结果性评价”的动态考核方式,将过程细化,能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追踪,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

四、结 语

服装设计产教融合创新模式,在“以培养复合型服装设计人才为导向的产教融合”教学理念指引下,建立“多层次环形—垂直型”立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并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考核方法三方面进行创新实践。该创新模式主动适应了新经济形势下纺织服装行业对复合型设计人才的需求,准确把握了服装设计专业的定位,紧密结合了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升了专业学生实践技能,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在新业态、新技术不断涌现和创新人才需求不断扩大的今天,服装设计既可实现与服装工程类课程、市场营销类课程、纺织工程类课程等跨学科的结合,也可完成与计算机、物理学、数学等跨领域的融合,共同实现服装设计职业教育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助推行业区域经济发展,以及服装行业的科技化、智能化升级。

猜你喜欢

服装设计服装人才
人才云
几何思维在服装设计上的应用
让人心碎的服装
“沉淀”系列服装设计作品
当代绿色生态服装设计的反思探索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现在可以入手的mina风高性价比服装
基于服装设计工作室的实践教学改革